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全生
熱點聚焦
春和景明,文旅升溫,古色古香的古鎮成為熱門打卡地。然而媒體近日報道,近年來古鎮“千鎮一面”現象加劇,全國各地古鎮“查重率”甚至高達99%。走在古鎮上,小橋流水、青磚白墻、燈籠高掛,美則美矣卻似曾相識。鎮上商鋪林立,擺滿民族服裝、手工銀飾、絲綢制品,看上去琳瑯滿目,一打聽都來自義烏。特色小吃千篇一律,轉角遇到臭豆腐、烤魷魚、奶茶,天南海北統一“標配”……游客吐槽“本想尋求‘詩與遠方,誰知去的是披著古鎮外衣的‘小商品城”“去一個古鎮新鮮有趣,去十個古鎮索然無味”。古鎮長得越來越像,相似性取代獨特性,是游客的共同感受。
多維解讀
1.古鎮亟待回歸“實心化”
古鎮同質化實際就是“空心化”,同質化淡化了古鎮原有和應有的韻味和價值。古鎮開發者如果一味地追求商業利益而迷失方向,這樣的模式必然不會長久。我們的社會需要脫虛向實,我們的古鎮也亟待回歸“實心化”,真正打造屬于古鎮自己的特色文化。
2.告別“千鎮一面”,古鎮才能重獲新生
歷史文化是皮,旅游商業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每個古鎮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應該注重挖掘和展現這些特色。事實上,每個古鎮歷經歲月洗禮,都有獨特的人文內涵、美學特質,缺少的是發現的眼光、挖掘的手段。梳理歷史源流,保護獨特文化,保留民風民俗,打出差異化“名片”,讓人看得到文化、尋得見鄉愁,古鎮發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3.打造古鎮,創意不可或缺
古鎮走出同質化誤區,不僅要學會“講古”,也要學會“上新”。好的創意設計,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新舊交相輝映,營造出古鎮“融合美”。例如烏鎮有茅盾故居、木心美術館,濃濃的文化氣息涵育下,生發出戲劇節“新芽”,成為烏鎮最亮眼的“名片”。期盼更多古鎮告別“千鎮一面”,走向“一鎮一品”,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