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梅
摘要:在我國提倡生態環境保護和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本文基于地方經濟及地方經濟與生態環境關系,對目前我國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狀及其面臨的人口、資源、生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從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的樹立、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地方經濟發展協調目標入手,探討了完善生態保護和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策略,以為今后我國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生態環境保護;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土地、人口等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習總書記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我國政府部門關注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依賴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在現代化城市發展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保護生態環境,但卻因為部分對策方面的缺陷,給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違背了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一、地方經濟與生態環境
(一)地方經濟概述
地方經濟是在一定范圍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和外部條件彼此之間相互作用誕生的一種生產綜合體,地方經濟發展會受所處區域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政策等方面的因素限制。在生產力達到一定發展水平的情況下,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樣會受資金投入、技術發展、勞動力因素等方面的制約。目前,我國地方經濟持續發展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是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服務的基礎經濟。地方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基礎條件,可推動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并且,地方經濟也能結合當地的實際發展狀況合理調配勞動力等資源,最終做到從微觀層面上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服務和支持。第二,地方經濟社會經濟功能完備性特征。我國地方經濟包括多種所有制、部門、結構及隸屬關系、生產力發展水平等內容,分別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產業、行業和部門完全對應,地方經濟不僅包括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個環節,還包括我國不同區域的政治、經濟、行政文化等管理層面。從某種程度上看,可以將地方經濟當作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縮影。第三,不同區域的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相對較大。由于我國地域較為廣闊,不同地方的生產力水平、自然條件、地理位置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在這種情形下,不同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戰略重點以及在國民經濟發展所處的位置都有明顯不同,即便同一區域內的不同部門、產業和層次之間的發展差異性也相對明顯。
(二)地方經濟與生態環境關系
我國各地區的產業發展以當地的自然資源稟賦優勢為基礎,但實際上,部分產業,尤其是工業產業所需的鐵、銅、煤礦等自然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如果缺乏足夠的生態環境保護和使用規劃,將會出現資源的無節制開采,且這些資源在開采過程中也會對附近的土壤、大氣和水源產生較為嚴重的污染。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應用,可以幫助當地政府使用各種可再生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延緩不可再生資源枯竭年限,避免這類資源的粗放開發帶來生態環境問題。地方經濟的高質量快速穩定發展,也能在生態環境保護、技術創新方面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提高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質量。總體而言,地方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需要地方政府始終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理念。推動地方經濟水平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協調落實。
二、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
在之前粗放型地方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較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隨著國內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廣,相關部門更加關注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及技術進步。現階段,世界范圍內發達國家單位GDP的能源消耗變化呈現出一種倒U型,在工業化中期達到頂峰后逐漸下降。當下,我國的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通常借助新技術后發優勢,降低資源消耗的峰值,有效縮短消耗的持續時間,以一種較少的成本投入工業化進程,這對我國的資源利用和環境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目前,我國地方經濟更加關注產業結構優化,尤是關注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以此抑制產業結構過度中心化的發展現象,逐步提高整體的經濟效率,我國境內比較發達的一線城市已經提供了成功經驗。這種現代化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可在擴張當地消費需求的同時,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我國地方經濟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關注國內外市場長期供求趨勢,避免了工業的盲目擴張和發展,在基礎設施、城市建設等方面也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規劃以及建設,在保持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平衡的前提下,提高地方經濟發展的質量。
(二)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
在我國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雖然地方政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臨著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人口問題。在我國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口老齡化是關鍵問題。現階段,我國人口老齡化表現出規模大、速度快、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多種特點,這也使得地方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養老保障的負擔越發沉重,直接影響了地方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在我國教育事業持續發展的影響下,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逐漸提高,為我國人口規模的擴張帶來了沉重的就業壓力,失業率仍舊呈現出一種逐年上升的趨勢,再加上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對地方經濟的發展形成了嚴重阻礙。
第二,資源問題。在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工業生產的速度和規模都得到擴張,工業生產的用水量大幅增加,但由于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人均淡水資源量相對較少,帶來了較為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這對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樣會帶來明顯影響。礦產資源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我國礦產資源雖然有著豐富的儲量,但在品級方面與世界平均水平卻存在著較大差距,這也使得我國的礦產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依賴進口,甚至部分地區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礦產資源短缺現象,影響了地方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耕地資源作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隨著我國耕地紅線的設定、退耕還林等政策的實施,再加上現代城鎮的快速發展,用于地方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用地數量和規模逐漸削減,無法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
第三,生態環境問題。現階段,我國地方經濟發展面臨著較為嚴重的水土流失、大氣污染、水污染等問題,引發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環境保護機制不健全、污染物排放監管不到位。現階段,我國工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但受制于企業資金、規模、技術發展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數量始終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同時,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較為嚴重的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的問題,地表植被覆蓋面積的減少也造成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給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帶來嚴重的挑戰。
第四,經濟社會問題。我國地方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農業經濟占比相對較高,但基礎卻較為薄弱,農業生產效率提高不夠明顯,再加上我國農村人口數量相對較多,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整體收入,使得農村和城鎮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仍舊存在較大的差異。地方經濟在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過程中,與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具體體現在服務業技術水平低、競爭力不高等方面。
三、生態環境保護與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策略
(一)以宣傳教育提高人口素質
從現代經濟學的理論看來,即便人類的經濟發展活動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但依然要在地球上生存和發展。因此,要在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解決已有的環境問題,并預防其持續惡化。在地方經濟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地方政府需要樹立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實現地方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不僅要在制定經濟政策的過程中考慮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需求,也要在環境保護的同時,不以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為代價。實際上,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二者的協調和諧進步。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每一位社會個體參與其中,這也意味著,相關部門要提高有關生態環境和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宣傳。對于企業群體而言,政府部門需要將與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文件及時下發到企業內部,由企業領導層、管理層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方面的學習,確保企業內部的全體員工都能在日常工作中落實生態環保理念。對于大眾生態環境保護素質的提升而言,社區居委會可以定期組織居民參加生態環境宣傳講座等方面的活動,確保其能夠在思想上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并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落實各種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逐步提高我國人民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素質。
(二)關注經濟和資源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在我國地方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需要樹立二者相互協調的目標。簡單而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要以自然資源為基礎條件,并盡可能地降低自然資源的消耗速度,確保自然資源的消耗速度低于其再生速率。對于那些不可再生的資源,需要地方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由政府和相關主體進行技術創新和發展,使用各種可再生資源替代,以實現我國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必要時,可以通過適當的經濟、技術和政策干預,實現我國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地方經濟發展不能單純地關注經濟總量的增長,而要將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升為目標,要求地方政府結合當地發展的具體狀況及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適當通過行政及其他技術手段提高經濟總量及人們的生活質量。
(三)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與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
1.政府部門政策的出臺
在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政府部門應關注居民的環保意識,切實落實全民環保意識的普及工作。中央政府需要從宏觀層面出臺有關地方生態保護的綱領性文件,針對該項工作的負責部門、工作職責等內容給出明確規定。地方政府需要結合各種環保政策文件以及當地的具體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生態環保協調工作機制,保障各部門在落實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應強化執法力度,及時查處影響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經濟發展行為。
2.生態環保工作體系建立
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工作,需要由政府部門結合工業和交通發展進行污染物的集中處理,并嚴格規劃城市的發展布局。同時,可以適當提高排污收費,并嚴格管控排污數量,科學地細化環保公益責任,并將其分配到各企業發展主體中,做到從源頭上解決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對于造成較為嚴重生態環境破壞的企業主體,相關部門要強化科普教育并重視法制宣傳工作,配合懲處機制的實施,調動企業在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循環經濟的發展
在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各地方政府需要關注循環經濟的推廣和應用,降低能源損耗,以實現各項資源的再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這是我國現代化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方向,需要政府部門針對生態資源的開采、利用環節出臺相應的政策文件,并強化管理力度。以當地生態環境的發展狀況為出發點,通過擴大綠化面積等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實現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共同進步。
四、結束語
在我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影響下,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二者需要協同進步。政府部門要在生態環境可持續保護理念的影響下樹立二者的協同發展目標,并立足于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宣傳以及環境治理工作的強化,建立當地的循環經濟體系,在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同時,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參考文獻:
[1]陳佳俊.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分析[J].山西農經,2021(22):142-143.
[2]董春陽,趙鵬舉,何長流.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下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21(22):119+122.
[3]張世武.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下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智慧農業導刊,2021(18):33-35.
[4]吳建華.探究生態環境保護與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J].中國集體經濟,2021(02):14-15.
[5]徐滿紅.基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途徑[J].鄉村科技,2020(30):87-88.
[6]張惠琴.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J].現代農業研究,2020(0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