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范世佳
一些農村小學在教學上,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家庭觀念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使農村小學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與城鎮學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若想提升農村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可以先從教學方法入手,并且,隨著“雙減”政策的頒布,對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學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雙減”政策為導向,增添趣味性教學與主體性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接受到具有正向引導的優質教學資源,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目標。
一、“雙減”政策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趣味性優化策略
由于小學生自身年齡較小、專注力弱,導致小學生很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并且大多數小學生還沒有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所以,對處于這一時期的學生來講,教師可以利用“雙減”政策實行趣味教學,從而提升學生的興趣與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教師在教授《田家四季歌》時,若想讓學生快速認識、記憶生字、生詞時,可以開發游戲化識字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生字的記憶。并且,在學習完一單元的課程后,教師可以將所有學習過的生詞均記錄在生詞卡片上,放在花球中,通過擊鼓傳花游戲,讓接到花球的學生隨意抽取,答對得一分,答錯扣一分,得分最高的兩名學生獲得最終獎勵。通過輕松、愉快的教學游戲,能夠令學生在游戲中獲得學習的幸福感,從而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二)主體性優化策略
隨著“雙減”政策的頒布,小學語文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建立以學生為主要地位、尊重學生差異性的細致化教學策略,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比如,教師可以建立小組講課機制,輪流讓每個小組上臺講課。并且在小組成員的選擇上,可以學習習慣互補的學生組成一隊,通過彼此之間的交流、協作,進行性格的互補與學習能力的增強。同時,學生小組間的交流與上臺演講,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際交流能力、鍛煉學生的膽量與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率,從而使學生熱愛學習,并成為課堂的主體。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農村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采用趣味性與主體性的教學優化策略,幫助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同時,還能為學生初高中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所以,作為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主動優化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成為“雙減”政策中的最大受益者,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