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法典》第一次規定了遺產管理人制度,第1148條專門規定了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基于遺囑人或者繼承人委托的代理關系時,該損害賠償責任為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基于遺產管理人與其他利害關系人享有的債權的不可侵關系時,該損害賠償責任為侵權責任。其責任構成要件有四:一是遺產管理人有違反管理職責的行為,二是遺產利害關系人權益受到損害,三是遺產管理人失職行為與遺產利害關系人權益損害有因果關系,四是遺產管理人有過錯。請求權主體包括繼承人、受遺贈人、債權人等其他遺產利害關系人。賠償范圍依據《民法典》第1184條確定,賠償方法依據遺產管理人的身份進行區分,共同遺產管理人承擔連帶責任或按份責任。
[關鍵詞]繼承;遺產管理人;違反職責;損害賠償責任;法律適用方法
[中圖分類號] D913[文獻標識碼] A
原《繼承法》只規定了遺囑執行人的概念,沒有規定遺產管理人,不適合我國遺產傳承的實際情況,是當時計劃經濟的產物,不能跟上時代發展對財富傳承的需要。[1]《民法典》第1145條至第1149條規定了遺產管理人制度,對遺產管理人的選任方法、選任爭議的指定、遺產管理人的職責、遺產管理人失職民事責任和有償服務,都做了規定,條文前后貫通,構成完整的制度體系,反映了我國市場經濟對財富傳承的實際需要,對管理和保護好被繼承人的遺產,平衡遺產利害關系人的利益關系,完善繼承制度,都具有重要價值。其中對遺產管理人失職民事責任的規定,是一個新的責任規范,理論研究尚不夠深入,對該種民事責任的性質、責任構成、責任承擔等具體規則等問題,都需要進行深入探討,進一步明確其法理,為實際應用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一、對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定義與應探討的問題
(一)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稱謂和定義
《民法典》第1148條規定:“遺產管理人應當依法履行職責,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繼承人、受遺贈人、債權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一條文規定的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必須準確界定。由于該民事責任是一個新的責任規范,在目前的著述中還缺少準確的稱謂和定義。
1.對遺產管理人承擔的民事責任應當怎樣稱謂
首先要確定的是,對《民法典》第1148條規定的遺產管理人民事責任應當怎樣稱謂。
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對《民法典》繼承編的條文釋義,只簡單提到“遺產管理人責任”,[2]沒有具體說明遺產管理人失職造成遺產利害關系人損害承擔的民事責任應當怎樣稱謂。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編寫的《民法典評注·繼承編》,對第1148條的條旨使用了“遺產管理人的民事責任”的稱謂。[3]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法典釋評·繼承編》把這種民事責任概括為“遺產管理人履行職責及責任”,[4]也不夠貼切。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在《民法典》理解與適用的說明中,使用的概念是“遺產管理人未盡職責的民事責任”。[5]
比較起來,上述三種著述對這一責任概念的稱謂都不盡如人意。不能簡單地使用遺產管理人責任或者遺產管理人的民事責任這樣的稱謂,都過于籠統,不能鮮明地表達這種民事責任的本質特征。最高人民法院使用的稱謂比較具體,也比較符合實際情況,但也存在不足,即“遺產管理人未盡職責的民事責任”,對遺產管理人責任的產生原因做了說明,但沒有說明民事責任的方式和性質,同樣未表達此種民事責任的本質。
筆者認為,對《民法典》第1148條規定的民事責任,應當使用“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稱謂。其理由,一是明確了承擔責任的主體是遺產管理人,二是明確了遺產管理人承擔責任的原因是“失職”,即遺產管理人違反職責,三是明確了民事責任的方式是損害賠償。故這一稱謂能夠準確概括、清晰表達這一民事責任的基本特征。
2.對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定義
目前,對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概念,學者在著述中還沒有作出定義。筆者認為,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是指遺產管理人在管理遺產中,未盡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違反管理職責,造成遺產毀損、滅失,損害繼承人、受遺贈人或者債權人等遺產利害關系人的民事權益,應當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
這一定義揭示了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基本特征。這些特征是:
第一,民事責任的主體是遺產管理人。遺產管理人基于被繼承人的指定、繼承人選任或者法院的指定而任職。在其履職中,當發生遺產毀損、滅失,應當對受害人承擔責任時,遺產管理人是責任主體。至于其依據何種原因成為遺產管理人,并不過問。
第二,民事責任的產生原因是遺產管理人管理遺產違反管理職責。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產生,是遺產管理人違反了《民法典》第1147條規定的六項管理職責。遺產管理人履行職務,本應善盡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履行《民法典》規定的管理職責,但卻疏于職守,造成遺產毀損、滅失,產生了管理遺產的失職民事責任。
第三,引發民事責任的事實是造成遺產利害關系人的權益損害。產生民事責任須有確定的事實依據,遺產管理人承擔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事實依據,就是其失職造成遺產毀損、滅失,使遺產利害關系人享有的權益受到損害,因而才須對利害關系人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如果沒有造成遺產損失,遺產管理人即使違反管理遺產職責,也不發生損害賠償責任。
第四,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是損害賠償。遺產管理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目的,是填補遺產利害關系人因遺產管理人違反管理職責而使其財產利益受到的損害,因而承擔民事責任的基本方式是損害賠償,與對義務的直接強制履行相對應,體現了對義務的間接強制履行。[6]至于可否適用停止侵害、消除危險等直接強制履行責任,應當視情況而定,但不是主要責任方式。
第五,賠償請求權人是繼承人、受遺贈人、債權人等遺產利害關系人。《民法典》第1148條規定,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請求權人限于與遺產損失有關的繼承人、受遺贈人和債權人,其實也有其他利害關系人,例如遺贈扶養協議的扶養人等。這些利害關系人因遺產損失受到損害而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因而其請求權人的范圍應該開放,應當用“等”字包容其他遺產利害關系人。
(二)應當對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深入討論的理論問題
1.應當怎樣確定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
對于遺產管理人失職造成遺產毀損、滅失,致使繼承人、扶養人、受遺贈人、債權人等的權利受到損害,承擔的民事責任是何種性質這一問題,《民法典》第1148條只籠統規定為“民事責任”,究竟是違約責任還是侵權責任或者是其他責任,還需要進一步明確。
2.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保護的客體是何種民事權利
對于遺產管理人失職造成遺產毀損、滅失,使遺產的利害關系人享有的何種權利受到損害這一問題,《民法典》第1148條沒有明確規定,只表述為造成損害。由于不同的利害關系人對遺產享有的財產權利不同,遺產管理人承擔的民事責任性質也會有所不同。例如,繼承人對遺產享有的權利是繼承權,依照法律規定,繼承開始時,遺產的所有權就成為繼承人的所有權,因而遺產管理人失職造成遺產損害,侵害的既是繼承人的繼承權,也是繼承人享有的所有權。被繼承人的債權人在繼承人死亡后,享有的是以遺產為權利實現財產基礎的債權,遺產管理人失職造成遺產損失,債權人受到的損害是債權。受遺贈人實現受遺贈權的財產基礎也是遺產,但受遺贈權既不是物權,也不是繼承權,一般認為是以遺產為實現基礎的債權。[7]遺贈扶養協議的扶養人因遺產損失受到損害的權利,雖然也是受遺贈權,但與遺贈的受遺贈權有所不同:對遺產權利的取得,受遺贈人應當在60日內表示是否接受,而扶養人的受遺贈權在被扶養人死亡時即產生。對于這些遺產利害關系人對遺產享有的不同權利受到侵害所造成的損失,盡管遺產管理人承擔的都是財產責任,但其保護的客體不同,承擔的責任性質也不相同,因而需要深入研究。
3.如何確定遺產管理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觀要件
遺產管理人失職造成繼承人、受遺贈人、債權人等對遺產權益的損害,把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觀要件規定為遺產管理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是否妥當,特別值得研究。遺產管理人無償管理遺產,造成遺產毀損、滅失的,依照這樣的主觀要件確定損害賠償責任當然沒有問題。但是,依據《民法典》第1149條的規定,有償擔任遺產管理人,因一般過失造成遺產毀損、滅失,給繼承人、受遺贈人或者債權人等造成損害,因不具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要件而免除賠償責任,顯然違反《民法典》第6條關于公平原則規定的要求,會使遺產管理人的權利和義務不對等,造成不公平的后果。[8]對此可以借鑒的,一是《西班牙民法典》第1031條關于“遺產不足以支付債務和履行遺贈的,遺產管理人僅以全部遺產為限履行支付義務,但應對其過錯和疏忽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的規定;[9]二是《荷蘭民法典》第4:163條關于“遺產管理人未按照善良管理人的方式管理的,應當對資產權利人承擔責任”的規定。[10]這些條文都規定遺產管理人有過失就有責任,并沒有強調只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遺產管理人才承擔失職損害賠償責任。雖然也有法國和意大利規定須有重大過失才應承擔賠償責任作為借鑒的基礎,[11]不過,對這種立法例本文終覺不妥。
4.如何界定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請求權人的范圍
遺產管理人管理失職造成遺產毀損、滅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對被繼承人的遺產享有權利的利害關系人,都是請求權人,應不限于《民法典》第1148條規定的繼承人、受遺贈人、債權人等。例如,遺贈扶養協議中的扶養人,依據遺贈扶養協議對被扶養人盡了扶養義務,當然對被扶養人的遺產享有給付請求權,是遺產給付的債權人。另外,被繼承人生前有欠繳稅款時,國家稅務機關對遺產享有稅款清償請求權,遺產毀損、滅失,該請求權受到損害,也是損害賠償請求權人。《民法典》第1148條只規定享有請求權的利害關系人是繼承人、受遺贈人和債權人,對利害關系人的范圍采用封閉性規定是不妥的,應當進一步補充。
5.如何確定損害賠償責任的具體方式和計算方法
《民法典》第1148條規定遺產管理人失職民事責任的性質不明確,從遺產管理人失職造成遺產損失,進而使繼承人、受遺贈人、債權人等的權益受到損害的基礎出發,可以確定其是損害賠償責任。對這種損害賠償責任的具體承擔,應當進一步明確怎樣計算,賠償范圍如何確定等,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這些應當進一步研究和明確的理論問題,說明《民法典》對遺產管理人雖然規定了5條條文,在繼承編中的條文最多,占全部47條條文的10.64%,但具體規則還是有所欠缺。我們應當在民法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中不斷完善之,才能使其理論基礎豐滿,依照“權利—義務—責任”邏輯關系合理搭配,[12]在司法實踐中才能更具可操作性。
二、產生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基礎法律關系
研究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上述問題,依賴于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基礎法律關系,具體包括產生遺產管理人的法律關系、遺產管理人與遺產利害關系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一)產生遺產管理人的法律關系及其代理本質
1.產生遺產管理人的不同法律關系
依照《民法典》第1145條和第1146條規定,遺產管理人主要源于以下幾種民事法律關系而產生。
(1)遺囑人指定遺囑執行人或者遺產管理人
在遺囑繼承或者遺贈中,遺囑人指定遺囑執行人是產生遺產管理人的主要方式。遺囑人指定遺囑執行人分為兩種。一是通過遺囑人與遺囑執行人協商后在遺囑中指定,即先有委托合同,后在遺囑中指定。這是遺囑人對遺囑執行人的委托,基于委托法律關系產生遺囑執行人。二是遺囑人在遺囑中直接指定遺囑執行人,遺囑人與遺囑執行人并未事先協商,也未在遺囑訂立后說明,而是在遺囑生效后揭曉遺囑才知道誰是遺囑執行人。不過,不論雙方是否協商,遺囑人與遺囑執行人之間的法律關系都是委托關系,是基于遺囑人的委托產生遺囑執行人,即使未事先協商的遺囑指定,由于遺囑執行人可以接受指定或者不接受指定,因而其實質仍然是委托法律關系。遺囑人對遺囑執行人的委托為死因委托。
遺囑執行人作為遺產管理人,應當按照遺囑處分遺產的范圍管理遺產,對超出遺囑處分遺產范圍以外的遺產,遺囑執行人并無當然的管理權,應當依據繼承人的意愿確定是否可以管理全部遺產。繼承人不同意遺囑執行人管理遺囑處分遺產范圍以外的遺產的,應當依照《民法典》第1145條規定的其他方法確定遺產管理人。
(2)繼承人選任遺產管理人
依照《民法典》第1145條的規定,沒有遺囑執行人的,繼承人應當及時推選遺產管理人。沒有遺囑執行人分為三種情形:一是遺囑沒有指定遺產管理人,二是遺囑指定的遺囑執行人不能處分遺產范圍之外的遺產部分,三是法定繼承而沒有遺囑執行人。對此可以通過推選產生遺產管理人,只要不是繼承人自己擔任遺產管理人,而是推選他人擔任遺產管理人的,包括多數繼承人推選部分或者一個繼承人擔任遺產管理人,繼承人與遺產管理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委托關系,是基于委托關系產生的遺產管理人,否則,無法解釋推選遺產管理人的基礎。即使多數繼承人推選部分或者一位繼承人擔任遺產管理人的,也是委托關系,是全體繼承人委托部分繼承人擔任遺產管理人。
(3)繼承人擔任遺產管理人
全體繼承人共同擔任遺產管理人,是全體繼承人管理自己的遺產,構成多數遺產管理人。這種遺產管理人是行使自己的權利,既是繼承權人,又是遺產管理人,屬于自任遺產管理人。
(4)民政部門或村民委員會擔任遺產管理人
民政部門或村民委員會擔任遺產管理人的前提,是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均放棄繼承權,其產生的依據是法律規定。這時的遺產是權屬未定的財產,日本法的見解是正確的,即繼承人的存在不明確時,繼承財產是法人,[13]即遺產成為財團法人。對此,《民法典》沒有規定,在學理上將其解釋為財團法人(即我國的非營利捐助法人),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對無人繼承的遺產,民政部門或村民委員會擔任遺產管理人是該遺產財團的法定代理人。即使有受遺贈人存在,也因其不是繼承人且存在利害關系而不能擔任遺產管理人,也不能受委托擔任遺產管理人,民政部門或村民委員會是法律指定的遺產管理人。
(5)法院指定遺產管理人
依照《民法典》第1146條規定,法院指定遺產管理人的前提,是對確定遺產管理人有爭議。故法院指定遺產管理人,產生的基礎雖然是法院指定,但遺產管理人不是由法院委托,而是因法院指定而產生的指定代理,是管理遺產的指定代理人,受益人是繼承人以及其他遺產利害關系人。
2.產生遺產管理人法律關系的代理本質
對于遺產管理人的法律地位,第一種觀點認為,遺產管理人是繼承人的代理人,[14]例如《日本民法典》規定遺產管理人、遺囑執行人是繼承人的代理人。[15]第二種觀點采納“固有權說”,即遺產管理人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應當將其視為獨立的法律主體,在我國法律中,類似于清算機構、破產管理人等主體。[16]第三種觀點認為遺產管理人是信托受托人,因為遺產管理差不多相當于信托,遺產管理人承擔信托的受托人的角色。[17]第四種觀點采“法定任務”說,認為遺產管理人于繼承人出現之前所為之職務上行為對繼承人有效,是為保護交易安全,不許繼承人否定管理人在職務上所為的行為,因此遺產管理人是基于固有的法定任務。[18]
在上述不同意見中,第二種意見與我國民法實際情況不合,《民法典》并未將遺產管理人視為獨立主體。第三種意見對遺產管理人地位界定的范圍過窄,只適用于遺產信托管理。第四種意見認為遺產管理人應基于法定任務而定其地位,理由不夠充分。所以,遺產管理人是代理人的見解比較穩妥,只有多數繼承人自任遺產管理人的除外。至于產生代理的委托,包括被繼承人的委托和繼承人的委托。
綜上,可以看到遺產管理人的共同屬性,即不論基于委托關系的意定,還是根據法律規定的法定,以及法院的指定,最終結果都是遺產管理人享有代理權,代理被繼承人、繼承人或者遺產財團管理遺產。產生的方法不同,代理的性質即不同,分別是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只有全體繼承人作為共同遺產管理人或者只有一個繼承人自己作為遺產管理人,才是對自己的遺產進行管理,不涉及代理問題。只不過這種對遺產的管理,也涉及其他遺產利害關系人的權益,也受到繼承法的約束。認為遺產管理人是受遺贈人、債權人等利害關系人的代理人的意見不妥,[19]他們不能委托遺產管理人對遺產進行管理,只能對遺產管理人的管理活動進行監督。
還需要討論的是,既然遺產管理人是代理人,被代理人究竟是誰。繼承人委托的遺產管理人,被代理人當然是繼承人,即使部分繼承人接受全部繼承人的委托作為遺產管理人的,被代理人也是全體繼承人,而不僅僅是管理自己的事務。遺產管理人的指定代理雖然是由法院依照職權指定,被代理人仍然是繼承人。至于民政部門或村民委員會擔任遺產管理人,由于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放棄繼承權,雖然沒有繼承人的授權,但如果將遺產視為財團,被代理人就是遺產這個捐助法人。遺囑人指定遺囑執行人,遺囑執行人作為遺產管理人究竟代理的是被繼承人還是繼承人,頗值得斟酌。依據基礎法律關系,遺囑執行人應當是遺囑人的委托代理人,但是,遺囑人既然已經死亡,遺囑執行人的代理就缺少被代理人。不過,由于遺囑人委托遺囑執行人是死因行為,遺囑執行人作為遺囑人的代理人執行其委托的身后財產處置,也能夠說得通。
3.對繼承人承擔的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產生于代理關系
既然遺產管理人在執行遺產管理職責時的身份是代理人,且為繼承人或者被繼承人的代理人,故《民法典》第1147條規定的遺產管理人的職責就相當于遺產管理人作為代理人應當承擔的代理義務。就繼承人而言,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基礎是代理職責的失職,依照《民法典》第164條第1款關于“代理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職責,造成被代理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屬于違反代理職責的行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觀察,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被繼承人死亡,其生前的合法財產成為遺產,同時也就被繼承人所繼承,所有權發生轉移,從這個意義上說,遺產管理人失職造成遺產損害,其實損害的是繼承人的繼承既得權或者所有權,這種損害賠償責任又是侵害繼承權或者物權的侵權責任。所以,遺產管理人失職造成遺產損失對繼承人承擔的賠償責任,構成責任競合,既可以請求承擔違約責任,也可以請求承擔侵權責任,且以承擔侵權責任更為合情合理。
(二)遺產管理人與其他遺產利害關系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確定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法律關系基礎,還須分析遺產管理人與受遺贈人、債權人等其他遺產利害關系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前文提過,在繼承法律關系中,作為與遺產有關的其他利害關系人,受遺贈人和被繼承人的債權人享有的權利都是對被繼承人的債權。即使遺贈扶養協議的扶養人、征收稅款的稅務機關享有的權利,也屬于債權或者類似于債權。
債權是相對權,只約束債權人和債務人,不約束債的關系之外的第三人。但是,遺產管理人與受遺贈人、債權人等其他遺產利害關系人原本并不存在相對的權利義務關系,卻基于以下三點,遺產管理人與受遺贈人、債權人等其他利害關系人發生法律關系。第一,依照《民法典》第3條的規定,遺產管理人作為第三人,對受遺贈人、債權人等遺產利害關系人負有不得侵害的不作為義務。這是遺產管理人依自己的身份產生的義務。第二,遺產管理人作為繼承人、被繼承人或者遺產財團的代理人管理遺產,就此與遺產的受遺贈人和債權人發生利益關系,因而作為被代理人的遺產管理代理人,代理被代理人與受遺贈人和債權人等發生權利義務關系。這是作為代理人負有的義務。第三,遺產管理人因自己的失職造成遺產損失,既損害繼承人的利益,也損害受遺贈人或者債權人等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因而產生損害賠償責任的基礎還是自己的責任,是自己失職造成損害的責任,而不是由被代理人承擔責任,更不是為被代理人承擔替代責任。
因此,遺產管理人失職對其他遺產利害關系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基礎,不是因代理遺產管理事務的行為產生,而是作為管理遺產的人對受遺贈人、債權人等享有的債權未盡不可侵義務,過錯造成他們的權益損害,構成第三人侵害債權。所以,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對受遺贈人和債權人等遺產利害關系人而言,是侵權責任而非違約責任,因為雙方之間不存在相對性的合同關系。
(三)小結
討論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基礎法律關系,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基礎法律關系,一是代理關系,包括基于遺囑人委托的代理關系或繼承人委托的代理關系,二是遺產管理人與其他利害關系人享有的債權的不可侵關系。
第二,基于這樣的基礎法律關系,遺產管理人失職造成遺產毀損、滅失產生的法律關系,屬于代理人失職責任關系,產生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構成競合;遺產管理人與其他利害關系人之間沒有直接的基礎法律關系,只是存在第三人對債權人債權的不可侵義務,違反義務造成遺產毀損、滅失,就侵害了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債權,構成侵權責任。
第三,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構成責任競合的,繼承人可以選擇;構成對其他利害關系人債權損害的,其責任性質確定,只能行使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
三、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與承擔
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基本上是侵權責任,[20]即使在遺產毀損、滅失造成繼承人的繼承權損害時會構成委托合同的違約責任,也發生責任競合。不過,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請求權基礎是《民法典》第1148條規定,不必適用第164條第1款和第1165條規定,統一依照該條規定確定責任即可。
針對前文提出的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存在的五個需要繼續研究的問題,本文將在討論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與具體承擔中說明。
(一)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
毫無疑問,確定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21]
首先,《民法典》第1148條已經明確規定,遺產管理人管理遺產,“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損害才承擔民事責任,就已經確定了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其次,在遺產毀損、滅失侵害了繼承人的繼承權時,依照《民法典》有關侵權責任的一般規定,也應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遺產管理人失職造成繼承人和其他遺產利害關系人的權益損害,屬于一般侵權行為,而不是特殊侵權行為,應當依照第1165條規定承擔侵權賠償責任。這與第1148條規定是一致的。如果繼承人選擇委托合同違反的違約賠償責任,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可以減少舉證責任負擔,亦無不可;選擇第164條第1款主張遺產管理人失職賠償,繼承人證明其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職責即可,亦可推定其有過錯,也不違反法律適用原則。
再次,遺產管理人失職造成其他利害關系人權益損害的,受到侵害的是債權,也應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不存在適用其他歸責原則的可能。
最后,可以借鑒的立法例是《荷蘭民法典》第4:163條規定,其說的就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二)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依照《民法典》第1148條和第1165條的規定,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須具備以下要件。
1.遺產管理人違反管理職責的行為
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首要構成要件是違法行為。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首要要件,就是違反管理職責的行為,具有違法性。《民法典》第1147條規定了遺產管理人應當履行的六項管理職責,既是法定職責,也是遺產管理人作為受托人應當履行的義務。違反這些管理職責之一的,就成立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違法行為的要件。
(1)違反清理遺產并制作遺產清單的職責。當遺產管理人就任履職后,最先要履行的職責就是清理遺產、制作遺產清單,使遺產范圍明確、遺產內容確定。遺產管理人如果沒有清理遺產、制作遺產清單,或者清理遺產、制作遺產清單不當,出現遺漏,都可能造成遺產損失,都是違反這一職責的行為。
(2)未向繼承人報告遺產情況或者報告有錯誤。報告遺產的方式應該是書面報告,遺產較少的也可以口頭報告。遺產管理人違反職責未向繼承人報告遺產情況,或者雖然報告但報告的遺產情況有錯誤,屬于違反遺產管理職責的行為。
(3)未采取防止遺產毀損、滅失的必要措施或者采取措施不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遺產毀損、滅失的職責要求,一是保管,對遺產要妥善保管,不能被別人侵害;二是保全,遺產有毀損、滅失危險或者毀損、滅失可能的,遺產管理人要對遺產進行保全。保管、保全的目的都是防止遺產毀損、滅失,未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財產毀損、滅失,或者采取的措施不當的,都是違反遺產管理職責的行為。
(4)未處理或者未處理好被繼承人的債權債務。被繼承人的債權債務都是遺產,遺產管理人應當善盡管理職責,及時追討債權,清償債務。遺產管理人未盡該項職責,致使債權滅失或者債務人產生抗辯權,或者債務未清償或超額清償,都屬于遺產管理人違反管理職責行為。
(5)未按照遺囑或者依照法律規定分割遺產。這是遺產管理人妥善管理遺產,保障繼承人和其他遺產利害關系人權益的重要職責。遺產管理人未按照遺囑或者未依照《民法典》的規定分割遺產,也屬于違反遺產管理職責的行為。
(6)未實施或者未正確實施與管理遺產有關的其他必要行為。凡是與管理遺產有關的必要的行為,遺產管理人都應當積極實施,應當實施而未實施必要行為,或者雖然實施了但實施的管理遺產行為不適當,構成違反職責的行為。例如,《埃塞俄比亞民法典》第1013條規定,清算人可以出賣遺產中的果實和莊稼,以及所有屬于遺產的易腐或者保全和保存需可觀費用或特別照料的動產,[22]就是管理遺產的必要行為。有學者認為,管理遺產的必要行為分為非訴必要行為和訴訟必要行為,[23]是有道理的。
2.遺產利害關系人權益受到損害的事實
只有違反職責的行為,還不能構成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尚須具備遺產利害關系人權益損害的客觀事實,才有可能發生損害賠償責任。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損害事實須有以下兩個層次:
(1)遺產毀損、滅失的客觀事實
這是產生損害賠償責任的客觀基礎要件,沒有損失,當然就沒有賠償責任。至于造成遺產毀損、滅失的具體原因,不論是受到侵權人的侵害,還是遭受自然原因,或者是應當收回的遺產沒有收回等,都不論。
(2)遺產利害關系人的權益損害
遺產的毀損、滅失,使繼承人以及受遺贈人、債權人等其他遺產利害關系人對遺產享有的權益受到損害,是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損害事實構成要件的必然要求。由于遺產利害關系人的身份不同,基礎法律關系的性質不同,遺產的毀損、滅失盡管都造成財產利益的損失,但受到侵害的權利卻有所區別。
一是遺囑繼承人或者法定繼承人的繼承權損害。遺產管理人失職管理行為造成遺產毀損、滅失,引起繼承人的繼承權損害,使其能夠繼承的遺產不能得到繼承而成為自己的財產,造成了財產利益的損失。
二是受遺贈人的受遺贈債權損害。依照遺囑人的遺囑,指定受遺贈人接受遺產,使其產生受遺贈債權。因遺產的毀損、滅失而使其受遺贈權無法實現,造成了受遺贈人的財產利益損失。
三是被繼承人的債權人的債權損害。被繼承人死亡后,其債權人實現債權的財產基礎就是被繼承人的遺產。遺產管理人失職造成遺產毀損、滅失,使債權人的債權落空,債權的預期利益不能實現,構成債權人的財產利益損失。
四是遺贈扶養協議的扶養人受遺贈權的損害。扶養人對遺產享有的受遺贈權,與一般的受遺贈人的受遺贈權不同,是以履行對被扶養人生養死葬義務為代價的,遺產管理人失職造成遺產毀損、滅失,使扶養人的受遺贈權受到損害,造成財產利益的損失。
五是稅務機關對被繼承人享有的稅款債權不能實現的損害。在被繼承人死亡后,保障其稅款優先權的遺產毀損、滅失,也使稅款債權落空,構成損害事實的權益損害要件。
3.遺產管理人失職行為與遺產利害關系人權益損害的因果關系
確定遺產管理人失職行為與遺產利害關系人權益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也應從兩個方面考察。
一是遺產管理人的失職行為直接造成了遺產的毀損、滅失。由于被繼承人的遺產非常復雜,因而遺產遭受毀損、滅失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主要的損失是被繼承人遺留財產的減少、滅失,以及《民法典》總則編第五章規定的其他財產權的損害,如被繼承人享有的用益物權的具體權利、債權、知識產權、股權以及其他投資性權利等,都是被繼承人的遺產,都可能會因遺產管理人的失職行為而造成毀損、滅失。造成這些遺產毀損、滅失的原因,都是遺產管理人的失職行為,二者具有引起與被引起的因果關系。
二是遺產毀損、滅失所引發的后果,是繼承人、受遺贈人、遺產債權人、扶養人以及國家稅務機關等享有的權利的損失,二者具有因果關系。這種遺產利害關系人財產權利損害的發生原因,是被繼承人遺產的毀損、滅失,進而使遺產利害關系人對遺產享有的權利受到損害,不能實現。不過,由于引起遺產損失的原因是遺產管理人的失職行為,因而遺產管理人失職行為就是造成繼承人、受遺贈人、債權人、扶養人以及國家稅收機關享有的權利不能實現,本應當得到的財產利益不能得到的原因。
因此,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構成的因果關系有兩個環節,具體表現為:一是遺產管理人失職行為引起了遺產損失;二是遺產的損失引發遺產利害關系人的權益損害,造成可得利益的損失。
這種因果關系雖然有兩個環節,但是因果關系表現直接,鏈條關系清晰,并不復雜。在具體判斷時,適用相當因果關系規則即可,應依吾人智識經驗,于行為時一般可得而知之條件為基礎,[24]在一般情況下,依據一般的社會智識經驗,失職行為能夠造成這種結果,而實際上又因此造成了這樣的損害結果,就能確定遺產管理人失職行為與利害關系人權益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
4.遺產管理人的過錯
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主觀要件分為兩種:無償管理行為為重大過失和故意;有償管理行為為一般過失,舉輕以明重,當然包括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民法典》第1148條規定的主觀要件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有失妥當,在具體的法律適用中,應當特別注意。
遺產管理人失職行為的故意,是對行為的故意,還是對行為結果的故意,對構成這種損害賠償責任并無區別。對失職管理行為的故意,是故意不履行管理職責,主觀心理包括希望和放任。對失職管理行為結果的故意更為惡劣,是希望或者放任造成遺產利害關系人的權益損害。無論上述哪一種故意,都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都構成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故意要件。
遺產管理人失職行為的重大過失,是對遺產的嚴重疏于職守、不負責任,是對遺產管理的輕慢、毫無認真負責的態度,造成了遺產的毀損、滅失。對此,《埃塞俄比亞民法典》第1010條規定可以借鑒,即清算人得以善良家父的審慎和熱情管理遺產。[25]這就是要求遺產管理人對遺產管理負有高度注意義務,即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用典型的描述方法,就是連一般人都能夠注意到的,遺產管理人竟然沒有注意到,因此造成了管理的遺產毀損、滅失,最終造成遺產利害關系人的權益損害。例如,應當申請法院以公示催告程序,在限定的期間內,公告被繼承人的債權人及受遺贈人,令其在該期間內報明債權及為愿受遺贈與否的聲明,被繼承人的債權人及受遺贈人為管理人已經知道的,應當分別通知。[26]遺產管理人未進行公示催告,或者未進行分別通知的,為有重大過失。
遺產管理人失職行為的一般過失,是未盡謹慎注意義務,違反遺產管理人應當履行的職責,致使遺產毀損、滅失,造成遺產利害關系人的權益損害。《埃塞俄比亞民法典》第961條第2款規定:“當他違反法律規定、遺囑規定、由死者或法院對他作出的指示行事時,他被視為有過失。”[27]
應當特別說明的是,遺產管理人對受遺贈人、債權人等遺產利害關系人造成債權損害的過錯要件,盡管對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責任構成的主觀要件有不同要求,[28]但在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中卻有所不同。對已經申報的受遺贈權、債權人等的債權,只要遺產管理人對遺產管理不善造成毀損、滅失,就構成侵權責任。對受遺贈人、扶養人沒有申報的受遺贈權,債權人沒有申報的債權等,遺產管理人的一般過失不構成損害賠償責任,對須公告或者通知申報權利的,應當進行而未予進行具有重大過失或者故意的,方可認定為侵害債權的主觀要件。前者為已知的債權,第三人一般過失就構成侵權;后者為應知的債權,第三人重大過失構成侵權。
概言之,遺產管理人的故意,既可以是對遺產毀損、滅失的故意,也可以是侵害遺產利害關系人權利的故意。遺產管理人的重大過失或者一般過失,都是對遺產管理的不注意心理狀態,進而表現為對遺產利害關系人的權利的不注意心理狀態。
(三)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具體承擔
構成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應當按照以下規則承擔責任。
1.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當事人
(1)損害賠償請求權人
構成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受到損害的遺產利害關系人產生損害賠償請求權,有權主張遺產管理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在《民法典》第1148條中已經明確規定,請求權人就是繼承人、受遺贈人和債權人。
如前所述,遺贈扶養協議的扶養人享有受遺贈權,被繼承人生前欠繳稅款稅務機關享有請求權。遺產管理人失職行為造成遺產毀損、滅失,因為這兩種債權有優先權保障,因而扶養人和稅務機關享有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也應當優先受償。
在上述損害賠償請求權中,《民法典》第1148條沒有規定優先順序,應當根據利害關系人享有的受到侵害的權利性質確定優先順序。遺贈扶養協議的扶養人的受遺贈權,依照《民法典》第1123條規定,享有優先權。稅款債權,依照《民法典》第1159條關于“分割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權,但是,應當為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的規定,稅款債權優先于普通債權,但不得優先于必留份權人的繼承權。
因此,遺產利害關系人受到損害的權利之間的優先順序是:遺贈扶養協議扶養人的受遺贈權→必留份權人的繼承權→稅收債權→遺囑繼承權和法定繼承權、受遺贈人的受遺贈權、債權。并列的權利為平等權利。依此,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請求權也應當依照這個順序排列,即遺贈扶養協議扶養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必留份權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稅收損害賠償請求權→繼承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受遺贈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和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
遺產債權人的債權如果存在以被繼承人的財產設定抵押、質押等物權擔保的,其債權享有優先受償權,其損害賠償請求權優先于其他債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正像《魁北克民法典》第812條規定,如遺產中的財產不足,清算人應根據其清償方案,首先依其順位清償優先的或享有抵押權的債權人,其次清償扶養費債權人以外的其他債權人。如他不能全部清償此等債權人,應對他們按比例清償其債權。[29]
(2)損害賠償責任人
至于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責任主體,是有過錯造成遺產損失的遺產管理人。遺囑執行人與遺產管理人畢竟有所不同,[30]被繼承人指定遺囑執行人執行遺囑確定的遺產份額,遺囑執行人作為遺產管理人管理這一部分遺產,僅就這一部分遺產的損失負有損害賠償責任。超出部分的遺產,應當由另外選任的遺產管理人進行管理,這一部分遺產的損害,遺產管理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行使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法律基礎
受到損害的遺產利害關系人行使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請求權,最直接的法律依據是《民法典》第1148條。但要明確三個問題。第一,第1148條規定的請求權人是封閉的,并沒有規定遺贈扶養協議的扶養人,也沒有規定稅務機關。對此,這兩種請求權人請求遺產管理人承擔失職損害賠償責任,還應當以第1123條規定和第1159條規定作為請求權基礎。第二,繼承人行使這種損害賠償請求權,也可以依據第164條規定,依照被代理人的身份請求遺產管理人代理失職的損害賠償責任。第三,其他遺產利害關系人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因為其享有的財產權受到侵害,因而可以《民法典》第1165條規定作為請求權基礎。
3.確定遺產管理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范圍
關于遺產管理人失職造成遺產毀損、滅失而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范圍,《民法典》第1148條沒有明確規定,應當依據《民法典》第1184條規定,承擔財產損害的全部賠償責任。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的責任方式也包括返還財產和恢復原狀,[31]不必細論,為侵權責任原有之意。
造成遺產全部毀損、滅失的,遺產管理人應當對遺產的全部價值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造成遺產部分毀損、滅失的,應當確定部分損失的范圍,依此確定遺產管理人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范圍。
在確定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的責任范圍時,要強調原因力的規則,即遺產管理人的失職行為與造成的遺產損失發生的作用力。遺產管理人的失職行為是造成遺產損失的全部原因的,應當承擔全部損失的賠償責任。當遺產管理人失職行為是與其他原因共同作用下造成遺產損失的,應當進行失職行為與遺產損失發生的原因力鑒定,例如,自然災害發生與遺產管理人的失職管理行為共同作用造成遺產損失的,就要根據自然災害與失職管理行為對損害發生的原因力比例,確定遺產管理人的損害賠償責任。
對于遺產損失用一般的方法就可以判斷的,確定具體的賠償范圍比較容易。對于遺產類型較多、性質復雜的,應當通過專門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確定。評估確定遺產損害賠償責任范圍,應當有繼承人和其他遺產利害關系人參加并確認。
4.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
遺產管理人是個人的,對于其失職造成的遺產損失,應當以自己的財產承擔賠償責任,為無限責任。
遺產管理人是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承擔遺產損害賠償責任應當根據其性質,確定承擔有限責任還是無限責任。遺產管理人是法人的,例如遺產管理人是信托公司等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有限責任,不存在“法人人格否認”的,不能承擔無限責任,不能追究公司股東的責任。如果遺產管理人是律師事務所等專業服務機構,是非法人團體,性質屬于合伙組織,應當承擔無限責任,非法人組織的財產不足以承擔賠償責任的,合伙人應當承擔無限責任。
應當看到的是,遺產管理人在管理數額巨大的遺產時,其失職造成損害的賠償責任也十分巨大,因此,承擔遺產管理的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應當投保,將賠償風險分散到保險公司,避免自己因承擔巨額損害賠償責任而導致破產。
5.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承擔方法
遺產管理人的身份不同,承擔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方法也不同。
遺產管理人是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如果是具體執行管理遺產事務職務的人因自己的過錯行為造成遺產損害的,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承擔的是替代責任。這時,觸發《民法典》第1191條第1款規定的用人單位責任規則的適用,即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期間,因自己的過錯行為造成遺產利害關系人的損害,用人單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承擔了賠償責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請求追償。筆者認為,這樣的規定欠妥,[32]工作人員不論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還是因一般過失,都可以進行追償,只是用人單位在追償時,可以根據過錯程度的輕重,在追償的范圍上有所區別,例如,故意所致損害應當全部追償,重大過失可以大部分追償,一般過失進行部分追償。
共同遺產管理人承擔失職損害賠償責任,是連帶責任還是按份責任,《民法典》也沒有明確規定。可以參考的立法例是《埃塞俄比亞民法典》第958條規定:“如果有數個清算人在不違反死者或法院的任何相反規定的前提下,他們應當共同行動,清算人可在他們之間就清算涉及的事務進行分工,或委托他們中的一人進行此等清算。沒有此等約定或委托時,如果某一位清算人自己從事清算活動,應適用關于自愿管理他人事務的規則。”[33]這樣的規定比較復雜。依照本文的分析,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也是侵權責任,既然共同管理人失職造成遺產毀損、滅失,承擔責任應當依照《民法典》第1168條規定,承擔共同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如果遺產管理人之間的職責和權限明確,則按照各自的職責和權限范圍承擔責任,[34]為按份責任。
四、結語
遺產管理人制度是《民法典》新創設的繼承制度,其中的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也是新的民事責任形態。就責任性質而言,基于遺囑人或繼承人的委托而產生代理關系時,該責任應為違約損害賠償責任或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構成責任競合;基于遺產管理人侵害其他利害關系人享有的債權時,其只能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學說上應依循不同責任屬性來完成該民事責任制度的具體構造。從實際情況看,隨著社會財富增多和個人財富傳承的需要,有關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對遺產管理人這一新型業務形態產生很大興趣,但對其中存在的職責風險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繼承法理論應當特別關注這個問題,不僅通過深入研究的成果和風險提示,警示從業機構和人員加強風險防范,善盡管理職責,保護好被繼承人遺留的遺產和遺產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防止失職造成遺產的毀損、滅失,侵害遺產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更重要的是確定遺產管理人失職損害賠償責任的具體規則,為發生的爭議提供裁判思路,進而保障財富傳承的正常秩序。
【Abstract】Article 1148 of the Civil Code establishe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liability of the administrator of the estate for damages for breach of duty. The liability for damages is in breach of contract or in tort when it is based on the agency relationship entrusted by the testator or the heirs, and in tort when it is based on the inviol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ministrator of the estate and the claims of other interested parties. The elements of liability include 4 aspects. Firstly, the administrator has committed a breach of administrative duties. Secondly,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estate stakeholders are harmed. Thirdly, there is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reliction of duty of the administrator and the damage to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stakeholders of the estate. Fourthly, the administrator is at fault. The subject of the claim includes the heirs, legatees, creditors and other interested parties of the estate; the scope of compensation is determined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1184 of the Civil Code; the method of compensation is differentiated according to the identity of the administrator of the estate; the joint administrators of the estate are jointly and severally liable or jointly and severally liable.
【Keywords】 inheritance; estate administrator; breach of duty; liability for damages; method of legal application
(責任編輯:張曉勇)
[收稿日期]2023-01-10
[基金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重點研究項目:民法典實施中的疑難問題研究(21FXA004)。
[作者簡介]楊立新,廣東財經大學法治與經濟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
[1] 參見楊立新:《我國繼承制度的完善與規則適用》,載《中國法學》2020年第4期,第88-1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