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紅
高中階段歷史學科的學習難度有所提升,教師需對課堂組織、學生需求以及教學內容給予高度關注。歷史課堂中,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的自主思考、積極參與創造機會,以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影響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一)課堂導學的效果不佳
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導學案引導學生了解本節課程需要學習的內容,確定學習目標,與學生達成課堂共識。然而實際教學中,導學過程會受到教學思維、導學內容或者導學形式的影響,有時效果不佳。如,一些教師在制訂導學計劃之前,未能詳細了解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歷史思維,憑借教學經驗實施導學,這可能會造成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等。
(二)部分學生缺乏課堂參與興趣
高中歷史知識內容豐富,時間跨度大,學習有一定的難度。一些學生會產生畏難心理,學習興趣不足,學習主動性不足。
(三)教學方式單一
高中歷史內容多,教學任務重,一些教師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存在不足,如教學方式單一,這同樣會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部分教師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重視不足,將歷史學習的所有任務集中在課堂當中,仍采取由教師主導教授,學生被動聽講、記筆記的方式實施課堂教學,這就會導致課堂氛圍緊張,影響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四)未重視課堂的合理延展
在新課標的影響下,高中階段各學科的教學重視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由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價值觀與歷史情感組成。核心素養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學生進行長期的歷史學習與思索。課堂延展性不足會影響到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思索。
二、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梳理內容與目標,優化歷史導學效果
首先,在高中歷史課堂導學中,教師需結合課程內容,做好預習任務安排,并了解學生的歷史知識掌握狀況與歷史思維水平。例如,在唐宋時期政治制度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完成預習任務,了解學生對這一時期制度知識的掌握狀況。其次,需聯系整體的歷史知識體系以及本節課程的重點,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梳理。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時空觀念的培養目標,通過時間軸以及歷史地圖等,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集中展示,將抽象的歷史信息具體化,完成內容的梳理。最后,需確定課堂教學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的方式,圍繞著歷史教學目標確定基礎目標、提升目標等,引導學生逐層完成歷史課程的學習目標。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課堂參與興趣
首先,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引導學生參與到歷史場景的構建以及歷史思考當中。例如,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如通過展示歷史圖像信息、文物圖片或者文物仿制品進行歷史場景的全景式還原,引導學生展開思考,發展歷史思維。其次,歷史課堂是師生交流以及生生交流的重要場所,在歷史課堂之外,學生缺少集中思考、探討歷史問題的環境。為此,可以引導學生組建合作交流的小組,在小組中對不理解的問題與感受進行說明,實現有效的生生交流。同時,教師需要關注各小組的探討狀況,隨機參與探討,進行師生交流。
(三)收集開發歷史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方式
歷史教學資源的開發是延伸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要求,也符合新課標的要求。首先,教師需要重視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收集,如各類學習網站中的歷史課程,包括不同學段的歷史課程,這些都可以為高中歷史教學提供信息和參考。例如,教師拓寬歷史課程資源可以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水平,做好教學目標的落實。同時,剪輯歷史課堂教學視頻也可以用于課前回顧。其次,教師需重視區域歷史資源的整合,例如,地區的歷史博物館、名人故居資料等均可作為課程資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實地參觀。
(四)融合線上教學技術,實現課堂合理延展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學生需要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系統,提升歷史學科素養。僅通過有限的課堂教學,該目標的達成效果有限。為此,教師要重視線上教學技術的融合應用,通過線上課程以及各類的學習資源的整合,實現歷史課堂的合理延展。例如,為了鞏固學生的基礎歷史知識,教師可以對日常課堂教學中的講解內容進行錄制以及集中展示,建議基礎較弱的學生進行強化學習,反復觀看教師的講解視頻。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微課視頻以及專題性的課程視頻的制作與上傳,對學生進行思維啟發,并要求學生在線上平臺中參與問題的探討。
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重視教學的有效性。為此,可分析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因素,進行針對性的探討研究,選擇合理的教學策略。教師需要優化歷史導學效果,梳理課程內容與歷史課程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教師還需要重視歷史教學資源的收集與開發,應用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教師可以融合線上教學技術,實現歷史課堂的合理延展,以適應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