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樂 羅淑文
[摘?要]?《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名篇,也是中國古典音樂中的經典。如何將經典融入高校美育資源,真正呈現藝術經典的當代價值?本文提出結合音樂文化的內涵及當代大學生的特質研究,開設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的美育課程、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美育課堂、拓展高校美育的立體化路徑等策略,用熱愛和智慧搭建教學文本與學生自身生活之間的橋梁,在傳承與創造之間不斷獲得新的生命。
[關鍵詞]?藝術經典;春江花月夜;高校美育
[中圖分類號]J64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3)12-0149-03
《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名篇,也是中國古典音樂中的經典。一首唐詩可以跨越千年,被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一首古曲可以沖破時空,被當代人不斷品味、創造、表達,足見其魅力之大。這樣的經典或寄托于文字,或流轉于音樂,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斷以新的對話展現其生命力。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為高校美育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文件指出,“高等教育階段開設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藝術經典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公共藝術課程”。《春江花月夜》無疑是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的藝術經典。
一、文學之思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舊題,相傳由南朝陳后主陳叔寶所作。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引《舊唐書·音樂志二》:“《春江花月夜》《玉樹后庭花》《堂堂》,并陳后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于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郭茂倩《樂府詩集》共收錄七首《春江花月夜》:隋煬帝楊廣二首,諸葛穎一首,初唐張子容二首,張若虛和溫庭筠各一首。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同名詩作中最經典的一首,作品集抒情詩、愛情詩、哲理于一體,標志著“七言歌行體”的成熟。江潮連海,月共潮生,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籠罩在月色中呢?望著月亮,詩人發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叩問。月亮永遠是那個月亮,而人類已不知更迭了多少代;個體的生命轉瞬即逝,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卻讓人類永恒。聞一多先生曾高度贊譽這一首《春江花月夜》。這里一番神秘而又親切的,如夢境的晤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聞一多先生認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洗盡了六朝宮體詩的浮靡和罪惡,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為唐詩的繁榮開辟了道路。
唐代詩人王昌齡在《詩格》中提出,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王昌齡的“三境”之說,為我們甄別詩歌經典做了非常好的指引,詩歌的境界來自于心靈。美學家葉朗先生曾說,從審美活動的角度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這種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蘊。美學家朱光潛同樣認為,境界是詩歌藝術的基本品質與價值取向,詩的境界是“意象與情趣的契合”。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展現的是朦朧如畫的江南意象,“春”“江”“花”“月”“夜”這些尋常的景物和意象,化入了空靈動蕩的宇宙元氣,欣賞者透過詩情看到了畫意,也悟到了人生的哲理,詩的境界正是由作者與讀者共同創造出來的。
由唐詩《春江花月夜》帶來的思考,足以讓其成為內涵豐富的美育素材,古典詩詞對大學生人生觀、文化觀的陶冶是顯而易見的,引領大學生透過“詩景”“詩情”去感悟經典背后的?“詩境”,是美育工作者的文學之思。
二、音樂之思
在中國傳統音樂中,《春江花月夜》的由來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曲譜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著名的琵琶文曲《夕陽簫鼓》。清代姚燮的《今樂考證》中記載了《夕陽簫鼓》的曲名,并將此曲列入?“江南派琵琶目補”,注明為中曲(指中等結構),但此書僅載曲名而未載樂譜。樂譜最早見于浦東派鞠士林所傳《閑敘幽音》琵琶譜,現今所見是其弟子1860年的傳抄本,還有1842年江蘇松江張兼山的手抄本《檀槽集》(曲名為《夕陽簫歌》),1875年吳畹卿的手抄本,1895年平湖派李芳園所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曲名為《潯陽琵琶》)。李芳園《潯陽琵琶》樂譜分段標以“夕陽簫鼓、花蕊散回風、關山臨卻月、臨山斜陽、楓荻秋聲、巫山干尋、簫聲紅樹里、臨江晚眺、漁舟唱晚、夕陽影里一歸舟”等十個小標題。此后,汪昱庭曾對李芳園傳譜的《潯陽琵琶》加工潤色,改名《潯陽夜月》,刪棄了李譜每段結尾的長段捺音和繁音花指,使曲調更為質樸。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根據汪昱庭所授《潯陽夜月》,將此曲改編成絲竹合奏。1926年,大同樂會的鄭覲文將此曲定名為《春江花月夜》。
從琵琶文曲《夕陽簫鼓》到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音樂語言彰顯了它作為藝術符號的獨特魅力。改編后的民族器樂曲《春江花月夜》承襲了原琵琶文曲抒情寫意的風格,極具江南特色。樂曲為多段體結構,共有“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欵乃歸舟、尾聲”十個標題,是一首有引子、主題樂段、主題的八次變奏及尾聲構成的獨具特色的變奏曲。
樂曲《春江花月夜》與文學的高度關聯,體現在其標題上。第一段“江樓鐘鼓”描繪了夕陽映江面,熏風拂漣漪的景色。隨后,樂隊齊奏出優美如歌的主題,她款款而來,柔婉安寧:暮鼓送走夕陽,簫聲迎來圓月,輕舟蕩漾,青山疊翠,槳櫓添聲……五聲性的傳統樂調由羽音起,平緩漸進傳遞給徵音,同音承接又落于角,而后在三度音程的連綿發展中,經過徵音和角音的連接,從容落于商音。這是一段富有江南情調的主題,也是全曲的核心旋律。
第二段到第九段,樂曲均以第一段音樂主題為基礎,做“換頭合尾”式變奏。而每一樂段的結束均通過相同的旋律做漸慢處理,這一商調式的合尾色彩柔和、安寧恬靜,就像巧妙的珠線串聯了江南月夜的十個畫面。
與文學語言相比,音樂語言的特殊性在于它有較強的表情性和感染力,又兼具非語義性即模糊性特征。音樂以聽覺呈現的方式在第一時間給人以情緒情感上的體驗,寄情于山水的哲思雖不及視覺藝術那么直接,卻在動態聆聽的過程中擁有了更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那么如何借助音樂語言的本體優勢,引領學生獲得更廣闊的人文內涵及精神陶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教學之思
《春江花月夜》作為典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其所蘊含的藝術之美,滲透于文學、音樂、美術、哲學等多個領域,對當代大學生審美情趣、情感世界、精神境界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對傳承民族經典,增強民族自信具有重要意義。《春江花月夜》所蘊含的對大自然和生命的熱愛與達觀是大學生特別需要的生活態度,有助于大學生在學業壓力日益增加的當下擺脫工具理性的束縛。同時,作品詩、舞、樂蘊含的巧思與靈動,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高校美育面對的是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的大學生群體。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在基礎教育階段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經驗,但由于地域差異等原因,音樂基礎參差不齊。筆者曾做過相關調研,以《春江花月夜》這一教學內容為例,967%的學生知曉唐詩《春江花月夜》,卻僅有443%的學生知道同名樂曲,其中928%的學生來自城市。來自偏遠農村的大學生明確表示,初中以來再沒有接受過音樂教育。大學生群體音樂基礎的不均衡程度可見一斑。如何整合經典的課程資源,面向全體又能兼顧差異,讓青年學子在大學階段接受美育的熏陶,實現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目標?下文將以《春江花月夜》為主要的課程資源,探索高校美育課程的教學改革。
(一)文藝融通,開設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的通識課程
21世紀以來,國家對美育高度重視。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發布《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要求普通高等學校結合實際情況制訂藝術類必修課或選修課的教學計劃(課程方案)。200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頒布,進一步在課程實施環節為高校美育提供了保障。
筆者所在的高校位于美麗的江南水鄉。團隊經過多年的調研和考量,依據學校的地域與學科優勢,以江南音樂為特色,探索建設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經典為主要內容的音樂通識課程。2021年,“江南音樂與人文”作為美育公選課程正式在全校開設。課程將江南音樂置于大文化的背景,結合多學科視角挖掘其人文內涵和當代價值,結合江南音樂的基本知識,引領學生理解江南音樂文化,品讀江南曲韻風雅,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江南音樂與人文”以文化為引領,整合美育資源,設計建構以“課程導論”“江南民歌”“江南詩詞”“江南絲竹”“江南戲曲”五大板塊為核心內容的美育課程。課程設計體現了文藝融通的特點,即通過音樂學、文學、歷史學、美學等學科交叉與融合的理念,努力解決音樂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脫節的問題。
(二)主題式教學,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美育課堂
“江南音樂與人文”采用專題式教學,即結合教師研究領域的專長,每一板塊由一位教師負責。其教學優勢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主題明確,有利于知識點的深入和拓展,有效提升課堂效率。第二,有利于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從收集資料、厘清概念到啟發思考、創意實踐,體現了“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第三,有利于發揮綜合類高校的優勢,不同學科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與團隊合作,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和實踐創造能力。第四,每一板塊專人負責的教學模式,有效解決了教師單兵作戰、授課內容局限的問題,真正體現了課程資源最優化的高效課堂。
以《春江花月夜》為例,這一美育資源可以融入“江南詩詞”板塊,也可融入“江南絲竹”板塊。如“江南詩詞”模塊中,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主要體現的是文學與美學的交叉,教學重點可以設計為對詩詞語言的品讀,從詩情到詩境的體驗與感悟。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發揮文學專業學生的學科優勢,以他們為教學主體,走向“詩之境”的探索。再如“江南絲竹”板塊中的《春江花月夜》,可將教學重點設計為對音樂語言的品讀,從古曲《夕陽簫鼓》到絲竹合奏《春江花月夜》,它所呈現的是音樂作品的源流與傳播,主要體現的是音樂學與歷史學的交叉。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發揮音樂專業學生的優勢,以他們為教學主體,走向“春江花月夜流變”的探索。與基礎教育階段相比,學科交叉與融合是大學生群體最大的優勢。每一專題的開展,均由教師拋出橄欖枝,這需要教師在課前積極思考,課中努力調動,課后認真回饋,只有讓學生盡可能地全程參與,才能獲得由內而外的體驗、認知、理解與提升。
“江南音樂與人文”作為一門公選課程,考核方式上可以結合專題,通過教學論文、教學調研、小組匯報等多元形式讓學生展現成果,增加課程的教學互動,不斷激發生成新的學習興趣,解決學生被動聽課、教學效果不佳的問題。
(三)多維滲透,拓展立體化教學的美育路徑
高校美育如果僅僅停留于公選課程,則無法達到“審美育人”的目標。課堂空間的不足,可以借助互聯網、藝術實踐、第二課堂等融入多維場域,真正實現美育陶冶的功能。一方面運用專題講座的方式引領學生研讀經典,?另一方面借助網絡媒體為學生補充課前課后的閱讀資源,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感受形態生動的藝術形式,拓展立體化的教學路徑。
近年來,我校積極策劃經典的推廣,將藝術課堂做成了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動。以《春江花月夜》為例,這樣的藝術經典在詩、書、音、畫中都可以呈現。我校藝術課堂《江南竹語》以民族樂器演繹這一傳統經典;《舞蹈四時》以中國古典舞演繹江南意象;《我愛這土地》則集詩、舞、樂于一體,展現民族文化中的盛唐氣象。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在藝術課堂中能夠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與審美品格;對于部分參演的學生而言,無論是朗誦、演唱、演奏、舞蹈還是書畫的展現,親身參與藝術課堂的策劃與演出將成為他們一生中極其寶貴的人生經歷。對于學校而言,藝術課堂是校園文化的品牌和標志,它在客觀上推動了教師教學研究的深入與延展,尤其在美育融入思政的教學探索上實現了由傳統說教到創新說理對話的轉變。
結?語
千百年來,《春江花月夜》以各種藝術形式被移植創編,傳遞了我國傳統藝術的經典性、超越性和獨特性。《春江花月夜》所滲透的經典之美展現了藝術把握世界的獨特方式,顯示了蓬勃的生命力。美育需要借助文化語境抵達不同門類藝術之間的聯通,《春江花月夜》的詩境,或許可以不斷啟發我們去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現代工業化進程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美育的價值正逐漸被全社會所重視,然而其實施要依靠教育工作者超脫功利的全情投入與探索。藍圖構建是愿景,腳踏實地才是路徑。美育教師需任重而道遠,高度重視經典的價值理性,挖掘經典溫潤心靈的內在力量,用熱愛和智慧搭建教學文本與學生自身生活之間的橋梁,在傳承與創造之間不斷獲得新的生命,指引我們去建構“向美而生”的人生境界。
參考文獻:
[1]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6卷)[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2]王振復.中國美學范疇史(第二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陳正生.春江花月夜的“前世”“今生”[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8(4):30-34+8.
[4]周憲.美育何以引導人向美而生[J].江海學刊,2023(1):237-245.
[5]管建華.21世紀藝術教育發展的三點趨勢[J].藝術教育,2009(12):6-7.
[6]杜衛,葉伊曼.論我國高校美育的人文教育屬性[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3,22(3):11-17.
(責任編輯:李?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