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消費者評價利益的極端重要性和易受侵害性在司法實踐的推動中有了權利化的現實需求。在消費者評價利益權利化正當性的邏輯證成中,消費者評價權是憲法言論自由在消費領域的具體延伸,難以被消費者監督權所兼容。為消費者評價權的立法配置,可以在借鑒域外法經驗的基礎上,從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的角度明確消費者評價權利的具體內容。
關鍵詞:消費者評價權;消費者監督權;《消費者評價公平法》
中圖分類號:D923.8"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22-0159-03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新型互聯網經濟的迅猛發展,消費者在享受更為便利快捷的交易的同時,與網絡平臺經營者的信息不對稱也在不斷加劇。為了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各大網商平臺建立的信用評價機制,特別是消費者對商品以及服務的評價規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信息不對稱。但商家索要好評、消費者肆意給差評,甚至出現職業“刷評師”以及有償刪評的產業鏈等情況,表明評價信息并不能反映商品和服務的真實情況。基于消費者評價信息對互聯網經濟的深度影響,網絡信用評價制度成為當下消費者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22年“共促消費公平”消費維權年主題調查結果表明,受訪者對線上經營者的信任度低于線下經營者,“差評”和“中評”的信任度相對高于“好評”。
盡管《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5條、第17條規定了消費者監督權,但消費者監督權具有“他治”權利邏輯和“單維”權利結構,不足以適配、涵蓋和融合網絡評價權之內容,亦難實現網絡評價權的根本權益[1]。
二、消費者評價利益權利化的證成
至于消費者評價利益能否上升為一項新興的權利,首先應當在憲法中找到正確的法理根基和依托,做出合理的合憲性解釋。其次,在實踐中新興權利常遵循“生活→司法→立法”的漸進入法邏輯[2]。法官在實踐中通常將消費者評價權益歸入消費者監督權范疇,厘清消費者評價權與消費者監督權的邊界,為消費者評價利益的權利化提供法理依據具有重要意義。
(一)憲法言論自由是消費者評價權的權利基礎
言論自由是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言論自由是指公民有權通過各種語言形式公開或不公開發表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的自由。消費者評價權是言論自由在消費領域延伸的具體體現。有一種觀點認為,言論自由屬于憲法權利,系對抗公權力擴張的國家行為,而消費者的評價行為基于消費者與經營者的買賣合同關系,屬于私人契約范疇,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達成的“禁止評價”“虛假好評”“沉默合同”和“保密合同”[3]等契約合意不應當以言論自由這樣的憲法權利為抗辯。這種觀點實際上忽略了消費者和經營者雙方之間信息、技術、知識等方面的不平等關系,使得經營者利用這種懸殊的力量對比更易損害消費者評價利益,因此需要傾斜性、側重性地對消費者評價利益進行保護。
隨著數字分享經濟的發展和消費模式的變革,消費者的評價方式也在改變,但是消費者評價的本質,即消費者的言論自由卻從未抽離。從理論上看,除法律強制規定的禁止性言論外,消費者有權就商品或服務自由地發表言論——作出好評、差評或保持沉默,也有權通過網絡媒介傳播和發布言論,這是在一段交易中處于相對弱勢的消費者在網商平臺上向相對強勢的經營者行使消費“權利”的有利途徑。沒有了言論自由的保障,消費者無法表達對商品或服務的真實看法,其評價權益便會受到侵害,也會影響互聯網經濟中的消費者利益。
(二)消費者監督權內容無法涵蓋消費者評價利益
消費者評價權和消費者監督權在實踐中往往含混適用,法院常常把這種新興權利內嵌在消費者監督權的范疇中進行保護。例如,在“重慶赤豆科技有限公司訴羅榮華案”中,對于羅榮華對重慶赤豆科技有限公司所提供商品發表評論這一行為的判定,法院判決文書中直接認定此為“消費者行使批評監督權”行為。可見消費者評價權和消費者監督權在實踐中的混淆適用。兩種權利的相似之處如此之多,甚至可等同視之。但是兩者在權利主體、權利客體、設權目的等方面大相徑庭。
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5條、第17條規定,消費者監督權具有以下內容:從消費者角度,消費者對提供商品、服務的市場主體和對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進行監督的權利;從經營者角度,消費者對為其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經營者進行監督,即提出消費意見的權利。消費者監督權內容無法涵蓋消費者評價權益。第一,從權利主體來看,兩者都屬于消費者,但是,消費者評價權主體是實際消費者,即具有真實消費體驗的消費者,要求作出評價的消費者同平臺內經營者的產品或服務之間具有直接利害關系;消費者監督權主體則是廣義上的消費者主體,該主體既可以是與平臺內經營者行為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消費者,也可以是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消費者,且更側重于后者——與消費活動有關的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過程中更為廣泛的適用主體。第二,從權利客體來看,兩者的保護法益大不相同。監督權保護公民的批評監督權益,評價權則保護消費者的評價權益。監督權保護的法益包括對經營者的經營行為是否合法合規以及其社會責任承擔等方面提出意見的權利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監督;而評價利益既包括消費者發表好評、差評或沉默的積極自主利益,也包括不受他人誤導、引誘、替代或者強制的消極防御利益。第三,從設權目的來看,監督權的行使目的是為了限制經營者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同時督促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責任部門和社會組織維護市場正義;而消費者評價權的目的更加具有特定性,其目的在于消費者基于私力扭轉市場信息不對稱所加劇的市場弱勢地位,從而矯正市場自主調節所帶來的弊端。消費者評價權側重維護的是交易地位公平和市場信息透明,網絡評價所起到的監督效果只是權利目的之一。
三、消費者評價權的立法配置
消費者評價權利利益的正當性不能僅停留在其權利證成的法理邏輯中,目前實踐中對消費者評價權益的保護仍依賴于現有法律規定的消費者監督權。由于現今消費者評價權益保護的寄生性和模糊性,我國消費者評價權實際上是一種 “無權利之名而有權利之實”的新興權利[4],故亟待探索消費者評價權的立法配置。
(一)消費者評價權立法的他山之鑒
在探索構建消費者評價權的立法配置之時,可以從比較法角度借鑒域外經驗。早在201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就首先完成了消費者評價權立法的突破。加州民法典第1670.8條(California Code,Civil Code-CIV§1670.8)規定,經營者不得在合同中約定“使消費者放棄發表任何表達的權利”的條款,否則需要賠償民事罰金,評價權受到損害的消費者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其中,條文運用了消費者做出任何陳述的權利(the consumer’s right to make any statement)的表述,說明了加州支持確立消費者評價權。另外,該州支持合同中“放棄評價”條款無效,規定了直接的救濟途徑。這其實源于實踐中美國經營者常常以壓倒性態勢嚴重限制消費者的評價權益,表現為經營者在消費合同中列明反對或者使消費者放棄評價權益的“封口條款”(Gag Clause),包括“不得詆毀條款”、不合理的知識產權聲明、共同保密條款等。長此以往,經營者對評價權益的剝奪和限制就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評價自由和買賣市場動態平衡,亦背離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言論自由權利的憲法精神,使得立法機關不得不對消費者評價權進行立法確認。
美國聯邦2016年頒布的《消費者評價公平法》(Consumer Review Fairness Act,CRFA)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部以消費者評價權益為主要內容的專門法律,是消費者評價利益權利化進程的一大飛躍。該法的主要立法目的在于打擊經營者對消費者評論權的限制或剝奪行為,明確格式合同中“封口條款”的界限和范圍,通過諸多禁止性規定保護消費者評價權。CRFA法案直接明確規定格式合同中“封口條款”自始即無效且違法,對“封口條款”的合法性判斷標準予以明確的否定態度。該法第2(b)(1)條(CRFA§2(b)(1))規定了妨礙消費者評價條款的主要情形,其中包括在格式合同中禁止或限制消費者評價、懲罰或者對評價的消費者收費以及責令消費者放棄或者轉移評價內容里的知識產權等。美國立法機關針對以“封口條款”為代表的限制和禁止消費者評價行為所做出的否定性法律評價有效規制了經營者權利的膨脹,從而保證了消費者評價權益的實現。CRFA法案是美國對消費者評價權保護的重要立法成果,而如今同樣作為互聯網強國的中國,對于消費者評價立法雖然散見于不同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中,但是立法明顯落后于實踐[5],亟待從立法上設計配置一套系統的消費者評價機制。
(二)消費者評價權的內容
消費者評價權益應當確權為一種法定權利,但作為一項新型權利,消費者評價權在實踐運用中的模糊性和交叉性使得自身的內容產生諸多分歧,從而容易導致司法和執法上的混亂。為此,將從消費者(權利主體)和經營者(義務主體)兩個角度分別探究消費者評價權的具體內容。
1.消費者:對評價利益享有的積極權能與消極權能
消費者評價權保障的應當是消費者的“評價利益”,即消費者能夠根據消費經驗自由、真實不受非法限制做出評價的特定利益。《天貓評價規范管理》將天貓評價分為“店鋪評分”(即店鋪DSR)和“評論內容”兩方面,其中消費者可根據消費體驗對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務進行描述相符、服務態度、物流服務三項評分。消費者在完成消費之后,對商品或服務以文字、圖片或者視頻的形式作出主觀性評價。這樣的評價利益既包括發表好評、差評或沉默等積極自主利益,也包括不受他人誘導、強制評價的消極防御利益,所以消費者評價權應當包括兩大權能——積極支配權和消極防御權。除此之外,對消費者評價權的保護內容也不應僅限于“評價”層面,在消費者的“評價”動作發出后,評價內容的呈現保持狀態也不能被忽略,這包括消費者有權決定是否刪除、修改評價內容的積極自主利益,也包括禁止經營者非法擅自刪除、撤銷、隱藏等評價內容的消極防御利益。以淘寶網為例,《淘寶網評價規范》在評價規則中規定了消費者的評價刪除或修改權和追加評論權等積極自主利益,但是,為了防止權利的積極擴張,淘寶網亦對此項權利作出次數和時間等限制。
2.經營者:負有保護消費者實現評價利益的義務
《電子商務法》第39條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第8條的有關規定其實對經營者就實現消費者評價權益設定了義務標準,包括建立健全并公示信用評價制度、不得刪除評價和不得虛假宣傳等義務。雖然這種通過對經營者設定具體義務的方式從而對消費者評價權予以保護的做法是一種立法上的突破,但是這樣散見于各法的列舉式規定很難涵蓋經營者全部形態的市場行為,尤其是經營者精準設計的規避行為。對于確定經營者義務的范疇,美國CRFA法案對于“封口條款”的“全面禁止”可以為我國立法提供借鑒。該法明確規定,禁止包括在格式合同中禁止或限制消費者評價、懲罰或者對評價的消費者收費,以及責令消費者放棄或者轉移評價內容里的知識產權等經營者義務,這種精妙的立法設計基本涵蓋了經營者負有的保護消費者實現評價利益的全部義務,經營者很難在該立法范圍之外設計“非法”對策。除此之外,美國CRFA法案的規定使得“封口條款”無效且違法。這種法律評價實際上加重了經營者的義務,經營者若想在合同中加入“封口條款”,那么該條款可能即將受到司法機關的合法性審判和有關行政機關的查處和監督,長期還可能影響企業信譽和口碑等無形資產。因此,這種在立法上對經營者義務的全面規定,迫使經營者更加審慎地正視“封口條款”帶來的不利法律后果的嚴重性,從而有效保護消費者評價權益實現的立法配置值得借鑒。
四、結束語
消費者評價權作為一項新興權利,在司法實踐中上升為“實在化權利”,應當得到立法系統的回應。市場經濟語境下消費者能夠自由發布對商家及其產品和服務的評價至關重要,所以應當引起立法者和司法者足夠的重視。鑒于新興權利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探討內容還有深入研究的空間,消費者評價權的圖景構建和價值衡量應當被充分關注。
參考文獻:
[1]" "許戀天.消費者網絡評價權的配置法理與立法表達[J].法制與社會發展,2021,27(3):147-166.
[2]" "王慶廷.新興權利漸進入法的路徑探析[J].法商研究,2019(1):41.
[3]" "李超.論消費者評價權[J].河北法學,2021,39(5):154-170.
[4]" "王慶廷.新興權利間接入法方式的類型化分析[J].法商研究,2020(5):119.
[5]" "應飛虎.消費者評價制度研究[J].政法論叢,2018(1):111-123.
[責任編輯" "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