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在整個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分析論述在高中美術課程標準的背景下,高中美術鑒賞模塊進行分層分類理念下作業設計的學理分析與方法,以人美版《感知與判斷——美術鑒賞的過程與方法》一課為例,以任務驅動為路徑,以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為導向,進行分層分類作業設計實踐,設計歸納每個作業不同層級水平的標準要求。
關鍵詞:美術作業設計 ?分層分類 ?美術鑒賞 ?任務驅動
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在整個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作業設計的分層體現在反映“學業質量”的不同水平,展現方式為同一作業的不同要求,由低到高分別是水平1(達標)、水平2(中級)、水平3(高級)。作業設計的分類體現在反映不同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根據學習任務的要求,對不同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體現有所側重。
一、美術鑒賞模塊分層分類作業設計的學理分析
美術鑒賞的作業活動設計要以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導,在圖像識讀、審美判斷與文化理解等角度,聯系歷史(時代背景)、地理、哲學等跨學科知識,針對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通過練習、比較的方式讓學生對視覺文化信息及作品的造型、色彩、構圖、材質、肌理以及細節的觀看,獲得視覺感受,進而展開鑒別、比較、分析和評價等活動,運用美術鑒賞的過程即:描述、分析(圖像識讀)、解釋(文化理解)與評價(審美判斷)等方式探尋美術作品特點與文化歷史及社會環境的關系(文化理解)。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與實施多角度、多層面、分層次、水平及階段進行美術鑒賞課堂活動及作業,如:名畫情景再現、拍賣會主持人等多樣方式進行美術作業設計。同時設計不同水平的作業要求,既保證全體學生“吃得下”,也保證部分學生“吃得飽”。[1]
在美術鑒賞課教學作業的設計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作業中全面感知美術鑒賞,做到:眼到——腦到——心到——手到——口到(如圖1),將美術鑒賞活動進行多樣性與創造性的轉化,追求真實性的學習結果,尋求知識遷移,滿足高中生的個性需求。學生能夠在美術
鑒賞課堂中,通過不同形式、不同水平目標的作業練習,獲得審美感受。同時注重問題導向和任務驅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的美術學習,引導學生關注文化與生活。促進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美術鑒賞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切實提升運用美術鑒賞知識在現實生活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運用美術鑒賞過程與方法的同時,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在生活中發現美、享受美的能力。
二、美術鑒賞模塊分層分類作業設計的方法與實踐——以《感知與判斷——美術鑒賞的過程與方法》為例
前文提及美術鑒賞模塊作業設計應與學生的生活背景相結合,將教材中的知識在生活情境中運用,才能真正被學生掌握,達到知識的遷移。在進行作業的設計過程中采用任務驅動模式,將課程總任務拆分為若干小任務,針對每個小任務設計作業實踐,以遞進的方式完成課程總任務,逐步達到課程學習目標。
(一)美術鑒賞模塊作業設計應在真實問題情境中解決問題
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本位的美術教學強調聯系現實生活情境,作業設計更是要聯系學生的生活背景,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將教材中的知識點,有機融入真實的作業任務中,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2年修訂)》提出強調“學會在現實生活情境中發現、提出和分析問題,綜合運用美術學科及跨學科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針對美術鑒賞模塊也明確提出聯系生活情境進行教學的要求,與美術鑒賞模塊密切相關的課程目標是:“依據形式美原理分析自然、日常生活和美術作品中的美,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念。”[2]
這就要求美術鑒賞活動要聯系現實生活。美術鑒賞模塊的作業設計,要以解決現實問題或現實應用為導向,培養發現美的眼睛,獲得審美享受,同時為創造美提供基礎。
《感知與判斷——美術鑒賞的過程與方法》主要講述了美術鑒賞的基本過程,即美術鑒賞四步法:描述、分析、解釋與評價。此外還講解了美術鑒賞的多種方法,有綜合式鑒賞、形式鑒賞以及社會學式鑒賞。最后講述了為什么要多看原作等內容。基于以上分析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創設以下問題情境。[3]
幾位同學相邀去省博物館看古代繪畫展覽,面對長時間的排隊等候、到作品前參觀還要限時,有人說看展覽不值得,有人覺得自己“什么都看不懂”,站在作品前,甚至都不知道該從哪里看起,看著其他人完全沉浸在對作品的欣賞和討論中,有的同學很羨慕,卻不敢多說一句,唯恐說錯話被笑話。
對于毫無鑒賞基礎的觀眾,美術鑒賞是否有什么特定的方法可以學習與掌握呢?鑒賞一件美術作品,我們該如何具體展開呢?
(二)以任務為驅動的分層分類理念的作業設計
在普通高中美術課標中,提出將基本問題分解為若干小問題,逐步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筆者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根據課程目標及教學安排,將基本問題分解為若干小問題,并歸納與之相對應的任務,即“總任務”與“分任務”,以任務驅動的方式進行作業設計。具體路徑如下圖。(圖2)
在此路徑的基礎上,依據《感知與判斷——美術鑒賞的過程與方法》的課程內容,將總任務歸納為“通過對美術鑒賞過程與方法的系統學習,能夠運用所學知識理解與賞析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獲得審美享受”,并細分為三個小任務,針對小任務進行三個課程作業設計(如圖3),并繪制所對應的學習任務單。[4]
三、美術鑒賞模塊分層分類理念下的作業要求設計——以《感知與判斷——美術鑒賞的過程與方法》為例
在作業類型分類設計的基礎上,還要根據學生發展差異性特點,設計相對應的分層水平要求。在上文提及作業設計的基礎上,依據課標中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水平的劃分,分別將三個作業進行不同水平要求的劃分,依次為達標層次(水平1)、中級層次(水平2)以及高級層次(水平3),如下圖所示。[5]
在課堂作業的實施中,應做到全體學生達到水平1,即達標層次,另根據學生美術鑒賞水平、興趣等差異進行更高層次與水平的要求,鼓勵學生完成更高層次的目標要求。
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重要載體,要堅持立德樹人以美育人的宗旨,把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統整,尊重學生個性差異,遵循學生不斷發展變化的思維能力與創新意識,設計出兼顧整體又尊重差異的美術作業,因材施教,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去感知美、欣賞美與創在美,充分發揮美育以美育人、以美培元的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瞿劍宛. 基于核心素養的美術鑒賞教學“六步曲”的實踐研究[J].教育參考,2018,No.(02):60-6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尹少淳.尹少淳談美術教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4]董曉飛.激趣 創新 拓展——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方法與實踐研究[J].教育藝術.2014(08).
[5]陳建文.高中美術鑒賞課分層教學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04).
作者簡介:王健鵬(1997.10— ?),男,漢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