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素閣


題型分析
不同于2022年群文選文,2023年新高考Ⅰ卷選取赫克托·麥克唐納的代表作《后真相時代》。西方媒體在關于拉美地區藜麥生產和消費的報道中大量使用“競爭性真相”,使讀者產生誤會甚至引發良心危機。考查了文章內容理解、文章內容推斷、外論據論證內論點等三道選擇題,第4題變相考查了核心概念的篩選及文章結構的梳理,第5題考查信息的轉述、整合和運用,分值由去年的4分上升到6分。試題通過對“后真相時代”的詮釋,引導考生深入思考信息時代理性分析和審慎判斷的重要性,引導考生關注課本、關注生活,明辨深思,多角度、多層次地看待問題,綜合性較強,思維考查難度較大。
2023年新高考Ⅰ卷和Ⅱ卷試題增強了和新教材的關聯,關聯新教材中的學習任務。新高考Ⅰ卷閱讀材料關聯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四單元“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中“辨識媒介信息”等相關內容。新高考Ⅱ卷的現代文閱讀Ⅰ與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家鄉文化生活”、第五單元“整本書閱讀”的內容關聯,第1題選項B中提到毛澤東同志《調查的技術》一文,正是第四單元的學習資源。
縱向比對
近三年新高考Ⅰ卷現代文閱讀Ⅰ對比表
真題解讀
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對素食者和腸胃疾病患者來說,藜麥的發現是一個奇跡。藜麥不含麩質,富含鎂和鐵,比其他種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質,包括人體無法獨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國宇航局宣布,藜麥是地球上營養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員的理想之選。產于安第斯山的藜麥有一個令西方消費者神往的傳說:印加人非常重視藜麥,認為它是神圣的,并且稱之為“萬谷之母”。不過,藜麥的愛好者卻通過媒體發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從2006年到2013年,玻利維亞和秘魯的藜麥價格上漲了兩倍。2011年,《獨立報》稱,玻利維亞的藜麥消費量“5年間下降了34%,當地家庭已經吃不起這種主食了,它已經變成了奢侈品”。《紐約時報》援引研究報告稱,藜麥種植區的兒童營養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衛報》用煽動性標題提升了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裝下藜麥令人反胃的事實嗎?”該報稱,貧窮的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進口垃圾食品”。《獨立報》2013年一篇報道的標題是“藜麥:對你有利——對玻利維亞人有害”。這些消息傳遍了全球,在健康飲食者之中引發了一場良心危機。在社交媒體、素食博客和健康飲食論壇上,人們開始詢問食用藜麥是否合適。
這種說法看似可信,被許多人認可,但是經濟學家馬克·貝勒馬爾等人對此則持保留意見。畢竟,藜麥貿易使大量外國資金涌入玻利維亞和秘魯,其中許多資金進入了南美最貧窮的地區。幾位經濟學家跟蹤了秘魯家庭支出的調查數據,將種植且食用藜麥的家庭、食用但不種植藜麥的家庭和從不接觸藜麥的家庭劃分為三個小組。他們發現,從2004年到2013年,三個小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麥種植戶家庭支出的增長速度是最快的。農民們正在變富,他們將這種新收入轉化為支出又給周邊民眾帶來了好處。那么藜麥消費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在很長的時間內兩個國家的藜麥消費量一直在緩慢而穩定地下降,這意味著消費量的下降和價格的激增不存在明顯的聯系。更加接近事實的解釋是,秘魯人和玻利維亞人只是想換換口味,吃點別的東西。
為了解藜麥的種植情況,我去了秘魯科爾卡山谷,這里在印加時代以前就得到了開墾。藜麥是一種美麗的作物,擁有深紅色或金黃色的巨大種球。在安第斯山的這片區域,人們在梯田上同時種植藜麥以及當地特有的玉米和馬鈴薯品種。“國外需求絕對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魯向導杰西卡說道,“農民非常高興,所有想吃藜麥的人仍然買得起這種食物。”她還解釋了另一個好處。之前,秘魯城里人往往認為他們這片區域吃藜麥的人“很土”。現在,由于美國人和歐洲人的重視,食用藜麥被視作一種時尚。“利馬人終于開始尊重我們這些高原人和我們的傳統了。”玻利維亞西南部有一片遙遠而不適合居住的區域,那里到處都是鹽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麥資金支持的當地急需的開發和旅游項目。千百年來勉強能夠養家糊口的自耕農開始為更加美好的未來而投資。我在2017年4月聽到的玻利維亞人對于該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長的供給正在拉低價格。玻利維亞的藜麥種植面積增長了兩倍多,從2007年的5萬公頃增長到2016年的18萬公項。馬克·貝勒馬爾后來對我說:“這是一個令人悲傷的結局,因為它的價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風景如畫的科爾卡山谷,當太陽落山時,我問杰西卡,歐洲和北美的消費者是否應該為吃掉秘魯人和玻利維亞人的食物而感到內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聽到當地人的親口否認。“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們有許多藜麥。”
乍一看,這一關于食物熱潮、全球貿易和消費者憂慮的事件講述了謊言被揭穿的過程。不過,這些受到錯誤解讀的真相可能會對當地的人們造成真正的傷害。各行各業有經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字、背景呈現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實。在這個例子中,新聞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導消費者遠離藜麥:他們由衷地為一個貧困群體感到擔憂,害怕狂暴的全球貿易風潮會危及這一群體的利益。我們很早就知道這一點:每個新手辯論者和犯錯誤的小學生都知道如何挑選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過,我們可能不知道這些真相為溝通者提供了多大的靈活性。很多時候,你可以通過許多方式描述一個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實性。我將它們稱為“競爭性真相”。
(摘編自赫克托·麥克唐納《后真相時代》,劉清山譯)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藜麥適合素食者和腸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營養均衡,被美國宇航局認為是宇航員食物的理想之選。
B.“馬克·貝勒馬爾等人對此則持保留意見”中的“此”,指的是被國外需求推高的藜麥價格給玻利維亞和秘魯當地人造成傷害這一說法。
C.藜麥的大面積種植,不僅讓玻利維亞和秘魯等地農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而且改變了當地人對藜麥帶有歧視的看法。
D.作者認為,盡管一些媒體引導消費者遠離藜麥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發點卻不是惡意的,他們為當地的貧困居民感到擔憂。
解析
“當地人對藜麥帶有歧視的看法”錯,原文“之前,秘魯城里人往往認為他們這片區域吃藜麥的人‘很土。現在,由于美國人和歐洲人的重視,食用藜麥被視作一種時尚”,可見是美國人和歐洲人的重視改變了當地人對藜麥帶有歧視的看法。
【答案】C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從第一段的內容可以看出,當一起事件超出了我們直接觀察的范圍時,有些人會根據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結合自己的判斷,生成對該事件的看法。
B.“它的價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為市場對藜麥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麥的種植面積持續擴大,供給日益增長。
C.“每個新手辯論者”“都知道如何挑選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見有些“溝通者”會選擇有助于推進個人意圖的真相,而這種選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D.從藜麥事件可以發現,一組片面的事實編織在一起引發了一場良心危機,而這場良心危機對玻利維亞和秘魯當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傷害。
解析
“對玻利維亞和秘魯當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傷害”錯,原文“不過,這些受到錯誤解讀的真相可能會對當地的人們造成真正的傷害”,可見是“可能”會對當地的人們造成真正的傷害,選項犯了或然變必然的錯誤。
【答案】D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二段觀點的一項是(? )(3分)
A.“糧食優先”智庫的工作人員塔尼婭·科森在談到安第斯山藜麥種植者時表示:“坦率地說,他們厭倦了藜麥,因此開始購買其他食物。”
B.加拿大《環球郵報》一則新聞的標題為“你對藜麥的愛越深,你對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的傷害就越深”。
C.制片人邁克爾·威爾科克斯專門為這個問題制作了一部紀錄片,他說:“我見過一些反對食用藜麥的文字評論,實際上,停止消費才會真正傷害這些農民。”
D.英國廣播公司播音員埃文·戴維斯指出:“事實上,說謊常常是沒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謊言的情況下完成許多有效的欺騙。”
解析
第二段觀點是:消費量的下降和價格的激增不存在明顯的聯系。A.表明是安第斯山藜麥種植者想吃點別的東西導致藜麥消費量的下降,而不是藜麥價格的上漲,直接支撐了第二段的觀點。B.說的是藜麥價格的上漲會對當地人造成傷害。與第二段的觀點相悖。C.說的是“停止消費才會真正傷害這些農民”,可以用來支撐第三段的觀點,與第二段的觀點關聯不大。D.可以用來支撐“競爭性真相”的相關觀點。與第二段的觀點無關。
【答案】A
4.請簡要說明文本中的西方媒體在報道時使用了哪些“競爭性真相”。(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明確答題區間,由題干中“西方媒體在報道時”可確定答題區間為第一段;其次要理解“競爭性真相”這一概念的含義,即第四段中的“通過許多方式描述一個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實性”,而這些“方式”在上文中有所體現,如“各行各業有經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字、背景呈現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實”等。然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思考:第一段所涉及的西方媒體的報道通過哪些方式得出了什么樣的結論。比如《獨立報》以“玻利維亞的藜麥消費量‘5年間下降了34%”這一片面的事實和數據,得出“當地家庭已經吃不起這種主食了。它已經變成了奢侈品”這一結論;《紐約時報》“援引研究報告”,得出“藜麥種植區的兒童營養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結論;《衛報》“用煽動性標題提升了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獨立報》用“藜麥:對你有利——對玻利維亞人有害”這一具有明顯情感傾向的標題來強調黎麥價格上漲對黎麥種植者造成的傷害。
【答案】①《獨立報》通過片面的事實和數據,稱藜麥價格的上漲使玻利維亞人吃不起藜麥了;②《紐約時報》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麥種植區的兒童營養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結論;③《衛報》和《獨立報》使用具有明顯傾向性的標題強調藜麥價格上漲對藜麥種植者造成的傷害。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證明關于藜麥的新聞報道結論有誤?請根據文本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明確該文探究的核心問題,即西方媒體在關于玻利維亞和秘魯藜麥生產和消費的報道中大量使用“競爭性真相”,使讀者產生誤會甚至引發良心危機。第一段列舉西方媒體的報道,提出問題。第二段先提出質疑的觀點,“這種說法看似可信,被許多人認可,但是經濟學家馬克·貝勒馬爾等人對此則持保留意見”,然后結合經濟學家的相關調查,“幾位經濟學家跟蹤了秘魯家庭支出的調查數據……他們將這種新收入轉化為支出又給周邊民眾帶來了好處”,得出恰當的結論,“消費量的下降和價格的激增不存在明顯的聯系。更加接近事實的解釋是,秘魯人和玻利維亞人只是想換換口味,吃點別的東西”。第三段則重點探討了“我”的實地考察,以事實說話,使得闡釋更具有科學依據:一方面指出其他地區的人食用藜麥給當地人帶來了好處“國外需求絕對是一件好事”“之前,秘魯城里人往往認為他們這片區域吃藜麥的人‘很土。現在,由于美國人和歐洲人的重視,食用藜麥被視作一種時尚”;另一方面指出當地并不缺少藜麥,向導說“我們有許多藜麥”。最后一段進一步指出“這些受到錯誤解讀的真相可能會對當地的人們造成真正的傷害”,意在強調片面地使用“競爭性真相”會造成更多的傷害,作者在此處用“新手辯論者和犯錯誤的小學生”的常規邏輯認知進行類比論證,批判報道中的“競爭性真相”。
【答案】①借助名家觀點與事實論據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馬克·貝勒馬爾等人的質疑,引用相關經濟學家的調查論證,用事實反駁報道中的錯誤信息;②借助實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駁,比如第三段用親自調查時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駁報道中的錯誤信息;③借助常規邏輯認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論辯與犯錯誤小學生的自我辯護的技巧進行類比,批判報道中的“競爭性真相”。
致作者
根據《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作者向我報投稿的作品一經采用,如無特別聲明,即視為投稿者同意授權本報擁有其在報紙、網絡的刊載權、出版權,以及稿件的編輯、復制、發行等權利;同時,本報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費用。本報刊發的作品與圖片,因未能聯絡到原作者,未能及時發放的,敬請作者與本報聯系。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