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甜甜
高考真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本試卷語言文字運用Ⅱ提到的“安靜一下不被打擾”的想法,在當代青少年中也不鮮見。青少年在學習、生活中,有時希望有一個自己的空間,放松,沉淀,成長。
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提示】
材料圍繞“‘安靜一下不被打擾的想法”這一議題進行正向的評價。我們可以在讀材料時多問自己幾個問題,便于理解材料,也方便構思行文。如:
“為什么”——為什么青少年想要安靜一下不被打擾?他們會受到來自哪些方面的打擾?
“是什么”——“自己的空間”是什么?能夠“安靜一下不被打擾”的方法有哪些?(語用材料中提到的“戴耳機”可供參考聯想,其他聯想方向如體育、音樂、閱讀、看風景等。)
“怎么樣”——側重“學習、生活中”,“放松”“沉淀”“成長”分別是怎么樣的?(需要用實例擴充這些關鍵詞,當然也可以舉出其他的。)
“如何做”——如何擁有自己的空間,實現安靜一下不被打擾?如何與老師、家長溝通獲得許可?
思辨——“自己的空間”有何局限?在什么情境下“自己的空間”會轉化為貶義?賦予什么條件才能夠避免這種弊端情境出現?
在思考以上問題的時候,盡量能讀出材料中詞語的多重含義,并時刻以辯證法的內外因、過程與結果、快與慢等校準思維,使思考既全面又深入。如“自己的空間”既可指實體的物理空間,又可以指相對自由的心靈空間、精神空間等。
當然,這個作文題目也適合寫成記敘文,也可以進行形式上的創新,如寫給父母的一封信,表達自己對空間的向往等。
初稿呈現
獨上高樓,自由舒展
一考生
海浪拍打海岸,細小的微生物被裹挾,它們沒有選擇,只能被迫跟著一浪又一浪地或回或來。生活在塵世的我們,有時候也被迫成為那海浪里的裹挾物,但何以成長?私以為要擁有自己的空間,獨上高樓,獲得生命的自由舒展,沉淀美好。
伍爾夫說要從瑣屑的事務中脫身,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這是從事寫作的基礎,這房間固然指物理學意義上的客觀存在,但也未嘗不指心靈上的獨立,不被打擾,自由舒展。社會是群體性的,處于人格養成期、價值觀形成期的我們不僅要面對學業的壓力、父母老師的殷殷期待、同齡人的競爭,還要應對滾滾而來的信息浪潮,我們會被網紅的審美觀左右而懷疑自己,會被浮躁的碎片化的資源壓垮……不管是迎合社會期待帶來的緊張感,還是讓自己的頭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這種種浮躁都不利于自我成長。
當學習和生活被填得太滿,當龐雜的外界信息轟炸我的大腦,我迫切地希望能擁有一處摒棄外界喧囂、避免人云亦云的獨立空間,可以是考完試后自由自在地在路上騎著單車,任風吹動我的發絲,耳機中的音樂讓我舒展、放松;也可以是避開人群躲在小屋里面親近我想讀的作家、想看的名著,我的靈魂牽引我靠近它,這使我心情愉悅;當然也可以是三五好友相約,或放浪形骸,邀群賢以賞風景,或悟言一室之內……太多的“應該”與外界注視如同一層厚厚的殼,壓抑束縛的自我將要變形成卡夫卡的甲蟲。這時候要留有自己的空間,讓微風輕撫,身體舒展,心靈舒暢,享受獨上高樓的暢快淋漓。
朱自清獨自享受荷塘月夜的靈動與美好,讓自己白天難得舒展的靈魂獲得了片刻的安寧;蘇軾竹杖芒鞋,吟嘯徐行,于穿林打葉聲中釋放心靈,了悟宇宙,獲得了人生境界的提升與成長;王國維的人生三境說中先要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唯其有自我意識,獨立而自由,不凝滯于外物,方可寧靜致遠,沉淀成長。
當你在人群中被擠得顛簸起伏時,當你成為各種信息的堆積場時,當你被各種期待壓得喘不過氣時,當你被流行裹挾得無所適從時,不妨尋一處自己的空間,享受獨上高樓的美好,獲得心靈的愉悅與舒展。
望聞問切
初稿很有靈氣,表現對“自己的空間”的深度思考,旁征博引,展現思維的跳躍,但從考場作文的角度來說,文脈不夠清晰,重點不夠突出,個別地方重復累贅,語句信息含量低,內容缺乏亮點,不夠吸引人。考場作文應該是一眼就能看到亮點的,它應該切合材料、主旨明確、結構清晰、語言優美。
升格展示
獨上高樓,且靜且自由
一考生
海浪拍打海岸時,細小的微生物被裹挾,一浪又一浪地或來或回,猶如在喧囂塵世中的我們,被干擾被裹挾被轟炸,從而內耗糾結,不及旋踵,但何以成長?當然是要擁有一個自己的空間,獨上高樓,且靜且自由。
作為青少年,我們正處在人格養成期、世界觀形成期,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學業的壓力、父母老師的殷殷期待、同齡人的競爭,而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又不可避免地被他人的思想所干擾,網絡社交平臺的便利,信息浪潮滾滾而來,我們又會被網紅的審美觀、價值觀左右而懷疑自己,會被浮躁的碎片化的資源壓垮……不管是迎合社會期待帶來的緊張感,還是讓自己的頭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這種浮躁都不利于自我成長。我們需要有一方自己的空間來放松心靈,一片獨立的天地來沉淀思想。
自己的空間在何處?獨立的天地處何方?伍爾夫說進行寫作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這房間固然指物理學意義上的客觀存在,但也未嘗不指心靈上的獨立,讓自身處于獨上高樓、且靜且自由的狀態。身處都市之中,這方獨立的空間,可以是戴上耳機,誰都不愛的狀態;也可以是考完試后自由自在地在路上騎著單車,任風吹動我的發絲,耳機中的音樂讓我舒展、放松;也可以是避開人群躲在小屋里面親近想讀的作家、想看的名著,我的靈魂牽引我靠近它們,這使我心情愉悅;當然也可以是三五好友相約,或放浪形骸,邀群賢以賞風景,或悟言一室之內……
快節奏的當下,太多的“應該”與外界的注視、龐雜的信息與瑣事如同一層厚厚的枷鎖,壓抑、束縛,將要把人變為卡夫卡筆下的甲蟲,唯有搭建內心的世外桃源,適當放空,獨立思考,才能治愈自己。君可見朱自清獨享荷塘月夜的靈動,靈魂得以舒展;蘇軾竹杖芒鞋,吟嘯徐行,釋放心靈,了悟宇宙,獲得了人生境界的提升;歸有光在項脊軒中冥然兀坐,偃仰嘯歌,聽萬籟有聲,觀小鳥啄食,讀書吟誦,沉淀成長。
王國維的“人生三境說”居首的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當你在人群中被擠得顛簸起伏時,當你成為各種信息的堆積場時,當你被各種期待壓得喘不過氣時,當你被流行裹挾得無所適從時,不妨尋一處自己的空間,享受獨上高樓的美好,獲得心靈的愉悅與舒展,且靜且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