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篤運 詹璐遙
DOI:10.16366/j.cnki.1000-2359.2023.01.18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的思想,為辦好思政課、講好思政課提供了基本遵循。善用大思政課,建設好是基礎,用好是關鍵。大思政課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堅持鑄魂育人的政治觀、一盤棋的整體觀、同頻共振的協同觀、全時空的開放觀、知行合一的實踐觀,不斷推動大思政課建設守正創新。
關鍵詞: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系統觀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2359(2023)01-0131-07收稿日期:2022-11-0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習近平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3月7日。。深入理解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思想,切實解決好大思政課如何“善用之”、怎么“跟現實結合起來”、怎么“在社會生活中來講”等問題,是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與發展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系統觀念,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是一項涵蓋不同主體、目標、策略,需要加強協同、聯動的復雜系統工程。要使這一系統處在最優化的狀態,發揮最佳的功能效益,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強化系統思維,精準把握其系統特征及各子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系及規律,優化其結構和環境、強化其育人功能,構建科學的大系統發展觀。
一、鑄魂育人的政治觀
大思政課作為社會主義學校教育與資本主義學校教育具有本質區別的代表性課程,是社會主義學校教育階級性、政治性和黨性最集中的體現,必須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
(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理論成果鑄魂育人
大思政課的核心要義,就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理論成果鑄魂育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光明日報》,2021年11月17日。大思政課建設要實現其鑄魂育人目標,就要大力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學科體系建設,加強其原創性、系統性、學理化、學科化研究闡釋,構建系統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課程教材體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扎實推進“三進”使之真正入耳入腦入心,并外化于學生的實際行動。使廣大青少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悟科學理論的真理力量、破除思想迷霧,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二)堅持黨的教育方針,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求是》,2020年第17期。大思政課是學校教育中最具政治屬性的關鍵課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培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黨的教育方針為新時代教育發展提供思想引領與實踐指導,確保中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堅持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是包括思政課教師在內的所有教育者的職責與任務。大思政課要根據黨的理論發展、學生思想觀念與身心發展新特點,不斷因時而新、因地而新,充分發揮大思政課在培養具有堅定政治信仰、崇高理想信念、過硬動手能力且愿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奉獻的合格接班人的作用。因此,大思政課建設要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放在首位,充分發揮其在學校教育中的政治和價值引領作用,實現其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目標。
(三)立足“兩個大局”謀劃創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大思政課建設與創新發展,必須心懷“國之大者”,立足兩個大局、面向世界和未來,構建科學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體系。
一是要準確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搶抓機遇,迎接挑戰,以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視野謀劃大思政課建設與創新發展。當今世界政治風云復雜多變,國際局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日益突出。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思政課建設與創新發展要有全球視野和時代眼光,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點的大思政教學體系,并通過大思政課“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主題。”幫助青少年學生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世界發展的潮流,把握世界發展的大勢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擔當起造福人類的大任。二是要立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謀劃大思政課建設與創新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就是一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史。隨著中國的崛起,部分西方國家“卡脖”和“圍堵”中國,試圖阻撓、減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為此,大思政課建設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偉大復興過程中的“溝”與“坎”,認清中國發展不可阻撓的大勢,堅定戰略發展定力,昂揚勇于拼搏的斗爭精神。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宏偉藍圖,明確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在這一戰略全局中,大思政課建設要找準定位,明確方向,確立大思政課育人新理念,構建大思政課育人新格局,實現大思政課教學高質量發展。培養一代代接續奮斗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解決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千秋大業后繼有人的大問題。
二、一盤棋的整體觀
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是由多個子系統按照邏輯統一性的要求構成的有機整體。這個有機整體的性質、功能與運動規律不是各子系統性質、功能和運動規律的簡單加和,而是具有新的屬性、功能和運動規律,具有1+1>2的整體功效。為此,大思政課建設既要充分發揮各子系統的功能作用,又要加強各子系統間的密切合作,使系統確立一盤棋的整體觀,實現大思政課教育教學效果最大化。
(一)堅持黨的一元化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關鍵看重視不重視、適應不適應、做得好不好。”《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22年4月26日。“要加強黨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領導。各級黨委要把思政課建設擺上重要議程,在工作格局、隊伍建設、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求是》,2020年第17期。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各級黨委要堅持黨的一元化領導,為建設好“大思政課”提供保障。堅持黨的一元化領導就是要嚴格落實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建立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意見》,落實各級黨委大思政課建設的主體責任,把定期研究大思政課建設問題、黨委班子成員聯系高校和講思政課、學校的書記校長是大思政課建設的第一責任人、把大思政課建設情況納入黨委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視等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二)加強政府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
大思政課建設涉及不同主體、課程、平臺、方法、資源的整合與協同,因而需要進行頂層設計與整體規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系統觀念,做好整體設計,不斷完善思政課教育教學體系,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這為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及有關部委出臺的關于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課程思政建設、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文件等是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的重要內容,為各地制定規劃提供了基本的遵循。
(三)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一體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由大中小學思政教育教學規律和青少年成長成才規律決定的。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長期性、同時性、多端性、反復性、系統性等鮮明特征,而且不同的學段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就是要遵循規律,打破過去各學段思政課教學各自為政、單打獨斗的局面。建立健全高效的一體化的組織協調體系、課程教材體系、教育教學實施體系、服務保障體系、課程督導和評估體系等,形成大中小學思政課橫向貫通、縱向銜接系統化、規范化的有機整體,發揮出思政課教學最大化的功能效益。
(四)學校家庭社會思政教育一體化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就其現實性來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學校是主陣地、思政課是主渠道、教師是主力軍。學校要遵循黨的教育方針,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相統一”的要求,推動大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按照“六個要”的要求,建設一支精干的大思政課“大先生”隊伍,充分發揮學校立德樹人主陣地作用。家庭是孩子教育的重要陣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家長要承擔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以良好的家風和家教幫助青少年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為新時代立德樹人提供重要支撐。社會是青少年思政教育的大課堂、大舞臺。社會要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思想是我黨長期從事青少年思政教育的經驗總結,符合青少年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由此可見,大思政課建設必須調動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并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整體教育合力。
三、同頻共振的協同觀
協同論認為,一個復雜的大系統能否發揮協同效應是由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協同作用決定的。協同得好,系統的整體功能就好。反之,則會使系統內部各子系統相互掣肘、增加內耗,使系統處于低效或混亂無序的狀態。大思政課建設亦是如此,要使大思政課建設系統處在最佳的功能狀態,各子系統必須相互密切配合、協同有序,既充分發揮各自的功能作用,又增加系統的整體功能。
(一)“三全育人”同頻同步
學校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一切工作都要緊緊圍繞這一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各部門的育人功能,相互協調配合,同頻同步,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三全育人”將學生置于中心位置,通過全員聯動、全程銜接、全方位連接實現育人目標,是一個有機整體。學校作為“三全育人”的主要踐行者,應在教育過程中適應新變化、新要求,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發展。“三全育人”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育人規律認識的深化和把握,是大思政課改革創新提質增效的必然要求。
(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課堂教學是學校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但長期以來,存在著思政課與其他各類課程相互隔離脫節的問題,各講各的課、各種各的田,缺乏銜接與溝通。特別是在各類專業課程教學中,重視知識的傳遞,忽視知識傳遞中的政治和價值引領,忽視科學精神和科技倫理教育,課程思政不到位甚至缺位。“大思政課”建設就是要打破思政課程的“單打獨斗”、打通課程思政的“專業壁壘”,融合各類教育力量與教育資源,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2月8日。,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的整體功效。
(三)教師學生協同互動
課堂教學實踐證明:課堂教學效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但最關鍵的是兩個要素——教師與學生,即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協同互動。大思政課教學是人影響人、人塑造人的過程,是人的知識、思想、情感、心靈、人格相互交流影響的過程,在這種相互交流影響中實現育人目標,實現教學相長。因此,大思政課教學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須構建和諧健康積極向上的師生關系和學習共同體。一方面,要按照“六個要”的標準建設一支精干高效的由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思政課“大先生”組成的思政課教師隊伍,這支隊伍不僅要具有較高的政治業務素養和嫻熟的教育教學方法與技能,還要有對教育教學和學生的大愛和熱情,了解和把握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現狀、特點和規律,善于與學生溝通交流。“廣大教師要嚴愛相濟、潤己澤人,以人格魅力呵護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智慧,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22年4月26日。另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學生對真理知識和人生理想價值的追求與大思政課教育教學活動結合起來,把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學習與教師的教育引導結合起來。“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實現大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知識思想和心靈的同頻共振、教學相長。
(四)線上線下協同互補
當今時代,人類社會正由數字化向智能化社會急速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相互賦能、創新發展而形成的智能教育,有力地沖擊著現代教育的范式,為未來教育的變革發展提供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競爭的制高點”蔣篤運等:《思政課教學智能化建設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21年第1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親和力。”《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2月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提出:推動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因此,新時代大思政課的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已成為大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必然趨勢。一是要按照教育新基建“六個新”的要求,為大思政課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夯實“數字基座”,奠定數字化、智能化的物質和技術基礎。二是要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新時代大思政課課程教材體系深度融合,構建數字化、智能化的大思政課課程教材體系,使之實現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具有較強的交互、協作、體驗、探究等功能。三是要積極構建大思政課數字化、智能化教學平臺,包括數字化、智能化教育教學資源服務平臺,如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獻庫、各類文化資源、大數據庫、教師學生信息資源庫等;數字化、智能化大思政課課堂教學支撐平臺,如大思政課教師集體備課和交流研討平臺、網課、慕課、虛擬課堂、云課堂、虛擬仿真思政課體驗教學中心等;數字化、智能化教學評估和監測平臺等等。四是要優化大思政課數字化、智能化教育教學環境,如優化“智慧教室”“智慧校園”“智慧社區”,凈化網絡環境等。五是要大力提升大思政課教師的數字智能素養。即提升其數字智能意識、思維、技能、倫理等素養,使其快速適應大思政課數字化、智能化教育教學并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加強大思政課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拓展線上資源和空間,使線上線下教育教學相互支持、相互協調、協同并進是數字化和智能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大思政課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青少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然要求。
(五)五育并舉協同共育
社會主義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德智體美勞五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統帥、是靈魂,對其他四育具有政治和價值引領的作用,同時又蘊含于其他四育之中。五育之中,“‘德培育人的德行、‘智提高人的智力、‘體強健人的體魄、‘美提升人的審美境界、‘勞激發人的發展潛能和創造能力”謝云等:《“五育并舉”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優化》,《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年第2期。,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五育相互協調、相互孕育、相互促進,符合大思政課教育教學規律和青少年學生成長成才規律。五育并舉調動人的主動性、創造性,彰顯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升思政課育人效果。為了發揮五育協同共育的整體功能,必須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密切配合,黨政工團齊抓共管,尤其要充分發揮青少年學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彰顯個性,發掘潛能,發揮其主體功能。
四、全時空的開放觀
一個系統只有與外部環境保持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才具有系統自我調節功能,不斷促進系統內部的“熵”減少,使系統內部結構更趨精致、功能更趨完善,實現系統從無序向有序、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大思政課建設是一項復雜的開放的系統工程,它與外部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著廣泛深入的人員、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要使這一開放系統處在最優化的狀態,必須立足“兩個大局”,面向世界和未來,延展教育時空,拓展教育資源,強化其與外部環境的合作與交流,確立時時、處處、泛在的開放觀。
(一)強化人員交流
大思政課建設重點是人,關鍵在教師。大思政課建設與外部環境人員的交流主要是學生、教師和社會有關人員。一是表現在系統內及系統與社會之間大量的學生流動。每學年中,系統內部由低年級到高年級、低學段到高學段都有大量的學生流動。系統與社會之間每學年都有上千萬合格的大中專學生走上社會,又有大批新生從社會走進校園。二是表現在大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中人員的交流。在大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中,既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六個要”的要求建設一支精干高效的教師隊伍,也要按照學生規模配足配強教師,吸納新生力量,滿足這支隊伍建設的數量需求,還要從教育教學實際出發,吸納社會道德模范、勞動模范、英雄人物等從事一定的教育教學工作,部分黨政領導干部也要為學生上好思政課。三是表現在學校服務社會、社會服務學校中的人員交流。學校除了每年向社會輸送大批的合格人才外,還通過學生社會實踐、師生志愿者服務等形式,為社會提供一定的教育、醫療、法律、防疫、救災等知識和人才服務,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與奉獻精神,為未來走向社會做好準備。社會根據學校發展和建設的需要,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等。
(二)加大物質技術交流
大思政課建設是以物質技術建設為基礎的,基本的經費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技術保障等,是大思政課實施的物質技術基礎,也是大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基本保障。一是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的運用,可以突破傳統思政課堂教學時空制約,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與實效性;二是教學資源、素材庫等建設,可以為思政課教學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支撐,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與感染力;三是思政課線上平臺建設,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可以突破舊有技術的制約、拓展教育內容,打造大思政課建設融媒體平臺,提升思政課教學時效性與精準度。因而,沒有教育新基建為其奠定數字化基座,提供強大的物質技術支撐和應用環境,大思政課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就是一句空話。
(三)凈化信息交流
當代青少年學生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各色各類信息無不對他們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因此,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凈化學校和師生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信息交流,弘揚主旋律和正能量,消除各種有害信息對廣大師生的影響,是大思政課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一是通過思政小課堂,積極回應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敢于向污蔑、抹黑、造謠、攻擊黨和國家的現象作斗爭,提高青少年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二是整合社會大課堂與思政小課堂,用好抗擊疫情、航天科技、脫貧攻堅等社會資源,用好時代和社會這本大教材,給予思政課以現實支撐,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的發展。三是打造網絡云課堂,教師、知識分子等積極進駐網絡,創作和傳播主旋律作品與信息,守好網絡意識形態主陣地。
(四)拓展教育新時空
大思政課教育教學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優化青少年學生成長成才的時空,加速其社會化進程。因此,在大思政課建設中既要利用好傳統教育時空,又要積極拓展新時空。一是牢記初心使命,確立大思政課建設的大歷史觀。既牢記我們黨的初心使命,牢記我們黨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開設思政課的初心使命,把鑄魂育人放在大思政課建設的首位。二是要充分利用傳統教育空間。確立社會即課堂的教育理念,用好社會空間大舞臺。三是積極拓展網絡空間和虛擬空間。青少年學生作為網絡生態中的“原住民”,他們在網絡空間和虛擬空間中生活學習的時間更長,受其影響最大,依賴度更高。因此,拓展并凈化網絡空間和虛擬空間,把大思政課教學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構建數字化、智能化、沉浸式、體驗式、交互式教學體系,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大思政課自身建設和青少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五、知行合一的實踐觀
大思政課建設堅持知行合一的實踐觀,是大思政課教學規律和青少年學生成長成才規律所決定的。首先,大思政課教學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思政課教育教學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產生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實踐并為其服務,為其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大思政課教育教學理論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又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服務。其次,知行合一是青少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馬克思主義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要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堅持知行合一。“希望廣大青年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22年4月26日。教育實踐經驗表明,溫室里育不出萬年松。學校只有把知識育人與實踐育人有機結合,把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科學整合,才能使學生把書本知識與社會知識、人生經歷、社會實際相結合,在社會大熔爐中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價值。
堅持實踐育人,全面構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課堂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是大思政課教學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兩個體系只有相互協同、相互支撐,才能更好地發揮大思政課的育人功能。在當前的大思政課建設中,課堂理論教學體系基本形成,實踐教學體系還比較薄弱。因此,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視實踐育人,不斷拓展學生實踐平臺和路徑”的要求,全面構建各學段一體化的家庭學校社會高度協調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
第一,依法促進家庭教育的實踐育人功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中具有獨特的實踐育人功能。因此,要充分發揮家庭家風和家教對青少年學生全面發展的影響,使之由愛家、愛父母到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從在家當一個好孩子,到在社會當一個好公民等等。家庭為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成長成才扣好“第一粒扣子”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創新學校教育的實踐育人功能。實踐教學是大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實現大思政課的育人目標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當前,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已有較好的基礎,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根據“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的要求,學校大思政課實踐教學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加強和創新發展。要加強黨對實踐教學的領導,學校黨組織要把加強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納入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要制定科學的規劃、計劃、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體制機制,調動校內外一切積極因素,保證實踐教學科學有序創新發展。
第三,充分發掘利用社會實踐教學育人功能。社會實踐教學是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實現大思政課教學的育人目標和青少年學生的社會化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們要“善用”大思政課,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善用社會大課堂、大舞臺和大資源,將億萬中國人正在書寫的時代篇章作為實踐教學的鮮活教材,把理論與實踐、知與行有機統一起來,構建社會實踐育人的大格局。要加強黨對社會實踐教學的統一領導,充分發掘利用社會實踐教學資源,建足建強適合各學段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教學的基地和平臺。配足配好社會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尤其是要把那些具有崇高道德風尚,無私奉獻精神的英模人物等納入師資隊伍建設。要積極開發利用紅色教育基地資源,特別是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表征的基地和資源,尤其要開發利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理論和實踐成果,開發青少年學生親見、親歷、親為的寶貴資源。要抓好組織實施。如成立學生社會實踐教學領導小組、協作組、共同體等,“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結合,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人民日報》,2019年8月15日。。
第四,夯實數字化、智能化大思政課新基建,拓展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網絡空間和虛擬空間。大思政課新基建,是教育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廣義上講是指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大思政課教學系統各要素深度融合、相互賦能,推動大思政課教學資源朝著數字化、智能化、虛實結合的方向發展,為青少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更具真實性、更強體驗性、更深交互性、更具個性和人機協同、人機融合的智慧化的教育教學新形態。在這種新的形態中,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等技術構建的虛擬仿真思政課體驗教學中心等設施,可以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沉浸式、體驗式、交互式更強的教學形態。學生足不出戶,即可游覽祖國的名山大川、參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巨大成就、開展紅色游學等。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參加與大思政課教學相關的學習互動活動,在這種虛擬的實踐場域中,學生身臨其境的“在場感”與環境的互動,豐富了其知覺體驗,增強了其情感認知與實踐體驗。當下,元宇宙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在元宇宙這種虛實相融、泛在互聯、智能開放的社會形態中,青少年學生可擁有自己唯一的元宇宙身份標識,可隨時隨地通過相應的數字設備進入元宇宙進行學習工作生活等社會活動。這些活動都具有仿真現實又超越現實的沉浸式體驗,成為青少年學生認識自然和人類社會規律的新方法,也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開辟了新路徑。如何運用元宇宙進行大思政課教學、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防范和化解其對青少年學生產生的不良影響,是大思政課建設面臨的重要理論和實踐課題。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科學預測、積極應對,用其長、避其短,使之更好地為人才培養和大思政課建設服務。
ASystematicViewoftheConstructionofBig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intheNewEra
JiangDuyun1,ZhanLuyao2
(1.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3,China;2.TheOpenUniversityofHenan,Zhengzhou450046,China)
Abstract:
GeneralSecretaryXiJinpingproposestheideaabout“wemustmakegoodus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providingbasicguidelinesforsettingandteach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well.Makinggooduseofbig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buildingwellisthefoundationandusingwellisthekey.Theconstructionofbig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sacomplexsystemofwork,whichmustadheretothesystemconcept,adheretothepoliticalviewofcastingsoulsandeducatingpeople,theoverallviewofplanning,thesynergyviewofresonanceatthesamefrequency,theopenviewofalltimeandspace,andthepracticeviewoftheunityofknowledgeandaction.
Keywords:newera;big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construction;systematicview[責任編校彭筱祎,劉科]
作者簡介:蔣篤運(1954-),男,河南永城人,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與科技哲學研究;詹璐遙(1988-),女,河南商丘人,河南開放大學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河南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項項目(2022XWHWT08);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23A88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