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浩
摘要:本文通過調研安徽省油氣長輸管道安全監管現狀,分析目前壓力管道監管體系存在的問題,提出適合實際情況的油氣長輸管道安全監管與保護工作并重的監管理念及具體舉措建議,旨在推動油氣長輸管道安全監管聯合長效機制落實,助力當前油氣長輸管道安全隱患整治工作,確保油氣長輸管道安全運行。
關鍵詞:油氣管道;監管;隱患整治
一、安徽省油氣長輸管道安全監管現狀
(一)安徽省油氣長輸管道
安徽省能源局統計數據(表1)顯示,截至2022年10月,現有油氣長輸管道5360km,其中原油管道868km,成品油管道909km,天然氣長輸管道3583km。在長輸管道領域,需要加速省內天然氣主干及支線管道建設,已初步搭建了涵蓋“三縱四橫一環”的核心網絡結構,同時實現了多路徑和多氣源的綜合供應體系。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對天然氣、石油的需求不斷攀升。油氣長輸管道的安全監管及保護工作愈發嚴峻,并富有挑戰性。
(二)政府監管體制狀況
自2010年10月《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頒布并實施以來,油氣管道保護監管體系得以建立。該法明確了國家和省級能源主管部門承擔管道保護主管工作職責,同時規定安徽省的市級、縣級政府指派相關部門負責,涉及其他主管部門根據監管職責劃分,在各自職能范圍內承擔管道保護工作。盡管國家已經取消了長輸管道的注冊登記制度,但仍需要對長輸管道定期檢驗,以保障長輸管道安全平穩運行。為此,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建立了特種設備大數據管理系統,將油氣長輸管道數據納入大數據管理系統中,便于及時了解和掌握省內長輸管道的建設和檢驗情況,為政府監管部門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油氣管道企業運行情況
作為管道運行的安全責任方,安徽省大型管道運營企業包含國家管網、安徽省天然氣公司在內6家單位。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門站至分輸站段短距離管道的運營單位10余家。這些管道運行企業在管道定期檢驗、日常巡檢、管道標識建立、高后果區管理方面符合國家現行法律法規的要求。很多企業已經陸續開展了針對新建的燃氣管道檢測,對管道實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四)新技術在安徽省長輸管道監管中的應用
安徽省油氣管道監管正在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智能巡檢、遠程監控、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越來越被重視,新技術的應用有效提高了管道的安全性能,降低了事故風險,保障了能源供應的穩定性。表2為安徽省管道新技術的應用情況和成效。
(五)第三方服務機構
第三方服務機構是由政府牽頭組織的具有公益性質的團體,為油氣長輸管道提供專業化的保護和維護服務的機構。該類機構可以專業評估管道的實際安全狀況,并提出有效的保護措施,從而提高管道的安全性能和運行效率。尤其在評估和監測管道安全狀況時具有更高的客觀性,還可以降低管道保護和維護的成本。
二、長輸管道安全監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設備和設施老化問題
隨著管道運行時間的延長,各種材料和設備逐漸老化、磨損,可能導致管道的安全性能降低,從而使安全隱患增加。長期受到自然環境、介質腐蝕、應力等因素的影響,管道可能出現裂紋、腐銹和變形等問題,從而增加管道泄漏和破裂的風險。此外,老化的輸油、輸氣泵站設備、儀表、控制系統等輔助設施也可能影響管道的安全性能。為了解決設施老化問題,企業應定期對管道檢測、評估和維修,確保設施安全運行。同時,政府部門和企業應加大資金投入,更新老化的設施,提高管道的安全性能。在管道設計和建設階段,應采用高質量的材料和先進的防腐技術,降低設施老化帶來的風險。
(二)技術更新滯后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技術在安全檢測和監控領域的應用越來越普遍。一些企業未及時應用新的技術管理長輸管道,導致工作人員難以及時發現和處理安全隱患。
1.檢測技術
老舊的檢測技術無法準確識別管道的微小裂紋、腐蝕和應力等隱患,從而影響安全評估和維修決策。例如,內部檢測器的性能和精度可能無法滿足既有管道的檢測要求。
2.監控技術
現有的監控技術無法實時、全面地監測管道的運行狀況,從而降低了事故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例如,泄漏檢測系統、壓力和溫度傳感器等設備存在性能不足和數據傳輸延遲的問題。
3.信息系統
老舊的數據管理信息系統無法有效整合各類管道數據,限制了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能力。企業沒有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GIS(地理信息系統)和SCADA(監控與數據采集系統)等技術監控管道。
4.防腐和技術維修方法
過去防腐技術和維修方法已無法很好地滿足現有管道所面臨的復雜環境和高壓力條件,從而影響管道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三)應急響應不及時
應急響應不及時是長輸管道安全監管中的關鍵問題。在發生事故時,企業和主管部門可能缺乏迅速、高效的應對措施和能力。這種情況源于應急預案的缺失或不完善,導致事故處理過程中的指揮不當、協調和資源調配混亂。同時,應急救援隊伍的專業能力和裝備不足,無法應對復雜的事故,無法有效控制事故。此外,企業和主管部門對應急演練和培訓投入不足,導致在實際的應急響應過程中,相關人員難以迅速進入狀態執行任務。
(四)提升油氣管道運營企業地位,加大安全投入
油氣管道運營企業在能源供應鏈中處于關鍵地位,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當前情況下,企業的安全投入仍有待加強。政府主管部門應給予企業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優惠措施,幫助企業應對市場風險,提高競爭力,并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推動行業發展。安全管理是油氣管道運營的重中之重,企業應加大對安全生產的投入,具體包括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加強員工安全培訓、采用先進的安全技術和設備、定期開展安全檢查和評估工作等。
(五)安全意識薄弱
對長輸管道安全意識薄弱表現在企業和員工對管道安全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可能忽視安全規定和操作規程。這種現象源于企業對安全管理的投入不足,對員工的培訓和教育不到位,以及安全文化的缺失。在這種情況下,員工可能在日常工作中不夠重視安全防范措施,例如,未按照規定穿戴防護裝備,不遵守操作規程和維修流程等。此外,管理層也可能對管道安全問題抱有僥幸心理,忽視管道的定期檢查、維護和升級,從而增加事故發生率。
三、油氣長輸管道安全監管及保護主要舉措建議
(一)扎實開展油氣長輸管道安全生產領域專項整治行動
各級管道保護主管部門應制定油氣管道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方案。通過企業自查與政府主管部門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將各項油氣管道的保護措施、法律機制落到實處,嚴防油氣管道安全事故發生。管道運營企業應組織專業團隊對長輸管道設施進行全面、深入的安全隱患排查,識別潛在風險,并及時采取整改措施。同時,全面評估設備和各類技術,引入先進的檢測、監控、防腐技術,提升管道安全性能,加大員工的安全培訓與教育力度,增強全員的安全意識和技能,確保規范操作和安全生產。
(二)強化重點時節、重要時段、關鍵環節管道保護工作
及時轉發、下發重點時節、重要時段、關鍵環節管道保護工作通知,以“四不兩直”“雙隨機一公開”方式為主,強化管道保護督查檢查。督促油氣管道運營企業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切實加強管道保護巡查和檢測、值班值守,確保管道安全運行。
(三)加強油氣管道建設環節的源頭安全管控工作
合理界定天然氣長輸管道與城鎮燃氣管道,進一步加強管道建設合規性審查,從源頭上建立科學、高效、有序的管網體系,防范天然氣管道安全事故發生。從管道設計階段開始,嚴格遵循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在設計階段,充分考慮安全性能和環境因素,優化管道走向,盡量避開敏感區域,如居民區、生態保護區等。在施工建設階段,選擇經驗豐富、具備專業資質的施工單位,確保施工質量和施工安全,及時整改施工過程中的質量問題。在交付階段,建立完善的管道建設資料管理系統,以確保建設過程中的信息記錄準確、完整,詳細記錄關鍵數據和信息,以便日后的運維、維修和安全檢查工作順利開展。
(四)抓好高后果區的風險管控工作
督促油氣管道運營企業常態化開展高后果區識別和風險管控工作,制定高后果區的應急預案。將油氣管道高后果區安全納入基層網格化管理,嚴格控制管道高后果區的數量。建立政府主管部門和企業聯動機制,加強應急演練聯動溝通,提升事故應急處理能力。
(五)扎實推進油氣管道保護“六項機制”建設
根據《關于構建“六項機制”強化油氣長輸管道安全風險管控工作實施方案》的要求,督促各油氣管道運營企業落實安全風險管控工作方案。針對管道的第三方施工單位的數量逐年增加,施工單位之間直接協商難度較大,油氣管道運營企業直接報送省能源局協調等問題,落實相關企業對《省能源局油氣長輸管道防止第三方施工損壞管理辦法》宣貫,充分發揮各市縣管道保護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的屬地協調優勢,督促管道保護“六項機制”落實。
(六)全面推進管道完整性管理,防范化解自然災害重大風險
油氣管道運營企業積極開展完整系統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將管道的日常檢測內容納入管理系統中。嚴格落實管道法定檢驗制度,提升管道本體質量安全。督促企業加強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管線的日常巡檢維護和隱患排查治理能力,強化管線地質災害防范與監測工作,切實增強防范自然災害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七)加強長輸油氣管道安全保護宣傳工作
增加應急演練頻次,重視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油氣管道保護宣傳活動,企業應按照要求全面完善事故應急預案,不斷提高應對各類安全生產事故的能力。通過應急演練落實各個應急管理部門和人員的職責,不斷改善和提高政企聯動在應急救援中協調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應急響應人員的專業素質。優化整合應急救援資源,依托省天然氣企業的搶維修基地,建立全省天然氣應急救援中心。
四、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安徽省已建長輸管線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分別從設備、技術、人員和應急響應等角度分析長輸管道面臨的挑戰,并結合實際情況,從企業主體責任的角度給出加強管控、扎實推行各項機制和做好全面管理和高后果區識別等建議,又從監管部門的角度給出了長輸管道專項整治的方案,還提出要結合多方力量加強長輸油氣管道安全保護宣傳和應急演練工作。
參考文獻:
[1]黃維和, 鄭洪龍,李明菲. 中國油氣儲運行業發展歷程及展望[J]. 油氣儲運,2019,38(01): 1-11.
[2]施彥秋,李天星. 構筑能源大通道——建設跨國通道保障能源安全[J]. 中國石油企業,2012,(09): 42-47.
[3]郭曉麗,靳麗久,李一博,等. 油氣管道通徑儀數據分析系統[J]. 電子測量技術,2007,30(02): 149-150.
[4]張偉. 長輸天然氣管道完整性管理與管道腐蝕檢測技術[J]. 全面腐蝕控制,2021,35(02): 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