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寶華
史海拾貝
小崗村是淮河岸邊的一個普通村莊。1955年成立互助組時,因地處崗地,起名“小崗互助組”,小崗由此得名。1978年前的小崗村,是遠近聞名的“三靠村”,吃糧靠供應,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當時的小崗是梨園公社嚴崗大隊的一個生產隊。“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鍋里沒有糧,一日三餐喝稀湯,正月出門去逃荒。”這句當年小崗人討飯所唱的鳳陽花鼓詞,真實反映了那時的生活狀況。
1976年的小崗,每人每天只有6兩多的口糧,一個壯勞力辛苦一個月賺不到3塊錢。那時,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大家生產積極性很低,社員普遍消極怠工。1978年,鳳陽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糧食幾乎顆粒無收,農民們更大規模地外出討飯。窮思變,變則通。在那個后來人盡皆知的夜晚,村西頭一間低矮破舊的茅草屋里,嚴宏昌、嚴金昌等18個衣衫襤褸的村民就著微弱的煤油燈,醞釀著一件驚天大事。大家起誓,瞞上不瞞下,瞞外不瞞內,把田地分到各家,搞起了包干到戶。他們冒死在契約上留下了紅手印。這個舉動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也是一個勇敢的甚至是偉大的壯舉。就是這一舉動,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乃至全國改革的序幕。如今,這張10多厘米見方的紙片原件,作為改革開放的珍貴物證,靜靜地陳列在國家博物館。
第二年秋天,小崗獲得了十幾年來的首次大豐收,一舉解決了溫飽問題,還第一次交了公糧。在當時的省政府領導的支持下,小崗村的大包干經驗很快在安徽全省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