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玲
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的數量一直都非常驚人。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雖然近幾年的城鎮化建設速度加快,但農村人口仍很多。受各種原因影響,很多農村不僅無法實現城鎮化,還不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而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在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農業信息化的概念和內容,介紹了農業信息化對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必要性,探討了促進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農業經濟;農村
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推動市場經濟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現階段,我國農業正在轉型,面臨著各種問題,如農民收入不高、農產品市場監管不當等,需要借助先進化的技術手段,對生產方式進行轉變,以提高生產效益。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得以廣泛應用,對促進農業信息化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意義重大。鑒于此,立足于農業信息化的相關內容,深入探討農業信息化的建設顯得至關重要。
1 農業信息化概述
1.1概念
農業信息化,是指農業領域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方法、研究成果的過程。總的來講,是在農業生產、消費、流通等環節,及社會效益、農村經濟等方面運用智能工具、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遙感技術等,來實現農業生產、營銷、銷售的智能化過程。
1.2內容
農業信息化涵蓋內容多、范圍廣,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第一,農業科學技術信息化。借助通信網絡技術,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如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及相關層面的科研成果,有助于推廣農業生產科技,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科學技術含金量。
第二,農業資源環境信息化。借助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共享和農業生產相關的信息,如從事農業的人數、交通運輸等。在農業資源環境信息化背景下,政府相關部門可以結合情況,及時采取有效手段進行調控,保護資源環境。對于農民而言,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從事相對應的農業生產,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
第三,農業生產管理信息化。借助信息技術管理農業相關領域,如林業、種植業等,具體來講,和農田設施建設、農作物栽種等方面有關。由于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地域性特征明顯,生產管理信息化可以更高效地管理農業生產,為農民帶來更多的效益。
第四,農產品市場信息化。借助信息技術、網絡等建立虛擬平臺,包括農產品供需方的信息,農產品的品質、價格等基礎信息,有助于生產者做出決策,更有助于相關部門宏觀調控。
2 農業信息化對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必要性
2.1農業信息化市場需求大
在我國,小城鎮、農村的人口占據較大比重。通過對農村進行考察發現,大多數的農業工作者、公民希望獲得更多的農業信息。現階段,我國很多地方政府構建了各種不同的農業信息形式,如“農業110”“農業信息服務中心”等,為農業服務開拓了更多的渠道。通過網上交易和服務,農民感受到農業信息的作用,由此證實農業信息化不僅順應了民意,更順應了信息化、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在對農村社會、經濟狀況進行調查時,大多依靠當地的統計部門和管理組織機構,而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可以通過對信息的傳輸和統計,幫助相關部門對農村情況進行了解,為日后的農業建設提供可靠依據。
2.2了解當地的農業發展情況
信息技術的發展既帶動了現代化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農業的發展。農業信息化背景下,相關機構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整合農業的發展的信息,立足于市場動態、農業以往的發展歷史,預判農業未來的發展,并制定與之相適應的農業發展方案。而且,也能夠幫助當地農民了解現有農業和先進農業之間的區別和差異,這有助于農民提高創新意識,加大現代技術的研發力度,助力農業經濟發展。
2.3指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
雖然我國農村人員具有豐富的農業經驗,但是伴隨著農業發展模式、農業技術的更新換代,以往的農業經驗已不再適合。通過信息化整合農業產業,可以為日后的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指導,將靠經驗生產農產品的狀態,轉為依靠技術手段標準化生產。轉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觀念,讓當地的農業產業融入市場競爭,通過信息技術和集中管理,樹立屬于自身的農產品品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比重,提升農民的經濟效益。
2.4為先進的農業經濟模式提供保障
近年來,各地的農業產業得以提升,而且逐年增長,原因可能和將農業信息化作為農業生產的保障有關,這樣做既能夠保障農業產業有效升級,確保相關方案落實到農業產業的管理中,又能調整和改進現實問題。農業信息化背景下,不斷提升現有的生產方式、技術手段,可以推動農業生產科學化、穩定性地發展,方便農村地區構建生產體系,整合和分配農業資源。同時,還能結合當下的生產資源,采用先進化的技術手段促進農業經濟升級換代,加速農業經濟發展。
3 促進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措施
3.1加速農業基礎建設
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中,農業信息化可謂是一大利器,同時也能提高生產力,提升產品質量。但是,本身就經濟落后、位置偏遠的農村地區,若強行農業信息化,勢必會影響到農業發展,甚至還會增加經濟發展的難度。基于此,最為首要的一點是確保基礎設施得到保障,因為若缺少農業基礎設施,即便方法再有效,也只是空話。可以將現有落后的基礎設施淘汰,構建全新的設施,或優化不合理的設施,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保障。首先,農村信息網絡建設是建立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的關鍵之一。農村地區通常缺乏高速寬帶網絡覆蓋,限制了農業信息的傳輸和共享。因此,政府和相關機構應加大對農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推動農村地區的寬帶網絡覆蓋,可以通過光纖、衛星和無線通信等技術手段實現,確保農村地區能夠接入互聯網,并享受高速穩定的網絡服務。其次,農業數據采集和管理系統的建設也是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數據的采集包括傳感器、監測設備和遙感技術等多種手段,可用于獲取土壤水分、氣象信息、作物生長情況等相關數據,這些數據應被準確、高效地采集,并通過信息化系統進行統一管理和存儲。農業數據管理系統可以包括數據庫、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平臺等,以實現數據的整合、分析和應用,為農業經濟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最后,在建立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的過程中,還需關注網絡安全和數據隱私保護。農業信息化系統中涉及大量的農業數據,其中可能包含農戶和農業企業的敏感信息。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加強網絡安全,包括防火墻、數據加密和訪問控制等,以確保農業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3.2 加大對農業資金的投入
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以確保農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和信息化項目的順利推進。首先,政府在資金投入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業信息化的資金支持,包括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創新與應用、農民培訓等方面。政府可以通過設立專項資金、提供補貼和貸款等方式,為農業信息化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此外,政府還可以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鼓勵農業企業和金融機構增加對農業信息化項目的投資。其次,農業企業和金融機構也應積極參與農業信息化的投資。農業企業可以利用自身資源和優勢,投資農業信息化項目,提供相關的技術和服務。同時,金融機構可以提供貸款和融資支持,幫助農民和農業企業獲得資金用于農業信息化項目的實施。農業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參與可以促進農業信息化的推廣和應用,加快農業經濟效益的提升。最后,引導社會資本的參與也是加大對農業資金投入的重要途徑。政府可以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業信息化項目的投資和合作,通過公私合作模式推動農業信息化的發展。社會資本的參與不僅可以提供資金支持,還可以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推動農業信息化的創新和應用。
3.3構建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
對于現代化指標,人們通常將信息化程度作為重要的衡量指標。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和當地的信息化水平有著直接的關系,要想發展農業信息化,就要構建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并結合體系的相關內容,采用有效的舉措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分析我國的農業發展,地區不平衡性突出,西北地區落后,東南沿海地區由于開放較早,市場經濟發達,農民已逐步實現了富裕小康水平,具備了農業信息化建設和推進的條件,這種情況下,只需要領導給予重視和支持,培養專業的人才隊伍,完全可以發展農業信息產業。此外,在衡量現代化農業水平的材料中,尚不具備農業信息化方面的信息,可對相關指標進行統計、整理,逐漸建立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助力農業信息化發展。關于指標體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其一,農業生產管理指標是評估農業信息化應用的重要指標之一,這包括農業生產過程中信息化系統的應用率、農業生產管理信息化覆蓋率以及農民對信息化技術的使用程度等指標,通過衡量這些指標,可以了解農業生產管理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情況和效果,評估農民對信息化技術的接受程度和利用水平。其二,農業科技創新指標也是農業信息化指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包括農業科技研發投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程度等指標,可以評估農業科技創新的水平和對農業信息化的支持程度,促進科技創新和信息化的有機融合。
3.4推動農業技術創新與應用
受各因素影響,農村地區的信息技術推廣存在難度,特別是交通落后、偏遠的地區。對此,相關部門可以邀請專家和學者深入農村地區考察,組織農民參加講座,加深他們對信息技術的認知。當地政府要重視相關因素,如季節變化、天氣情況等,實時更新和管理信息技術軟件,在提高其適用性的同時,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有條件的農村地區,還可以成立農業科研機構,實時為農民提供幫助,進一步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此外,通過引入先進技術和創新應用,可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改善產品質量,并實現農業經濟效益的提升。首先,農業智能化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是農業技術創新的核心。農業智能化技術包括物聯網、無人機、機器視覺、自動化控制等,可以實現農田管理、作物種植、農機操作等環節的自動化和智能化。例如,利用物聯網技術,農民可以遠程監測農田土壤水分、氣象條件等信息,從而合理調控灌溉和施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無人機技術可以用于農田巡查、植保施藥等,提高作業效率和精準度。農業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可以減輕農民的勞動負擔,提高農業生產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其次,農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農業中的應用也是農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方向之一。農業大數據的應用可以通過分析大量農業數據,提供農業生產決策的科學依據。例如,結合氣象數據、土壤數據和作物生長數據,可以建立作物生長模型,預測作物的產量和生長狀況,為農民提供種植指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應用于農產品質量檢測和病蟲害識別等領域,提高產品質量和減少損失。通過農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可以實現農業生產的精細化管理和智能化決策。
3.5提升農業信息化管理水平
為了充分發揮農業信息化的潛力,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必須注重提升農業信息化的管理水平。有效的管理可以確保農業信息化系統正常運行和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以及農民和農業企業對信息化的有效利用。首先,建立完善的農業信息化管理體系至關重要。農業信息化管理體系應包括規章制度、流程和組織結構等方面。規章制度可以確立農業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原則、職責和權限,明確各級管理機構的職責和工作流程。流程的設計和優化可以確保信息化系統的高效運行,包括數據采集、傳輸、存儲和分析等環節。組織結構的合理安排可以明確各級管理機構和人員的職責和協作關系,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協同性和效率。其次,農業信息化人才培養與引進是提升農業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關鍵措施。培養農業信息化管理人才需要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如信息技術、農業經濟學、管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同時,培養人才還需要強調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夠靈活應對農業信息化發展中的各種挑戰和變化。此外,引進具有相關經驗和技術能力的專業人士也可以為農業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帶來積極的推動作用。另外,農業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還需要加強農民和農業企業的信息化能力培養。農民和農業企業是信息化系統的最終使用者,他們需要具備基本的信息技術能力和信息素養,能夠熟練操作信息化系統并充分利用信息化資源。針對農民和農業企業的培訓和指導可以提高他們的信息化意識和能力,推動他們更好地參與農業信息化的管理和應用。最后,加強監督和評估是提升農業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的監督機制可以確保農業信息化系統的合規性和穩定性。定期對農業信息化管理進行評估和反饋,可以發現問題和改進的空間,進一步提升農業信息化的水平。
4 結束語
在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中,農業信息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國的很多農村地區仍然存在信息技術未得到推廣的現象,需要相關部門結合當地農業經濟的現狀,從多個角度推行農業信息化,如加速農業基礎建設、加大對農業資金的投入等,促進傳統農業和信息技術結合,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德艷.農業信息化對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必要性及發展對策[J].農業工程技術,2021,41(15):57-59.
[2]孫爾英.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探究[J].農家參謀,2021(5):87-88.
[3]張新明.信息化手段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科學與信息化,2021(6):114,119.
[4]宮田田,宋倩,劉佳.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制約因素與策略探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6):237-238.
[5]米文亮.農業信息化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J].農村科學實驗,2020(2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