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碳”目標的提出,有利于加快能源綠色低碳化轉型進程,但對于以傳統化石能源為主的煤炭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化石能源作為碳排放的主要產生源,阻礙了“雙碳”目標的實現,不利于低碳經濟發展。所以煤炭企業亟待綠色低碳轉型,以應對當前減少碳排放量的挑戰。本文在“雙碳”背景下,分析煤炭企業轉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探尋可以實現優化轉型的途徑,旨在推動煤炭企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雙碳”;煤炭企業;轉型發展
2020年9月,我國正式提出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是我國為解決資源環境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雙碳”目標以降碳為重要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傳統的能源企業綠色轉型升級勢在必行。煤炭作為我國的主體傳統能源,在能源消費中占比較高,是主要的碳排放來源,因此,煤炭企業應不斷創新技術,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一、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煤炭行業發展現狀
國家統計局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原煤產量41.3億噸,較2020年同比增長5.7%,原煤生產速度加快。近些年,煤炭生產中心集中化,集中于資源稟賦好的地區,主要是山西、陜西、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貴州等地區,全國煤礦數量減少,大型現代化煤礦成為原煤生產的主體,煤炭供給體系不斷優化。從我國近十年能源生產結構可以看出,雖然我國煤炭生產占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逐年下降,但仍是我國能源生產結構中的主體,占比過半。
在“十四五”規劃和“雙碳”目標背景下,為減少碳排放,下游行業如鋼鐵行業、電力行業、建材行業實施綠色轉型,煤炭需求相對減少。雖然煤炭消費量占比仍然較高,但近些年消費比重已在穩步下降。
我國煤炭行業不斷推進礦山智能化開采、煤機設備優化更新,持續加大煤炭清潔的高效利用,不斷加強各相關領域的節能降耗工作,逐步淘汰落后產能,在提升煤炭企業的生產效率的同時明顯改善了安全生產形勢。
二、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煤炭企業面臨的挑戰
(一)能源結構調整問題
我國為實現“雙碳”目標出臺一系列綠色利好政策,支持清潔能源發展,優化能源結構調整,煤炭需求長期下降的局面。我國能源類資源稟賦呈現“富煤、貧油、少氣”的特點,通過對比2012~2022年能源消費結構,可以看出近十年的能源消費情況,原煤消費比重逐年下降,2021年煤炭消費總量為56%,較2020年下降0.8個百分點,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消費量占總量的25.5%,比2020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能源消費結構正在逐步優化。
我國的目標是要在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加之綠色環保理念深入人心,我國一直注重發展綠色經濟,煤炭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是否合理決定著未來能否長遠發展。因此,煤炭企業要想長久發展,需要轉化煤炭資源,合理利用清潔能源,優化與升級產業結構。
(二)企業經營壓力增加
首先,融資約束增大。在“雙碳”目標背景下,綠色金融政策對煤炭行業的融資限制條件較多,煤炭企業已不在我國發行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發行范圍內。碳排放交易市場對煤炭企業的碳排放額度限制,使煤炭企業生產受到影響,銷售收入也隨之下降。企業融資方式單一,主要依賴銀行信貸,煤炭行業在綠色金融政策下融資趨緊,而且投資機構也在投資中引入ESG績效因素,更多考量企業的經營環境、社會環境和治理指標,煤炭企業融資將更加困難,資金壓力明顯增加。
其次,節能環保成本增加。在“雙碳”政策下,煤炭企業不斷加大對節能減排的治理投資,煤機設備的自動化技術改進,礦山的智能化改造,以及礦山周邊的生態環境維護等綠色環保措施的落實,使經營成本在短期內快速增加,但是這些投入在短期內無法實現盈利,導致企業可能面臨著資金鏈斷裂的危機,經營管理難度增加。
最后,受到價格沖擊。煤炭企業下游的電力企業面臨著節能減排的壓力,加上近年來國家對清潔能源的大力支持,使得風力、光伏等非化石能源裝機的容量不斷增加,發電成本持續下降,與煤電競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而煤炭企業碳排放成本的增加,使得企業競爭力有所下降。
(三)生產技術設備落后
部分煤炭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資金投入不足,造成生產技術落后,礦山智能化進程緩慢,生產效率低下。這種情況下不僅會造成大量能源的浪費,還容易對礦山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有些煤炭開采設備陳舊,不僅會消耗更多的能源,增加設備維護和開采的成本,還極易發生故障,引發安全生產事故,危及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
由于生產技術落后,在煤炭加工過程中的排污減排難以達到現行國家標準,不利于實現“雙碳”目標,同時不利于企業長遠發展。另外,煤炭企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影響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不到位
首先,人力資源管理到位與否關乎企業能否長久發展,合理的人員配置才能最大限度發揮人才的作用,促進企業發展。部分煤炭企業的人力資源建設體系不完善,內部缺乏創新機制,難以激發員工的創新積極性,不利于企業創新發展。其次,員工培訓不到位,對于清潔生產技術認識不足,部分人員安排不合理,人才流失率較高,不僅不利于人員結構的優化和員工能力的提升,還易造成崗位職責不明確,出現問題后互相推諉的情況發生。最后,內部監督管理工作力度不夠,煤炭開采作業是安全事故易發點,除了設備器械定期檢修維護工作外,企業更應重視員工安全意識的培養。監管部門對員工的安全監管及對施工資質等的審核更加嚴格,盡量規避一些事故誘發因素,做好事前控制。
三、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煤炭企業轉型發展對策
(一)依靠技術創新推動煤炭企業綠色轉型
技術創新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煤炭企業的技術創新研發應致力于降低碳排放、提高生產效率,建設智能化礦山,創新煤炭清潔應用技術。一方面,企業應加大創新資金投入,在生產中引入先進的綠色生產技術和設備器械,在綠色生產的同時打造智能化礦山,減少作業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做好礦山生態環境恢復工作,綜合治理礦產資源勘探和采選過程中的各類生態破壞和污染以及采煤沉陷區,開展土地整治、生態修復和環境整治等活動,逐步恢復礦山生態功能。另一方面,煤炭企業注重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等多種能源互補有序轉化與耦合利用,可以選擇產學研合作模式進行技術創新,利用外部資源優化能源結構,通過清潔技術減少煤炭生產中的含硫氣體排放,再利用CCUS技術捕集與封存生產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實現煤炭資源的清潔轉化,并將二氧化碳資源化,優化產業布局,促進企業轉型升級。
(二)積極引入外部投資緩解壓力
煤炭企業在日常生產經營中需要大量的資金。近些年,為了減少碳排放,企業采取一系列措施更需要資金的支撐,因此資金壓力增加。企業需要借助外部資金的緩解資金壓力,以確保資金鏈正常運行。企業吸引外部投資的前提條件是要達到碳減排標準,滿足投資機構對ESG績效要素的要求,這樣才能引進外部資金來推動企業轉型。
一方面,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不斷優化,可以提升碳減排的效率和參與者的積極性,促進碳市場運行規范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積極發揮企業減排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對煤炭企業轉型前期實施相對放松碳排放交易機制,待到轉型后期穩定階段,再逐步減少免費的碳排放配額,將價格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這樣實施綠色轉型的煤炭企業才能積極參與碳排放市場交易,不斷實現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另一方面,企業應利用好國家對綠色轉型企業的優惠政策扶持,彌補企業轉型階段在短期內的收支差距,并尋求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金融機構根據煤炭企業轉型情況適當提供資金支持,可以建設綠色生產投融資機制,幫助碳排放合格的煤炭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提供綠色信貸服務,緩解資金壓力和綠色低碳轉型壓力。
(三)優化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煤炭企業應加強員工知識技能培訓和綠色安全生產培訓,幫助員工掌握新的生產技術及新設備的使用方法。企業可以開展定期培訓,聘請專業人員進行指導,構建人才建設體系,制定創新激勵機制,優化人員配置。加強內部監督管理部門的建設,確保監管人員工作落實到位,定期開展安全隱患排除工作以及排污達標工作,這樣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員工的生命安全,還可以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提升財務管理人員整合素質,招聘專業的碳預算管理人才,并選拔優秀人才組成專門的業務小組,建設展碳預算管理體系。通過專業的碳預算管理,為煤炭企業的碳排放決策提供更為準確的數據支持,在煤炭生產過程中實時控制,合理有效控制綠色低碳轉型的成本。
(四)提升碳信息披露質量
煤炭企業應落實碳信息披露機制,確保碳信息真實、準確、完整。企業應建立專門的碳信息披露監管部門,擴大碳信息的覆蓋范圍,審核披露的數據,保證信息的可靠性。煤炭企業主要可以通過公開企業年報、ESG報告等方式,充分披露企業的碳交易信息,自覺接受社會公眾監督,認真履行節能減排義務,做好對生產周邊環境的保護工作。這樣不僅有利于健全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促進碳排放交易市場健康發展,還有利于企業更好地吸引投資,緩解綠色低碳轉型的資金壓力,促進企業更好、更快地實現轉型升級。
四、結語
綜上所述,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煤炭企業應加快低碳綠色轉型發展進程,利用清潔技術優化產業結構調整,針對綠色轉型制定政策扶持,統籌協調好常規能源與新能源的關系,而金融機構可為企業加快轉型提供合理的金融渠道,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推進煤炭企業綠色低碳轉型,促進經濟綠色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菁.新常態下煤炭企業管理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2,25(22):130-132.
[2]潘蕾.簡述“雙碳”戰略下煤炭企業綠色發展[J].云南科技管理,2021,34(06):8-10.
[3]李清亮,柳妮.雙碳背景下煤炭企業轉型路徑與發展方向[J].煤炭經濟研究,2021,41(07):45-51.
[4]程蕾.碳中和背景下煤炭企業轉型發展策略研究[J].煤炭經濟研究,2021,41(07):34-38.
[5]劉萬波.“雙碳”目標下煤炭企業高質量發展路徑思考[J].中國煤炭工業,2022,423(05):12-14.
[6]吳樹暢,于群生.“雙碳”目標下煤炭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23(04):42-45.
作者簡介:龍名(1982),男,貴州省六盤水市人,本科,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經濟管理、煤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