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志偉

各位親愛的外國朋友:
你們好!歡迎來到我的學校——振華中學,振華中學是一所有著悠久歷史傳統的學校,學校的一磚一瓦,都有傳統文化的浸潤。其實在中國,這種文化的延續處處可見。這也是我今天想要講的:文明常在,文化常新。
余秋雨認為中國文化有特殊生命力,我想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其強大的生命力,世代延續,長存常新。那么,中國文化為什么會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希望我接下來的演講能讓各位國際友人對中國文化有一個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我想中國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同化力。歷史上一種文化被另一種文化取而代之的情況并非沒有。隨著文明交流的不斷加強,外來文化不斷涌入中國,但外域文化進入中國后,大都會融入中國文化而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如流傳于印度、尼泊爾一帶的佛教傳入中國后,經過幾百年的同化,一部分變為中國式的佛教——禪宗,一部分消融于宋明理學之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文化的這種同化力讓其面對外來文化時,能夠保持文化底色,堅守中國特色,這種堅守的背后就是中國文化強大的生命力的體現,也是中國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
當然文化世代延續,不能只靠自身同化的力量,還應以其融合力來彰顯文化的博大精深。
真正的文明并非只有一種聲音,不允許其他文明融入的文明很難孤島式生存下來。千百年來,中華大地上一直綻放著不同文明之花。56個民族能夠和諧并存、長期發展,就在于中華文化所具有的融合力。中華文化并非單純的漢民族文化或黃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漢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有機地吸收中國境內各民族及不同流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吳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這種融合正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包容、廣博胸懷,在融合過程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樣一種自我更新式的揚棄精神,讓中國文化長存常新,博大精深。
在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中國依然注重文化的延續、傳播。大家可以發現,近年來走紅的故宮文創、海外唱響的《茉莉花》、國外展出的中國國粹……如今聯通世界的“一帶一路”,匯聚世界合力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切都在說明中國文化繼續以包容開放的姿態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文化自信中透露出中國文化勃勃的生命力。
中國不但注重文化的延續、傳播,更注重文明的交流互鑒。文化因交流而繁榮,文明因互鑒而精彩。
《詩經》有言:“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哲學家馮友蘭也說過:“在世界上中國是文明古國之一,其他古國現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國還繼續存在。”新時期,我們要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轉變,賦予其更深厚的時代內涵,延續中華文化特殊的生命力。文明常在,文化常新,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每個時代,都在。
我的演講就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