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雨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講析課文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抓住關鍵的字、詞、句、段,指導學生細細品味,引導他們從中探尋美與欣賞美,深入體會作品美好的意境,開啟學生感悟美的心靈之窗。教師可以將課文敘述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去感受美,從感知到領悟,再到運用和創造,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下面,本人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一、引導尋美,讓學生發現美
畫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語文教學中要善于發現精神美,這種美包括家國之美、朋友之情、人格魅力、哲理啟迪,等等。在語文教學中可從詞句入手,在品嘗詞句中發現美。
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抓住“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導學生質疑:詩人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記憶中提調出瀑布從極高處傾泄而下的表象,腦子中出現了“真”有從天而降的圖像。接著,讓學生在想一想——這可能嗎?這樣敘述就會理解詩人用“疑”字的原因:“銀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僅僅自己“疑”而已。體會到詩人把情景說得恍恍忽忽的,這種似假還真的寫法反而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想。假如我們再來一個追問:詩人為什么不說“像”而“疑”?讓學生更進一層地想象詩人當時真實的感受一驚嘆這條瀑布的奇特。因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樣,懷疑它是從九天之。上落下來的銀河呢?只有反復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當,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又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是愛國之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思鄉之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朋友之情;《橋》的老支書舍生忘我,為村民搭起生命之橋的人格魅力之美;《桃花心木》中澆樹澆根、育人育心的哲理啟迪……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形象美:《跨越百年的美麗》中“它真的有極美麗的顏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發出略帶藍色的熒光。”這不僅僅是“鐳”的美,更體現的是居里夫人端莊的形象,更是她所體現的堅定執著、淡泊名利、剛毅頑強,為科學獻身的精神之美。
二、引導入境,讓學生感受美
要讓學生感受美,首先要營造美的環境。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已成為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教學的一種美育途徑。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使用各種教學方法,借用各種媒體設備,營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圍,調動學生的感官,領略意境之美;也能夠讓學生采用繪畫、唱歌、表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盡情感受寫景之美,感受狀物之美;還能夠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意境。
如《火燒云》描寫的是夏天傍晚的自然景象。“火燒云”之所以值得描寫,就在于它美而多變的色彩和形狀,發人遐思,令人神往,給人以美的享受。事先選擇幾幅代表作貼在黑板上,讓學生鑒賞,然后邊讀文邊評畫。這樣做有兩點好處:(一)通過作畫,把自然美展現出來,能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聯系起來,還可以培養學生想象、聯想、創造能力,起著陶情益智的作用。(二)通過評畫,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感受美、評價美的能力。
三、引導朗讀,讓學生鑒賞美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學生要體會、感受文章的美,途徑之一就是朗讀。在語文朗讀教學中,我們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導學生品味和欣賞美,讓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增強美的享受,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如《黃河的主人》一文中,當朗讀到“黃河滾滾,那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氣勢,令人膽戰心驚”時,學生眼前就會浮現出黃河滾滾的形象,這種感官上的興奮,隨著文中內容的深入,學生就會驚嘆。“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對著險惡的風浪……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讀了靜和機敏,戰勝了駭浪,成為黃河的主人。之后,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對艄公的肅然起敬之情油然而生,感情為之升華,領悟到了崇高的形象之美。
又如《嫦娥奔月》一文中,嫦娥在月亮上深情凝望著后羿,后羿不顧一切朝月亮追去的情景。此時,學生在朗讀中,與他們共分離別情深,從而使嫦娥、后羿為民著想、犧牲自己幸福的美好形象深深地縈駐在學生的心頭。
再如《清平樂·村居》這首詞,作者將茅檐、小溪、青草、翁媼、三兒等人物景象組成了一幅農村生活圖。在朗讀中學生體會到了詩意、魯迅先生說“音美以感耳”,說明朗讀能調動起詩情,并受到自然美、藝術美的熏陶,學生根據頭腦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習興趣。
總之,要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不應該只局限于以上幾點,不應局限于語文課堂,我們應該充分挖掘生活中美好的事、美好的人來教育他們,讓他們懂得外表美只是一方面的美,內心美才是最美的,讓他們懂得低下頭撿起垃圾的一瞬間也是美的。要真正落實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還需要教師不斷地去摸索,需要我們加強綜合素質的修養,拓寬知識領域,需要我們用一顆愛心去感染學生,這才能使學生的審美能力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