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甘露
[摘?要]?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樂器之一,其悠揚動聽的音色,不僅可以豐富生活,還可以陶冶情操,使人內心更加平靜、安寧。詩、詞、曲,都是中國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語言藝術,其優美的語言和深刻的含義,能夠讓人們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本文從音樂美學的角度出發,選取了幾首和詩歌密切關聯的箏曲,按照歷史的線索對箏與詩的審美特征進行了分析,并對它們在藝術表現的同源、共生以及其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藝術精神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箏;詩;音樂美學;民族音樂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3)12-0034-03
本文通過對中國古代詩詞與古箏藝術審美特色的分析,對箏樂文化中有關音樂美學的相關因素進行探索與研究,踐行以中國古箏音樂與詩詞相結合的傳統文化。詩詞與箏樂結合的方式、側重點及美感與表達還是有所不同的。對詩詞與箏樂的關系脈絡梳理,能夠將文學與音樂緊密聯系起來,也就有了“箏”與“詩”音樂美學的存在性。我國是詩歌的國度,幾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創作了浩瀚如煙的詩歌作品,這些詩歌和音樂不斷交融,共同發展。本文將以我國古箏音樂的歷史發展脈絡為線索,研究與我國文學的三大瑰寶:唐詩、宋詞、元曲相交融的箏曲作品,以《春江花月夜》《楓橋夜泊》《漁舟唱晚》為典型。古箏經典樂曲結合偉大詩人張若虛、張繼、王勃等詩意而絢爛的文筆,共同領略大唐詩歌的輝煌和詩樂之國的不朽。宋詞則是中國文化的又一巔峰,蘇軾、陸游等詞人。以宋詞的雅致,彰顯著文人、士大夫生活美學的詩意,還涌現了熱血沸騰的岳飛將軍之作。隨之創作而成的箏曲《滿江紅》《釵頭鳳》《定風波》也廣為流傳。來源于元曲的古箏曲記載并不是很多。元曲作曲家馬致遠的散曲小令《天凈沙秋思》算是其中比較有名的一首。沉浸于亡國之痛的文人寄情山水,對箏樂文化的多元發展有一定影響,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通俗與活潑。總之,要了解箏與詩之間的關系,就要從幾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展開研究。由于歷史的脈絡極其豐富又十分龐大復雜,從唐詩、宋詞、元曲中追溯與古箏同源共生的文化內涵,可以更貼切地認識文化背景帶給人的無限深思和遐想。
一、“箏”“詩”同源之美
首先,我們選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箏曲目,這些曲目大多是從詩歌中得到啟發,用音樂來表現詩歌的樂曲。古箏曲有些來源于歷史文化,有些來源于經典的詩詞內容,有些取材于民間故事。古典詩詞給予箏樂藝術以豐富的文化觀照,其與詩詞之間的互鑒互融也呈現了曲中有詩的藝術面貌。
其次,古箏發展至唐代,隨著樂器的充分發展,其形制與種類、彈奏技法、制造工藝都有很大的發展。在唐代文人的詩集中,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壓倒全唐,催生了大量詩歌的輝煌;張繼的《楓橋夜泊》沉醉了千年的時光,火了千年的光陰,成為唐詩名篇而傳誦千古。唐代的文化藝術在我國封建社會發展進程中,一度到達了時代的巔峰。箏樂文化與其詩歌藝術都有著空前的繁榮。
到了宋代,由于音樂從宮廷音樂向民間音樂過渡,音樂的社會屬性有了重大的改變,因此箏曲的發展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從中國傳統音樂的歷史記載來看,在宋代宮廷里,箏被大量使用。在乾德中期樂懸的編制中“編磐之下列偶歌、琴、瑟、箏、筑分別歌工之左右”,即箏在歌者左右演奏,在編排位置上發生了改變,將箏與歌者位置持平,證明了箏樂在宋代的重要歷史地位。宋詞,也造就了我國文化的又一巔峰。在豪放派詞里,一闕《滿江紅》,英雄岳飛仰天長嘯;在婉約派詞中,兩首《釵頭鳳》,陸游與唐婉咽淚裝歡;蘇軾的《定風波》最高境界包含著無盡的人生哲理。向我們展示元代,古箏在教坊、梨園、勾欄、瓦舍和行院中廣為盛行,成為一種常用的彈撥類樂器?!栋佐崛浮纷鳛榇碜髌罚渌囆g效果極佳,有極高的欣賞價值,被稱之為國樂、大樂。元曲為中國古代文化最接地氣的藝術,與唐詩宋詞并舉,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元曲的出現使詩歌進一步口語化、鮮活化、普遍化。《天凈沙秋思》是元代馬致遠創作的一首著名的散曲,更是元曲名篇,是比較成熟的一部作品,在諸多方面體現著中國古詩詞的特色也對箏樂的標題性創作提供了層層遞進的樂思。
上述幾首代表性箏曲都與詩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也論證了箏樂的發展與詩詞的同源之美。不論在歷史內容還是藝術追求方面,古箏與詩詞都有著很大相似之處,其之間的深層聯系、內含意蘊、文化底蘊都需要再深入剖析。之所以我們要從箏與詩的歷史中找尋答案,是因為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一切都是在不斷變化著,發展著。我們當下所彈奏的每一首由詩詞改編而來的古箏作品都來自歷史,也都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箏與詩必然有千絲萬縷的前世今生。
二、“箏”“詩”共生之美
首先,談到箏與詩共生之美不妨繼續從中國古典美學鼎盛時期唐代進行探索。在唐代,詩歌的古文改革運動和古箏興起的美學思潮有著密切的關聯,這里談到的各種不同的意境、情感、文化,均可成為古箏創作的動因,不少古箏曲的創作都來源于文人墨客,詩詞意境,其情感和韻味也通過古箏的演奏方式展現,詩詞為箏樂提供了文體美學,而箏樂在詩歌的基礎上注重情致的表達,兩者相互交融。
從箏樂與唐詩畫意之美來看,《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古箏十大名曲之一,也是一首收錄于《全唐詩》的著名詩作,其在詩歌中創設的春江月夜圖至今為人感慨。古箏曲與詩歌中折韻的寫作手法相結合,以音樂旋律和詩歌韻律為基礎,創作出了旋律節奏、調式調性、織體等與詩詞相呼應的樂曲。此曲遵循了中國古典音樂的傳統特色,并且依托于自身的詩意性,巧妙地運用配器,將全曲劃分為江樓鐘鼓、月上東山、花影層疊、水深云邊等10個富有詩意的段落,通過四大結構立體表現了幽婉深邃的審美效果。體現了音樂與文學、古箏與詩歌緊密而協調的交織,可稱之為“箏中之詩”。提起鐘聲,一種靜謐、朦朧的意境美緩緩而來。由作曲家王建民依據唐代詩人張繼著名詩篇《楓橋夜泊》所作,這是一首具有意向性的作品,濃縮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用音樂的語言將古詩詞《楓橋夜泊》中所描寫的景色更加具象化,在調式上也有一定考究,融合了大量的雅樂音階元素,堪稱獨具特色。這首曲子帶有較強的和聲色彩,充分地展現了蘇州水鄉的風情??此骑L平浪靜,實則體現了東方美學的韻律之美。
從箏樂與宋詞的情愫之美來看,《滿江紅》是宋朝民族英雄岳飛的傳世不朽詞作,1992年被何占豪改編為古箏與鋼琴的協奏曲《臨安遺恨》,樂曲取材于傳統樂曲《滿江紅》,全曲分為7段,此曲引子到華彩部分體現了岳飛身處牢獄之中卻仍然憂國憂民悲憤的感情基調,刻畫了一個鮮活的英雄形象,再現部分的主題旋律材料,以一種哀婉平緩的曲調,寄托著后人對英雄無盡的追思和深深的緬懷。當聆聽如錐泣血的《釵頭鳳》,這首樂曲是融合箏、樂、詩三位一體的音樂作品,也同樣是何占豪創作的古箏協奏曲,將古詩詞通過古箏的表現力進行了直接明了的展現,在鋼琴的協奏下演繹悲慘的愛情故事。
從箏樂與元曲的生活之美來看,《秋思曲》是一首精致的古箏傳統樂曲,發揮了古箏自身在音色和韻味上的特點,融合了秦腔,并使用現代手法表達了秋天的哀傷和午夜的沉思,構成一種音樂上的“古典美”與“現代美”的結合。此曲樂思層層遞進發展,音樂極其細膩?!朵较场愤@首箏曲是描寫了一位女主人公百無聊賴卻又心事重重的感情,繼承了傳統詩詞寫作的一大風格,情感的女性化,詞曲委婉含蓄,情味深長而又真摯感人。
除了以上三種類型外,箏與詩的共生共存還存在著其他一些情況,比如受到藝術流派的影響,在同一區域內,由于某一地區有了一批藝術風格相近的藝術作品。比如:潮州箏派,陜西箏派。古典詩詞的美學思想也同樣影響著古箏音樂的發展。
三?“箏”“詩”精神之美
首先,箏樂與詩歌自古被視為同脈相承,無論在創作技巧上還是感情上,都有著許多的共同點,都是為了追求一種寧靜、淡雅、含蓄的美感,這也能體現兩者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度,箏與詩的融合經過長期的歷史實踐,人們已經具備了感受和發現音樂美的一種本質力量,各種藝術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傳承和精神載體,大大推動了傳統文化的發展。
同時,談及箏與詩歌的藝術精神,應當指出它們既有共同之處,又有相通之處,自古以來,箏與詩都受到儒教和道教的深刻影響,而文人墨客又一向注重修身養性。兩千多年的藝術長廊,不論是詩詞書卷,還是中國特有的古箏藝術,都具有脫凡塵俗的抽象藝術的路徑。于是一些文人墨客寓情于詩文、箏樂,在塵世以外的自然中,尋求“超脫”以求人生的自由。而關于古箏精神的來源要追溯到其歷史內涵,相關資料證明,箏始于民間,箏樂不僅表現最初民間自然風光,還能夠把生活中的樂趣和煩惱以音樂的形式表達出來,有著文人墨客筆下與詩詞相通相近的審美特點。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范疇是“道”,顯然,天、人統一于“道”,這個“道”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決定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中國詩詞的留白美作為最高審美境界,屬于中華文化之精髓,而中國古典美學包含著“虛實相生”的深刻哲理,深深地影響了中國詩歌的發展。傳統音樂是中國藝術區別于西方藝術的一個標志,在歐洲,音樂藝術運用節奏、音量、形體等多種要素,努力挖掘出音樂的多種表現形式,而中國音樂利用音樂藝術的抽象性,含蓄的表達美的特點,開辟出一條“曲徑”和“幽處”。
古箏在演奏過程中,也詮釋了“道”的至高境界和哲理,常用“以韻補聲”與詩詞留白之美相對應,例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中國著名的中國古箏名曲,將古詩詞與箏樂的結合,在演奏過程中“以韻補聲”與詩詞留白之美相交呼應,形象地展現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對中國古典音樂有著特殊意義。春江花月夜可以說是唐代詩詞的典范,另一方面,古箏曲演奏絲絲入扣,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音樂意境美的特點。在意境范疇中,通過左手做韻去體認“道”,從象中求意,從意象到意境的追求,可見箏與詩在精神方面有了共同極致的追求。
古箏和詩歌的另外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氣”,特別是在中國傳統的“氣韻”范疇里,它有著鮮明的民族性特征,在形式上也表現了蓬勃的生機?!皻忭崱币笠陨鷦拥男蜗蟪浞直憩F人物內在的生命和精神,在箏與詩的作品中常常含著道的自然、儒的真性,達到了“道中有氣”的審美境界。與《春江花月夜》有異曲同工之作的是《漁舟唱晚》,樂句表現了極具歌唱性的主題,將夕陽斜照、遠山碧水、漁舟輕泛的意境表現出來,在演奏過程中應平穩呼吸,放緩速度,注意樂音和旋律的流動性,音色要堅實中升起縹緲的霧之韻,彈奏之前屏住呼吸,揉弦后吐氣且均勻下沉,回音才會在空氣中流轉,突顯了詩詞氣韻中舟行水面,泛起陣陣漣漪……余意無窮,響窮彭蠡之濱。于細微間體現中國民樂之精妙,暗含了中國詩詞之經典。
再者,中國的古箏藝術和中國古典詩詞歷來就注重主體與客體的結合,也就是說,在中國傳統藝術精神中,即藝為心之表。從兩者在“心”的主體性方面來看,古箏藝術之美,在于人與琴的交融合一;詩詞之美,在于情與景的交融合一,兩者都具有精神性、生命性、主體性、表現性的傳統藝術特點。琴詩合一的意境,一方面提倡“以理節情”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時,也倡導“以情融理”。正如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中所講:“理之于詩,如鹽溶于水,有味無痕”。錢鐘書先生認為:“悟”是一種最自由的精神活動狀態,雖然人人都具有悟性,但要真正達到悟的境界,未必一蹴而就,還需要艱苦探索與艱辛實踐才能達到。傳遞了心與物、手與心的消解,做到了可以拋開技術層面談道。箏與詩所呈現出的藝術精神追求在“悟”這個層面可以說是最高藝術精神了。
結?語
中國的古典詩詞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而中國的古箏藝術也同樣具有相同的特點,箏與詩都是傳統文化重要的載體,同時反映了音樂與文學的至高追求。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傳播方式也呈現出多元變化,中國詩歌的歷史,可以說是國人審美的發展史,更是國人心靈的成長史。作為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民族樂器——古箏,無數箏樂的靈感、題材源自古詩詞,其音樂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之精粹。在它的樂曲中,處處滲透著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靈氣,詮釋著中國古箏美學的深遠意蘊。所謂古箏的音樂美學,是指古箏所表現的音樂美感,它是一種抽象的東西,是對中國音樂審美共性的總結,也代表著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表現力的最高欣賞境界。詩歌——作為中國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語言藝術之一,在浩瀚千年的文明歷史進程中,涌現出燦若星河的藝術作品,其中又以唐詩、宋詞、元曲為代表。詩詞創作同樣也蘊含著對美的發現,唐詩之美,是一種理性的美;宋詞之美是一種感性的美;元曲之美,是一種本色之美。箏與詩交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在詩詞里感受古箏魅力,在音樂中理解文化內涵?!肮~詩共鳴”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更是一種文化的交流和分享。
參考文獻:
[1]羅平冠.中國音樂“留白”的美學思想及代表作[J].全國商情,?2010(13):113-114.
[2]白薇.中國詩詞的美學價值[J].教育教學論壇,?2013(01):2.
[3]喬雪.文學與音樂關系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4]傅利民.對傳統器樂理論教學的再認識——《中國傳統器樂形態分析》教學體會與收獲[J].中國音樂,?2012(02):115-119.
[5]徐嘉撫.音樂史學視域下的“文”與“樂”——評解玉峰《詩詞曲與音樂十講》[J].音樂探索,?2019(03):80-87.
(責任編輯:宋倪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