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歆舒
模擬優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和美鄉村”是一個新的重大提法,從打造“美麗鄉村”轉向打造“和美鄉村”,不僅要“美麗”,還要“和諧”;不僅追求“形美”,更追求“神美”。
對此,你有什么認識和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思考與感悟。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美麗鄉村”與“和美鄉村”的差別在于一個“和”字。一個“和”字,所包含的更多屬于精神層面的內容。這主要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鄉村文化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等。而這需要有措施建設、管理建設、經濟建設、設施建設、文化建設、民風建設、生態建設等方面的充分保證。寫這篇作文,可以考慮從這樣幾個方面立意:
加強鄉村政治經濟建設,打造鄉村和諧社會;注重鄉村特色文化建設,營造鄉村詩意田園;致力鄉村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等等。可多點開花,亦可論其一點。
考場范本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和”是一個極其美好的字眼。無論是大自然的風和日麗、和風細雨,還是人與人的和顏悅色、心平氣和,乃至國家民族的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和”帶給人的,總是順暢、融洽和溫馨,無怪乎“家和萬事興,國和天下平”。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里關于“鄉村振興”的闡述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這樣一點:“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以“和美”取代“美麗”,一字之易,讓“鄉村振興”煥發出新意。
在我看來,“美麗”重在其形,而“和美”神形兼具。“和”是和諧,是和順,是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付諸現實的重要的精神內核。
政策措施對路,讓中國鄉村“政通人和”。改革開放后,承包責任制讓中國鄉村一夜間翻天覆地,農村、農業、農民生活蒸蒸日上。而城市的發展和經濟的騰飛慢慢消解了農村的體制紅利,年輕人紛紛進城務工,很多村莊成為只剩老人兒童留守的“空殼村”。而今,更重實效、更為靈活的鄉村振興政策讓許多鄉村游子重歸故里,以全新的方式“重操舊業”,如湖南80后“種糧姐姐”肖定,以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種田”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成為紅土地上的“新農人”。她的行為,激活了鄉村的魅力,為更多農村青年返回家鄉、堅守家鄉、建設家鄉、振興家鄉提供了全新模板。廣闊天地,政通人和。
追求現代文明,讓中國鄉村“宜業宜居”。對于不少農村青年來說,家鄉的閉塞落后是他們“逝將去汝”的重要原因。而今,幾乎所有的鄉村都已通電、通水、通網,許多農村學校和醫院都已與大都市里的名牌學校、重點醫院線上共享資源。農村產業也從單純的農業生產向高效農業、旅游度假、特產制售全方位延伸。就像泰山腳下的九女峰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的從業者,與城市工人相比,在經濟待遇、工作方式方面不處劣勢,甚至在工作和居住環境方面還具有優勢。這樣的鄉村,自然對廣大青年甚至包括城市青年多了一份親和力。
打造詩意田園,讓中國鄉村“留住鄉愁”。鄉村,是全人類的精神家園。但是這個“精神家園”絕非原始與荒僻,亦非喧囂與激進,而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的融和,是田園風光與淳樸鄉風的交匯。鄉村,不能淪落為城市的資源庫、人力源、生產車間和廢料處理場,而應當是城市的肺,是人類的大后方,是慢生活的伊甸園,是真正可以讓人們“靜一靜”的地方,是看得見青山、望得見綠水、嗅得到炊煙、聞得見雞鳴、留得住鄉愁的治愈地……
孟子論及社會發展,在于追求天時、地利、人和。今天,我們完全可以將“天時”理解為黨的政策,“地利”理解為生態環境,“人和”理解為百姓團結。在振興鄉村的征程中,有黨的政策的正確引導,有廣袤大地的施展空間,有億萬人民的戮力前行,形神兼美的“和美鄉村”必將遍布神州大地!
亮點借鑒
作文從對“和”字的分析入筆,勾畫一連串美好畫面,由此切入論題,凸顯“和美”的內涵,而后從三個方面闡述“和美鄉村”的本質,在于政通人和、宜業宜居、田園詩意,并結合實例,有理有據,有說服力。結尾借孟子名言收束全篇,富有新意,給人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