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緒Stroop效應是在情緒障礙患者中進行Stroop效應的基礎上發現的,是Stroop范式在情緒領域的應用,主要用來研究在認知加工過程中,情緒刺激的干擾作用。
關鍵詞:情緒 ? Stroop效應 ? 情緒Stroop效應
1 Stroop效應的研究
JR.Stroop在1935年在顏色命名實驗中發現詞語的顏色命名會受到詞語的意義干擾,并這種現象稱為Stroop效應。Stroop實驗把不同顏色書寫的文字作為刺激材料,并要求被試對刺激材料的書寫顏色進行命名。結果顯示:相較于字色不一致條件下,當刺激的顏色與該刺激所表示的意義一致時,被試的反應時要更短。Stroop范式最初常用于注意、認知等研究領域,現已拓展至情緒、認知神經科學等領域。[1]
2 情緒Stroop效應范式
情緒Stroop效應用來研究在認知加工過程中,情緒刺激的干擾作用,[2]由Gotlib I.H.和McCann C.D.于1984年提出。最初是在情緒障礙患者中進行Stroop效應的基礎上發現的,是Stroop范式在情緒領域的應用。情緒Stroop實驗的要求是把不同類型情緒含義的情緒詞或中性詞呈現給被試,盡可能快地命名詞語的顏色。結果發現,相較于中性詞,被試在對情緒詞的顏色進行命名時,被試的反應時會延長,這種因詞性變化而導致的反應時延長的效應被稱為情緒Stroop效應 (Williams et al.,1996)。這種效應主要用來考察在面對情緒刺激時,被試的注意偏向,以及在被試非情緒性刺激加工過程中,出現的抗情緒干擾情況。[3]
參考文獻:
[1]陳俊,劉海燕 & 張積家.(2007).Stroop效應研究的新進展——理論、范式及影響因素.心理科學(02),415-418+390.
[2]梁立夫,白學軍 & 沈德立.(2009).大學生情緒STROOP效應實驗研究.天津醫科大學學報(03),512-514.
[3]Melara R D, Algom D.(2003) Driven
by information: A tectonic theory of Stroop effects. Psy.chological review, 110(3): 422-470.
作者簡介:郭華麗(1994- ?),女,漢族,河南駐馬店市人,心理學碩士,研究方向:心理過程與人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