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 顧熹
[摘要]高等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資助工作也帶有明顯的教育屬性,但高等教育的辦學經費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事業性收入與社會捐資等,辦學的經費有限。在此種情況下,高校資助困難學生衍生出了眾多的問題,進而增加了助困與育人相結合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構建的緊迫性。本文首先就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構建面臨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確定實際助困工作中的痛點,提出了構建的基本思路,并給出了具體的構建對策,以推動助困與育人在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中深度、多維、全面的結合,實現對高校困難學生的精準、科學資助。
[關鍵詞]高校學生資助;學生資助體系;勤工助學;困難學生
高校助困工作的核心是為困難學生提供必要的資助,以保障其順利的完成學業,然而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本身存在的不足,以及資助政策體系上的缺失影響到高校助困工作的成效。因此需要高校基于國家現有的獎、免、助、貸、補多位一體的資助體系,結合自身現有的資助資源,遵循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完善構建帶有高校特色的學生資助體系,圍繞困難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助困與育人相互結合、相互融合,助力于困難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構建面臨的現狀及問題
(一)資助政策體系不夠完善
1.貧困生界定標準不統一
在貧困生資助界定過程中,受到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消費水平及收入水平差異的影響,增加資助資格認定的難度,如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不發達地區,對于貧困的界定設立了不同的標準,且與之相配套制度機制的不健全,形成了資助標準模糊的問題。而實地考察及家訪進行貧困生界定,雖然可保證界定的準確性,但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與財力成本,以及資助的主體與求助者之間溝通交流的斷層,導致兩者信息的不對稱,影響到資助的精準性。所以為了保證高校學生資助的精準性,需要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貧困生界定制度,以為高校助困及育人工作的開展打好提前量。
2.資助力度失衡
政府針對資助困難學生頒布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了“獎、助、貸、補、免”,為貧困生提供多元的資助渠道,資助的力度非常之大,使眾多的高校學生得到了有效的資助,得以順利的完成學業。但是在資助實踐工作中,資助政策運用缺乏統籌規劃設計,對于困難學生調研不夠充分,政策運用不夠靈活,形成了資助力度失衡問題[1]。引起該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多數困難學生來自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如我國的西部與中部地區,與發達地區在經濟、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距,地區教育資源與力量的薄弱,使得部分困難學生文化基礎略差,學習心理壓力大,再加上為生活費用所困,不利于其健康的成長。
(二)助困與育人相割離
1.注重物質資助
高校在資助困難學生過程中,注重物質上的資助,缺乏對學生學習、素質發展的資助,給予性的資助只是滿足困難學生在生活上與物質上的需求,無法滿足其精神上、成長上的需求。從高校困難學生的角度來看,其缺少的不僅僅是生活上的資助,還缺少優質的學習資源、教育資源,并且其寄希望于通過接受高等教育,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就業后獲取更多的收入,以改變自身與家庭的貧困現狀。因此,高校在助困的同時還需與育人相結合,最大程度上整合自身與社會的助困資源和教育資源,針對貧困生建立激勵機制,為其發展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搭建廣闊的發展平臺,實現助困育人的目的。
2.助困工作較為被動
高校本身的助困資源有限,形成對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掣肘,并且高校各個院系主要是從生源地獲取貧困生的資料,由于高校與生源地之間存在信息壁壘,資料傳遞較為滯后,形成較為被動的助困工作局面。高校在助困工作中通常是要求困難學生主動申請資助,而困難學生本身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申請資助不夠積極主動,高校助困缺乏貧困生的資料,增加了助困的工作難度。此外,少數高校助困工作人員工作不夠積極主動,工作較為被動,坐等學生提交資助申請,未能主動走進或聯系各個院系及困難學生群體,未能有效掌握學校貧困生的現狀。
3.工作精細化不夠
高校在助困工作中不但要考慮到困難學生的經濟問題,還要慎重的考慮到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助困的同時還要關注困難學生的心理需求,針對個體開展更為細致化的工作。但在助困工作實踐中,工作較為粗放,未能充分重視學生的心理狀況,剛性的物質上的幫助,易傷害到困難學生的自尊,無法感受到學校的善意,進而無法融入主流校園的生活圈。高校資助工作的精細化、人性化、針對性不夠,影響到助困的育人效果,而精細化工作模式的建立,則需要高校進一步完善學生資助體系,增加人員培訓及資金上的投入,在所有助困工作人員共同的努力下實現精準助困、高效育人。
二、高校“助困”與“育人”相結合學生資助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
(一)資源分配突顯適度性
高校助困工作應注重資助資源分配公平及分配效率,分配的底線是保障學生“溫飽”與“不輟學”,在此基礎上,嚴格遵循分配的適度性原則,根據困難學生的貧困水平,給予相應的補助,提高資助資金的使用效益。所以在高校助困的實踐工作中,精準的認定困難學生,評估其實際的貧困水平,以優化資助資源分配,建立并實行額度封頂機制,也就是說給予困難學生的國家助學金、補貼等,不可超過高校學生平均的生活費用,保障資助資源分配的普惠性,避免資助集中于少數,影響分配的公平性。
(二)調控好有償與無償資助之間的關系
一方面是盡可能提高資助資金分配效率,擴大資助覆蓋面,保障學生資助長期有效開展,需要確立有償資助工作理念,探索發展型資助,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另一方面無償資助困難學生使其沒有付出任何代價就獲取了無償資助,會增加困難學生的依賴心理。采用有償補助,如提供創新創業平臺、勤工助學崗位、助學貸款等,將資助與工作或責任掛鉤,助困與育人相結合,幫助學生精神脫貧、心理脫貧。比如有的高校采取了“短期物質激勵+長期精神幫扶”機制[2],增加學生精神激勵,減少物質激勵,專門開設人際交往、創新創業、求職、藝術、心理等方面的課程,強大學生的精神、心理與技能,促進困難學生全面提升。
(三)有機結合助困與育人
在高校助困工作中有機結合助困與育人工作,促進兩者深度融合,整合助困與育人資源,凝聚助困與育人的合力,實現高校學生資助的扶貧、扶志、扶智,引導鼓勵困難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助困與育人是其教育責任,在助困工作中首先要確立助困育人理念,突破傳統無償資助思想的局限,積極拓展助困的育人功能,深入探索發展型資助機制,落腳于育人,使物質幫扶與激勵幫扶并重,將德育、美育、智育融入資助困難學生的各個環節,給予困難學生更多的發展機會,完成高校困難學生由受助至自助到助人的蛻變。
三、“助困”與“育人”相結合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構建對策
(一)統籌規劃靈活運用各種資助政策
一是國家助學貸款,資助覆蓋所有的困難學生,解決困難學生在校生活費用問題;二是勤工助學,由高校提供崗位,使學生通過勞動付出獲取資助,即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又可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出于學生學習及休息上的考慮,勤工助學崗位的每周工作時間限制在10h以內,工資需滿足困難學生基本生活費用需求[3];三是獎學金,獎學金資助的隱性條件是學生學業優秀,面向的是所有學生,高校可通過精神幫扶,引導鼓勵困難學生刻苦學習,爭取獲取國家獎學金、學校獎學金,或者是社會設立的獎學金等;四是助學金,專門面向困難學生的獎助學金,有國家與社會兩個層面的獎助學金,普通的困難學生可以爭取助學金,優秀的困難學生可以爭取勵志獎學金。
(二)優化資助方式以提升資助效益
首先是建立混合自主模式,統籌規劃利用資助項目,根據學生的困難程度,遵循適度性資助原則,采取分層次資助方式。在資助學生之前,制定統一的貧困認定標準,確定學生的困難程度,統計困難學生的困難等級,統一進行申請與評審,確保資助的公平性,防止重復資助的發生。其次是獎與助學金同步、分別進行評審,其中獎學金分為以下兩類,一是單項獎,其為學生在校期間獲取的獎勵,如學業獎、優秀學生干部獎、社會實踐獎等;二是綜合獎,專門制定綜合獎學金評定辦法與綜合素質測評辦法,設定獎學金獲獎比例與獎學金標準,評定的內容主要有德育素質、智育素質、體育素質、美育素質、勞育素質等[4],每學期評定一次,用于激勵困難學生全面發展。最后是新入學的困難學生獲取資助的機會較低,針對這一問題高校可專門針對新生設置新生獎助學金,以保障高校資助覆蓋到每一位在校困難學生。
(三)深度開發利用高校助困育人功能
1.發揮獎、助、貸育人功能
一方面落腳于獎、助、貸,在高校內部組織開展爭先創優活動,評選出優秀學生,給予獎學金激勵,樹立學習典型與榜樣,形成對困難學生學習的激勵作用。在幫助困難學生申請助學貸款及助學金發放過程中,開展誠信、感恩、勵志教育,使困難學生感受到國家與學校的關懷,強化其責任意識。另一方面是著眼于勤工助學,勤工助學本身具有德育、勞育、美育等內涵,是助困與育人相互結合的重要落腳點。首先是困難學生通過勞動獲取報酬,感受到勞動收獲的喜悅,并在勞動中接受勞動教育,確立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養成良好的勞動行為習慣,強化勞動意識,鍛煉勞動品質、勞動技能及社會實踐能力,為走進社會做好準備。其次勤工助學有助于困難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使其自尊、自愛、自強、自立,最終由自助轉變為助人。最后引導并鼓勵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在活動中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與回饋社會意識。
2.發揮助困精神幫扶效用
遵循因地制宜原則,根據困難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生活問題及成長上的問題等,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如就困難學生文化基礎薄弱現象,組織開展國學經典朗誦活動、各種類型的主題講座,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增強其文化自信心;針對于有成長需要的學生,專門開設禮儀、人際交往、就業指導、創新創業等課程,提升困難學生的技能,幫助學生全面的發展。根據困難學生心理成長規律,在物質、精神、心理、文化等多個方面幫扶學生,著重突顯助困育人理念,幫助學生全面脫貧,實現自我全面的提升,并激發其在資助體系中的主體地位,以更加平和的心態、正確的價值觀念,順利的完成學業,為社會的發展盡一份力量。
四、結語
高校助困與育人的相結合,需要高校助困從工作思想、觀念及行動上進行根本性的轉變,清晰認知原有助困工作中的不足,并以助困育人的視角,以德育、美育、勞育、智育等為導向,改進高校學生資助方式、資助內容、資助機制等,統籌規劃設計資助工作,公平、合理、精準分配資助資源,構建完善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進而發揮出助困與育人有機結合的最大功效。
參考文獻:
[1]楊明.立德樹人理念下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構建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6):259-260.
[2]于淼.教育公平視域下成人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構建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1,27(4):63-67+78.
[3]冀津.精準構建新時期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J].北京教育(高教),2022(6):62-64.
[4]何英.基于學生主體性的高校資助育人體系構建[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2(6):88-93.
基金項目:2022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立項課題,項目名稱:扶志扶智“四位一體”高校資助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實現研究(項目編號:2022SJSZ0883)。
作者簡介:
李琦(1982.4-),女,漢族,江蘇南通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顧熹(1979.7-),女,漢族,江蘇南通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