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玉林17歲少年張逸軒出生于農村家庭,這使得他擁有一個多姿多彩的童年。小時候張逸軒最大的樂趣就是跟小伙伴摸魚抓蝦,父母也時不時會帶著他出門游玩,去戶外親近大自然,這為張逸軒喜歡上生物研究埋下了種子。經過多年的積累,張逸軒不足10平米的臥室成了一個迷你生物研究室,里面有顯微鏡、工具和各種標本,養著幾十種他從大自然尋覓回來的“寶貝”,有昆蟲、蝦、魚等生物。張逸軒的父母非常支持他的愛好,經常帶他去戶外采集。他們幾乎跑遍了玉林所有的山脈,周邊的江河湖泊也常有他們的身影。張逸軒加入了十幾個魚蝦螃蟹生物愛好者的微信群、QQ群,每當群里有人提問或是分享有趣的生物信息時,他都積極互動。他計劃以后報考生物方向的專業院校,希望可以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尋生物的奧秘。2022年,張逸軒的熱愛和努力得到了回報,他在容縣都嶠山某個山澗發現了幾只螃蟹。通過查閱大量文獻,他從形態學的角度鑒定,認為這種螃蟹是一個新物種。在網友的建議下,他聯系到了南昌大學鄒節新副教授,并將標本寄往南昌。在鄒節新副教授的指導下,張逸軒進一步提供關于這種螃蟹的生活環境、產地等相關信息供實驗室研究,結合基因分子檢測,這種螃蟹被確定為新物種:卷肢華石蟹。這一發現使得華石蟹屬由3種擴增到了5種,而加上這個新種,廣西的淡水蟹以43種的數量,成為僅次于云南的中國淡水蟹多樣性第二名。
素材解讀
張逸軒通過對生物的熱愛和努力,不斷探索并收集各種生物標本,最終在自己的生物研究室里發現了新的物種。而他的研究之路并不容易,他需要查閱大量文獻,聯系專業人士,進行進一步的實驗和研究,但他一直堅持下來,并最終推動了生物領域的研究。這再一次告訴我們,只有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興趣與熱愛,并付諸努力去探索和學習,才能發現新的領域,取得突破和成就,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適用話題
家庭教育、科學精神、少年強則國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