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古籍目錄中的楚辭類文獻序芻議

2023-04-29 00:44:03張子薇
鹿城學刊 2023年1期

張子薇

摘 要:研究序跋文獻中的文學觀念是學界關注的話題,屈原及楚辭在歷史上具有文化符號的意義。我國十分重視文獻典籍與人文教化,從“屈原賦之屬”到集部楚辭的分類,不同時期楚辭類序言的撰寫,一方面顯示出屈原及楚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考鏡源流,對于總結楚辭研究的學術問題與方法論意義,不失為一條良好路徑。

關鍵詞:序;屈原;楚辭文獻;古籍目錄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Prefaces of “Chu Ci” Literature

in Ancient Book Catalogues

Zhang Ziwei

(School of Literatur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00)

Abstract:Studying the literary concepts in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of documents is a topic of concern in academia,and Qu Yuan and “Chu Ci” (Verses of Chu) have cultural symbolic significance in history.Chin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literature and classics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From the category of “works related to Qu Yuans Fu”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Chu Ci” in the collections department,the composition of prefaces to “Chu Ci” in different periods not only shows the important status of Qu Yuan and “Chu Ci”,but also serves as a good path for summarizing the academic issues and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Chu Ci” research by examining their sources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Preface;Qu Yuan;Chu Ci literature;Ancient book catalogues

古籍目錄,是對我國現存古代的典籍進行編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序提到“集部之目,楚辭最古”,在歷代的古籍目錄中,楚辭文獻愈加豐富。楚辭文獻序,即古籍目錄中關于楚辭文獻的小序。一方面記載著不同時期的藏書與著錄情況;另一方面考鏡源流,正如余嘉錫先生所言“小序之體,所以辨章學術之得失也”。[1]

我國的古籍目錄,按照體例可分為三類:1.部類有序,書目下有提要。就楚辭文獻而言,這一目錄的敘述,分部分類分專書,有大序、小序和提要,最為詳實,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2.部類有序,書目下無解題。如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書前是全書總序,大類之后是大序,小類之后是小序,不對專書作出說明。3.部類無序,書目下無解題,只記書名。這一體例短小精悍,頗為流行,風靡于歷代正統的史書之中。通過以上,可見現存的古籍目錄是了解屈原及楚辭歷史淵源的重要媒介之一。對于目錄學與楚辭學交叉學科的研究,相輔相成。同時通過立足史料,可以進一步厘清古籍目錄中楚辭文獻的源流與發展脈絡。

一、關于楚辭文獻的隸屬問題

歷代的古籍目錄主要有《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四庫全書總目》等。其中對于楚辭文獻的分類,具體情況如下表1:

需要說明的是,《隋書》以后,官方正史僅著錄書目。明清斷代著錄,不錄過往。《明史·藝文志》中的楚辭文獻被放入別集,僅“汪瑗《楚辭集解》十五卷”,[2]數量驟減。本質上說,總集匯集諸家作品,別集綜合一個人的所有作品。《詩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王逸《楚辭章句》是楚辭總集。《隋書·經籍志》專設楚辭類,比較特殊。后世基本沿襲楚辭的分門別類。然而,也不乏古籍目錄著作把楚辭文獻納入總集、別集的情況,如宋代歐陽修《崇文總目》、尤袤《遂初堂書目》、明代高儒《百川書志》等。區別于《明史·藝文志》將汪瑗《楚辭集解》歸為別集,高儒的《百川書志》將楚辭類文獻納入總集,并且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其他作品。即便如此,歷代的學者從未忽視對楚辭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影響至今。

其一,楚辭文體走向獨立發展。究其原因,這主要在于儒家思想的削弱,文學開始擺脫經學影響的社會背景。溯其源流,漢人將楚辭與賦混為一談,《漢書·藝文志》將屈原與其他作家的作品歸入“屈原賦”。魏晉南北朝時期,劉勰《文心雕龍》設“辨騷”與“詮賦”,將騷體與賦體分開而論。目錄學家如王儉、阮孝緒關注到這個問題,《隋書·經籍志》在《七志》《七錄》的基礎上,創立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又將集部分為楚辭、別集和總集。自此以后,楚辭成為獨立的文體,研究楚辭的論著也被歸入其中。《隋書·經籍志》以下,歷代目錄大都有楚辭類,與其他文體無涉,基本沒有大的變動。

其二,楚辭地位居首難以動搖。先秦以來集部的知見文獻,楚辭獨領風騷,在文學領域占據重要地位。漢代的文學風氣離不開楚文化的滋養,漢成帝時期,劉向輯錄《楚辭》,收錄屈原、宋玉、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及劉向本人的作品。楚辭體的詩歌形式為屈原首創,后世出現了一批以楚辭體創作的詩歌,楚辭體的作品頗為流行,受到追捧而經久不衰。沈德潛在《說詩晬語》卷四十二提到“卜居、漁父而篇,設為問答,以顯己意,客難、解嘲之所從出也。詞義顯然,楚辭中之變體”,[3]可見楚辭對漢代文學體裁的影響。又言“離騷者,詩之苗裔也。第詩分正變,而離騷所際獨變,故有侘傺噫郁之音,無和平廣大之響。讀其詞,審其音,如赤子婉戀於父母側而不忍去。要其顯忠斥佞,愛君憂國,足以持人道之窮矣”,[4]也就是說,楚辭對后代文人的精神與心靈世界具有潛移默化的建構作用。

后人推崇楚辭,一方面在于其瑰麗華美的語言,聲韻悠長婉轉,帶有濃郁的楚地色彩。另一方面在于楚辭強大的精神世界。言為心聲,楚人利用楚語進行創作,聲調、音韻具有強烈的感召力量。 楚辭在目錄中的著錄,最早可以追溯至《七略》,劉向父子將屈賦置于詩賦略之首,從而確立了屈原及楚辭類文獻在賦史上的源頭地位。

漢代早期,君王貴族們十分喜愛楚辭,這就推動了楚辭的整理與傳播。劉勰《文心雕龍》稱“昔漢武愛《騷》,而淮南作《傳》”,[5]王逸在《楚辭章句序》中提到“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訓,使淮南王安作《離騷經章句》,則大義粲然”。[6]通過以上可知,劉安的楚辭研究側重闡發義理。后來研究楚辭的人逐漸增多,漢宋之楚辭學,漢為奠基,宋漸繁榮;漢為崇古,宋重考辨。元明楚辭學平穩發展,清代學者集歷代楚辭研究之大成,楚辭類文獻受到應有的重視。

總之,楚辭的創作與研究相輔相成,并行不悖。楚辭以后,漢賦興起,楚辭體也開始了文體上的轉換,但仍然有以楚辭體創作的作品。對這些書目文獻進行梳理,楚辭類文獻被獨立出來,隸屬于集部楚辭。這不僅表達了歷朝歷代學者對楚辭學進退褒貶的評價,并且對于追溯楚辭文獻的源流演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古代的目錄分類體系,是站在正統立場,而且受儒家思想、歷史階級所限,難免發生偏頗,我們理應辯證待之。

二、不同時期楚辭文獻序的表現

先秦以來的楚辭文獻浩如煙海,目錄學的著述發揮了“治學之門徑”的作用。目錄學對歷代楚辭文獻序的載錄,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和元明清。

(一)先秦兩漢時期

《七略》是我國第一部綜合性的目錄,得以保存在《漢書·藝文志》之中。無論大類還是小類,劉向在每一類之后,都會撰寫敘述這一類學術源流的序。《詩賦略》比較特殊,只有大序,而沒有五類的小序,其中包括“屈原賦之屬”。因此,對于當時劉向、劉歆分類的含義及依據不得而知,再加上《詩賦略》之下所收作品大都亡佚,很難根據作品內容來窺見當時的學術面貌。僅通過《詩賦略》大序中涉及屈原及楚辭的評論,以期有所啟發:

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言感物造耑而,材知深美,可與圖事,故可以為列大夫也。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浸壞,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其后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楊子云,競為侈儷閎衍之詞,沒其風諭之義。是以楊子悔之,曰:“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如孔氏之門人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7]

可以看出,此時的文學觀念,側重于《詩經》的言志美刺,其本質是發揮文學的社會政治作用。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經學在思想文化領域居于正統地位。儒家的《詩》作為衡量一切文學作品的標準,可以美化統治階級,也可以對不良的政治風氣進行諷諫。以屈原為代表的楚人面對日益頹靡的政治現狀,抒發“詩人之志”,被稱為“詩人之賦”。失意和愛國、矢志和彷徨的精神灌注其中,遂成楚辭。后來的文人只學其表,即外在修辭,很少得其精華。

《詩賦略》序反映了“依經立論”這一文學觀念,漢人重視《詩經》的教化作用。對于楚辭的評價,側重于文學作品的社會政治作用。進一步來說,《詩賦略》所收作品屬于有韻之文,與隸屬思想理論領域的六藝、諸子不同,因此獨立為類。個人的文集作為一家之言被收入《諸子略》,在《七略》中,文學作品只有《詩賦略》一類。先秦時期人們還沒有文學的觀念,但在目錄領域已然被排除在思想范疇之外。本質上說,屈原的作品美則美矣,然不上至政治層面。古人重視一家之言,輕辭賦的觀念由來已久。后來揚雄說“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之語,曹植認為“辭賦小道”,曹丕《與吳質書》“(徐干)著《中論》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于后,此子為不朽矣”。[8]也就是說,楚辭在漢代的學術體系中雖獨樹一幟,但無關政治,甚至帶有娛樂性質,正如司馬相如的賦使得武帝有“飄飄凌云”之感。楚辭在漢代的學術領域中并不入流,不屬于哪一家的思想,其影響卻不容忽視,在文人的心靈史留下濃墨重彩的痕跡,澤被后世。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文學開始擺脫經學走向獨立,楚辭類作品受到重視,人們對其中的文學觀念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劉勰《文心雕龍》分別有《辨騷》和《詮賦》篇,區別兩種不同意義的文體。《文選》的選錄標準是“事出于沈思,義歸乎翰藻”,專立“騷”文體,收錄單篇文章有《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九歌二首》《少司命》《山鬼》《涉江》《招魂》,與宋玉等人的賦區分開來。

兩漢以來重視典籍文化事業,至魏晉南北朝出現“家家有制,人人有集”的盛況。故王儉《七志》將“詩賦略之屬”改為“文翰志”,阮孝緒《七錄》改“翰”為“集”。至于楚辭,《隋書·經籍志》詳細記載道:

《楚辭》者,屈原之所作也。自周室衰亂,詩人寢息,謅佞之道興,諷刺之辭廢。楚有賢臣屈原,被讒放逐,乃著《離騷》八篇,言己離別愁思,申杼其心,自明無罪,因以諷諫,冀君覺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羅死焉。弟子宋玉,痛惜其師,傷而和之。其后,賈誼、東方朔、劉向、揚雄,嘉其文彩,擬之而作。蓋以原楚人也,謂之“楚辭”。然其氣質高麗,雅致清遠,后之文人,咸不能逮。始漢武帝命淮南王為之章句,旦受詔,食時而奏之,其書今亡。后漢校書郎王逸,集屈原已下,迄于劉向,逸又自為一篇,并敘而注之,今行于世。隋時有釋道騫,善讀之,能為楚聲,音韻清切,至今傳《楚辭》者,皆祖騫公之音。[9]

這篇序言敘述了唐前楚辭發展的學術史。一方面,分析了楚辭產生的背景,最早為屈原所作,是興起于戰國時期的一種新體詩歌。《楚辭》一書是西漢劉向所輯,分別是屈原《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宋玉《九辨》《招魂》,景差《大招》,賈誼《惜誓》,淮南小山《招隱士》,東方朔《七諫》,嚴忌《哀時命》,王褒《九懷》及劉向本人向所作《九嘆》,東漢王逸增入自己的《九思》,共十七篇,被稱為總集之祖。

另一方面,對楚辭給予了較高評價,尤其表現在外在的文學形式。《序》文最后指出,此一時期的楚辭研究,主要是關于楚辭的音韻學研究。參見《隋書·經籍志》記載的10部楚辭學專著,內容涉及楚辭作品、音樂學、名物學等。具體有王逸注《楚辭》、郭璞注《楚辭》、楊穆《楚辭九悼》、皇甫遵訓《參解楚辭》、徐邈《楚辭音》、諸葛氏《楚辭音》、孟奧《楚辭音》、釋道騫《楚辭音》、《楚辭音》、劉杳《離騷草木疏》等書目。除了王逸注《楚辭》,其他9部楚辭類文獻在唐宋皆已亡佚。我們依然可以從六朝音韻之學流行的社會環境,推知楚辭音韻研究的大致情況。

(三)唐宋時期

《新唐書·藝文志》丁部集錄著錄楚辭類七家、七部、三十二卷。與《舊唐書·經籍志》相比,收錄的楚辭類文獻,除卷數不同外,書名、作者以及文獻總數都相同。《宋史·藝文志》集類記載楚辭十二部、一百四十卷。具體文獻有屈原等《楚辭》、洪興祖《補注楚辭》《考異》、王逸《楚辭章句》、周紫芝《竹坡楚辭贅說》、晁補之《續楚辭》、朱熹《楚辭集注》《辨證》、又《變離騷》、黃銖《楚辭協韻》、黃伯思《翼騷》等。

私家目錄中,晁公武《群齋讀書志》集部總序涉及楚辭類,稱道:

“昔屈原作《離騷》,雖詭譎不可為訓,而英辨藻思,閎麗演迤,發于忠正,蔚然為百代詞章之祖”。[10]

該序文肯定了屈原楚辭體的藻飾美,并且十分認同屈原忠正的精神人格。宋士大夫精神講求氣節,這也正是宋代注重修身、內圣外王的氣質體現。宋代是疑古的時代,楚辭研究漸入佳境。晁公武之后,陳振孫一方面抒發了對屈原的同情,另一方面考察了楚辭的具體篇目。在前人的基礎上,《直齋書錄解題·楚辭類》著錄劉向集《楚辭》、無名氏《離騷釋文》、洪興祖《楚辭考異》、晁補之《重定楚辭》《續楚辭》《變離騷》、周紫芝《楚辭贅說》、朱熹《楚辭集注》《辨證》,朱熹《楚辭后語》、林應辰《龍岡楚辭說》、黃伯思《校定楚辭》《翼騷》《洛陽九詠》。通過這些作者及書名可以看出,唐代的楚辭研究較少,著錄不多。受疑古思潮的影響,宋代出現了一批辯證、校訂、重注楚辭之類的書目。這與時代思潮息息相關,也反映了宋人嚴謹的治學精神。

(四)元明清時期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以輯佚眾多古籍流傳后世。著錄楚辭文獻:

《宋中興志》:《楚辭》九家,十二部,二百四卷。《宋三朝志》:五百五十四部,四千六百四十五卷。《宋兩朝志》:一百七十七部,一千五百一十七卷。《宋四朝志》:二百五十一部,六千八百四十九卷。《宋中興志》:一千一家,一千二百六十六部,一萬七千四百二十六卷。[11]

明黃虞稷《千頃堂書目·騷賦類》只錄書目。清《四庫全書總目·集部·楚辭》序,總結歷代楚辭研究之得失:

裒屈、宋諸賦,定名《楚辭》,自劉向始也。后人或謂之騷,故劉勰品論《楚辭》,以《辨騷》標目。考史遷稱“屈原放逐,乃著離騷”,蓋舉其最著一篇。《九歌》以下,均襲《騷》名,則非事實矣。《隋志》集部以《楚辭》別為一門,歷代因之。蓋漢、魏以下,賦體既變,無全集皆作此體者。他集不與《楚辭》類,《楚辭》亦不與他集類,體例既異,理不得不分著也。楊穆有《九悼》一卷,至宋已佚。晁補之、朱子皆嘗續編,然補之書亦不傳,僅朱子書附刻《集注》后。今所傳者,大抵注與音耳。注家由東漢至宋,遞相補苴,無大異詞。迨於近世,始多別解。割裂補綴,言人人殊。錯簡說經之術,蔓延及於詞賦矣。今并刊除,杜竄亂古書之漸也。[12]

《四庫全書總目·集部·楚辭》序文追溯了楚辭發展的源流,并給予較高評價。不同時期的楚辭類文獻,涉及字句訂正、版本考證、聲韻訓詁等方面,出現了一大批如林云銘、蔣驥、陳本禮等學者。楚辭在摹擬創作上稍遜一籌,難以出現超越屈原作品的情況,故該序提到“后之文人,咸不能逮”,正如顧炎武所言:“效楚辭者,必不如楚辭。效《七發》者,必不如《七發》。蓋其意中先有一人在前,既恐失之,而其筆力復不能自遂。”[13]直至清代,楚辭在學術研究上遍地開花,側面反映了學術風氣的轉向,方方面面皆有所涉及。

總的來說,屈原所開創的楚辭體成為我國目錄學的一個門類得以延續下來。楚辭類文獻序的撰寫,或創作或研究,予后世以啟發。

三、古籍目錄文獻的楚辭序之影響

我們今天能夠對中國歷代楚辭類典籍的保存、流傳狀況有一個概貌的了解,離不開古籍目錄的編撰。其目錄及序言的撰寫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歷代以序言相銜接促進楚辭學在后世的接受與傳播。

(一)保存了珍貴的楚辭文獻

從《隋書·經籍志》開始,《詩經》歸入經部,《楚辭》則被納入集部楚辭類。歷代的目錄學家,斟酌古今,在分類方法和序言編撰上,注重敘述由屈原所開創的楚辭體詩歌發展的過程。縱觀這些與楚辭相關的書目文獻,其中既有楚辭的摹擬之作,又有楚辭的音韻輯注、名物考證等作品。從漢代流傳至清代,歷經時間的考驗,楚辭類作為目錄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命力極為頑強。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它的學術價值,以及在學術史上的重要地位。《四庫全書總目》中的楚辭類文獻共23部,其中正目6部,存目17部。漢代文獻1部,宋代文獻4部,明代文獻5部,清代文獻13部,《清史稿·藝文志》所錄大抵與此相同。后人即類求書、因書究學,這些著錄無疑保存了珍貴的楚辭文獻。

(二)反映了楚辭的發展過程

漢代是楚辭研究的第一個高峰,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漢代學者以經學為中心,用研究經學的方法研究楚辭。漢代重視章句學,從訓詁的角度出發,一改往日的口誦記憶、摹擬創作之風,實現了義理方法論的跨越。魏晉南北朝挖掘其中的文學觀念,整理楚辭類文獻,屬于楚辭學研究的轉折時期。《舊唐書·經籍志》丁部記錄設置了三個部類,將楚辭置于首位,反映出唐代楚辭類文獻的基本情況。宋代開創了楚辭研究的新時代,形成第二個高峰。宋代文化繁榮,在“疑經辨古”思潮的推動下,宋代學者開始懷疑屈原的生平經歷、考辨楚辭作品的真偽。與此同時,宋代理學大興,這樣的社會環境與學術背景,使得楚辭學研究側重君臣去就、民族大義的相關話題,帶有遺民性質的文化色彩。

元代是楚辭研究的低潮期,成果較少。明代是楚辭研究的黃金時期,一方面對宋代楚辭作品進行增補,另一方面異說紛呈,促進了匯評楚辭類文獻的發展。清代王邦采、李光地等人以儒家道學理念注解楚辭;蔣驥、戴震、王念孫等人從樸學入手研究楚辭,更為求真和務實。此外,陳本禮、劉夢鵬、胡文英等人側重文本大意。總的來說,歷代學者或從辭章學、或從音韻學,或從考證學進行楚辭研究,促進了楚辭學的長足發展。

(三)豐富了楚辭的學術研究

中國古代的楚辭研究,按照時間順序大致分為訓詁義理、文化觀照及聲調音韻等方面。以考證類研究為例,東漢中后期王逸的《楚辭章句》,可稱為楚辭學考證的奠基之作,確立了楚辭作品的篇目,為楚辭學研究提供了評論依據,帶來了楚辭研究新的視角。再如輯釋類的著錄,如晁補之《重編楚辭》、洪興祖《楚辭補注》、黃伯思《校定楚辭》、朱熹《楚辭集注》和錢杲《離騷集傳》等,使得楚辭學研究出現新的局面。

至于音韻學方面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隋書·經籍志》中的“釋道騫《楚辭音》”,銜接古今。后來晉徐邈《楚辭音》、劉宋諸葛《楚辭音》等,使得魏晉以后的楚辭注釋不乏注音之作,影響后世。同時進一步推動了楚辭地理學的發展,顏之推認為:“夫九州之人,言語不同,生民已來,固常然矣。自《春秋》標《齊言》之傳,《離騷》目《楚詞》之經,此蓋其較明之初也。”[17]不難發現,楚文化在建構中華文化的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六朝音韻之學的興盛,也激發了學者對楚辭方言及音韻的重視與研究。

總結而言,在我國傳統的古籍目錄中,楚辭類文獻始終作為重點對象,進入正統的學術視野。盡管視域有所不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層累史料,這對于楚辭文獻的整理與傳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余嘉錫.目錄學發微[M].北京:中華書局,2007:66.

[2]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2495.

[3]沈德潛.說詩晬語[M].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4]劉勰.文心雕龍注[M].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45.

[5]洪興祖.楚辭補注[M].白化文,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48.

[6]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83-184.

[7]蕭統.文選[M].李善,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591.

[8]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1055-1056.

[9]晁公武傳孫猛,校正.郡齋讀書志校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801.

[10]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1835.

[11]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李學勤,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1973.

[12]顧炎武.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098.

[13]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3:638.

(責任編輯 吳建榮)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69av在线|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制服无码网站|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夜夜操天天摸|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国产青榴视频|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久久中文电影| 91 九色视频丝袜|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91亚洲精选|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欧美色综合网站|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欧美日韩91|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乱人伦99久久|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国产三级毛片|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青青极品在线|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人与鲁专区|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久久九九热视频| igao国产精品|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免费无遮挡AV| 国产丝袜精品| 91www在线观看|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无码人妻免费|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香蕉|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午夜爽爽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91|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www亚洲天堂|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美女啪啪无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