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昆
[摘 要] 本論文以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為視域,探討了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的創新。在傳統音樂文化的背景下,鋼琴課程思政教學將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旨在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思想道德素養。通過研究,深入探討了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的現狀與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創新策略和措施。研究結果表明,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為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內涵,通過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文化自信和社會責任感,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 中華傳統音樂文化;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創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3) 11-0079-03
在當今社會,高校教育既是傳授知識、培養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也是塑造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培養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平臺。作為一門藝術和人文學科,音樂教育在高校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為學生提供了音樂技能的培養,也為其提供了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的培養。在高校鋼琴課程中,除了傳授琴技和音樂理論知識之外,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方法,使學生在音樂學習的同時培養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但長期以來,高校鋼琴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往往未能得到充分重視和有效實施。在這樣的背景下,本論文旨在從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視域出發,探討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的創新研究。
一、中華傳統音樂文化與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
(一)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中華傳統音樂文化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內涵與特點。傳統音樂強調和諧、平衡、內斂的美學追求,注重音樂與人生、自然、社會的關系。中華傳統音樂注重情感表達,以表現人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為核心,強調音樂的審美情趣和情感共鳴。此外中華傳統音樂還注重音樂與文化、歷史、哲學的融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思想內涵。
(二)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的理論基礎
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上,將傳統音樂文化與鋼琴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思政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而鋼琴課程則為學生提供了藝術修養和審美體驗的機會。將傳統音樂文化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可以通過音樂藝術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人生、社會和文化等重要問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文化自信和社會責任感。
(三)中華傳統音樂文化與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的關系
中華傳統音樂文化與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音樂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資源,為高校鋼琴課程提供了豐富的音樂素材和藝術范例。學生通過學習中華傳統音樂,可以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熱愛。[1]中華傳統音樂的審美觀念和價值觀與思政教育的目標相契合。傳統音樂注重和諧、平衡、內斂的美學追求,與思政教育中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相呼應。通過鋼琴課程思政教學,學生可以通過演奏中華傳統音樂來感受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熏陶,培養審美情趣和情感共鳴。
鋼琴作為一種重要的音樂表演工具,可以成為傳統音樂文化傳承和弘揚的媒介。通過鋼琴演奏中華傳統音樂,學生能夠深入體驗傳統音樂所傳遞的情感和思想內涵,進一步加深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中華傳統音樂文化與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的關系還體現在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上。傳統音樂強調的是整體性的審美體驗和人的身心和諧,通過鋼琴課程思政教學,學生可以培養藝術修養、審美意識和綜合素養。鋼琴演奏需要學生進行細致的音樂分析、情感表達和技巧運用,這些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藝術創造力、表達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在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和改進。
(一)教學內容單一化
有些教師在鋼琴課程思政教學中重點關注技術訓練,而忽視了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這導致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和欣賞能力有所欠缺,思政教育的效果不夠顯著。
(二)教學方法陳舊化
一些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如傳授知識、示范演奏和訓練技巧。這種教學方式可能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使鋼琴課程思政教學變得枯燥乏味。需要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例如啟發式教學、問題導向教學等,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思維能力。
(三)教師專業素養不足
一些鋼琴教師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相對欠缺。他們可能更加注重音樂技術方面的培養,對于如何將傳統音樂文化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的方法和策略不夠了解。因此需要加強鋼琴教師的專業素養培養,提升他們在思政教學方面的能力。
(四)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目前的鋼琴課程思政教學評價主要以音樂成績為主,缺乏對學生思政教育效果的全面評價。這種評價體系無法準確反映學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成長和發展。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包括對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審美情趣和社會責任感的評價指標和方法。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作品展示、口頭表達、寫作論文等,全面評估學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表現。
(五)缺乏與社會實踐的結合
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往往局限在課堂內部,缺乏與社會實踐的結合,這導致學生對音樂的社會影響力和責任意識的認識不足。為了強化思政教育的效果,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音樂社會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公益音樂會、音樂志愿服務等,促使學生將音樂藝術與社會責任相結合。
三、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創新策略
(一)增強中華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內容與方法
為了加強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我們應當不斷增強中華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內容與方法,以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深入了解和欣賞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他們可以通過引入更多中華傳統音樂作品和演奏技巧,幫助學生領略中國傳統音樂的內涵和特點。[2]
一種有效的方法是通過音樂欣賞課程,讓學生聆聽和欣賞中華傳統音樂的經典作品。教師可以解讀這些作品的歷史背景、音樂形式和藝術特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和情感表達。此外,舉辦專題講座和名家講堂也是拓寬學生音樂視野和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通過邀請專家學者和著名音樂家進行講解和演示,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華傳統音樂的魅力和發展歷程。
同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創作潛能和藝術表達能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作曲和演奏的實踐。通過組織音樂創作比賽、學生音樂會和校內外演出等活動,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和獨特見解。這種參與式的學習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同時也加深他們對中華傳統音樂的理解和熱愛。
(二)建立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
為了確保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的效果,我們應當建立一個全面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以評估學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成果。除了考核音樂技能,我們還應該關注學生在思想道德素養、審美情趣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發展。在教學評價中,可以采用多種方式來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課堂參與度是一個重要的評價指標。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參與程度、主動發言和思考能力,可以初步評估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作品展示是另一個有力的評價方式,學生可以通過演奏中華傳統音樂作品或創作自己的作品來展示他們在音樂技巧和藝術表達方面的成就。[3]評價者可以綜合考量作品的技術水平、表現力和與思政教育目標的契合度,從而評估學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發展情況。
個人陳述和寫作論文也可以作為評價的重要依據。學生可以通過撰寫個人陳述或寫作論文的方式,表達他們對中華傳統音樂與思政教育的理解、感悟和思考。這不僅可以考查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深度,還可以評估他們在審美情趣、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發展程度。建立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還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和指導。教師可以根據評價結果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調整和個別輔導,幫助學生在思政教育方面全面成長。例如,對于評價結果較低的學生,教師可以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供更多的指導和支持,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的內容。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為了加強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學校可以采取多種措施,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思政教學能力。學校可以組織各類培訓活動,包括專業知識培訓、教學方法培訓等,以幫助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教學技能。培訓可以由學校內部的專家和資深教師擔任講師,也可以邀請外部專家進行培訓。學校還可以組織研討會和學術交流活動,為教師提供一個交流和分享經驗的平臺。教師可以在這些活動中互相借鑒和學習,共同探討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的最佳實踐和創新方法。同時,學校可以積極邀請具有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的專家和藝術家舉辦講座,為教師提供寶貴的指導和啟示。
為了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校可以建立教師團隊或研究小組,讓教師們能夠定期聚集在一起,共同研究和討論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的相關問題。這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能夠促進教師們的共同進步和創新,為思政教育提供更多有益的經驗和方法。[4]學校還可以鼓勵教師參與學術研究和教學改革項目,通過參與研究和項目實踐,教師能夠深入探索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的前沿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教育水平。
(四)加強與社會實踐的結合
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音樂社會實踐活動,例如音樂公益演出、社區音樂教育、音樂志愿服務等。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將所學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際情境中,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感。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還能夠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加深對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還可以積極開展與音樂界、文化機構和社會組織的合作,建立校外資源與學校之間的良好合作關系。通過與專業音樂團體的合作演出、文化藝術節的組織和參與,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廣泛的音樂舞臺和文化活動,提高藝術修養和文化素養。學校還可以通過開設專門的選修課程或課外活動,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交流平臺。[5]例如,舉辦專題講座、研討會和音樂工作坊,邀請知名專家和藝術家與學生互動交流,分享他們的音樂經驗和藝術見解。這樣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他們的音樂知識,拓寬他們的思維視野。
四、實證研究與案例分析
(一)實證研究設計與方法
為了驗證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的創新策略的有效性和實際應用效果,可以進行實證研究。實證研究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和設計,如實驗研究、問卷調查、訪談、觀察等,以收集和分析相關數據和信息。可以選擇一定數量的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班級或學生進行實驗研究。通過分組設計,將一組學生作為實驗組,接受創新的思政教學策略,而另一組學生作為對照組,維持傳統教學方式。然后通過課堂觀察、成績統計和學生反饋等方法,比較兩組學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差異。還可以結合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法,收集學生和教師對于創新教學策略的態度和意見。問卷調查可以提供大量的量化數據,而訪談可以深入了解學生和教師的主觀感受和體驗,豐富研究的內容和維度。
(二)案例分析:某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創新實踐
該高校的鋼琴課程思政教學注重融合中華傳統音樂文化元素,并采取一系列創新策略,以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審美情趣。該高校的鋼琴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注重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教師們精心挑選了一系列優秀的中華傳統音樂作品,如古琴曲、古箏曲等,將其融入鋼琴教學中。通過學習這些作品,學生們不僅能夠掌握琴技和音樂理論知識,還能夠感受到中華傳統音樂的獨特魅力,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理解。
該高校注重思政教育與音樂教學的有機結合。在鋼琴課堂上,教師們積極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情感表達,并引導他們思考作品所傳遞的情感、價值和社會意義。通過分析音樂作品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內涵,學生們逐漸增強了對社會倫理、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的理解和認同。該高校建立了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以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政教育效果。除了傳統的鋼琴演奏評價,教師們還注重評價學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發展。他們通過課堂參與度、討論質量、作業完成情況等指標來評估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程度。這樣的評價體系促使學生在鋼琴學習過程中不僅關注技巧的提高,更注重思考、感悟和自我提升。
該高校積極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為學生提供與鋼琴音樂相關的社會實踐機會。他們與音樂團體、文化機構等合作,組織學生參與音樂演出、比賽和社區活動等。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音樂經驗,也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意識。通過與社會的互動,學生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音樂在社會中的作用,并將音樂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發揮其積極的社會影響力。
在這一系列的創新實踐中,某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和成果。學生們在音樂學習的同時,深入理解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自身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思政教育的融入使他們在琴技培養的同時,也培養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教師們通過創新的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與社會實踐的結合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能夠將音樂與社會聯系起來,為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結? ?論
中華傳統音樂文化視域下的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合理融合中華傳統音樂文化與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體驗,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感、審美情趣和社會責任感。但實施創新策略和解決現有問題的過程仍然面臨一定的挑戰和困難。因此需要高校和相關教育部門的共同努力,提供支持和資源,推動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參考文獻:
[1]楊曉.中華傳統音樂文化視域下高校鋼琴課程思政教學創新研究[J].科教文匯,2022(03):4.
[2]陳琛.高校公共音樂課程融合思政素質教育的創新教學模式探索[J].湘南學院學報,2019,40(04):3.
[3]王自華,翟廣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政發展創新模式探究[J].內蒙古電大學刊,2022(04):36-42.
[4]郭瑾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思政教學路徑探索——以鋼琴音樂課程群為例[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01):4.
[5]閆昱.“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研究[J].青海教育,2022(07):80-81.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