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 徐筱涵
[摘 要] 作為新中國第一位歌劇——交響樂女指揮家,鄭小瑛的音樂藝術始終貫穿著“音樂應為大眾服務”的實踐理想,積漸而成了不同凡響的藝術人生。2022年,“廈門市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注冊成立,這是鄭小瑛的第三次創業。已過鮐背之年的她依然精神矍鑠,為不斷求索與探新音樂理想演繹精彩的樂章。
[關鍵詞] 鄭小瑛;指揮;歌劇;交響樂;愛樂女室內樂團;廈門愛樂樂團
[中圖分類號] J639?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3) 11-0172-03
2022年伊始,由著名指揮家鄭小瑛創辦并擔任藝術總監的“廈門市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正式注冊成立,這是我國第一所民辦非營利,能夠獨立完成歌劇制作的歌劇人才機構,以“歌劇貼近大眾,大眾走進歌劇”為目標,積極推動西方經典歌劇“洋戲中唱”,致力于“將廈門建成一座有歌劇的城市”。[1]這次再“創業”并非她的一時興起,事實上她一生都在為我國高雅藝術的普及與發展努力著,她說:“音樂是人民創造的,所以我們音樂工作者,理應把我們的成果與人民分享。”音樂對于鄭小瑛來說已不單單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是生命的體驗與磨礪,正是由此積漸而成的內驅力,譜就了她一段段難忘而精彩的樂章,促成了鄭小瑛藝術事業的不同凡響。
一、遐思遙愛,風禾盡起
鄭小瑛6歲開始學習鋼琴,于1947年考取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生物系醫療預科就讀,之后主修鋼琴。翌年,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她瞞著父母,在中國共產黨地下工作者的幫助下,毅然放棄學業,奔赴中原解放區。1949年,她進入中原大學文藝訓練班,4月隨軍南下進入武漢,組成中原大學文工團;5月武漢解放,她成為武漢市軍管會的文藝宣傳隊員,在街頭宣傳時經常指揮群眾高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歌曲,收獲了群眾熱烈的掌聲,指揮才能逐漸顯露。1952年她被保送進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深造。
1954年,蘇聯指揮家杜馬舍夫受邀來華,指導當時準備參加在波蘭華沙舉行的第五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中央歌舞團合唱隊。其間,他發現中國的音樂學院并未開設指揮專業,于是主動建議文化部辦一個合唱指揮班,幫助我國培養合唱指揮人才。在由全國各地選拔而來的25名指揮班學生里,只有鄭小瑛一位女性,鄭小瑛也因此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培養的第一位受過專業訓練的女性合唱指揮,為她日后從事樂隊指揮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鄭小瑛說,杜馬舍夫給予她最大的啟發是:合唱是群眾性的藝術,音樂應為大眾服務。當杜馬舍夫知道中國歌劇事業才剛剛起步時,他介紹了莫斯科國立音樂劇院的資深指揮巴因做鄭小瑛的課外指導。雖然當時中蘇關系緊張,但巴因仍舊努力為鄭小瑛創造機會,為她爭取到在莫斯科國立音樂劇院指揮歌劇《托斯卡》的機會,這是她人生中一次非常重要的轉折,鄭小瑛也因此成為“第一位登上外國歌劇院舞臺的中國指揮”。1963年鄭小瑛學成回國,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她將自己所學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培養了一批日后蜚聲樂壇的指揮家。
二、瑰意琦行,不忘初心
學成回國兩年后,鄭小瑛被借調到中央歌劇院,加入了當時文化部重點劇目——歌劇《阿依古麗》的主創團隊。作為中國歌劇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阿依古麗》成為歌劇“洋為中用”——用西方作曲技法講述中國故事的成功典范。鄭小瑛將在蘇聯學習時吸收到的歌劇排練的科學流程運用到《阿依古麗》的排練中去,效率大大提高。自此,這個科學的排練流程成為中央歌劇院的工作規范并沿用至今。改革開放后,鄭小瑛擔任了中央歌劇院的首席指揮以及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為我國歌劇事業的發展以及歌劇指揮人才的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
退休后,鄭小瑛沒有停止腳步,始終活躍于歌劇創演和普及推廣的事業中。2010年,她在廈門工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以最小的團隊組合、最低的成本制作,將根據施光南著名歌劇《傷逝》改編的歌劇《紫藤花》送進了校園。由她主持改編的《紫藤花》具有更強烈的戲劇性,緊跟時代步伐,與女性社會地位發生的變化緊密聯系。在音樂層面,作品采用鋼琴與弦樂伴奏的室內樂風格及大眾合唱團,代替原劇《傷逝》采用的雙管編制管弦樂隊,歌劇內容也更適合在學校傳播。這部歌劇的合唱團成員有老有少,還有些甚至從未受過基礎音樂教育,但鄭小瑛讓他們進入歌劇參與合唱及轉場工作,這就使歌劇的傳播者與受眾者實現了互動,真正做到了“讓大眾走進歌劇,讓歌劇走近大眾”。2015年,鄭小瑛前往天津指揮歌劇《岳飛》,這部歌劇她等了30年,就在首演前一個月,她第三次被查出體內有癌細胞,接受化療后不到一個月,她就投身到歌劇的排演工作中。在《岳飛》排練的過程中,鄭小瑛運用了她當時正在推廣的一種新的科學排演流程,從而縮短排練時間,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用于安排更多場次的演出。由于這種流程的工作強度高,打破樂團排演的“常規節奏”,對于地方樂團是一種新的挑戰。而鄭小瑛非常篤定地對這樣的方法加以推廣,蓋因其篤定的初心使然:音樂應該為觀眾服務,演出質量如何應交由觀眾評價。
三、琪花玉樹,譜寫芳華
20世紀70年代以來,通俗音樂在我國勃興。80年代,流行音樂迅速發展,被大眾普遍接受,嚴肅音樂的發展難上加難。鄭小瑛多次在報刊上發表有關文藝體制改革的文章都石沉大海,未得到實質性的回應。1989年,在小提琴家朱麗的倡議下,鄭小瑛拿著賣掉女兒一把大提琴所得的600元以及大提琴演奏家司徒志文拿出的500元,在北京創辦了“愛樂女室內樂團”,并擔任藝術指導及指揮,這是中國第一支女子室內樂團,也是中國第一支志愿者音樂團體。“愛樂女”是一支特別的演出團體,全體樂手都由女性擔任,沒編制、沒有報酬,成員多是各大音樂團體的骨干或是初露才華的青年演奏家。著名作曲家瞿希賢曾贊譽“愛樂女”為“低谷中的鮮花”,她們在音樂演出市場的“寒冬期”,七年如一日,把數百臺高質量的音樂會送到工廠、學校、村莊等各個地方;她們出訪世界各國進行演出,還曾登上聯合國世界婦女大會開幕式舞臺,一度成為代表中國女性的文化名片。
愛樂女室內樂團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中西合璧、雅俗共賞”的路,這與鄭小瑛的經歷是分不開的。鄭小瑛接受的是西方系統的音樂教育,而她又十分熱愛中國的民族音樂,并為此進行過深入的民間采風。“愛樂女”的演出做到了“心懷聽眾”——“我們是真正為人民大眾的,曲目也不能光是陽春白雪,凡健康的好的曲目我們什么都有”。[2]“愛樂女”一直掛名于中央樂團,然而1996年院團改革致使中央樂團解體,“愛樂女”成了沒有法人、沒有排練場所、沒有演出許可證的“三無”團體,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兒”。團長司徒志文和鄭小瑛四處求助,卻一直沒能取得法人資格。鄭小瑛在一次演出中告訴觀眾——“我們不得不停止了”,她三緘其口,沒有述說原委。訪談中她回憶道:“觀眾都愣了,有人還給我遞上一張紙,上面寫:愛樂女,我們已經這么喜歡你們,你們一定不能夠解散,我們太需要你們了。”[3]但事與愿違,“愛樂女”難以為繼最終解散,退出了歷史舞臺。在嚴肅音樂舉步維艱之時,鄭小瑛與“愛樂女”為大眾送去了豐富的高雅藝術,可謂當時“一切向經濟效益看”社會風氣下的一股清流,從這個特殊“集體”中走出的一批青年藝術家,后來在各自專業領域中卓犖不群,展示了中國女性的瑰麗芳華。每每談及于此,鄭小瑛都心茲念茲,充滿感懷和欣慰。
四、心懷普羅,山止川行
鄭小瑛始終致力于高雅藝術的普及工作,為此她首創了歌劇開演前的20分鐘導賞,也就是后來媒體口中的“鄭小瑛模式”。1979年,中央歌劇院完成重建后,復排歌劇《茶花女》,可當時劇院里的觀眾多數都不知道何為歌劇,更不懂如何去欣賞歌劇,凄涼的序曲摻著嘈雜的人聲,讓鄭小瑛感到十分痛心,特殊的年代使得社會音樂教育缺失,她說這是時代的遺憾。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面,鄭小瑛想到一個辦法,每次歌劇正式演出前,她都會在休息室用20分鐘的時間為觀眾講解有關歌劇的知識。果然,這個方法效果顯著,越來越多的觀眾對鄭小瑛的講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演出過程中也不再有噪聲,愿意來聽講座的人也越來越多。給普通觀眾講述和在音樂學院上課可不一樣,鄭小瑛要避免使用普通聽眾不熟悉的專業術語,需在短短20分鐘內,告訴觀眾一部歌劇的時代背景、故事梗概、音樂特色,而不是單純地分析音樂。后來,北京一些學校紛紛邀請鄭小瑛去辦講座,她說:“看到年輕人那么強烈的求知欲,我覺得作為文藝工作者和教師,自己有責任與義務,幫助大家喜愛音樂、了解世界音樂文化。”[4]
鄭小瑛曾三次罹患癌癥,可每次接受治療后她都能很快地重新走上指揮臺。1997年,68歲的鄭小瑛被查出患有直腸癌,但她并未被病魔打倒,白天看病,晚上依舊會去做講座。治療過程中,她只會追問醫生一件事——我還能指揮嗎?1998年鄭小瑛做完手術,緊接著就站上了愛沙尼亞塔林的指揮臺。同年,她應邀來到廈門,在鼓浪嶼成立了我國第一個“公助民辦”的職業樂團——廈門愛樂樂團。那時的鄭小瑛已經從中央歌劇院離休,在北京安逸地生活。為了理想,她毅然從北京來到廈門定居,并且她十分感激:“廈門給了我平臺,讓我可以試驗我的一些理想。”[5]廈門愛樂樂團在體制、經營模式、管理方式上創新,是實行藝術總監負責制的職業交響樂團。樂團多樣化的經營模式真正讓音樂走近民眾,除了上文提到的“鄭小瑛模式”,樂團還推行有定期預告的音樂季,每周舉辦帶講解的中外經典“周末交響”音樂會,[6]這在國內也是首創。另外,樂團還通過義演讓廈門人民更多地了解交響樂,受此影響,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學一些專業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喜歡音樂的市民越來越多。從原來的對古典音樂無人問津,到了第二年樂團音樂季,擁有年卡的固定聽眾就有幾百人,鄭小瑛也真正做到了“把音樂帶給普羅大眾”。
五、土樓回響,聲聲不息
鄭小瑛的父輩是從永定走出去的客家人,她本人未在永定生活過,但曾聽說過傳統建筑“土樓”有趣的申遺故事。2000年春節,鄭小瑛帶著好奇心回到家鄉永定尋根問祖。剛開始站在土樓前,她還疑惑人們是如何在這個土圍子里生活的。當走進去后,才發現別有洞天——里面有一個天井,生存的條件應有盡有。“特別讓我感到驚奇的是,在土樓里面保存的燦爛的中原文化的符號。不管是楹聯族訓,還是木刻石雕,到處都散發著中華文化的氣息……”鄭小瑛很震驚,也很感動,她脫口而出:“要是有一首表現客家精神的交響樂該多好啊!”后來在朋友們的幫助下,鄭小瑛結識了作曲家劉湲。劉湲在客家地區生活多年,對于客家風土人情以及客家音樂情有獨鐘,二人一拍即合,于是《土樓回響》在當年秋天誕生了。2000年11月,在龍巖的體育館里,她們為來自世界的三四千客家人的代表首演這一部表現客家人開拓奮斗精神,體現廣闊胸懷,流露思鄉念祖人文情感,以及在音樂上具有恢宏氣概的音樂作品。在龍巖體育館首演當天,聽到閩西山歌王李天生老大爺那一聲過番調,在場的觀眾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淚。到會的鄉親們被音樂震撼著、感染著,因為這是他們內心深處可以感同身受的聲音!首演成功后,鄭小瑛將《土樓回響》報送到全國音協第一屆金鐘獎參與評獎,并成為這一屆選送作品中唯一一部獲得金獎的作品。
20多年間,《土樓回響》除了在中國,還在美國、俄羅斯、德國、奧地利、意大利、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進行了近百場演出,創下了中國大型交響樂作品演出場次的最高紀錄,這無疑是一部成功的“土洋結合”“洋為中用”的作品。在評價《土樓回響》時,鄭小瑛說:“它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團結、奮斗、念根、具有廣闊胸懷的‘中華魂。”
六、陽春白雪,和者日眾
鄭小瑛也是一位“趕時髦”的“90”后,在宣傳與普及高雅音樂的方式上緊跟時代潮流。截至2023年7月,鄭小瑛在抖音建立賬號——“鄭小瑛工作室”,已積累近25萬的粉絲,176萬的點贊量。同時開設微信公眾號——“瑛樂知音”,發布她的演出、授課、活動和接受采訪的相關文章、音頻、視頻資料,講述音樂和音樂家故事。在當下較為主流的平臺上我們幾乎都能找到鄭小瑛的賬號,可見她永遠都保持著敞開的狀態,與時俱進的思想,去接觸新鮮事物。“陽春白雪,和者日眾”是她的夙愿,并且堅定的認為通過適合的方式,一定可以實現。
從2022年3月8日“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2022年開季首演”開始,她與眾多藝術家合作,先后進行了9場高質量的歌劇-交響樂演出以及近20場的普及講座,推出了6場歌劇及公益講座的線上直播,受到近千萬網友的關注與點贊,以及上百次全國及地方媒體的關注與刊載。鄭小瑛受芬蘭國際歌劇節啟發,于2022年成立了廈門歌劇愛樂合唱團,400多人的歌劇合唱隊中,大多數成員并非來自專業團體,而是工人、農民、老師和學生等一些熱愛歌劇的音樂愛好者。“希望讓咱們愛好歌劇的普通百姓能夠通過中文聽懂西方歌劇,利用業余時間來排演,積極投身歌劇表演中,提升普通大眾的興趣和藝術素養,讓更多高品質的音樂出現在大眾面前。”
今年5月13日,由鄭小瑛親自策劃的“民族三歌劇精粹表演音樂會”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音樂廳舉辦,將20世紀50、60、70年代首演的三部中國民族歌劇《草原之歌》《阿依古麗》《護花神》中的選段搬上舞臺。演出過程中,作為親歷者的鄭小瑛,講解這些旋律背后的故事,告慰已故的創作者,讓觀眾加深對于中國歌劇作品的認知。6月,由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和福建省歌舞劇院聯合制作的,意大利經典喜歌劇《帕老爺的婚事》中文版表演音樂會在福建大劇院成功上演。劇中使用了閩南方言,融入“閩式幽默”,這一“洋戲中唱”的創意實踐,獲得觀眾熱烈反響。此時的鄭小瑛與歌劇藝術中心的同事們一道,仍專注于從策劃創演到聆聽觀演全方位藝術體驗的打造,為實現“歌劇貼近大眾,大眾走進歌劇”的目標不斷生發新的靈感和契機。
結? ?語
“所謂才能,就是毫無緣由的熱愛”,讓音樂為人民服務,讓群眾能夠欣賞高雅藝術是鄭小瑛年輕時就堅持的信念,也是她一直堅持的事業。她在追求音樂理想的路上從未停下腳步,正如她說的:“音樂,我的生命,能倒在指揮臺上,是我一生最浪漫的事”。
參考文獻:
[1]鄭小瑛,陳姝.鄭小瑛:“音樂,我的生命!”[N].中國婦女報,2022-11-10(007).
[2]鄭小瑛與《愛樂女》——司徒志文訪談[J].中國音樂,1993(03):77-78.
[3]鳳凰衛視《魯豫有約》欄目組.魯豫有約·伊人[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7:57-72.
[4]同[1].
[5]許雪毅.鄭小瑛:愛樂人生,幸福交響[N].新華每日訊,2022-09-30(011).
[6]李廣,王秀英.從“廈門愛樂”看中國職業樂團發展之路[J].職業時空,2005(20):20-21.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