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中華中醫藥學會 中華醫學會
摘要: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礎上,由各種誘因引起的以黃疸急性加深、凝血功能障礙等肝衰竭表現的臨床癥候群,短期內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及高病死率是其主要特征。慢加急性肝衰竭中醫學屬于“急黃”“瘟黃”“肝瘟”等范疇,目前臨床上尚缺乏特效的內科治療手段。本指南以解決“中西醫臨床關鍵問題”為導向,工作組參考PICO(Participants、Interventions、Comparisons、Outcomes)原則構建ACLF相關臨床問題,遵循循證醫學原則,在對近10年ACLF中西醫結合療效臨床證據進行系統梳理和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參考最新發表的國際、國內相關診療指南、專家共識等,并廣泛征求多學科專家的意見,最終形成本指南, 旨在為臨床醫師診斷和治療ACLF提供指導和參考意見,進一步提高我國ACLF診治水平。
關鍵詞: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中西醫結合療法; 診療準則
Guidelines for th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Xianbo, wangxianbo638@163.com (ORCID:0000-0002-3593-5741)
Abstract: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 is a clinical syndrome with the manifestations of liver failure such as acute deepening of jaundice and coagulation disorder due to various predisposing factors,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organ failure and high mortality rate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In te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LF belongs to the categories of “acute jaundice”, “scourge jaundice”, and “liver failure”, and now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specific medical treatment methods in clinical practice.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key clinical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guidelines, the working group constructed the clinical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ACLF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Participants, Interventions, Comparisons, and Outcomes and followed the principles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hrough systematic review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clinical evidence concerning the efficacy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for ACLF in the past 10 years, the guidelines were develop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lates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and expert consensus in China and globally and the comments from multidisciplinary experts, 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LF among clinician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level of ACLF in China.
Key words: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Integrated?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Practice Guideline
1 范圍
本指南適用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的診斷、辨證、治療、預防與調護等,供各級醫療機構的肝病科、傳染科、消化科、急診科、中醫消化科、中醫感染病科等相關科室醫護人員的使用。
2 證據綜合報告
2.1 證據等級標準 采用GRADE分級系統對納入證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匯總和質量評價。根據GRADE方法,將證據質量分為高、中、低3個等級(表1)。在證據分級過程中,考慮5個降級因素——偏倚風險、不精確性、不一致性、不直接性以及發表偏倚,以及三個升級因素——效應量大、劑量反應關系、可能的混雜因素。
2.2 推薦強度 參照GRADE分級系統將推薦意見分為“強(1)” “弱(2)”兩級。強推薦定義為“充分考慮到了證據的質量、患者可能的預后情況及治療成本而最終得出的推薦意見”,弱推薦定義為“證據價值參差不齊,推薦意見存在不確定性,或推薦的治療意見可能會有較高的成本療效比等,更傾向于較低等級的推薦”,通過問卷方式進行專家投票,匯總得出推薦強度。
3 術語和定義
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礎上,由各種誘因引起以急性黃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礙為肝衰竭表現的臨床癥候群,可合并包括肝性腦病、腹水、電解質紊亂、感染、肝腎綜合征、肝肺綜合征等并發癥,以及肝外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黃疸迅速加深,血清總膽紅素(TBil)≥10倍正常值上限或每日上升≥17.1μmol/L,有出血表現,凝血酶原活動度(PTA)≤40%或國際標準化比值(INR)≥1.5。
急黃:是指在脅痛、積聚、鼓脹等基礎上,由于疫毒復發、飲酒、重感外邪、勞累等誘因,導致濕熱毒邪互結,熏蒸肝膽,疏泄失司,膽液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臨床表現以面目、皮膚、小便驟然發黃為主癥,并伴有極度乏力、惡心、嘔吐等全身及消化道癥狀,部分患者可伴身熱、煩渴,甚則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等,本病亦屬于“肝瘟”“瘟黃”等診治范疇。
4 診斷
4.1 西醫診斷
臨床問題1:ACLF的西醫診斷標準是什么?
臨床問題2:如何判定ACLF的嚴重程度,其分期及分級的標準有哪些,各有何特點?
推薦意見1:ACLF指在慢性肝病基礎上,由各種誘因引起短期內(通常指4周內)出現黃疸迅速加深(血清TBil≥10倍正常值上限或每日上升≥17.1 μmol/L),凝血功能障礙(PTA≤40%或INR≥1.5),臨床出現肝性腦病、腹水、消化道出血、嚴重感染、肝腎綜合征等并發癥,或出現肝外器官功能衰竭(A1)。
推薦意見2:ACLF可分為3型,A型:在慢性非肝硬化肝病基礎上發生的ACLF;B型:在代償期肝硬化基礎上發生的ACLF,通常在4周內發生;C型:在失代償期肝硬化基礎上發生的ACLF(A1)。
推薦意見3:根據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ACLF分為前期、早期、中期和晚期(A1)。
4.2 中醫診斷
臨床問題3:ACLF的中醫病名如何定義?
臨床問題4:ACLF中醫證型如何分布?不同證型有哪些證候特征?
4.2.1 病名診斷 急黃是在“脅痛”“積聚” “鼓脹”等基礎上,由于疫毒復發、重感外邪、飲酒、勞累等誘因導致急驟起病,出現黃疸迅速加深、極度乏力、惡心嘔吐、厭食、脘腹脹滿、小便不利等癥狀,或伴發熱煩躁,神昏譫語,或見吐血、衄血、便血、或肌膚出現瘀斑,可見舌質紅絳,苔黃而膩,脈弦數或弦細數。
4.2.2 證候診斷 慢加急性肝衰竭證候均為本虛標實,實證中以熱、毒、濕、瘀為主,虛證以氣虛、陽虛、陰虛最為常見。由于患者的基礎病變、發病誘因、病情不同,隨著病程演變而發生不同程度的虛實變化,并貫穿疾病的全過程。
推薦意見4:ACLF證候多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HBV-ACLF的主要證型包括:毒熱蘊結證、濕熱蘊結證、氣虛瘀黃證、脾腎陽虛證和肝腎陰虛證。證候特征如下,凡具備主癥3項(其中主癥①必備),或主癥2項(其中主癥①必備)加次癥2項,即可診斷(B1)。
(1)毒熱蘊結證
主癥:①發病急驟,身黃、目黃,顏色鮮明甚至其色如金;②困倦乏力;③嘔惡厭食或脘腹脹滿;④或見壯熱、神昏譫語,或有出血表現(吐血、衄血、便血、肌膚瘀斑)。
次癥:①口干口苦,或口渴但飲水不多;②大便秘結;③尿黃赤而短少;④皮膚瘙癢,或抓后有出血點,或皮膚灼熱;⑤苔黃干燥或灰黑,脈數有力(洪數、滑數、弦數等);或舌少苔、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弦澀;或舌質紅,或紅絳,或紫暗,或有瘀斑、瘀點。
(2)濕熱蘊結證
主癥:①身目黃染,小便短黃;②肢體困重,乏力明顯;③口苦泛惡,脘腹脹滿;④高熱或身熱不揚;
次癥:①大便黏滯穢臭或先干后溏;②口干欲飲或飲而不多;③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或弦數。
(3)氣虛瘀黃證
主癥:①身目發黃,小便色黃,面色晦暗;②困倦乏力;③納差,腹脹。
次癥: ①口淡無味或口干不欲飲;②便溏或便秘 ③朱砂掌,蜘蛛痣,或脅下痞塊; ④舌質暗或淡胖有齒痕;苔白或白膩或白滑,脈弦或弦滑或沉遲。
(4)脾腎陽虛證
主癥:①身目黃染、色黃晦暗;②畏寒肢冷,或少腹腰膝冷痛;③神疲,納差;④食少便溏或飲冷則瀉;
次癥:①腹脹,惡心嘔吐;②頭身困重;③口干不欲飲;④下肢浮腫,或朱砂掌、蜘蛛痣,或有脅下痞塊;⑤舌質淡胖,或舌邊有齒痕,舌苔膩或滑、舌苔白或稍黃,脈沉遲或弱。
(5)肝腎陰虛證
主癥:①身目晦暗發黃或黃黑如煙熏;②頭暈目澀,腰膝酸軟;③口干,口渴;④全身燥熱或五心煩熱。
次癥:①形體消瘦;②少寐多夢;③脅肋隱痛,遇勞加重;④腹壁青筋,朱砂掌及蜘蛛痣;⑤腹脹大如鼓,水腫;⑥舌紅少津,脈細數。
5 治療
5.1 西醫治療原則
臨床問題5:ACLF的西醫治療原則是什么?
ACLF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加強監護并動態評估病情,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預后。目前,肝衰竭尚缺乏特效的治療藥物,內科治療主要包括相應的病因治療和綜合支持治療,并積極預防和治療各種并發癥。病情較重者可行人工肝血液凈化技術支持治療,對于經內科綜合治療及人工肝治療病情無好轉或恢復的患者,應行肝移植。
5.2 中醫治療原則
臨床問題6:ACLF中醫治療原則有哪些?
基于“濕、熱、毒、瘀、虛”的核心病機,ACLF基本治法主要包括解毒涼血、清熱利濕、益氣活血、健脾溫陽、滋補肝腎等。
推薦意見5:濕熱疫毒是我國ACLF患者的主要病因,血分瘀熱是重要病機,“解毒涼血利濕法”是治療ACLF的重要法則(B1)。
推薦意見6:ACLF病情兇險,傳變極快,截斷逆挽法是搶救肝衰竭成功的關鍵手段(B1)。
推薦意見7:顧護脾胃是促進ACLF恢復、提高臨床療效的有效方法(B1)。
5.3 西醫治療
臨床問題7:ACLF常規治療手段有哪些?
臨床問題8:人工肝血液凈化技術和肝移植治療是否能提高ACLF生存率?其治療時機如何掌握?
5.3.1 支持治療 急性期強調患者臥床休息,病情穩定后可適當活動;重視營養支持治療,推薦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適量蛋白飲食,夜間加餐補充能量,必要時給予靜脈補充,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靜脈補充白蛋白或新鮮血漿以糾正低蛋白血癥、改善凝血功能。注意消毒隔離,預防醫院內感染。
5.3.2 病因治療 病因治療對肝衰竭的轉歸、預后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應去除誘因(如重疊感染、飲酒、藥物影響等),其次應積極針對病因進行治療。(1)病毒性肝炎所致ACLF:對HBV DNA陽性的ACLF患者,應盡早給予抗病毒治療;對HBV DNA陰性、HBsAg陽性的ACLF患者,如未有其他明確誘因,亦建議盡早給予抗病毒治療,優先考慮使用低耐藥風險的核苷(酸)類似物,如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一線藥物。對于其他病毒感染者,可依據病原學參考該病的抗病毒治療。(2)藥物性肝損傷:因藥物所致急性肝衰竭,應立即停用可疑的藥物。(3)其他類型肝衰竭:應盡可能在明確病因的基礎上給予相應的病因治療,如確診為自身免疫性肝炎所致的肝衰竭,應在恰當時機予以免疫抑制治療。
5.3.3 抗炎、降酶、退黃治療 推薦應用抗炎保肝藥物(甘草酸制劑等)、抗氧化解毒保肝藥物(如水飛薊類藥物等)、肝細胞膜保護劑(如多烯磷脂酰膽堿等)以及利膽退黃(如熊去氧膽酸、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等)藥物。
5.3.4 腸道微生態治療 肝衰竭患者存在腸道微生態失衡,建議應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或采用糞菌移植治療,以減少腸道細菌易位或內毒素血癥。
5.3.5 免疫調節治療 關于免疫調節劑特別是腎上腺皮質激素在肝衰竭治療中的應用尚存在不同意見。既往指南中推薦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及重癥酒精性肝炎或急性酒精中毒等非病毒感染性肝衰竭,可考慮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其他原因所致肝衰竭早期或前期無相關禁忌證的情況下可酌情短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對降低TBil水平有一定效果,文獻報道其應用有助于降低肝衰竭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和腹水發生率。
5.3.6 人工肝支持治療
推薦意見8:人工肝支持療法通過清除肝衰竭時產生的毒素、促炎性細胞因子等有害物質,減輕進一步肝損傷和全身炎癥反應、改善肝衰竭并發癥,為肝細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復創造條件,或為肝移植等待肝源爭取時間。根據ACLF患者的不同病情恰當地選擇人工肝支持療法(B1)。
5.3.7 肝移植治療
推薦意見9:肝移植手術時機:診斷ACLF 后3~7天,歐洲慢性肝衰竭聯盟慢加急性肝衰竭評分(CLIF-C ACLFs) 2~3級患者需優先進行肝移植治療。亞太肝病研究學會ACLF研究聯盟(APASL ACLF research consortium,AARC)評分,ACLF Ⅰ~Ⅱ級治療1 周內評分無下降者和AARC ACLF Ⅲ級者應優先行肝移植治療(B1)。
5.4 中醫辨證論治
臨床問題9:針對不同分期的ACLF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人群是哪些?
臨床問題10:中西醫結合診療ACLF是否比單純西醫治療更有優勢?是否能提高患者生存率,是否能夠改善患者臨床指標或臨床癥狀?
臨床問題11:針對ACLF不同證型患者應推薦使用哪些中藥方劑或中成藥?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
根據ACLF的不同發病階段的特點及分期進行中醫辨證治療,疾病早期以過度炎癥反應、肝細胞大量壞死為特征,應采取中西藥物相互配合抑制過激的免疫反應,如肝衰竭早期使用抗病毒藥通過抑制病毒復制控制免疫反應,可嘗試應用短程激素,此期多表現為毒熱蘊結證及濕熱蘊結證,中藥以清熱涼血、解毒化瘀為主,配合通腑泄濁祛邪外出以逆流挽舟、截斷病勢控制病情進展;肝衰竭中期以免疫低下、器官功能紊亂、虛實夾雜為特征,配合應用免疫增強劑以減少感染、增強機體抵御病邪的能力,通過益氣養陰、溫補脾腎等中藥振奮正氣驅邪外出,防止患者進展到終末期;肝衰竭晚期,肝體肝用俱損,脾腎陽虛,陰竭陽亡,伴多器官功能衰竭,臨床表現以虛證為主,此時當顧護胃氣、扶正固本,盡早行人工肝、肝移植治療,預防和治療多器官功能衰竭。肝衰竭恢復期,病變日久,正氣耗傷,氣血陰陽俱損,此期當以補益氣血、調和陰陽為主,配合營養支持治療,促進肝細胞再生及肝功能的恢復。
5.4.1 毒熱蘊結證
推薦意見10: ACLF毒熱蘊結證的病機為濕熱蘊毒,搏結脈絡,脾失健運,腑氣不通。治法:解毒涼血,健脾化濕。推薦方藥:解毒涼血方加減(B1);推薦中成藥:赤丹退黃顆粒(B1)。
5.4.2 濕熱蘊結證
推薦意見11:ACLF濕熱蘊結證病機為濕熱疫邪,阻滯中焦,熏蒸肝膽,脈絡瘀阻。治法:清熱利濕,健脾化瘀。推薦方藥:復方茵陳方加減(B1);推薦中成藥:茵梔黃口服制劑/注射液、苦黃顆粒/注射液(C2)。
5.4.3 氣虛瘀黃證
推薦意見12:ACLF氣虛瘀黃證病機為濕熱疫毒邪氣已見衰退,正氣已傷,氣血虧虛,濕熱留羈,痰瘀互結。治法:益氣化瘀,解毒退黃。推薦方藥:益氣解毒化瘀方加減(B1);推薦中成藥:八珍丸(C2),瘀黃明顯者可聯合八寶丹膠囊(C2)。
5.4.4 脾腎陽虛證
推薦意見13:ACLF脾腎陽虛證病機為濕毒久羈,耗傷正氣,氣虛及陽。治法:健脾溫陽,化濕解毒。推薦方藥:茵陳四逆湯加減(B1);推薦中成藥:金匱腎氣丸(C2),濕熱未清者可合用茵梔黃制劑或苦黃制劑(C2)。
5.4.5 肝腎陰虛證
推薦意見14:ACLF肝腎陰虛證病機為濕熱之邪,內蘊脾胃,熏蒸肝膽,久則肝血不足,肝腎虧虛。治法:滋補肝腎,健脾化濕。推薦方藥:補腎生髓成肝方加減(B2);推薦中成藥:六味地黃丸合二至丸(C2)。
5.5 常見并發癥中醫治療
臨床問題12:中西醫結合診療ACLF并發癥方面是否具有優勢?
推薦意見15:針對ACLF并發肝性腦病,中醫辨證治療聯合中藥灌腸治療,可降低其短期病死率。推薦藥物:大黃烏梅煎劑(B1);推薦中成藥:安宮牛黃丸(B1)。
推薦意見16:針對ACLF腸道菌群失調,中醫“解毒”療法可調節腸道菌群失衡、改善肝功能。常見證候為毒瘀互結證,治以清熱利濕、解毒化瘀法。推薦藥物:解毒化瘀顆粒(B2)。
推薦意見17:針對ACLF合并自發性腹膜炎中醫辨證為瘀毒互結證的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有效控制其炎癥反應,改善凝血功能和肝功能。推薦藥物:血必凈注射液(C2)。
6 診療流程圖(圖1)
指南負責人:王憲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孫克偉(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徐春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
執筆人:王憲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王曉靜(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劉慧敏(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馮穎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李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宮嫚(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汪曉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主審人:劉平(上海中醫藥大學),王融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賈繼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徐小元(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李秀惠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南月敏(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呂文良(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討論專家(姓氏筆畫為序):于巖巖(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馬素平(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立福(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王守云(秦皇島市第三醫院),王伽伯(首都醫科大學),王巖(沈陽市第六人民醫院),王憲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王曉檸(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王曉素(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王曉靜(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王睿林(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車念聰(首都醫科大學),毛宇湘(河北省中醫院),毛乾國(廈門市中醫院),毛德文(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勾春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鄧國宏(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盧秉久(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葉永安(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馮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邢卉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過建春(杭州市西溪醫院),朱英(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朱鏐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劉成海(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劉華寶(重慶市中醫院),劉艷民(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峰(天津市第二人民醫院),劉慧敏(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江宇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池曉玲(廣東省中醫院),孫鳳霞(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孫克偉(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孫學華(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蘇春芝(河北省中醫院),杜宏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杜建華(內蒙古赤峰市傳染病防治醫院),李芹(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李懷長(山西省中醫院),李京濤(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李勇(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李曉東(湖北省中醫院),李曉姝(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李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李筠(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李瀚旻(湖北省中醫院),楊志云(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肖小河(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肖名中(湖北省中醫院),肖芙蓉(哈爾濱市第六醫院),谷野(沈陽市第六人民醫院),汪曉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汪靜(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張引強(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張瑋(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張國梁(安徽省中醫院),張明香(沈陽市第九人民醫院),張濤(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陸云飛(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陳蘭羽(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陳金軍(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陳曉蓉(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陳斌(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陳薇(北京中醫藥大學循證醫學中心),周小舟(深圳市中醫院),周玉平(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周桂琴(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鄭昕(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鄭浩杰(石家莊市第五醫院),宗亞力(南昌市第九醫院),孟忠吉(湖北醫藥學院附屬太和醫院),趙文霞(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趙海芹(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胡建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侯藝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施毓(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宮嫚(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姚樹坤(中日友好醫院),聶廣(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賈建偉(天津市第二人民醫院),黨中勤(河南省中醫院),錢志平(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徐列明(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徐春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高月求(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高沿航(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郭小平(赤峰市傳染病防治醫院),郭朋(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黃燕(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蕭煥明(廣東省中醫院),常占杰(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扈曉宇(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程紅杰(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魯曉擎(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童光東(深圳中醫院),曾斌芳(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謝玉寶(廣東省中醫院),謝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謝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靳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慕永平(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譚華炳(十堰市人民醫院),譚善忠(南京市第二醫院),顏華東(寧波市第二醫院),薛冬英(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普陀醫院),薛敬東(陜西省中醫醫院)
利益沖突聲明:本指南由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立項,參與指南制定的所有成員均已簽署利益沖突聲明,申明無和本指南主題相關的任何商業的、專業的或其他方面的利益,和所有可能被本指南成果影響的利益。本指南將在臨床應用中進一步完善并及時更新。
指南證據概要及參考文獻見二維碼
收稿日期:
2023-05-29;錄用日期:2023-06-29
本文編輯:朱晶
引證本文:
Chinese Association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J]. J Clin Hepatol, 2023, 39(7): 1547-1552.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中華中醫藥學會, 中華醫學會.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J].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23, 39(7): 1547-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