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雪琳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這無疑表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促進語文教學的重要步驟。
一、指導教學,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
首先,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的課文、不同的學生,安排不同的自學指導方式。比如,介紹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經歷和思想,針對現代文閱讀設計預習提示,找出學生的生活體驗與作品的聯系啟發學生的共鳴點和求知欲,等等。也可以結合課前的提示和課后的思考練習設置問題,引發學生的主體思考。
在講讀課中,我們要在提出問題、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采取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參加討論。通過討論活動,不僅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而且也為他們提供了鍛煉口語表達能力的適當時機。實際上,學生在討論活動中受到的訓練,遠遠比單純講授或機械訓練有意義得多。
二、給學生創造性提問的機會
學生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他們自然會有自己獨到的心得和思考,從而有可能提出一些與教師、教材不一樣的見解。這是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的重要轉軌。在這個時候,教師要給予學生寬松的表達、交流的環境,給學生提問、創新的機會,給他們關愛和鼓舞。比如上《項鏈》一課時,就有一位學生提問:“瑪蒂爾德在極樂公園看到佛來思節夫人時去打招呼表現了什么?”問題一提出來,學生們就開始躍躍欲試,都想表達自己的看法。我一看,就從講授者的位置上退到組織者的位置上,鼓舞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們有的認為表現了主人公的虛榮;有的認為主人公揚眉吐氣了,腰竿硬了;有的認為表現了主人公誠實的品德;有的認為主人公很勇敢…… 我都讓他們發言,最后結合小說的主題、情節引導學生領悟到瑪蒂爾德復雜的心路歷程,從而更深刻地把握住人物勤奮、誠實、堅強、勇敢的美好品質。
三、用活動促寫作,培養思維
語文課堂,不只是教課文,課文畢竟只是一個例子,其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2022年版的語文課程課標還把語文素養明確為“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說到思維能力,我們首先會想到想象力,比如讀一首詩,要求邊讀邊想象畫面,當然這里面也會有聯想和感悟。思維能力還包括分析、比較、歸納、判斷。對于中小學生,保護和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很重要。
新課標把思維能力作為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部分,對改進語文教學是有重要啟示的,因為長久以來,思維能力的培養一直是語文教學的弱項。
北大教授陳平原說:教好語文的關鍵,在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得其樂”。因此,在語文課上穿插這些語文活動,既增長知識,又很有趣。豐富了課堂形式,拓寬了閱讀空間,真正做到讓學生在嬉戲中學習,在閱讀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