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皟蓚€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為文化創新開辟了新空間,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我們版權工作者要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發揮好版權激勵創新作用,為文化創新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及其數據二十條強調:要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激活數據要素潛能,促進數據要素價值有效釋放,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
當前,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字技術更新迭代。數據作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后的第五要素,日益融入文化內容生產、運營和流通等全環節與全鏈條。數字空間一切皆有數據,一切數據皆有版權。版權最初就是以產權的形態出現的。明確以版權確權為核心的數據確權機制,推動數據產權結構性分置和有序流通,推進建立包括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數據產權制度框架。大力推動數據確權,是推進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的重要措施。
本次論壇聚焦互聯網版權保護和服務最新前沿創新成果,共同探討互聯網環境下版權新生態議題,既是回應加快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客觀要求,也是展望數字時代版權保護和服務創新發展的奮進方向。在此,從數據確權的角度,我談以下三點分析和看法。
一是從權利來源和權利屬性看,數據確權是明確數據資源權屬關系的手段,為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提供產權明晰的基礎。
從權利來源和權利屬性看,數據確權主要是指確定數據要素資源的權利內容、權利類型和權屬關系。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第一,確定數據的權利主體,即誰對數據享有權利。第二,確定權利的內容,即享有什么樣的權利。文化數字化關聯學術理論、新聞出版、文化旅游、文物文創、廣播電視、網絡文化文藝等不同領域的文化資源;關聯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不同形態的文化資源數據。文化數字化的過程,就是產生海量文化數據資源的過程。而現實中的文化數據產權不清晰、確權難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文化數據要素的形成和文化數據價值的挖掘。因此,明確文化數據權屬至關重要。只有明確數據權利歸屬,才能為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提供產權基礎,才有數據的授權交易和市場化的權利流轉,才能最大程度激發文化數據資源價值。沒有明確的數據權屬,文化數據資源價值也將無法體現。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積極協同各方搭建文化數字版權發展基礎設施,推動文化數據價值的實現,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主要是:大力推進數字版權鏈(DCI體系3.0)國家“區塊鏈+版權”特色應用試點成果轉化;積極探索以數據確權推動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的應用研究,包括:與保利文化集團、華為云計算攜手共建“文化數字化生態產業平臺”;積極推動與螞蟻科技合作開展數字版權鏈(DCI體系3.0)特色應用試點工作;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達成版權生態合作,推進數字版權鏈(版權交易生態)試點應用,推動版權交易模式創新和交易生態體系建設。
二是從權利流轉和權利配置看,數據確權是數據資源交易授權和流轉的有效證明,將為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提供流量紅利。
數據資源的交易授權和流通轉移,需要有清晰的權屬作為前提。通過數據確權,為數據資源提供有效且具有公信力的證明,厘清數據生產者、所有者和使用者全鏈條的權利關系,有效激發數據要素市場潛力,促進數據資源交易和流通。因此,數據確權是解決數據要素市場化產生的交易安全與信任的關鍵。同時,只有明確了數據權屬,才能對數據進行估值,使數據資源變為數據資產,并進行數據資產授權交易,以實現數據價值的釋放和轉化。
三是從權利保護和權利維護看,數據確權是數據資源運營、開發和使用的有力保障,為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數據資源具有財產屬性和市場價值?;ヂ摼W環境下,數據易被復制和傳播,數據侵權成本低,造成侵犯數據權益、侵害數據隱私安全、泄露轉賣數據、濫用數據信息的情況愈發普遍。涉及數據侵權的糾紛,呈現常態化和復雜化的特點。沒有清晰的數據權利歸屬,是導致數據領域舉證難、維權難的根源所在。
通過數據確權,為數據保護、數據管理、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等提供有力保障。在數據資源的運用管理和開發使用過程中,如果發生數據侵權行為,能夠通過清晰的數據權屬來主張維權,保障數據權益,護航文化數字化實施。
今天,我們共聚一堂,聚焦文化數字化戰略目標,積極探索構建以數據確權為核心的數字版權治理體系,推進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互聯網版權新生態,探索互聯網版權保護的中國式解決方案。為此,我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大力推進大數據服務平臺建設,為文化數字化提供版權支撐。版權數據作為經濟、科技、文化領域的重要數據要素,在當前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匯集和使用,數據要素價值發揮不明顯。數據確權與授權交易是激發數據要素價值的重要方式,授權交易的效率、合規、安全和信任保障,要以數據確權為前提。因此,要研究建設統一的中國版權保護大數據服務平臺,充分利用現有著作權登記業務系統、數字版權鏈(DCI體系3.0)等信息化、數字化資源優勢,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與算法,建設全網跨平臺的版權保護大數據服務平臺,為文化版權交易提供數字作品身份確認和信用查詢服務,讓版權權利流轉全鏈可記錄、可驗證、可追溯、可審計,促進版權數據要素的高效利用,從而助力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
第二,加快構建版權信用體系,激活文化數據要素價值。數據制度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促進數據要素的共享與協同,版權的信用機制至關重要。要積極利用以版權數據要素為核心的中國版權保護大數據服務平臺,發揮其公益性質的信用功能。要在保護個人隱私和確保公共安全的前提下,利用隱私計算等先進技術和算法,探索建立“原始數據不出域、數據可用不可見”的數據管理模式,兼顧數據安全與應用,更好地提升利用版權數據要素資源能力,適應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和數字經濟發展需要。要促進版權數據要素在公共服務場景中的應用,發揮文化數據普惠共享價值,提升文化公共服務的可及性、普惠性、均等化水平。要完善版權數據全流程合規與動態信用監管體系,構建規范高效的數據交易規則,降低數據流通交易成本。要強化全社會版權保護意識,營造尊重知識、尊重創新、尊重版權的良好社會氛圍,為促進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文化自信繁榮貢獻版權力量。
第三,探索建立以數據確權為核心的數字版權標準,提升文化數字化標準化水平。當前,我國優質數據要素資源匱乏,結構化數據少,數據開發利用水平不高,數據交易流動性不足,數據交易價值低等問題較為突出。針對這些問題,亟需我們在系統研究數據要素特點規律和運行模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建立以數據確權為核心的數據要素確權、定價、交易、流通的標準,推動建立數據要素化市場,激發數據要素價值。版權數據是文學、藝術、科學領域人類智力成果的重要數據要素資源,探索以版權數據結構分置和分類分級確權授權標準,對于文化領域數據資源的標準化保護和利用等都大有益處。
數字時代、機遇已現,面向未來、信心滿滿。作為國家版權保護和服務機構,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按照國家版權工作總體部署和要求,不斷推進版權保護和服務創新。理清作品、產品、衍生品等“三品”的邏輯思路,圍繞自動賦權、登記確權、交易授權、糾紛維權、規則護權等“五權”的理論架構,探索形成中國版權保護“三品五權”的理論體系;踐行以服務國家經濟主戰場、服務科技創新創造、服務文化繁榮發展、服務人民美好生活、服務創作人權益的“五個服務”理念;堅持“學術+技術+服務”工作定位,持續推進版權保護和服務在學理、機制、模式、技術和標準建設等方面的創新。努力在更高水平、更高層次上提供更高質量的版權保護與服務。
我呼吁:以版權聯通各業,以版權服務各界。讓我們共同努力、奮發作為,在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彰顯版權的責任和擔當。
(本文系中國版權保護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孫寶林在2023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共建互聯網版權新生態分論壇上的主旨發言,刊發時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