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衛衛 王敏
摘要:在社會經濟不斷進步與發展過程中,新型材料的出現為各行各業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其中,AFA 3G的運用有效提高了核電產業的經濟性,為核電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基于此,本文將重點圍繞AFA 3G燃料組件制造技術加以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AFA 3G燃料;組件制造;技術分析
當前,我國多數核電站開始借助AFA 3G提高技術質量。然而,由于此類燃料組件在使用過程中破損率較高,經常會出現燃料組件損傷及破損狀況,不利于技術大范圍運用。由此可見,圍繞AFA 3G燃料組件制造技術加以分析尤為關鍵,是保障核電企業技術運用經濟性的重要研究內容。
一、AFA 3G燃料組件分析
AFA 3G燃料組件是指在原有2G技術形式中添加了優化后的高燃耗組件,是一種基于AFA 2G優化升級的技術形式。在AFA 3G組件中,技術人員在傳統的燃料棒包殼管中添加合金物質,并進一步增加組件的長度。此外,系統導向管參數大小發生改變,原有的焊接形式也轉變為脹接技術。與此同時,在AFA 2G組件中燃料棒的技術形式采用相同富集度的方式加以處理,而在優化之后的組件中則增設了不同的其他組件,并在結構中安裝了3層的格架架構,此種制造技術的優化進一步提升了組件的使用效果。
二、當前AFA 3G燃料組件制造技術分析
(一)燃料棒組裝與焊接
為強化AFA 3G燃料組件的制造生產效果,技術人員對原有的AFA 2G設計與生產體系進行細致分析,并圍繞壓塞機等設備開展了系統優化,以此滿足組件生產需求。在具體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技術難點:
1.制造過程中氣脹問題的研究與處理
在傳統的AFA 2G技術中,燃料棒主要是以Zr-4為主要原材料,此種材料具備一定的使用性能,但是極易受到損壞。為此,在AFA 3G技術中新運用了M5合金材料,此種材料的抗腐蝕性能更強。主要是以焊接形式組裝,如激光、電子束等技術形式。為有效解決此種材料焊接后的運用問題,工作人員對制造開展系統的鑒定工作,然而鑒定結果顯示燃料棒底部存在嚴重的氣脹問題,從參數指標來看,甚至達到30%左右。在針對氣脹原因開展分析過程中,技術人員認為是此類合金材料的硬度和強度不夠,以至于極易出現無效腔狀態。在此種環境下,焊縫的整體冷卻效果較差,為保障冷卻作用滿足現實需求,包殼管便會加快收縮,從而堵死氣體正常的釋放通道,導致在焊縫區域周圍產生明顯的氣脹。根據目前相關研究,若想解決氣脹問題,便要在制造環節縮短焊接時間,同時增大電子束,以此在確保焊接效果的同時防止零件熱量較高產生膨脹問題。
2.堵孔焊腐蝕試樣不達標
在AFA 3G燃料組件制造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樣品腐蝕測試之后產生白色產物的情況。這是因為在前期試樣制造的過程中充氦不達標,以至于在焊接時受到環境影響而難以達標。此情況也間接說明焊室環境的質量直接會影響焊接的抗腐蝕性能,在后續制造過程中應該強化對焊室清潔度的關注,避免這類問題出現。
(二)燃料組件骨架安裝與焊接
1.工裝設計
AFA 3G骨架相比于過去的設計取消了上管座的設置,在結構中增設了3層半跨距攪渾格架并在原有組件的基礎上運用了厚度加大的導向管,導致整體結構尺寸出現了明顯變化,此后續應針對骨架組裝等工序開展重新設計,例如,配套零件裝置等,以此滿足骨架生產需求。
2.骨架點焊
原有的AFA 2G導向管在使用過程中極易出現損毀,而在AFA 3G導向管中增加了外壁的厚度,因此,在后續骨架焊接過程中需要調整焊接的參數信息。結合目前實際來看,厚度差異較大,在點焊過程中極易出現不完全焊接的狀況。為此,技術人員開展了技術試驗,最終認為可借助熔核技術強化點焊的質量效果。
3.骨架導管以及其他零件焊接
在AFA 3G燃料組件制造生產中,組件組裝等工序需要在骨架結構焊接完成之后開展,因此,后續脹接位置的精準度、變形量的管控效果等因素都會直接對產品的制造效果產生影響。與其他工序相比,導向管的脹接處理技術對專業度和經驗度的要求較高,技術人員在前期精準的完成工裝調試操作。為此,后續技術人員對脹接操作進行系統優化,將原有的平臺更改為脹接平臺,并開展工裝優化,從源頭上提高工裝的安裝質量。數據分析顯示,在此種技術處理背景下,組件安裝的誤差可被控制在0.05mm范圍內,且所有的零件尺寸以及參數信息都能滿足脹接技術運用的實際需求,可有效保障AFA 3G骨架制造水準。
(三)燃料組件組裝
AFA 3G組裝技術與之前的技術形式并無明顯差別,但是外形尺寸方面變化較大,以至于下管座的尺寸更小,需要重新根據框架結構完成設計優化。在具體操作中,技術人員需要針對AFA 3G中的上下管座情況重新規劃螺釘的運用,以此滿足脹形裝置的實際需求。然而,在此方面也存在部分技術難點。一方面,套筒螺釘經常會出現“咬死”狀態。在安裝上管座過程中會出現異常“咬死”現象,即使涂抹了潤滑劑,后續也很難完成高精準度的脹接操作,依舊會在外力影響下導致套筒螺釘出現“咬死”狀況。為此,技術人員對套筒螺釘開展技術優化,對裝配方面進行更改與完善,有效降低此種情況發生。另一方面,AFA 3G技術運用中由于前期套筒螺釘出現異常“咬死”情況,以至于后續裙邊破裂的發生概率進一步提升。產生此情況的關鍵因素在于AFA 3G技術中的裙邊厚度更小,且材料的變形量更小,而脹形的速度卻更快,若是依舊采用原有技術中的參數指標,很容易導致裙邊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出現破裂狀況。目前,技術人員經過多次研究發現,若是受力在10MPa以下,則此時的結構既能夠滿足脹形需求,也不會產生破裂狀況,這也為后續技術優化提供了借鑒與技術支持。
三、AFA 3G燃料組件制造難點以及處理方式
(一)技術難點
AFA 3G燃料組件在制造過程中主要包括零部件生產及組件組裝,其中燃料棒制造主要運用M5合金材料,在操作中最為關鍵的環節是上下端塞的焊接、加工和后續處理,這也是AFA 3G生產中的核心管控區域,是影響生產質量的直接因素。與此同時,導向管的運用也是AFA 3G生產中的重要優化體現。此種導向管屬于變內徑的技術形式,因此,在點焊過程中難度較高,熔核經常會出現十分不規則的狀況,以至于難以滿足技術需求。
(二)處理措施
1.積極借鑒國內外經驗
為有效解決AFA 3G燃料組件生產中存在的不足,技術人員應該加大對以下內容的重視:第一,在引入技術過程中盡可能地挑選成熟的技術形式。第二,強化生產制造環節的質量管控效果,加大對AFA 3G制造難點的研究,尋求有效的解決方式。第三,運用現有技術形式實現工藝創新。在具體工作中要求在使用AFA 3G之前應綜合運用國內外技術經驗,詳細分析現有技術材料以及文件數據內容,然后通過組織專題會議的方式討論并掌握AFA 3G技術關鍵。此外,需派遣專家人員完成技術學習,并制定詳細的技術引入計劃書,利用專家學習與交流的方式確保后續制造生產質量。
2.強化質量管控工作
AFA 3G燃料組件生產之前,工作人員應該圍繞技術條件及圖紙等信息數據編制完善的技術文件,包括技術標準、技術運用規范信息等,并結合國內外專家提出的建議,對不適合運用在AFA 3G中的部件加以創新與優化。此外,制造生產人員均要參與質量教育工作,深入分析可能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原因,以此使工作人員在面對問題時有責任心,科學完成技術運用及制造監督管控。
3.將AFA 3G燃料生產作為核心開展工作
制造團隊需要定期開展工作會議,圍繞AFA 3G制造技術的引入加以研究,并以此為核心確保技術運用及部件改造優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例如,在工裝分析的過程中,便需要針對圖紙等信息加以分析。與此同時,工程師應與制造人員開展分析,制定詳細的組裝和制造生產規劃方案,以此避免問題的出現。
4.充分運用現有技術條件
為保障制造安裝的效果能夠滿足現實需求,工作人員應該針對AFA 3G燃料棒焊接及上下管座安裝等工序的重點環節加以確認,并通過電子束焊接測試的研究,確認焊接管控重點。例如,在導向管脹接過程中便可多次開展測試工作,以此解決導向管與套管脹接過程中的平整度問題,確保其滿足0.15mm以內的標準需求。
四、AFA 3G燃料組件制造質量優化中的技術運用
(一)制造優化經驗
一方面,要以宏觀角度完成職責規劃,在制造過程中需圍繞總目標來生產,確保各方人員科學完成工作任務。另一方面,AFA 3G組件制造的過程中涉及諸多專業技術,需要各部門通力合作,確保技術運用的科學性。此外,應做好現場規劃協調工作,在保障總目標設定的同時在合同中添加具體的節點計劃,包括節點驗收等信息,確保制造流程的科學性,保障制造質量。
(二)AFA 3G燃料組件拆解修復技術分析
目前,AFA 3G燃料組件在使用過程中較常見的問題是燃料棒的損壞。燃料棒作為主體結構的關鍵部分,一旦出現損壞,技術人員要及時完成破損組件的更換和修復工作。其中,修復工作最為常見,能夠有效減少資源浪費,保障成本管控質量。
1.原理
過去,技術人員運用不銹鋼材質的燃料棒完成組件的更換和修復。在具體工作中,技術人員會對破損組件進行結構拆解,然后加以存儲,并將新的燃料棒安裝在目標區域。啞棒的材料類型較多,每種形式在使用中的優劣情況也有所差異,其中不銹鋼材質的材料使用最為普遍,可降低對設計參數的影響,確保企業的經濟性。
2.技術過程
本文將以17×17型號的燃料組件(圖1)作為分析對象,該組件包括骨架以及上下管座和燃料棒等。其中,骨架中設有11格架、導向管以及上下管座。
在后續技術修復過程中應該按照以下步驟操作:首先,在拆卸結構之前需要對外觀加以檢查,確認各區域沒有多余異物,且螺釘等材料不存在丟失等情況。然后,便可開展上管座拆除工作。先用工具完成區域固定,之后在水下監控技術的運用下,拆卸結構中的螺釘等材料,所有的拆卸材料應該按照要求放置在收集桶等標準位置。例如,將舊螺釘放置在容器內,以此為后續的操作處理提供保障。運用抓具去除結構中的上管座,并將其放置在工具架上。其次,應用工具開展燃料棒區域定位,確保燃料棒區域不存在位移情況,然后取出燃料棒并按照拉拔力限值要求緩慢提升破損區域材料,直至完全抽離整體組件,將破損組件放置在儲存容器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拔取過程中,不可以破壞周圍的結構,要時刻關注燃料棒的表面情況,并做好外觀檢查。最后,在修復中關鍵的不銹鋼棒復原環節。在此過程中,需要運用工序將不銹鋼材料放置在組件區域中,在安裝過程中要注意下端頭在進入定位格柵之前,應該運用視頻監控完成區域定位,并利用點動的形式完成下降操作,直至其通過其他結構,才能開展后續的復原安裝。在上管座復原過程中,通過工具的使用,將上管座放置到燃料組件正上方,緩慢地移動將其恢復到目標區域,并運用套筒螺釘進行固定,完成脹形操作。在脹形完成后,要做常規檢查,確認其滿足組件安裝要求。全部復原完成后,外觀檢查尤為關鍵,要確保沒有其他多余物質,且螺釘安裝滿足精準度需求。拆解修復技術的運用可以有效保障資源管控效果,降低經濟成本。為進一步提高技術運用質量,降低風險因素影響,要求技術應用全過程必須在水下完成,且應時刻監管參數數據,并運用保守值作為核心開展技術應用,防止對其他部件產生影響。在完成后要根據現實與實際拉拔力數據的對比,分析組件狀態。具體要求拉拔力范圍應該小于計算限值,這樣才能滿足技術應用標準。總而言之,對于核電站發展來講,AFA 3G燃料組件的制造效果尤為關鍵,在后期工作中必須加大對細節管控,科學自主研究,并綜合國內外技術運用經驗,強化技術運用,加強對制造關鍵節點的質量管控,以此保證組件生產質量。
五、結論
綜上所述,AFA 3G已經成為核電站發展的重要燃料組件形式,為進一步強化組件的運用效果,延長組件的使用壽命,減少運用中的維修次數,要求相關人員應強化組件制造水平,并結合實際運用強化制造細節管控,以此確保燃料組件的性能效果,為相關產業的長遠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姚波,向文欣,葉臣.AFA3G LE燃料組件的結構特點和設計論證[J].核動力工程,2020,36(S1):40-43.
[2]汪俊,劉楊.壓水堆核電廠AFA3G燃料組件徑向等效導熱率研究[J].核安全,2020,13(02):66-70.
[3]廉志坤,吳春虎,楊有清.AFA 3G型燃料組件導向翼和攪混翼的修復[J].機械設計與研究,2019,29(05):21-25.
[4]劉文進,曾忠秀,吳萬軍.燃料組件由AFA 2G改為AFA 3G對反應堆堆內構件地震響應的影響[J].核動力工程,2019,34(05):25-29.
[5]劉波,童慎修,吳平.AFA 3G燃料組件骨架導向管與格架的壓力電阻焊工藝研究[J].核動力工程,2019(05):70-7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