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珍
語文核心素養的語言、審美和文化等方面滲透和貫穿了語文“思維的發展和提升”,語文思維就是將思維與語言結合起來的一種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表達、創造的思維活動中,將思維外化于某個形象。這個形象的生動與否,取決于學生是否具有語言儲備的豐富性和語言表述的準確性。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如果沒有了思維,語言就無法形成生動的、有靈性的文章。因此,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對學習語文及其他學科都是極其重要的。
一、語言形象思維的發展
思維外化的過程就是將鮮活的形象和生動的場景用言語還原,如果學生的言語儲備豐富,對語言的理解準確,那么其刻畫的形象和場景便是具有準確性和生動性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語言創造的過程,其創造性,往往取決于學生想象能力。
(一)借助情境,建立語言與形象的直觀聯系
小學階段正處于語言與生活情境建立聯系的關鍵期,字詞概念的正確理解與運用有助于對所感知形象和場景的準確表述。教學中,“把抽象的詞語運用于具體對象或個別場合”,教師要配合課件,如圖片、視頻,營造具體的情境,使形象具化到思維,進而讓思維被準確表述。例如統編教材《語文》四年級上冊中《秋晚的江上》,“頭白的蘆葦,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其中“頭白”指蘆葦頂端已呈白色,是很形象的表達,學生結合圖片很容易理解建立表象,隨著時間“一瞬”,色彩迅速切換,作者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蘆葦擬作“紅顏”(原指貌美的女子),不僅充滿神奇,同時還透著生機,讓很具象單純的蘆葦的美麗和夕陽下美好的景色呈現在讀者面前。
(二)借助觀察閱讀,發展學生語言的豐富性
豐富性指語言對于形象表述的多樣性。對于一個形象的表述,通常會有很多適合的詞匯去形容,如果感知不充分,會找不到合適的詞語這種時候,就需要去訓練學生有意觀察,引導他們去感知。如統編《語文》三年級下冊《花鐘》,作者分別用了“吹”“綻開”“醒”“欣然怒放”“蘇醒”“舒展”“含笑一現”等詞語來形容花的開放,讀者讀的時候,腦海里立刻就有一幅各種花卉次弟開放的生動場景。如果作者沒有細致的觀察,怎么會用不同的詞來形容同一種動作呢?同樣如果語言積累不夠,也就是儲備不足,也無法準確表述。但人的直接感知還是很有限,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去海量閱讀,因為閱讀是學生對表象進行再創作的過程,它可以讓一個作品形象不斷地得到改造和優化。
(三)借助聯想想象,發展學生創造性
學生在閱讀時,對語言描述的內容進行聯想和想象,然后以自己已有的經驗和積累,進行加工創作,這就是創造。寫作時,根據主題通過聯想想象進行加工改造產生新的形象,再調動儲備的知識尋找適合的語言進行描述。豐富的語言積累可以讓語言表述更加準確,準確的語言表述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得以具象,而思維過程的具象直接影響創造性能。所以要發展學生的對比聯想、相似聯想、再造性聯想等,借助文學創作滲透典型化的方法,提升想象的創造力。例如,教學統編教材《語文》四年級上冊《呼風喚雨的世紀》,對于新時代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生活在現代科技發展的輝煌時代,很難想象時代巨變帶來的沖擊。所以,課前我們可以布置小學采訪父母或爺爺奶奶,了解他們那個年代的生活,并借助網絡查閱中國百年變化,增加對“變化”的感性認識。同時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聯想,聯想現代的科技創造了哪些奇跡,這些奇跡怎樣改善了我們的生活。最后引導學生想象,想象幾十年后,我們自己和周圍會有哪些變化。這樣不僅激發學生對未來生活的暢想,還會點燃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
二、文章邏輯思維的發展
文章邏輯思維是按一定的邏輯關系組成的語段,所表達的內容符合世間萬物之間的關系,遵循正確的世界觀的一種思維方式。如統編《語文》四年級上冊《觀潮》,作者通過“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時間順序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讓學生感知到作者始終圍繞“觀潮”這個主題來展開,寫出了大潮的聲音、形態和觀潮人的表現,學生從形象的詞語提煉出文章的思路,不僅理清了文章的脈絡結構,還感受到了文章整體的邏輯性。
三、語感直覺思維的發展
能比較直接地感悟到文章中語言文字所描述內容的能力,就是語感。語感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如果有豐富、多方位的對語言的直覺感知,那么語感能力就高,而這又是大量的閱讀和豐富的生活經驗才能內化的結果,這是一個長期反復實踐的過程。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學生在某位老師的帶領下,發現其表達能力比較強,直覺思維也迅速、敏銳。細細探究發現,這些教師他們教學能力強,教法條理,對內容的分析到位,而且善于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雖然我們也知道,培養語感思維會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把語言形象思維和文章邏輯思維這兩種思維相結合,長此教學,學生的語言直覺思維將一定會躍上一個新的層面。
總之 ,語文思維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相信通過長期的培育,學生的語文思維必將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