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摘要:閱讀是語文教材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初中語文教材的閱讀內容涉及到很多領域,包括歷史、政治、生物等學科,這就要求教師要實施跨學科閱讀,有效拓展教學資源,并引入合適的教學手段,指導學生高效進行跨學科閱讀,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本文就初中語文跨學科閱讀教學進行探析。
關鍵詞:初中 ?語文 ?跨學科閱讀
引言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基于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聯系有效整合教學資源,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獲得更加多樣的學習體驗,從而提升語文學習質量。語文是一門具有工具性、人文性雙重特征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跨學科閱讀的理念和意識,搜集豐富的跨學科教學資源指導學生閱讀,讓學生通過閱讀獲取豐富多彩的不同領域的知識。
一、樹立跨學科閱讀的觀念
在以往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運用的是文本思維,先判斷教材的課文屬于哪種文體,然后按照不同文體的寫作手法、語言表達方式等開展教學,指導學生掌握這一類文體的閱讀方法。這種教學觀念雖然也能夠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和策略,但是會導致學生閱讀出現片面性、單一性,學生對事物本身以及閱讀內容本身的認識不足。[1]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語文教師要讓語文學習回歸本身,帶領學生通過閱讀認識事物、積累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跨學科閱讀的教育觀念,挖掘閱讀教材中的跨學科資源,運用不同的學科思維對閱讀內容進行解讀。
比如在《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的教學中,課文主要描寫了濟南的冬天,文章中還對比描述了北方和南方的冬天的不同,因此教師就可以樹立跨學科閱讀的觀念,引入地理學科的內容,從地理學的視角帶領學生認識南北方氣候的差異,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語文閱讀課的內容。在學習《化石吟》這篇課文時,教師也可以實現語文和生物的跨學科閱讀,引入一些關于古生物的內容,增長學生的見識。教師樹立跨學科閱讀觀念要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度解讀,挖掘其中蘊含的其他學科的內容,實施跨學科閱讀教學。
二、制定跨學科閱讀教學的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導向,課堂上一些的行為、活動都是為教學目標而服務的,因此要實現跨學科閱讀還要求教師要制定跨學科閱讀教學的目標。在新時期的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上,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采取有效的策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能力。[2]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教學的重要方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從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理解這幾個方面制定目標,而跨學科閱讀不僅要確定常規的閱讀教學目標,還應該帶領學生學習閱讀素材中包含的學科知識,指導學生運用語言將學科知識有組織、有條理地表達出來。閱讀是學生學習知識、認識世界的一種有效手段,跨學科閱讀教學則強調讓閱讀回歸這種本質,帶領學生通過閱讀積累多學科知識,而不僅僅是剖析文本的閱讀方法和技巧等。
三、整合跨學科閱讀的教學內容
在語文跨學科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深度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跨學科內容,另外還要根據現實的需求適當地補充和添加相關的跨學科知識,以豐富教學資源,助力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閱讀文本的內容。比如在《化石吟》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課文中關于化石形成的相關生物知識,并通過互聯網搜集更多關于化石形成的相關資料,鏈接課外豐富的資源形成跨學科閱讀教學的資源。教師要從教材內容出發確定跨學科閱讀教學的內容,并合理地轉化教學內容,提煉文本中蘊含的其他學科知識點,同時添加新的課外資源。
四、優化跨學科閱讀教學的方法
要提高跨學科閱讀教學的質量要求,教師要優化閱讀教學的方法,從跨學科閱讀的本質出發選擇適宜的教學手段和策略。教師可以精心設計課堂導入環節,遷移學生的跨學科知識引出相關的內容,導入閱讀主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3]比如在學習《奇妙的克隆》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引入相關的生物知識,實現語文閱讀和生物學科的跨學科閱讀,在課堂導入環節引入關于克隆的圖片或者視頻,讓學生初步了解克隆,為后續的跨學科閱讀奠定基礎。
在對閱讀素材中的跨學科知識進行解讀時,教師可以引入探究式學習模式,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閱讀、探究、總結和歸納,對相關的跨學科知識形成更深入的理解。教師會在課堂上適當拓展一些跨學科知識,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探究,大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五、結語
跨學科閱讀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初中語文教師要樹立跨學科閱讀的觀念,確定科學的閱讀教學目標,整合跨學科閱讀教學的內容,并引入合適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打造高效的跨學科閱讀課堂,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
參考文獻:
[1]陳月英.以校為本 以讀出塵——初中語文閱讀校本課程的開發對策[J].新課程,2022(34):105-107.
[2]楊素華.初中語文跨學科資源融合教學[J].基礎教育參考,2021(05):52-54.
[3]孫艷春.基于主題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研究[J].學周刊,2022(23):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