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蘊含著古人的處世經驗和大智慧,古人將幾千年的所學所感,結合自身經歷,濃縮成一句通俗易懂的諺語,以求給后人警醒與啟示,但有些諺語彼此之間仿佛有矛盾,這就需要我們深刻體會其中蘊含的真正的大智慧。
矛盾的諺語不可避免,要辯證看待。
由于個人經歷和處事方式的不同,總結出來的經驗自然也大相徑庭,比如同為一根柳枝,惡霸會用他來抽打別人作威作福,而菩薩會用它來播灑圣水救濟蒼生;同為落葉之秋,有人會“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但也有人會“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可見,心性不同,對于同一事物的認知也不同,不分對錯,只是各持己見。“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是看到了團結,看到了人多力量大;而“三個和尚沒水吃”,則是看到了人性的缺陷,看到了團隊內部的矛盾。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樣事物,所得出來的結論也不同,所以那些看似矛盾的諺語,可能只是站在了對立面來看待問題。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尊重古人從各個角度總結出來的經驗。
矛盾的諺語并不矛盾,要結合實際。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矛盾的諺語,在有了實際情境后,就不顯得矛盾了。試想,你現在正站在奧運會跳水比賽的跳臺上,你是會想“不爭饅頭爭口氣”呢,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呢?答案顯而易見。所以,那些看似矛盾的諺語,其實并不矛盾,只不過需要結合實際,才能在合適的場景中發揮出諺語的作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挖掘出諺語中真正的大智慧。
中國作為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大國,流傳下來的諺語數不勝數,在各方面給人以引導。“一寸光陰一寸金”,是古人對珍惜時間的感慨;“百善孝為先”,是祖先對孝老愛親的教誨;“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是用最形象的比喻來勸勉人們勤奮。諸如此類,俯拾皆是。它們是人類智慧的體現,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需要我們用心體會并銘記在心。
對于矛盾的諺語,我們不應該片面地去看待它們字面上的矛盾,而應當結合實際,運用辯證思維去分析,從而看到其中的不矛盾,體會其中真正的道理來運用到我們的實踐中。
評析
全文中心突出,圍繞諺語的矛盾性展開議論,講清楚了矛盾的緣由,也明確了怎樣看待其矛盾。論說過程從事物入手,從情境說起,非直接說理,這樣的做法,讓文章論說由淺入深,語言生動,吸引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