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 劉毅
[摘要]在西藏高校“綱要”課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不到位,區內外學生之間學習情況差異大,以及西藏近現代史內容的特殊性帶來的問題。針對問題,文章提出按照知悉、鞏固、提升的認知邏輯,學習任務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分階遞進進行教學,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將西藏近現代史內容有機融入到“綱要”課程教學內容中去,以解決西藏高校“綱要”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西藏近現代史特殊性帶來的問題。
[關鍵詞]分階遞進;中國近現代綱要;西藏高校
“綱要”課是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的主干課程,其在西藏高校開設意義重大。但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法、西藏高校學生特點以及西藏近現代史內容特殊性的影響,還面臨一定的困難。這要求西藏高校“綱要”課教師要針對西藏高校的實際情況,不斷探索適合西藏高校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不斷推動西藏高校“綱要”課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
一、西藏高校“綱要”課程開設的意義
“綱要”課程是05方案后全國高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政課程體系里的主干課程,本課程的開設對提升西藏高校大學生的素質意義重大,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事,學習歷史知識,了解歷史事實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入侵西藏及其與中國封建勢力相勾結給中國造成的災難、給西藏造成的災難,了解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兩大歷史性任務和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了解近現代中國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為探求中國的出路和實現中國的發展而奮斗的艱辛歷程[1]。
(二)明勢,汲取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深刻理解“四個選擇”的歷史必然性,即歷史和人民是如何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選擇改革開放等。同時,圍繞“四個選擇”這一核心議題,系統了解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選擇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基本過程和基本經驗。
(三)明道,傳承歷史精神,堅守歷史使命
在掌握“四個選擇”核心議題的基礎上,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進而使西藏高校大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國家觀,更加堅定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為實現西藏的跨越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二、西藏高校“綱要”課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西藏高校在“綱要”課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學生被動學習,主體地位發揮不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的會議中多次強調在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在堅持教師主導地位的同時,加大對學生學習規律的認識,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2]。盡管近幾年一直在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并不好,大多數教師基于以往的教學習慣和教學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并不能立刻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滿堂灌、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并未完全打破,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未真正的彰顯出來。從教學過程看,學生主體性發揮不足,就很難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加之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后,“綱要”課從原來的2個學分變為3個學分,即每周由兩節課變為三節課,且三節課連上,這對同學的注意力帶來極大的挑戰,大部分同學很難保持三節課的注意力,極大影響了學習效果。
(二)區內外學生之間學習特點差距大
從西藏高校學生的組成結構來看,目前西藏高校學生組成結構,區內學生和區外學生比例大約是六比四,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條件,區內外學生在學習能力、知識掌握程度等方面差距很大,就造成了班級二元格局,主要表現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受西藏地區的特殊文化背景和基礎教育水平的制約,西藏高校區內學生普遍基礎知識掌握不足,而區外學生的基礎知識則相對要扎實得多;二是,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歸納、和總結上,區外學生的能力相對要強,區內學生明顯能力不足。在接受和消化知識上區內學生相對較慢,區外學生則相對較快。基于這樣一個學生構成和學習特點,在課上如果課講快了、講深了,區內學生就很難跟上,如果講慢點、講簡單點區內學生能接受,但滿足不了區外學生對知識的需求。這樣就出現一個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既能滿足區內學生的學習需求,又能滿足區外學生對知識的需求,這對教師的教學帶來巨大的挑戰。
(三)面臨西藏近現代史內容特殊性的問題
“綱要”課是全國統一開設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中所展示的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主流內容。但是西藏地區近代以來的社會性質、革命特征、社會發展與演進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內容并非與中國近代社會的主流內容相一致,這就導致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造成學生認知上的偏差。比如在教材中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完成是1949年,而實際西藏在新中國成立后仍然保持著封建農奴制,直到1959年的民主改革后新民主革命任務才完成;教材中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1956年,而西藏地區則是到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才逐步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另外西藏地區分裂與反分裂斗爭嚴峻,分裂勢力不斷向高校學生滲透錯誤觀念,部分區內學生因對西藏近現代史內容掌握不足,容易出現歷史虛無主義傾向。因此,如何將西藏近現代史內容有機融入到“綱要”教材中去,處理好教材內容的統一性和西藏近現代史內容的特殊性問題,這是西藏高校“綱要”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正面回應和解決的問題。
三、破解西藏高校“綱要”課教學困境的思考
針對西藏高校“綱要”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采用分階遞進融入的教學模式,可有效解決其問題。
(一)分階遞進融入教學模式概述
分階遞進融入教學模式在“綱要”教學的運用中,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分階遞進”,在教學過程中分階遞進的具體操作是將教學過程分成幾個階段,各階段教學過程按照知悉、鞏固、提升的認知邏輯進行安排,學習任務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這是基于西藏高校區內學生學習能力較弱、區內外學生之間學習能力差距大的現實情況,采取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既滿足了學習能力弱的同學的要求,同時又照顧到了學習能力強的同學的學習需要,能有效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在分階教學過程中,由于各個教學階段的教學活動不同,可以讓學生在每個教學階段都保持一定的新鮮感,進而有效解決單一教學過程帶來的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問題。
第二部分“融入”,即在教學過程中將西藏近現代史內容有機融入到“綱要”課教學中去,這是基于西藏近現代歷史發展進程的特殊性以及西藏面臨的分裂和反分裂斗爭的現實情況,而采取的教學策略。西藏高校“綱要”課教學過程中只有將西藏近代史內容有機融入到課程中去,才能有效解決西藏近現代史內容與中國近現代史主流內容不一致的問題。才能激發區內大學生對“綱要”課的興趣,了解西藏近現代社會的發展變遷,理解中國共產黨在領導西藏人民群眾翻身解放,實現西藏跨越式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才能增強“綱要”課的親和力,實現“綱要”課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要求,而且在無形中讓學生樹立起民族自尊心,增強抵御“分裂”勢力的決心,進而真正實現“綱要”課在西藏高校開設的意義。
(二)分階遞進在“綱要”課教學過程中的運用
分階遞進在“綱要”課教學過程的運用中,可以把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自主學習、教師講授、探究提升三個階段完成。
1.自主學習階段教學策略。自主學習階段的教學主要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材、查閱資料先掌握所學課程的基本內容,并梳理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然后帶著問題進入到第二個教學階段,以做到有備而學。當然自主階段的學習并不是完全交給學生,教師要起到主導作用,要為學生劃定出學習范圍,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料,學習的內容要以基礎性內容為主,同時及時梳理學生在自學階段存在的問題,以便在下一個階段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本階段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通過讓學生自己學習,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同時有效緩解學生上課玩手機的習慣,使整個學習過程由被動變為主動,進而提高整體學習效率。
2.講授階段的教學策略。因為在自學階段,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已基本完成了知識的獲取。所以講授階段的教學活動不再是長篇大論的進行講授,重點是幫助學生解決薄弱環節,并從整體上理順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掌握課程內容中所體現出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使學生樹立起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歷史觀。
3.探究提升階段教學策略。探究提升階段的教學主要目的是能力提升,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在知識遷移應用的過程中發展高階能力。具體實踐中,可以運用案例分析、討論、實踐教學等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能力。案例分析教師可以結合社會某個熱點問題、學生關注的問題,讓學生去分析討論其中蘊含的道理。在討論過程中進一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增強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實踐教學主要是利用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開展實踐教學,在講到相關章節后,適時帶領學生去參觀學習,讓學生在參觀學習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三)融入式教學在“綱要”課中的運用
西藏高校“綱要”課中融入西藏近現代史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在“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講述中,適時加入英國兩次入侵西藏,西藏人民浴血御敵的歷史,尤其是隆吐山保衛戰、江孜保衛戰;在“辛亥革命和君主專制制度的總結”講述中,可以講述以根敦群培為代表的“西藏革命黨”和以“平措汪杰”為代表的巴塘地下黨和“東藏民主青年同盟”等對西藏早期民主革命的探索;在“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講述中可以穿插講述日本人派遣大批間諜進入西藏、德國希特勒在西藏所謂“世界軸心”的尋找、西藏人民為抗日做出的貢獻等[3];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的講述中要把“西藏和平解放的歷史”、“西藏民主改革”百萬農奴翻身解放的歷史、西藏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的歷史融入到教材中。這些西藏地方近現代歷史的融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深刻認識近代以來帝國主義給西藏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領略藏族人民在反抗侵略過程中的英勇無畏精神,有利于西藏高校大學生思想品格的積極塑造,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一步激發西藏高校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決心,能夠起到無言而教化萬方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曹治平.“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混合式教學改革應處理好四對關系[J].林區教學,2023(1):1-5.
[2]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9(3):4+157.
[3]溫文芳.西藏歷史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體系的思考[J].西藏教育,2016(1):46-49.
基金項目:2022年西藏農牧學院思政專項課題,項目名稱: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構建研究(項目編號:SZ2022-3)
作者簡介:
張慶(1983.10-),男,滿族,內蒙古興安盟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工作;
劉毅(1988.6-),男,漢族,山西榆社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