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明
摘 要:我國作為農業生產大國,長期致力于現代農業的發展,對于農產品的種植方面,也在持續進行研究,力求對種植農作物品種的選擇進行不斷的優化。目前,玉米作為我國產量最大的農作物之一,它在北方及南方都有悠久的種植歷史,玉米種植在提高種植人員收入、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等方面,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在保障國家儲備糧安全上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國家一直在努力提升糧食產量,因此,推廣大田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勢在必行,因此相關人員要通過實踐不斷發現和解決其中存在的各項問題,積極推廣及應用大田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基于此,本文詳細闡述大田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及其應用策略,以期能夠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一些必要的參考。
關鍵詞:大田玉米;種植技術;病蟲害
玉米種植產量在我國農業生產總值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我國玉米種植規模的擴大,部分種植人員從中獲取了不錯的收益,這對促進種植人員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積極作用。但要實現玉米的可持續增產,就必須要從品種選擇、科學播種、優化田間管理、防控病蟲害等幾個方面著手分析,同時,要結合種植地的氣候特征,科學合理地選用適合當地氣候的種植方法,促進玉米種植能達到理想的產量。
1 分析并推廣我國玉米高產種植技術的意義
1.1 提高玉米產量
以往我國在進行玉米種植時,通常會采取傳統耕種方式進行播種。在某些落后地區,人們仍在使用傳統的農耕方式。即用牛來耕地,然后再通過人力來進行播種。由于種植技術落后,不能有效消除各類病蟲害、田間雜草等,所以玉米產能不足,從而影響種植人員的經濟收益。目前隨著新型種植技術的引進,我國玉米產量逐年增加,因此,必須加強新型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增強對玉米種植技術方面的研究投入,提升玉米種植產量及種植人員耕作效率,這對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2 加強玉米對我國地勢種植的適應
我國北方地區土壤松軟、氣候適宜、土地平坦,是我國開展玉米種植的重要基地。隨著農業科技發展、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關注,玉米種植產業的發展優勢也越大,發展趨勢更加明顯。然而,全球氣候變暖這一因素也給玉米種植生產也帶來了不小的侵害,不僅會影響種植人員的收入問題,甚至會影響國家的糧食儲備,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良影響。所以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加大對農產品的研究投入,研發應對的新品種,同時,轉變傳統的耕作方法,促使我國玉米種植能有效適應全球氣候變暖及地勢所帶來的影響,從而實現大面積玉米種植,提高我國玉米總產量。
1.3 提高經濟效益
在我國玉米種植過程中,運用科學合理的種植技術不但能夠有效提高玉米產量,而且有助于提高國家農業經濟效益的增長。同時,在種植過程中使用機械播種的方法,可以節省大量的勞動時間,還可以保證玉米在成長過程中汲取充足的營養,進而穩定增加玉米的產量,促進種植人員的收入逐步增長。這種方式可以確保玉米的種植生產與糧食價格動態平衡,減少種植人員收入的損失,有利于提高種植人員的經濟收益。總之,運用科學技術手段進行玉米的種植,對提升我國農業經濟效益的穩定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
2 玉米種植中存在的問題
2.1 玉米種植農田的基礎設施不完善
盡管玉米的種植范圍相對更廣泛,但從總體上來看,農田的基礎設施還不能滿足高科技農業技術發展的需求,這主要是因為地方政府沒有把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放在首位,在實際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資相對較少,致使許多農田基礎設施因為長期缺乏維護工作而出現老化和破損,影響正常使用。其中在農田灌溉方面,由于部分耕地缺乏相應的水利設施,玉米在生長過程中的用水不足,灌溉面積不夠,這對提高玉米產量的增長有著重大的不利影響。
2.2 玉米優良品種不足
基因是保證玉米產量的根本因素,隨著玉米科研種植技術的持續進行,通過在不同地區推廣種植高產基因玉米,可以有效擴大玉米種植的范圍。但因為部分品種不能適應目前機械化播種以及抗病蟲害的需求,且受地區土壤及氣候環境的影響,企業所展現出的實際效果也差強人意,所以相關人員必須在增強高產玉米新品種研發力度的基礎上,提高對新品種抗病蟲害能力的研發。
2.3 栽培技術落后
玉米種植技術的落實情況也會影響玉米的產量與品質。就目前玉米種植狀況而言,仍存在密度種植不合理以及土壤水分汲取不均衡等問題。同時,選用不適合的化肥也會影響玉米的總體產量。播種的時機同樣也很關鍵,但目前在我國從事種植生產的主要群體為中老年人,他們對先進種植技術的學習能力較差,這對推廣新型種植技術會產生一定影響。
3 大田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分析
3.1 大田整理
整地時間可分為秋季與春季。其中秋季整地,是指秋收后要及時對土壤進行翻耕。在秋季整地期間,必須要對整地的質量進行嚴格把控,通常使用旋耕器械對土壤中殘留的主要根莖進行整修,同時,以翻耕的形式使土壤處于蓬松狀態,這樣能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在對耕地進行翻耕時,旋耕深度保持在20~25cm之間為最佳;而春季整地則應在冬季過后土壤解凍后進行翻耕,這可以起到儲存土壤水分的作用。
3.2 品種的選擇
玉米種植品種的科學選擇是保障玉米種植高產量的重要前提條件。因此,在進行玉米種植時,相關人員要優先選擇具有抗病蟲害、抗倒伏、抗旱能力的品種,并根據適宜的土壤、氣候條件進行種植,同時,在進行種植之前,要在相應土壤環境下進行試種,考驗該品種能否達到預期的種植效果。另外,在種子的選擇方面,要挑選業界信譽度良好的企業進行采購,并妥善保管相應采購文件、發票等,避免因壓縮成本而失去對谷種質量的嚴格把控。
3.3 種子的處理
在進行播種之前,前期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首先要仔細篩選出帶有霉菌的種子,選擇相對飽滿的谷種進行種植,這樣可以有效提升谷種的發芽率。之后,可將篩選出的種子進行晾曬,把挑選出的谷種撒在戶外,選擇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下對谷種進行晾曬,保持5cm的厚度,每間隔30分鐘翻動一次,保證每一粒谷種都能充分得到陽光的照射,要注意在日落后及時將其進行回收,防止種子受潮變質。在天氣晴朗及氣候干燥的情況下,重復以上步驟,2~3天后即可烘干谷種,這樣可以使種子保持活性。同時,要將已烘干的谷種用包衣劑充分攪拌,以此降低病害蟲對谷種的影響,提高谷種的抗病能力。但要注意的是,此包衣工序必須處在無風無光的環境下進行,然后將已完成包衣處理的種子重新晾曬,這樣才是完整的谷種處理方法。
3.4 地塊的選擇
要想提高玉米的產值,對選擇合適的種植土壤顯得非常重要。雖然玉米對生長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對土壤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受玉米植株高度以及根系的影響,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必須從土壤中汲取大量的水分與養分。因此,在玉米種植區域的選擇方面,首先要考慮到土壤是否能夠滿足玉米生長過程中的實際需求。例如,種植玉米的土壤要較為平整,土壤厚度也要符合種植要求。另外,還要求土壤要保持良好的透氣性,其中必須含有大量的有機物,且要滿足排水條件。選定了玉米種植區域,接下來就是對土壤進行翻耕。要將前一年收獲結束后剩余的根莖及雜草及時清理干凈,然后再進行翻耕,充分翻掘土壤能有效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同時,摧毀殘余的蟲卵,為玉米健康生長的良好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處理完土壤的翻耕問題后,相關人員要對所施化肥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在此基礎上,依據專業的方式對化肥中的微量元素進行測試,并根據測試的結果,選用合適的化肥種類。如果想實現玉米更高品質的種植,應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施用農家肥,提高土壤中的有機物含量,最大限度地保證玉米的生長需求。
3.5 適時播種
玉米播種的具體時間要根據地區的氣候、地理條件等來決定。過早播種會導致幼苗不整齊,反之,遲了就會導致幼苗生長延遲,不能確保玉米在規定的時間內成熟。在東北地區,人們通常會選擇在5月初進行播種,土壤表層的溫度要保持在10℃,如果土壤厚度為5cm,則土壤溫度為8℃。在播種之前,相關人員還要綜合考慮不同品種的成熟特性。一般情況下,早熟品種會在四月底或五月上旬開始生長,而中熟品種則會在四月中旬開始生長。晚熟品種則在三月底或四月上旬進行。但是,由于玉米的播種周期受到限制,在北方的栽培條件下,采用田間栽培法是不合適的。在進行播種時,要把種子埋在3~5cm深的土壤里,在良好的土壤濕度條件下,可以進行淺播。若土壤是沙土,必須進行深播種。另外,如果是手工播種,需要注意種植間隔,如果是機械播種,一般播種面積在2~2.5kg/667m2之間。
3.6 田間管理
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相關人員要按計劃進行間苗、中耕,以便更好地除草、施肥。間苗和定苗是為了提高玉米的透氣性,使其在生長過程中得到充足的光照,促進植物的健康成長。一般情況下,在三片葉子的時候,要徹底清除弱小的幼苗,并對缺失的部位進行補種,以確保幼苗的成活率。如果遇到有品質問題的種子,也要進行補種作業。可以在陽光充足的午后進行具體方法的實施,經過上午的光照,長勢不符合標準的秧苗會表現出明顯的生長劣勢,相關人員可以對其進行更好的識別。中耕除草是為了清除多余的雜草,提高土壤的透氣性,防止雜草對玉米的吸收造成不良的影響,以便確保玉米的產量和收入。另外,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還應同時施用 N、P、K肥,要在不同的作物生長時期施用合適的化肥,這對促進玉米的生長是十分有利的。
3.7 病蟲害的防治
3.7.1 粗縮病
該病害在我國北方地區屬于常見農作物病害,會對玉米整個生育期造成一定的傷害,在幼苗時期出現較為頻繁。一般情況下,在玉米幼苗時期,只有5~6片葉片時,該病害最容易出現。該病害會使玉米的生長速度減慢,導致玉米葉片寬度超過生長標準,顏色加深。如果感染嚴重的病害,玉米的生長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造成玉米嚴重減產。在此情況下,相關技術人員應從控制病害傳播速度方面入手,加強對病害的監測力度,在選種階段,需優先選擇抗病害性強的品種,并加強對田間的日常管理。如發現有病害,可在農作物生長處于5片葉子時,使用50g/667m2的25%撲虱靈,每天堅持使用2~3次,同時,配合使用40%VA500倍液進行防治。
3.7.2 紋枯病
在玉米生長過程中,紋枯病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病害。它主要會對玉米的葉鞘、果穗等部位造成損害,同時,也會對莖稈等部位造成影響。一般情況下,葉片在感染此類病害后會出現斑塊癥狀,病害會從葉鞘部分進行傳播,從而影響玉米的生長,而后,隨著病害破壞力的持續影響,損害的部位會逐步擴展到果穗等其他區域,造成穗干的萎縮,導致玉米死亡。因此,一旦在田間發現這種病害,必須及時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進行處理,避免玉米出現大面積減產,而造成相應的經濟損失。因此,選用具有較強抗病能力的玉米種子就顯得非常重要,同時,在玉米生長過程中,需加強田間管理工作,確保土壤含水量達到符合農作物生長的標準。如發現農作物出現紋枯病癥狀,應及時對其噴灑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為玉米的葉鞘部位提供防護作用。通過以上方法,可以有效阻止病害的傳播力度,減少玉米感染范圍,對玉米產量的影響能降到最低點。
3.7.3 青枯病
此類病害也可稱為莖腐病,在我國大部分玉米種植區也都出現過,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與品質。此類病害一般是由土壤對農作物進行傳染,主要出現于玉米乳熟期。一般情況下,玉米出現此類病害時,其癥狀表現為葉片突起,同時,莖根部分出現一定程度的潰爛,導致葉片發黃,莖基變軟,發生玉米大面積倒伏現象,對玉米產量的影響不容小覷。因此,相關工作人員要以病害預防工作為主,運用合理輪作方式降低病害的危害性。另外,可以對玉米噴灑甲霜靈400倍液或多菌靈500倍液等藥物,以500mL/株的用量標準進行使用。
3.7.4 玉米螟
玉米螟是一種主要以玉米為危害對象的害蟲,此類害蟲身體呈黃棕色,體長約12mm,會飛,身上具有棕色的波浪形條紋,前翅膀為棕色,后翅膀為灰色,主要損害玉米的花葉部分。在對此類害蟲進行防治工作時,應優先選擇抗蟲能力優秀的玉米種,同時,加強對玉米生長期間的田間管理工作,如發生蟲害現象,應及時噴灑菊酯類殺蟲劑1000倍液等藥劑,對其進行徹底滅殺。
3.7.5 玉米蚜蟲
玉米蚜蟲是目前主要危害玉米生長的害蟲之一。它主要以吸食玉米植株的汁液為生,對玉米的正常生長有著嚴重的危害。此類害蟲身長大約為1.5~2.5mm,有翼,頭部及胸腔部位為黑色,腹部則為灰綠色,皮膚表面沾有白色粉末,附肢為黑色。在針對此類害蟲進行防治工作時,應優先選擇抗蟲能力優秀的玉米種,同時,相關人員要注重田間管理工作,及時清除田間多余的雜草,以防為蚜蟲創造適宜生存的環境條件。同時,相關人員還需提升玉米植株的抗逆性,如若發現此類蟲害,要及時使用40%氧化樂果50~100倍液涂抹莖葉部,以達到防治蟲害與提高玉米產量的目的。
3.8 適時收獲
一般情況下,當整片區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葉片變成黃色,并且穗上出現了干枯的白色,而玉米又達到了相對堅硬的程度,這就意味著整片區域的玉米可以進行采摘工作。目前東北地區的玉米采摘季節一般在十月上旬左右,在此期間,東北地區的種植者多會使用機械化的手段來完成采摘工作,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種植人員的工作效率,降低種植人員的勞動強度,使種植人員能夠充分享受到機械化進步帶來的實際成果,從而積極嘗試以機械化手段開展農作物種植工作,取得更加理想的經濟收益。
總之,通過對大田玉米高產種植技術的研究以及對推廣應用中存在問題的分析,不僅可以提高玉米的產量,還能為種植人員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為國家的糧食儲備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相關人員要積極克服目前存在的各種問題,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大田玉米高產種植技術,爭取能夠得到廣泛的應用,實現玉米種植的高產、高效性。
參考文獻:
[1]夏振鵬.大田玉米高產種植技術[J].新農業,2021(21):16.
[2]黃俊穎.大田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分析[J].種子科技,2020,38(09):24+26.
[3]張德會.大田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新農業,2020(07):9-10.
[4]朱麗君.淺析大田玉米高產種植技術[J].種子科技,2020,38(03):35+37.
[5]辛玉敏.大田玉米高產種植技術[J].吉林農業,2019(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