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月輝
高考語文主要以“閱讀”和“表達”兩種形式進行考查,如果說作文是語文的半壁江山,閱讀就是大半壁江山了。在“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這“三新”背景下,一輪備考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反思如下。
一、明確一輪特點和目標
高考備考一般分三個輪次復習,第一輪復習戰線最長(6~8個月),是打基礎,構建知識體系階段,是需要全面、系統地回顧基本知識的階段,又稱“全面戰爭”。一輪復習很重要的一個關鍵詞就是“系統”,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構建知識網絡,努力使學生對模糊的知識清晰起來,缺漏的知識彌補起來,雜亂的知識條理起來,孤立的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形成系統化、條理化的知識框架。[1]當然,“全面”復習也應有所側重,并非不加思索、平均用力的“到邊到角”。應通過研究《新課標》《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近五年高考真題,確定主干知識和重要考點,并對這部分知識內容進行重點突破。
“三新”背景下,新老高考銜接,守正創新,穩中求變。立德樹人,提高素養;注重基礎,加大閱讀量;反套路化,去模板化,這就要求語文一輪備考以“讀懂”為主,讓80%的學生拿到80%的分數,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二、走好閱讀能力培養五步
閱讀能力的養成是長期堅持的結果。在一輪備考中,我們需要精心規劃,循序漸進,遵循“五步走”原則,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狠抓基礎落實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一輪需要梳理基礎知識、理清來龍去脈。這里的基礎主要包括語法知識和教材知識。
關于語法知識。讀懂的背后就是語法的支撐,遇到閱讀障礙(即讀不懂)時要用語法來解構。備考中語法專題的目標是,有一個相對比較“系統”的知識框架后,通過平時對語法的相機重復,實戰應用不斷內化知識,最終能用語法知識辨別并分析文言特殊句式和病句,能應用到壓縮語段和相關篩選信息的題目中。
關于教材知識。教材是最好的例子。我們要樹立“教材本位思想”,通過分類梳理教材內容,夯實各種知識能力的基礎。文言文可以用兩周甚至更多的時間按課文分知識點整理并練習鞏固,杜絕直接看參考譯文的死記硬背,多檢查“聯系”法和“猜讀”法的運用。文學類可以通過選典型的課文一文多練,參悟“讀懂”,帶動各種知識點的學習。
(二)激發閱讀興趣
文本具有“可讀性”,讀后收到“獲得感”,這是激發閱讀興趣的兩大思考點。
營造氛圍,讓文本與社會熱點及現實生活相勾連。學習論述文,課堂上多談“社會熱點”,多讀“時評文”,多交流關于科學、傳統、審美等話題,讓學生從心理上“去陌生化”,有探求更多知識的欲望。
讀寫結合,在閱讀中積累素材學習分析說理的方法。學習信息類文本,教會學生活用素材,模仿論證結構和語言,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閱讀小說,也讓學生嘗試著創作——根據提供的“三要素”構思反映不同主題的小說;或者根據相同的主題,在不同的人物和環境中如何體現。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從而產生更持久的興趣。
創設活動,在不斷獲得“成就感”中培養閱讀興趣。詩歌閱讀中,通過朗讀比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情感;通過搜集同類型詩歌(同作者、同時代、同主題等),分享比較出的規律等,可以讓學生在感受到自己能力提升同時,也對詩歌有了更多探索的欲望,從而不斷激發閱讀興趣。
(三)指導閱讀方法
閱讀所有的文章,都可以歸結為解決三個問題:寫什么(內容)?怎么寫(結構技法)?為什么寫(主題)?但不同的文體,閱讀的抓手和側重點就不同,我們需要依據文本特征教會學生不同的閱讀方法。論述文,應該關注論點、論據、論證過程,把論證結構(思維邏輯)作為閱讀的突破口;小說,主要理清情節、環境、人物的關系從而探究主題;散文,可以抓住線索內容,把品味語言、技巧和主旨作為重點。有清晰的文體閱讀意識,能讓學生克服畏難心理,做到心中有數,更輕松讀懂文章。
此外,還需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品質。比如: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要求邊讀邊圈點勾畫做批注;專心靜氣閱讀的品質,指導學生帶著問題,懷著求知欲去讀書,心無旁騖,只專注于閱讀。
(四)構建知識體系
建構知識體系,胸中有丘壑。每一個專題復習之前,首先要明確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做到心知肚明,對癥下藥,不做無用功。對每一個專題的監測,學生多多少少會有所了解,只不過不夠系統化和條理化。我們可以讓學生依據備考資料先從整體上繪制該專題考點考題的思維導圖雛形,通過回顧和預習梳理答題的方法和步驟,對存疑處用紅筆標注以備后面復習更有針對性。大專題下的每一個小專題結束,都對思維導圖進行再整理,補充完善。
(五)訓練解題思維
于備考而言,閱讀是為了解題。怎樣做到讀懂就能答對答全,甚至讀得不太懂也能答對題呢?這就需要訓練解題的思維。扎實訓練基本技能、理解感悟基本方法。
1.精挑訓練的好題。題是永遠做不完的,好題卻是有限的。需要我們從題海里去粗取精,真正把練習數量降下來,把練習質量提上去。讓學生在做“好題”時,學會一般方法、把握典型問題。
2.挖掘思維的深廣度。在解題訓練中,要避免簡單重復,要運用多種策略和方法,訓練技能、掌握方法。(1)確立“同一律”的閱讀解題原則。(2)樹立“題目是答題的條件”的意識。(3)構建科學的解題思維系統,向規范拿分。(4)多問為什么,尋找癥結,及時總結規律、提升能力。(5)讓學生自命題方式倒逼他們打開思維。
在一輪備考中,需要逐個專題過關,我們要讓學生先熟練解題“模板”(但又不能完全依賴于“模板”),通過解題訓練促進思維發展,讓思維從“入模”走向“去模”。
三、發揮落實能力的“三性”
教學是否有效,不在于老師講了什么,做了什么,而在于學生學到了什么。平時經常聽老師說“這種題我剛講過了”“都不知道講了多少遍了,還是不會”。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發揮以下“三性”。
(一)學習自主性
這里的自主學習包括自主預習、練習和課堂的積極參與,體現“我要學”的思想。在1+1課堂,學生的自主性表現為:第一個“1”是要及時鞏固上一節課的知識,然后認真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第二個“1”是要積極參與課堂的討論和展示,調動積極思維,不做旁觀者,而做課堂的主人。
(二)講評針對性
課堂上,老師根據學生預習反饋的情況,有針對性地講評:講難點、重點、易混點、薄弱點;講思路、技巧、規范。“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讓學生“講授”給他人聽。通過自己“講”,促進深入探究和思考,從而牢固地掌握知識。指導學生個人或者小組代表面對全班講授,主要講清思路、方法、步驟以及容易出錯的地方。一課一得,有針對性地解決一個問題,突破一個知識點,不求面面俱到,否則感覺什么都講了,但是收獲甚微。
(三)總結及時性
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總結反思要及時,查漏補缺要跟上。總結除了利用思維導圖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和梳理,還要對錯題和典型題進行再分析整理,歸納出規律和自己做題的經驗。講及時,就不要等問題堆積;講及時,也要講利用“遺忘規律”及時“回頭看”。
總之,在一輪備考中,以“讀懂”文本和問題為基礎,在激發興趣、指導方法、構建體系和訓練思維上下功夫,注意發揮“三性”,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學生閱讀能力一定會有較大的提升。
注:本文為市級B類課題《“三新”背景下高中語文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的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