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鑄國民,必以培養個人之私德為第一義。
——梁啟超
追根溯源
語出梁啟超《論私德》,原文語境為:若是乎今之學者日言公德,而公德之效弗睹者,亦曰國民之私德有大缺點云爾。是故欲鑄國民,必以培養個人之私德為第一義;欲從事于鑄國民者,必以自培養其個人之私德為第一義。
點撥
梁啟超認為,忠信篤敬、溫良恭儉讓,大體皆為私德;而知止慎獨、存心養性,皆為增進私德的方法。私德既是個人自處的德操,也是個人對待其他個人、處理與其他個人關系的道德,公德則是個人對于群體的道德。私德與公德兩者并行不悖。這個思想用今天的話來說,私德是個人的品德、修養,而公德是指有益于國家、社會的德行。
適用話題
公德與私德、慎獨、自律、修身養性
創新示例
梁啟超認為:“欲鑄國民,必以培養個人之私德為第一義。”其中的“私德”正與“弱德”相貫通,弱德的養成被視為強國富民之基礎。“弱德”不等于遁邊無為,軟弱無能,而是個人道德的至高境界,是一種“逆境中的堅守,熱烈中的清醒,躁動中的自持”,是修身齊家之要道,是立身處世之智慧。為人們熟知的“溫良恭儉讓”“克己復禮”“忠信篤敬”都是弱德的表現。
弱德之功效,在于善其身,它教會人們行使自身權利的同時,不得損害他人權益,不讓自己的越界行為妨礙他人。一旦喪失弱德,人們就會變得自私自利,公共場合大聲喧嘩、隨地亂扔垃圾、霸座占位等不文明現象也就隨之產生了。因此,我們必須持守弱德。
然而,梁啟超在《論公德》中又說:“無公德則不能團,雖有無量數束身自好、廉謹良愿之人,仍無以為國也。”這就是說,光有弱德而無群德,仍然是無益于國家的。人處于社會之中,就必須負有對社會的責任,這責任之心,便為“群德”,群德之“群”不是盲目跟風,人云亦云,而是一種兼濟天下的情懷。《人民日報》中寫道:群德之善是一種大愛,是“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獻精神,是“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大局觀念,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報國之志,是“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之心。這正說明了群德是一種公共道德,能夠體現人的社會價值。群德是利人的、不夾帶私心的高尚品德,因此才能拯救并發展國家。
(何心悅《弱德善其身,群德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