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巧英
中學教育是學生接受知識、培養能力的重要階段,也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就是為培養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能力服務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也有了新的認識,這就促使化學在中學教學中有了更大的舞臺。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學校都將可持續發展教育作為自己中學教學課程改革中的一部分。
一、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人們對科學認識的提升。從本質上說,可持續發展就是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管理的一種綠色環保方式。例如,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和設計等活動達到教學目標,將化學知識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結合起來。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外活動、科技小用品制作、社會調查等途徑了解環境問題以及一些社會現象;通過這些課外活動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實際情況制訂一些學習計劃,以此來培養他們樹立起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
二、優化化學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優化教學內容,從教材和教學內容中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要以可持續發展為教學目標,在整個初中階段的化學課程中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例如在學習“常見的物質結構”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入——生活中有許多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之間有一種力,這種力叫做范德華力。我們知道范德華力是維持化學鍵的非常重要的一種力。趣味導入,讓學生明白范德華力是由原子組成的。
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化學知識掌握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充分發揮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鼓勵學生自主地探索知識。例如教師在講授“氧氣”這一節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自主地探索氧氣的形成過程和制取方法。教師要通過對學生講解這部分內容,激發他們對于問題的探究欲望。這樣在課堂上就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提高教師素質,優化化學課堂教學模式
學校的管理水平、教師的素質,會影響到化學課堂教學改革中的效果。學校和教師要從整體上考慮,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來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比如在進行“生活中的化學”一課教學中,很多學生都對生活中常見的化學現象感興趣。教師要讓學生從學習興趣入手,通過對生活常識和實驗操作過程的講解,使學生懂得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環境問題等。
五、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其主要特點就是它具有強烈的直觀性和較強的操作性,通過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在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一些新穎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化學知識。例如,在“利用二氧化碳制取氧氣”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身邊的現象出發,分析二氧化碳與氧氣之間的關系。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教師向學生展示一個充滿活力、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場景,然后發問:“你見過這樣一幅景象嗎?”讓學生說出自己看到什么景象;隨后又出示了一些照片,如《地球在哭泣》《人類在滅絕》等等。通過這樣一種直觀對比的情境設置,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這門課程的興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豐富有趣、具有時代特色和現代氣息的教學素材。例如,在“水的凈化”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運用了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大量有關環境污染以及環境問題方面的圖片和視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