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A
“掃興式父母”為何引發熱議?? ? ?滬 生
近日,“掃興式父母”成了社交網絡上的熱議話題。網友們對該話題的反應如此熱烈,其實并不讓人感到意外。就像很多留言中所說,許多年輕人都在生活中經歷過父母的“掃興”。有時候,是想分享自己在生活、學習或工作中的所見所聞,但父母一點也不感興趣;有時候,是取得了一些成績或者做了一些好事,本想得到父母的肯定或稱贊,沒想到卻被潑了一盆冷水。
大多數網友將這一現象的出現歸結為“代溝”。確實,父輩與年輕人的思維方式有著不小的差別。傳統文化提倡內斂含蓄,吃苦耐勞,不推崇享樂。父母的“掃興”或許并不是有意為之,但在他們看來,如果總是肯定、表揚孩子,孩子就有可能會“得意忘形”,而從雞蛋里挑出“骨頭”,才能起到激勵和鞭策的作用,才是對孩子“好”。
說到底,父母的“掃興”還是源于他們對我們的擔心和憂慮。與其和父母爭論、對抗,不如讓他們意識到,我們已經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工作負責了,讓他們知道我們已經真正“長大”了。當我們有能力獨立地生活,不需要在經濟、生活上過度依賴父母,父母自然也就會意識到,“放手”的時間已經到了,不該再對孩子的生活過多干涉。到那時,“掃興”的情況自然會越來越少。
(摘編自《光明日報》)
素材B
種樹郭橐駝傳(節選)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素材解讀
“掃興式”父母,折射出的是年輕人與父母相處之間的矛盾,也暴露了一些家庭里彌漫著傷痛與無奈的親子關系。父母的出發點也許確實是好的,但他們或許沒有意識到,長期的打壓和否定,會打擊孩子的信心和積極性,甚至在成長過程中起到極為負面的作用。從許多網友的留言中不難發現,父母曾經的“掃興”都在他們的生命里留下了不小的陰影,直到長大成人后還是揮之不去。
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應遵循教育規律。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以種樹為喻,強調遵循事物發展規律的重要性。“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育人如育苗,應了解其本性,才能針對不同個性采取有效策略。
適用話題:教育規律、代溝、換位思考……
(供稿 姜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