○ 張家口市宣化區第一實驗小學 郭淑嵐
部編版教材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并進”的編排思路,試圖通過單元課文的次第教學,將語文要素轉化成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就一篇具體的課文而言,既要聚焦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也要鞏固前單元的語文要素,在學習活動中逐步實現語文要素的實踐轉化。
古詩,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載體之一,在教材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標(2022年版)》)中也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和認識,全面提升核心素養”。那么如何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古詩,把語文要素落到實處呢?
識字寫字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理解詞義是每篇課文都要進行的通識性語文要素,它對于小學生學好語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低年級古詩教學同樣承載著識字、寫字的重要任務,不容忽視。
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可以這樣來學習“曉”字:
第一步,調動學生已有知識儲備,實現正遷移。
出示“曉”字,問學生是否認識、怎么認識的或者有什么好的方法來認識它。大部分學生都認識,因為之前讀過古詩《春曉》,還有的學生說好朋友的名字里有這個字。這一環節的設計,著眼于學生最近發展區,以課堂上學生的視角來組織教學,鏈接生活,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讓他們喜歡識字,愛上識字。
第二步,借助偏旁,理解字義。
學生聯系古詩“春眠不覺曉”,說“曉”是天剛亮的時候。接下來師生共同查字典進行驗證。通過比對、分析,確定“曉”在詩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意思應該是“天剛亮的時候”,點明了時間。這個環節的設計,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他們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再通過查字典驗證自己的猜測,一方面鞏固了查字典的方法,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若要知曉字的讀音和意思,都可以通過查閱工具書來解決,授之以“漁”。
第三步,歸納小結,形成經驗。
“日”字旁的字跟時間有關系,這是利用形聲字偏旁表義來識字。可以用這個方法來認一認“曉”的好兄弟:澆、燒、繞,師生一起把它們編成一個順口溜:有水把花澆,點火就能燒,太陽出來天破曉,長長的絲線繞啊繞。
第四步,代入古詩,體悟詩情。
結合詩題說說誰這么早要去干什么。當學生弄明白了楊萬里在天剛亮的時候,就在凈慈寺送別好友林子方,由此可見兩個人的情誼是多么深厚,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
以上“曉”字的教學,從觀察字形入手,體會漢字部件之間的關系,感知漢字與生活的聯系,通過一系列的語文實踐活動,有效落實了《課標(2022 年版)》學習任務群“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中所提出的“通過觀察、分析、整理,發現漢字的構字組詞特點,掌握語言文字運用規范,感受漢字的文化內涵,奠定語文基礎”的目標。
古詩的教學,同樣要考慮具體的單元編排要求。《古詩二首》(二下第六單元)課后習題:“讀詩句,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背后折射出的語文要素是“讀句子,想畫面”,這也是對本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的鞏固與提升。看得出來,整本書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訓練要求非常清晰、明確,體現了編者的良苦用心。下面以“接天蓮葉無窮碧”一句的教學再來談談語文要素落實的路徑。
首先,自由讀詩句,想象從詩中看到了什么樣的蓮葉。學生運用之前已經掌握的“讀句子,想畫面”的學習策略加以完成。
其次,交流環節,為學生提供一個說話的支架: 的蓮葉。引導學生抓住“無窮碧”來體會蓮葉之綠;抓住“接天”來體會蓮葉之多。再通過引讀,讀出荷葉挨挨擠擠、一眼望不到邊、令人心曠神怡的感覺。
接下來,引導學生“想畫面”,夯實本課的語文要素:讀讀這句詩,說說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在學生充分交流之后,播放微視頻,強化學生的理解與認知,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提高審美情趣,很好地將語文要素落到了實處。
古詩教學要注意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習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生,讓教學漸入佳境,讓學生身心受到美的熏陶,讓中華傳統文化滲入學生心田。
兩首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的共同點是作者都著意對色彩進行描繪,給人強烈的畫面感,并巧妙運用視線的游移來營造空間感,勾畫出自然優美,開闊高遠的意境,讀來仿佛身臨其境,有利于培養學生審美情感,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位教師在執教《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從畫面入手,聯系學過的有關荷花的詩:《小池》《池上》,精美的畫面很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學生引入情境,點亮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為學生學習新課作好鋪墊。古詩所蘊含的節奏感、韻律感、意蘊感,都需要反復誦讀,潛心體會。以朗讀為主線,通過不同方式、不同層次的誦讀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古詩語言文字的張力與魅力,并在這樣的過程中漸漸完成自己的語言文字建構。
語文要素的落地,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活動。下面以二年級上冊《登鸛雀樓》為例,具體談談朗讀指導的幾個步驟。
1.借助拼音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重點讀好題目:登/鸛雀樓,而不是登鸛/雀樓。
2.教師加手勢范讀古詩,感受古詩誦讀的節奏和停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學生練讀,讀好節奏與停頓。古人云:讀能通神。古詩,正確斷句十分重要,從題目到內容,易出錯的地方,教師要重錘敲擊,不遺余力。
1. 圈一圈:詩人王之渙登上顴雀樓都看到了什么。
2. 畫一畫:把你們看到的畫下來,該怎么畫呢?(逐句學習,相機理解“依”“盡”“欲”等字義。)邊讀原句,邊融入自己的想象,讓畫面更為豐富、立體。
3.讀一讀:師生合作朗讀,漸入詩境,進一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學生讀準讀通的基礎上,教師范讀,學生模仿讀,并且告訴學生讀好古詩的小竅門,那就是把每一句話中的第一聲、第二聲的字讀得長一些,把第三聲、第四聲的字讀得稍短一些,這叫作“平長仄短”。抓住古詩朗讀的要義,擇要而教,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
播放吟誦的視頻,模仿學習,將課堂學習推向高潮。這個環節,學生喜聞樂見,課堂一片歡騰。
在反復誦讀、沉吟涵泳中入情入境,感受詩歌所蘊含的情趣,領會作者在詩中所傾注的情感。學生的朗讀水平隨著理解的深入,也在不斷提高,古詩的教學價值也就漸漸明朗起來。“邊讀邊想畫面”既是進一步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的必然訴求,也是古詩本身特性使然。
古詩之所以不好教,是因為它需要教師有更為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做到前后兼顧、左右勾連,從而深入淺出。教學的背后是教師對教材的深鉆與冥思苦想,是對已有相關知識的一個系統架構:了解作者的生平、環境、政治狀況,才能解讀出詩言志的“志”,才能上出古詩教學該有的味道,才能看到風景背后隱藏的風景,而不至于失之淺薄。
最近,有幸聆聽了王崧舟老師執教的《墨梅》一課,不得不嘆服于他高超的教學藝術,令人嘆為觀止。王老師巧妙地將四句詩濃縮為“家中梅”“畫中梅”和“心中梅”,僅就如此解讀本詩,可以說是“前無古人”,讓人眼前一亮。且看“我家洗硯池頭樹”一句的教學:
教師引導:王冕為什么把梅花種在洗硯池邊?當學生的猜測達不到需要理解的深度時,提供一份洗硯池的資料袋,及時補充學生的認知。
關聯生活,發揮想象:學畫很苦,王冕想放棄時,當他想貪玩時,當他自豪、驕傲時,洗硯池仿佛對他說了什么?學生讀著讀著,說著說著,王冕的勤奮、刻苦就深深地印在了心里。洗硯池資料的補充,彌補了學生欠缺的經驗,打通了教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壁壘,對于體會王冕刻苦練畫的過程,彰顯王冕勤勉精進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朵朵花開淡墨痕”一句,再與王冕的畫作相結合,為學生提供王冕鄙視權貴,放棄功名的資料,讓學生對王冕孤傲高雅的品格一覽無余。最后兩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與其他寫梅花之香的詩句進行比較,進一步理解了王冕高潔獨立、心懷蒼生的品格。
“梅文化”照亮學生的人格成長,照亮課堂的詩意生成,這就是文化的自覺。通過一首古詩的學習,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并能從中汲取智慧,建立文化自信。這就是文化的浸潤。
精彩課堂的背后,是教師多角度挖掘育人價值,與教學內容形成有機聯系,以文化人的努力;課堂精彩的背后,彰顯的是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開闊的文化視野,以及自身的優秀傳統文化修養。從語文要素到語文核心素養的轉化,古詩教學有著無限的可能性,需要我們教師上下求索,方能取得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