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A
從課本到“行走的課堂”,暑期“課本游”人氣旺
“很幸運看到了河海交匯的‘鴛鴦鍋,非常震撼!”在山東東營黃河口生態旅游區,來自內蒙古的高三考生趙同學連連感嘆。高考結束后,不少學子開啟畢業旅行。在山東、河北、陜西等地,黃河沿途景區、白洋淀等課本上出現過的景點,研學線路預訂量很高。“跟著課本去打卡”的文化深度體驗游,正成為暑期旅游消費的一大亮點。
素材B
城市漫步流行,偶遇中尋找“遠方”與“寶藏”
夜騎湘江風光帶,沿長沙地鐵1號線參觀長沙博物館、李富春故居、賈誼故居;和朋友約在北京的“水上森林”一起發呆;乘公交漫游青島老城區、感受市井氣息……繼快節奏、高強度的“特種兵式”旅游后,沉浸式、慢節拍的Citywalk火了。這種目的性不強、隨性探索的城市漫步方式,在中國年輕人之間流行開來。
素材解讀
“課本游”對學生來說,是“知行合一”的學習游。學生實地游覽課本中出現過的美景,既可以成為美好的回憶,又可以進一步感受和理解課堂上學過的知識,是一次難得的成長經歷。當學生身臨其境走進課文中的風景,觸摸歷史滄桑的遺跡,傾聽作者背后的家國情懷,課本中的內容就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活”了起來,使學生們精神上獲得滋養,從中受到更深刻的教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跟課本去旅游,讓學生觸摸歷史、感知文化,必將使他們的假期生活更豐富,人生更精彩。
城市漫步受到歡迎,折射出人們對歷史文化的認同。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眾多,古建筑、古街區等文化地標都是鮮活的教材,講述著民俗故事、歷史變遷。城市漫游不僅能讓游歷者收獲別致體驗,還能讓一座城市在被“挖掘”的過程中煥發新顏,促進居民對城市的文化認同。有文化認同才會有情感依附,對于生生不息的城市更加熱愛而留戀,并用心用力去保護周遭的一切。城市漫步,就是讓我們放棄好高騖遠的休閑方式,在身邊找到美發現美,在漫步中去挖掘城市的記憶,成為城市文化與歷史的傳承和傳播者,讓這些城市記憶不再被輕易摧毀和流放。每一座城市都有獨一無二的歷史沿革、文化底色和風景,都是一座值得開掘的寶藏。在國家層面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規劃與遠景目標后,如何盤活城市空間,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宜享的品質城市,是未來城市面臨的重要課題。而“城市漫步”可讓人們與城市建立深層次互動,以文旅思維了解城市、推動城市更新,不斷提升城市活力。
“課本游”最大特色是將語文與多學科結合,以旅行為“主題”,將文化、歷史、地理,用語文的獨特性串聯在一起。“城市漫步”開啟了人們重新認識自己城市的新角度。二者都在游玩形式上進行了創新,也是游客需求升級的生動體現。從旅游本身而言,在市場細分的當下,如何實現更高契合度、滿意度的旅游,也是現實問題——不僅要避免跟風式旅游,還要追求更個性化、更多元化的旅游目的。
適用話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游之樂、詩和遠方、知行合一、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