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馬光 ,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后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佑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名列“元佑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勛閣;從祀于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 《稽古錄》 《涑水記聞》《潛虛》等。
名家 風采
學者貴于行之,而不貴于知之
——司馬光的治學之道
張 林
司馬光一生主要精力用在修史和從政上,主持編寫了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成書294卷,歷時19年完成,貫通古今。官居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被世人推崇備至,“求之歷代亦不可多得”。司馬光能夠取得這樣大的成就,可以說與其多年的讀書治學思想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的讀書態度
司馬光知識淵博,學問精深。《宋史·司馬光傳》中記載:“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說他少年老成,7歲時就能懂得《左氏春秋》的大道理,擁有很強的學習理解能力。其實,小時候的司馬光對自己的智力并沒有什么自信,常常擔心自己的記憶力不如別人。朱熹在編輯的《三朝名臣言行錄》中就記載:“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司馬光在和眾兄弟們一起讀書時,等到其他人都能夠背熟古文去玩耍了,唯獨只有他還在繼續背誦,一直要到能夠背過為止。
司馬光曾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這句話可以看作是司馬光對其讀書心路歷程的自述,道盡了他讀書背后鮮為人知的辛酸。司馬光為了克服偷懶嗜睡的惰性,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時間用來讀書學習,他給自己量身定做了一套臥具:一張堅硬的木板床和一個圓木枕頭。用圓木當枕頭,在木板床上,只要睡覺的時候,頭稍微一動,圓木就會滾落開來,頭就會直接觸及木板床,這樣人也就會從睡夢中驚醒,緊接著起床繼續讀書。司馬光對這種“驚醒”方式非常滿意,特地給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作“警枕”,久而久之,有了自創的“警枕”讀書法的加持,司馬光也養成了“手不釋卷,至不知饑渴寒暑”刻苦讀書的習慣。
“刪削冗長,舉撮機要”的著書方法
司馬光治學的重點是史學,他自言對史書“自幼至老,嗜之不厭”。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宋神宗獨寵王安石,全力支持他變法,對于反對變法的人加以排斥,尤其是司馬光的同僚兼好友范鎮因直言上書王安石的變法之策是“殘民之術”而被罷官后,司馬光自感“了卻君王天下事”“解君之憂”無望,便自請外放,出任地方官。熙寧四年(1071年),宋神宗批準他到西京洛陽御史臺工作,實則要他安心賦閑,不問政事。就這樣,司馬光在洛陽“獨樂園”一住就是15年,在洛陽期間,司馬光奉詔收集編寫歷代君臣的事跡。在此基礎上,他主持編寫了《資治通鑒》《稽古錄》等多卷本史書,很好地展現了司馬光的著書方法和治學風格。
司馬光常說:“學者貴于行之,而不貴于知之。”司馬光治學之道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在治學過程中敢于付出行動,而不是崇尚空談。只有具備治學嚴謹、求實、勤奮、刻苦的精神,才能在治學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摘自《學習時報》)
咬文 嚼字
“作”跟“做”的用法
寫文章時,很多學生常分辨不清“作”字跟“做”字該用哪一個。下面我們說說“作”和“做”的用法。
從起源來說,“作”字出現很早,甲骨文中就有,而“做”字則出現較晚,明代梅膺祚編撰的《字匯》才收入。《字匯》解釋“做”字時說:“做,俗作字。”意思是,“做”是“作”的俗字。俗字開始是手頭寫的不規范的字,后來漸漸進入書面語。在方言中,有的地方“作”跟“做”不同音,而普通話中“作”跟“做”讀音相同。
在古代流傳下來的“四字格”成語中,多用“作”。如“作壁上觀”“作威作福”“弄虛作假”“為虎作倀”等。如今,書面語色彩較重的詞語中,一般用“作”,如“作罷、作答、作梗、作古”,而口語中常說的較通俗的詞語一般用“做”,如“做伴、做夢、做人、做生意、做飯”等。
在公文寫作中,由動詞充當賓語時,賓語前宜用“作”。例如:
1.現在請李市長作報告,向大家介紹本市今年的經濟發展形勢。
2.應當經常深入基層作調查,只有這樣才能及時掌握第一手材料。
3.這個瓷瓶是不是唐代文物,要請有關專家來作鑒定,才能下結論。
4.只得到一個方面的信息還不夠,要根據幾個方面反饋的信息來作判斷。
由名詞充當賓語時,賓語前宜用“做”。例如:
5.她每天放學回家后,先做功課,然后幫媽媽做家務。
6.這個村子里的人很會做生意,有的還到歐洲做買賣去了。
7.您這是做好事啊,一點兒沒給我們添麻煩。
此外,跟在動詞后,表示“成,成為”時,宜寫成“作”。例如:
8.人們把她比作和平的天使。
9.孫悟空變作一個小妖精混進魔窟。
10.當地人把島上的山稱作“筆架山”,因為山形像書房里擱毛筆的架子。
11.妖怪一看不妙,忙化作一道白光逃走了。
12.雖然你是無意的,但旁人很容易把你的舉動理解作有意而為。
13.這些錢就算作給你的酬勞吧,回到家替我向你爹媽問好。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妙聯 鑒賞
在云南昆明的大觀樓上,懸掛一副長聯,共一百八十字,被譽為“古今第一長聯”。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萍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贈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該對聯作者為清代孫髯翁(1685-1774),被后人尊為聯圣。
掃碼關注,免費獲取學習方法報專屬提分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