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廷珺

文本呈現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榮名者,必尊賢而下士。①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將懷遠而致近也。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遠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釋父兄與子孫,非疏之也;任庖人釣屠與仇讎仆虜,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猶大匠之為宮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效而知人數矣。②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國破家亦固有人。桀用干辛,紂用惡來,宋用唐鞅,齊用蘇秦,秦用趙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雖舜禹猶亦困,而又況乎俗主哉!
春秋之時,天子微弱,諸侯力政,皆叛不朝。桓公于是用管仲、鮑叔,救中國,攘戎狄,以尊周室,霸諸侯。晉文公用先軫、陽處父,強中國,敗強楚,合諸侯,朝天子,以顯周室。秦穆公用百里子、蹇叔子,據有雍州,攘敗西戎。故虞有宮之奇,晉獻公為之終夜不寐;楚有子玉得臣,文公為之側席而坐。夫宋襄公不用公子目夷之言,大辱于楚;曹不用僖負羈之諫敗死于戎國家之任賢而吉任不肖而兇案往世而視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 此為人君者,不可以不慎也。國家惛亂而良臣見。魯國大亂,季友之賢見。僖公即位而任季子,魯國安寧,外內無憂,行政二十一年。季子之卒后,邾擊其南,齊伐其北,魯不勝其患。夫得賢失賢,其損益之驗如此;而人主忽于所用,甚可疾痛也。夫智不足以見賢,無可奈何矣;若智能見之,而不能決,猶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亂傾,此甚可悲哀也。③
(選自《說苑·尊賢》,有刪節)
①提出論點。
②從正面以第一個分論點及其論據展開論證。
③從正、反兩面以第二個分論點及其論據展開論證。
“智讀”文本
論點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榮名者,必尊賢而下士。
論據
(1)用沒有羽翼的鴻鵠比喻沒有賢人的朝政,用必須乘船才能游江海、必須乘車馬才能行遠道比喻必須依靠賢人才能成就王霸之業,從而指出伊尹等名人就是成就王霸之業的船只和車馬,從而從正面展開對論點的論證。(2)列舉桀用干辛、紂用惡來、宋用唐鞅、齊用蘇秦、秦用趙高等事例證明任用非人的惡果,列舉春秋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等事例證明任用賢人的好處,再列舉宋襄公和曹、魯等國君不聽善言的事例,從而從正、反兩方面展開對論點的論證。
寫作特點
(1)善用比喻論證,比如“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等。(2)選擇典型事例做論據,比如選擇夏桀、商紂亡國等事例來證明任用非人不能成功的道理等。
模擬演練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曹不用僖負羈之諫/敗死于戎國/家之任賢而吉任/不肖而兇/案往世而視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
B.曹不用僖負羈之諫/敗死于戎/國家之任賢而吉任/不肖而兇/案往世而視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
C.曹不用僖負羈之諫/敗死于戎/國家之任賢而吉/任不肖而兇/案往世而視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
D.曹不用僖負羈之諫/敗死于戎國/家之任賢而吉/任不肖而兇案/往世而視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
【解析】
“僖負羈之諫”是動詞“用”的賓語,其后應斷句;“國”不應同前面的“戎”組成“戎國”(文言中沒這種連接習慣),應同后面的“家”組成“國家”一詞;“任賢而吉”同后面的“任不肖而兇”、“案往世”和“視己事”分別都是對偶句,它們后面都應斷句;虛詞“也”是句末標志,其后應斷句;“如合符”的意思是“好像必須驗證符記一樣”。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懷遠而致近”與“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的“致”意思不同。
B.“釋父兄與子孫”與“有賣油翁釋擔而立”(《賣油翁》)的“釋”意思不同。
C.“國家惛亂而良臣見”與“兒童相見不相識”(《回鄉偶書》)的“見”意思相同。
D.“忽于所用”與“禍患常積于忽微”(《五代史伶官傳序》)的“忽”意思相同。
【解析】
A.“致”,前句是使動用法,“使近處的鄰國(來歸附)”;后句是“獲得、得到”之意。B.“釋”,前句是“離開”之意;后句是“放下”之意。C.“見”,前句是“出現、顯現”之意;后句是“看見、遇見”之意。D.“忽”,都是“不重視、輕忽”之意。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認為,如果一個國君手下沒有才能優異的人才,就會如同一只大鳥沒有翅膀,即使有遠大志向也不能實現。
B.本文認為,伊尹、呂尚、管仲和百里奚等優秀人才就如同那些希望能到江海遨游的國君所須乘坐的船只一樣重要。
C.本文認為,晉獻公之所以整晚睡不著覺,主要是因為秦穆公任用了百里奚、蹇叔、宮之奇等人才占據了雍州。
D.本文認為,一國之君能不能重視人才,是國家能不能興旺的關鍵。發現了人才而不能重視,是國君極大的悲哀。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遠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雖舜禹猶亦困,而又況乎俗主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為論證“尊賢下士”的重要性,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根據文本各舉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呈現
齊天樂·蟋蟀
〔宋〕 姜 夔
庾郎①先自吟愁賦,凄凄更聞私語。露濕銅鋪②,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
西窗又吹暗雨。為誰頻斷續,相和砧杵?候館③迎秋,離宮④吊月,別有傷心無數。豳詩⑤漫與。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
詩人庾信先是在吟《愁賦》,接著又聽到一陣凄切的私語聲,原來是蟋蟀在叫。露水打濕了門上的銅環,青苔侵入了井邊的石板,這些地方都曾聽到過它的叫聲。哀怨的聲音好像是在傾訴著什么。正當思婦失眠,起來尋找機杼,想織錦書寄給遠方的時候。在列著畫有青山的曲折屏風的閨房里,夜氣涼透,孤居獨宿,那是怎樣的心情啊!
黑暗中西窗外又刮起了風雨,為什么這蟲聲老是應和著砧杵聲,斷斷續續地響個不停呢?它在旅舍里迎接寒秋,在離宮中憑吊冷月,該是另有許多傷心的事罷!《詩經·豳風》中的《七月》篇曾描寫過它,那些詩句像是率意而為之的。可笑的是世上那些無知小兒女,他們蹲在籬笆旁,興高采烈地喊叫著:快拿燈來,有蟋蟀!殊不知如果將此蟲聲譜成琴曲,一聲聲地彈奏出來,聽上去一定是更加悲苦的。
【注】①庾郎:指南北朝時文學家庾信,曾作《愁賦》。②銅鋪:裝在大門上用來銜環的銅制零件。③候館:迎客的館舍。④離宮:皇帝出巡在外住的行宮。⑤豳詩:指《詩經·豳風·七月》,其中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一句。
“智讀”文本
詞先從聽蟋蟀者寫入。次句寫蟋蟀聲,凄切細碎而以“私語”比擬,生動貼切,并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更聞”與“先自”相呼應,將詞意推進一層。騷人夜吟,已愁情滿懷,更那堪又聽到如竊竊“私語”的蟋蟀悲吟呢,從中寄寓了詞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家國之痛。“露濕”三句是空間的展開,目的是借以觸發更廣泛的人事。銅鋪,銅做的鋪首,裝在門上銜門環;此指門外。石井,此指井欄邊。說蟋蟀鳴聲在大門外、井欄邊,到處可聞。“哀音似訴”,承上“私語”而來,這如泣似訴的聲聲哀鳴,使一位本來就轉側無眠的思婦更加無法入夢了,只有起床以織布來消解煩憂。于是蟋蟀聲又和機杼聲融成一片。“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寫思婦懷念遠人的心情。面對屏風上的遠水遙山,不由神馳萬里。秋色已深,什么時候才能將親手織就的冬衣送到遠方征人的手中?幾句言簡意遠,委婉盡情。
下片,寒窗孤燈,秋風吹雨,那蟋蟀究竟為誰時斷時續地凄凄悲吟呢?伴隨著它的是遠處時隱時顯的陣陣搗衣聲。“為誰”二字,以有情向無情境界引向空靈深遠之處。以下“候館”三句,繼續寫蟋蟀鳴聲的轉移,將空間和人事推得更遠更廣。客館,可以包容謫臣遷客、士人游子各色人等;離宮,可以包容不幸的帝王后妃、宮娥彩女。這些飄泊者、失意者,不論尊卑長幼,都要悲秋吊月,聞蟲鳴而傷心無限,極寫蟋蟀的聲音處處可聞,使人有欲避不能之感。“豳詩漫與”,詞人說自己受到蟋蟀聲的感染而率意為詩了。可是,下面突然插入“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兩句,寫小兒女呼燈捕捉蟋蟀的樂趣,聲情驟變,似與整首樂章的主旋律不相協調。其妙用在于以樂寫苦,所以當這種天真兒女所特具的樂趣被譜入樂章之后,并不與主旋律相悖逆,反倒使原本就無限幽怨凄楚的琴音變得“一聲聲更苦”了。以樂筆寫愁情,正是白石詞的匠心妙用。
這首詞看似詠物,實則抒情,通過寫聽蟋蟀鳴聲,寄托家國之恨。這首詞的妙處在于獨辟蹊徑,別開生面,用空間的不斷轉換和人事的廣泛觸發,層層夾寫,步步烘托,達到一種凄迷深遠的藝術境界。
模擬演練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的開頭兩句先借庾信引出愁苦,再寫蟋蟀“私語”的凄凄,二者相互烘托,奠定全詞基調,構成全詞主題。
B.上片從“露濕”三句開始,逐步展開空間,由蟋蟀鳴聲引出孤棲思婦對征人的思念,將蟋蟀聲和機杼聲融成一片。
C.“笑籬落呼燈”一句,意思是說世人只知道像小孩子一樣用燈在籬笆邊尋找蟋蟀,含蓄表達出詞人對世人的譏笑。
D.下片由室內而窗外,由織婦而搗衣女,境換意連,脈絡暗通,繼續將空間和人事推得更廣遠,極富節奏感。
2.清人許昂霄在《詞綜偶評》中說:“白石(姜夔的號)此詞今古摹聲之絕篇也。”請分析這首詞作者摹寫了哪些聲音,有怎樣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題要結合注釋認真閱讀全詞,然后進行分析歸納。如詞的上片,主要以蟋蟀的鳴聲為線索 ,把詩人、思婦、客子、帝王、兒童等不同的人事巧妙地組織到一起,為我們展現了蟋蟀的哀鳴聲、詩人的吟誦聲、思婦的機杼聲、大自然的風雨聲、搗衣的砧杵聲、被囚者的哀嘆聲、兒女的歡笑聲、哀苦的琴聲等。這些聲音都是因為作者情感所致,通過聽覺和聯想展現出來的。
參考答案
文言文
1.C
2.C
3.C(晉獻公整晚睡不著覺的原因在于虞國國君任用了宮之奇,而不是因為秦穆公任用了百里奚和蹇叔。)
4.(1)因此想要越過江海的人就得依靠船只,想要到達遠方的人就要依靠車馬,想要稱霸成王的人就要依靠賢士。(2)用人不當卻希望建立功勞,這好像在夏至那天卻希望有漫長的夜晚啊。這即使是像虞舜、大禹那樣的人也感到困難,更何況平平常常的一般君王呢!
5.①比喻論證:比如: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又如: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②舉例論證:比如:桓公于是用管仲、鮑叔,救中國,攘戎狄,以尊周室,霸諸侯。又如:晉文公用先軫、陽處父,強中國,敗強楚,合諸侯,朝天子,以顯周室。再如:秦穆公用百里子、蹇叔子,據有雍州,攘敗西戎。(各舉出一例即可。)
【參考譯文】
想要將天下治理得太平安定并且功勞永垂后世的國君,都一定要尊重有才能的人并且能夠禮賢下士。明智的國君如果能夠施行德政并且禮賢下士,就能夠讓遠方的少數民族來歸附并且讓他們感到親近。那些沒有賢明之人的朝代,就好像鴻鵠大鳥沒有羽翅一樣,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愿望,也還是不能實現它們的意愿到達它們所希望到達的地方。因此想要越過江海的人就得依靠船只,想要到達遠方的人就要依靠車馬,想要稱霸成王的人就要依靠賢士。比如像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這些人,就是成就霸業和王道的船只和車馬。(為了成就大事而)離開父母弟兄,這并不是疏遠了父母弟兄;任用庖丁、屠夫和仇敵與奴仆、俘虜,并不是為了逢迎他們;這是因為抱持著為國家建立功名的思想而不得不這樣啊。這好像有名的工匠在修建皇宮時,只要估量樹木的大小就可以知道這是不是可用之材,比較功效就可以知道所需工人的數目了。固然有成就王道或霸業的人,但是也固然有亡國破家的人。夏桀任用干辛,商紂任用惡來,宋國任用唐鞅,齊國任用蘇秦,秦國任用趙高,這就讓天下的人知道他們快要滅亡了。用人不當卻希望建立功勞,這好像在夏至那天卻希望有漫長的夜晚啊。這即使是像虞舜、大禹那樣的人也感到困難,更何況平平常常的一般君王呢!
春秋之時,周天子的地位卑微力量弱小,各國諸侯的政權強大有力,都背叛周天子不來向周天子朝貢。齊桓公在這時任用管仲、鮑叔,拯救中原地區,平定少數民族戎、狄的騷亂,帶領諸侯尊重周天子的地位,從而在諸侯中建立了霸主地位。晉文公任用先軫、陽處父,使中原地區強大,打敗了強大的楚國,將各國諸侯聯合起來,朝拜周天子,使周王室的地位得到彰顯。秦穆公任用百里奚和蹇叔,占據了雍州,打敗了西戎。還有虞國因為任用了宮之奇這樣的人才,就使得晉獻公為此而終夜睡不著覺;楚國因為有子玉這樣的能干大臣,就讓晉文公見了楚王也必須側著身子來坐表示尊重。至于宋襄公因為不采納公子目夷的建議,而在楚國受到了極大的侮辱;曹國國君不采用僖負羈的勸諫,因而在同西戎的戰斗中兵敗身亡:這說明一個國家如果能任用賢才就會大吉大利,如果任用沒有才能的人,國家就會遇上兇險。考察以往的歷史,用來比照自己碰上的事件,這是一定應該做的事,就好像必須驗證符記一樣。這樣做是作為一國之君的人不能夠不謹慎的事情啊。每當國家混亂時賢明的臣子就會出現。魯國大亂,季友有賢明的見識。僖公即位后就任用了季友,于是魯國得到了安寧,沒有內憂外患,施行治政長達二十一年。季友死后,邾國就從南面攻打魯國,齊國就從北面攻打魯國,魯國簡直受不了這些禍患。看來得到賢才同失去賢才,與得到好處和遭到損害的效應就是這樣的不同,但是仍有不少國君忽視自己所任用的人的情況,這十分值得痛心啊。至于說因為自己的才智不足以發現賢能人才,這確實是沒有辦法的事;但如果是自己的才智足以發現人才,然而卻不能作出決斷,猶猶豫豫地不能果斷任用人才,這樣如果從大的方面講就會身死國亡,從小的方面講就會遭受禍亂而落得傾敗,這十分值得悲哀啊。
古詩歌
1.C(誤解句意。理解此句最好結合上下文。上句講《詩經·豳風》寫到蟋蟀,下句意思是如果將此蟲聲譜成琴曲,一聲聲地彈奏出來,聽上去一定是更加悲苦的。而“笑籬落呼燈”一句是倒裝句,意為“笑世間兒女籬落呼燈”,不是“笑世人”。正確理解是:此句形象地描繪出一群小孩子蹲在籬笆旁,興高采烈地喊叫著“快拿燈來抓蟋蟀”的情景,以樂景寫哀情,對應下句的“一聲聲更苦”。)
2.①摹寫了蟋蟀的哀鳴聲、詩人的吟誦聲、思婦的機杼聲、大自然的風雨聲、搗衣的砧杵聲、被囚者的哀嘆聲、兒女的歡笑聲、哀苦的琴聲;②這些聲音并不是客觀聲響的簡單模擬或再現,而是作者深深愁思與哀怨的藝術反映;③其中“兒女的說笑聲”以樂景寫哀情,與凄苦之景形成強烈對比,深化了全詞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