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青
摘 要:玉米套種大豆種植技術符合農作物生長規律,壟溝種植玉米,壟臺種植大豆,有效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單位面積作物的產量。生產中,部分農戶存在品種選擇不合理和病蟲害防治不到位等情況,無法達到優產、豐產的目的。基于此,探析玉米套種大豆種植技術要點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玉米套種;大豆;種植技術
引言:在耕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大豆與玉米爭地矛盾突出,在適宜地區大力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實現玉米基本不減產、增收一季大豆,推動大豆玉米兼容發展、協調發展乃至相向發展,為保障玉米產能、提高大豆自給率提供了新途徑,對保障糧油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1培育新品種實現一體化種植
大力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是擴種大豆的關鍵之舉。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采用大豆帶與玉米帶間作套種,充分利用高位作物玉米邊行優勢,擴大低位作物空間,實現作物協同共生、一季雙收、年際間交替輪作,可有效解決玉米大豆爭地問題,真正實現一季雙收,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能充分發揮玉米的邊行效應和大豆的固氮養地作用,在玉米基本不減產的基礎上實現大豆增收。在復合種植模式下,要通過加大玉米種植密度、搞好肥水調控等措施穩住玉米產量。同時,在保證種植密度的前提下,種在邊行的玉米可以結2個到3個穗,穗大粒多,進一步提高產量。復合種植還能利用大豆中的根瘤菌提高土壤肥力,補充玉米生長所需要的養分。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過程中,選擇品種非常關鍵。玉米要選擇株型緊湊、抗倒性強的品種,能保證通風透光;大豆要選用耐陰、抗倒、中早熟、高產、宜機收的新品種,保證在和玉米套播情況下,產量依然較高。
值得關注的是,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田間管理中,玉米和大豆兩種作物不能使用同一種除草劑,導致田間管理成本增高、作業效率降低、難以機械化操作。當前亟需培育出能抗大豆除草劑的玉米新品種,有效解決玉米大豆間作過程中難以一體化機械除草的難題。
2適種區域
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降水量適中且溫度適宜的地塊。所選區域前茬可種馬鈴薯和油菜等作物,第二年大豆和玉米分帶換茬輪作,可降低土傳病害發生的概率,有效增加玉米和大豆的產量。另外,寬窄行種植能有效發揮玉米套種大豆種植技術優勢,種植區域可以劃分2個種植帶,窄行和寬行分別為45cm和155cm,可以在玉米寬行內種植2~3行大豆,大豆和玉米行間距應超過50cm,優化玉米套種大豆效果。
3科學選種
科學選種是確保大豆和玉米套種增產的關鍵,選種半緊湊型或緊湊型且玉米植株低于250cm的高產抗逆良種,可達到增產和優產的目的,如神龍玉5號、太平洋891和亞航639等,大豆需選種抗倒伏和耐蔭中晚熟夏大豆,如南豆12和貢選1號等。在確定大豆和玉米的品種后做好選種工作,常用選種方法為風選和水選等,剔除種子內的雜物并留下顆粒飽滿的種子。為提高產量可選用包衣種子,可在大豆種子內拌入適量的烯效唑,1kg種子拌入烯效唑16~20mg,可有效防控病蟲害。
4玉米套種大豆種植技術
4.1高效整地
4.1.1整地的作用
第一,整地可提高土壤的透氣性,確保土壤顆粒較為松散,進一步加深活土層,利于玉米和大豆根系生長,還可增強玉米和大豆的抗倒和抗旱能力;第二,整地可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墑性能,土壤深翻后內部顆粒間的空隙變大,在下實上松的基礎上可容納較多雨水,達到優化土壤墑情的目的,使大豆和玉米能在土壤內部吸收更多的水分,有助農作物茁壯生長;第三,整地可優化土壤理化特性,主要源于表層經過日曬風吹的土壤能加速熟化,通過整地處理土壤可將表層熱量傳至土內,地溫隨之上升,利于玉米和大豆早播,同時在土壤內外熱、氣和水均衡的條件下能助力大豆和玉米增產和優產;第四,在整地過程中可去除雜草并滅除蟲害,有效降低玉米和大豆感染病蟲害的概率。
4.1.2整地的主要方法
玉米套種大豆的整地方法主要有4種:第一,翻、耢和耙整地,深度約為20cm,翻耕后需耙耢2~3次,確保土塊平整細碎,當前多數地區使用機械連片翻耕,可有效提高整地效率。經驗表明,土地深翻可間隔3~5年,最好在秋季翻、耙和耢整地,而后再起壟,提高土壤滅草和滅茬的綜合質量,利于微生物生長和空氣流動,土壤理化特性隨之優化;第二,旋耕滅茬整地,使用旋耕機粉碎上茬作物留在地里的余茬,而后將粉碎的余茬混入土壤,在小型旋耕機與四輪拖拉機配合的基礎上可增強旋耕滅茬的機動性,這種整地方式適合在耕地面積不大的地區使用,余茬混入土壤還可提升土地的肥力;第三,秋整與春整,春整通常在前茬作物收割完畢后滅茬并施足基肥,深耕翻土,若為黏土地需在封凍前灌水1次。秋整具有增強農作物抗旱能力的作用,還可優化土體結構,為玉米套種大豆種植活動高效展開奠定基礎;第四,倒茬及輪作,雖然玉米較耐連作,但大豆可能因連作而減產,基于此需注重輪作倒茬,使玉米和大豆都能優產和增產。輪作利于充分利用殘肥并確保土壤營養均衡,需根據種植區域的自然環境及玉米和大豆套種規律科學輪作,達到去除田間雜草、減少病原菌總數、調節土壤肥力和優化土壤理化性狀的目的。
4.2適時播種
通常4月中下旬~5月末播種,黃豆的播種時間較玉米晚5d左右。在播種時需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若播種過早玉米和大豆可能會受寒冷天氣影響而無法正常生長,若播種過晚可能因降水量過多而減產。玉米套種大豆種植技術在應用過程中,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展開復合種植活動。玉米帶寬<40cm,玉米間距為1.8m,中間種3行大豆,行的間距為30cm,大豆帶和玉米帶的間距為60cm。黃淮海一帶玉米帶寬<40cm,玉米帶間距2.2~2.3m,中間種4行大豆,行的間距為30cm,大豆帶和玉米帶間的距離為60~70cm。從播種密度的角度來講,播種玉米4500穴/0.067hm2,有效株數為4000株/0.067hm2,大豆播種密度為9100粒/0.067hm2,有效株數為7800株/0.067hm2;玉米和大豆播種密度分別為4600粒/0.067hm2和10200粒/0.067hm2,有效株數分別為4000株/0.067hm2和8700株/0.067hm2。大豆和玉米可用雙粒穴播方法或單粒穴播方法,玉米株距為12cm或24cm,播種密度為5050粒/0.067hm2,有效株數為4500株/0.067hm2,大豆株距為8cm或16cm,播種密度為11300粒/0.067hm2,有效株數為8500株/0.067hm2。播種前需關注土壤濕度,若土壤含水率不足60%,需做好灌溉工作,可在澆灌、浸灌和噴灌后播種。
4.3加強田間管理
4.3.1補苗
為了應用玉米套種大豆種植技術實現增產和優產目標,同時發揮土地資源的技術優勢,農戶要及時關注出苗情況,若發現缺苗斷壟需采取措施及時補種幼苗,亦可在缺苗位置留雙株。補苗前需做好浸種催芽工作,提高補栽的有效性。通常在幼苗發出2~3片葉子后補苗,除了直接種植培育好的幼苗外,還可將密度較大區域的部分幼苗移栽到缺苗的區域,還需在補栽后的5d內觀察幼苗生長情況,若生長速度過于緩慢可適度追加肥料,確保補充的幼苗能與之前栽種的幼苗生長速度相同。
4.3.2定苗
在玉米和大豆長出3~4片葉子時依據幼苗長勢需做好定苗工作,確保定苗和間苗及時,若苗旺可適度早定苗和早間苗,若幼苗長勢較弱那么需適當的晚定苗和晚間苗。在幼苗生長20d后需剔除穴內的弱小幼苗,保證每穴有一株壯苗。通常情況下每穴大豆和玉米幼苗分別為3株、1~2株。
4.3.3除草
播種前期通過整地可有效除草,在播種后苗前可使用150mL的乙草胺乳油兌水30kg在大豆和玉米行間噴灑,達到有效封閉田間雜草生長的目的,在玉米和大豆生長過程中可用人力除草,還可使用玉米和大豆專用除草劑定向噴霧等。
4.3.4施肥
根據實際情況玉米每0.067hm2施加1000kg的農家肥,直播或移栽前需在窄行內開溝,撒施有機肥50kg/0.067hm2,此外還需施加復合肥50kg左右。在大喇叭口期需追加尿素16~18kg/0.067hm2。大豆帶每0.067hm2施加復合肥20kg氯化鉀和磷酸鈣分別為4~5kg和30~35kg。根據玉米套種大豆的生長狀態適度追肥,針對個別長勢較差的植株可在花期雨過后追加3~5kg的尿素。玉米在長出10~12片葉子時每0.067hm2需施加玉米健壯素水劑,通常情況下30g的藥劑可兌水20kg,均勻噴施在玉米上可起到控旺防倒的作用。
4.3.5收獲
根據玉米套種大豆的實際情況及農作物的生長規律適時收獲,以玉米為例,需在蠟熟期保留棒三葉,黃熟期要搶收果穗,并將玉米秸稈砍倒覆蓋在地面上。大豆可在黃熟至完熟期適時收獲,收獲的大豆可在曬干脫粒后儲存。
4.4病蟲害防治
4.4.1預防方法
種子處理可有效預防絲黑穗、玉米莖腐病、蚜蟲和玉米螟蟲等病蟲害。根據各地區常見病蟲害及傳播規律在處理種子時合理選用藥劑,必要時針對大豆和玉米進行二次拌種,解決原包衣種子預防病蟲害能力較弱問題。可選用丁硫·福美雙、精甲·咯菌腈等藥劑,亦可選用辛硫磷和阿維菌素等藥劑。如:預防地下害蟲需使用阿維菌素乳油,兌水稀釋后噴施,拌勻后悶3~4h,而后晾干并及時播種;預防玉米苗枯病可曬種1~2d,期間需積極翻種子,以免種子因陽光暴曬而破裂,而后收集曬好的種子浸入稀釋好的克菌靈溶液中,晾干后播種。除科學處理種子外,還需通過有效處理土壤的方式預防病蟲害,例如可在整地時拌入毒死蜱乳油,而后使用旋翻技術將帶有藥劑的土層與底層土壤混合在一起,達到有效預防病蟲害的目的。
4.4.2防治措施
控制大豆旺長可使用烯效唑可濕性粉劑;防治大豆根腐病可使用甲霜惡毒靈、克菌丹、申嗪霉素和枯草芽孢桿菌等藥劑,根據不同地區害蟲的抗藥性可選用復合藥劑,如克菌丹+申嗪霉素等;在防治玉米螟和玉米蚜蟲時,可于玉米喇叭口期施加氯氰菊酯和毒死蜱等藥劑;防治紅蜘蛛可使用克螨特乳油和阿維菌素;防治大豆銹病可使用噻菌酯懸浮劑、戊唑醇懸浮劑及其他藥劑;防治玉米大斑病可使用嘧菌酯和苯甲丙環唑等藥劑,亦可根據不同地區作物的抗藥性使用復合藥劑,如苯醚甲環唑+嘧菌酯等。
除了根據病蟲害的種類采取具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外,還需合理選擇防治病蟲害的時機,以防治玉米大斑病為例,最好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采取防治措施,若防治蚜蟲、金龜子和豆莢螟等病蟲害可在開花至成熟期這段時間采取相應的措施,有針對性的運用溴氰菊酯、井岡霉素A和枯草芽孢桿菌等藥劑。當前病蟲害防治技術手段不斷創新,無人機成為農戶防治病蟲害的“好幫手”,在使用無人機施藥時需適度增加沉降劑和增效劑的總量,以免出現弱化藥效的現象,進而實現通過防治病蟲害保苗和保產的目標。
5減損收獲作業
5.1科學規劃作業路線
對于大豆、玉米分期收獲地塊,如果地頭種植了先熟作物,應先收地頭先熟作物,方便機具轉彎調頭,實現往復轉行收獲,減少空載行駛;如果地頭未種植先熟作物,作業時轉彎調頭應盡量借用田間道路或已收獲完的周邊地塊。
對于大豆、玉米同期收獲地塊,應先收地頭作物,方便機具轉彎調頭,實現往復轉行收獲,減少空載行駛;然后再分別選用大豆收獲機和玉米收獲機依次作業。
5.2提前開展調整試收
作業前,應依據產品使用說明書對機具進行一次全面檢查與保養,確保機具技術狀態良好;應根據作物種植密度、模式及田塊地表狀態等作業條件對收獲機作業參數進行調整,并進行試收,試收作業距離以30~50m為宜。試收后,應檢查先收作業是否存在碾壓、夾帶兩側作物現象,有無漏割、堵塞、跑漏等異常情況,對照作業質量標準檢測損失率、破碎率、含雜率等。如作業效果欠佳,應再次對收獲機進行適當調整和試收檢驗,直至作業質量優于標準,并達到滿意的作業效果。
5.3合理確定作業速度
作業速度應根據種植模式、收獲機匹配程度確定,禁止為追求作業效率而降低作業質量。如選用常規大型收獲機減幅作業,應注意通過作業速度實時控制喂入量,使機器在額定負荷下工作,避免作業喂入量過小降低機具性能。大豆收獲時,如大豆帶田間雜草太多,應降低作業速度,減少喂入量,防止出現堵塞或含雜率過高等情況。
對于大豆先收方式,大豆收獲作業速度應低于傳統凈作,一般控制在3~6km/h,可選用Ⅱ擋,發動機轉速保持在額定轉速,不能低轉速下作業。若播種和收獲環節均采用北斗導航或輔助駕駛系統,收獲作業速度可提高至4~8km/h。玉米收獲時,兩側大豆已收獲完,可按正常作業速度行駛。
對于玉米先收方式,受兩側大豆植株以及玉米種植密度高的影響,玉米收獲作業速度應低于傳統凈作,一般控制在3~5km/h。如采用行距大于55cm的玉米收獲機,或種植行距寬窄不一、地形起伏不定、早晚及雨后作物濕度大時,應降低作業速度,避免損失率增大。大豆收獲時,兩側玉米已收獲完,可按正常作業速度行駛。
6結語
綜上所述,有效運用玉米套種大豆種植技術可以充分利用田地資源,達到玉米和大豆優產和增產的目的,并幫助農戶增加收益。為了做到這一點需農戶選擇在適宜的區域使用玉米套種大豆種植技術,還需科學選種,確保玉米和大豆種子具有抗旱、抗倒伏和抗病害等性能,要做好整地工作,為玉米套種大豆提供有力條件,還要適時播種、加強田間管理和有效防治病蟲害,進而發揮玉米套種大豆種植技術優勢,實現玉米和大豆優產和豐產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許愷,許占國.玉米間套大豆控制玉米病害的種植技術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5):199-201.
[2]胡偉.“大豆+玉米”套作模式機械化問題思考[J].農機質量與監督,2022(5):46.
[3]樊玲玲.冬小麥套種大豆高產技術要點分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2(1):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