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蘭縣有“銅鼓之鄉”的美稱,銅鼓數量眾多、造型精美,是東蘭民族文化的奇珍異寶。銅鼓文化擁有悠久且深厚的歷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學、藝術價值。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東蘭銅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面臨著普及受阻、保護變異等困境。基于“十四五”規劃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政策,以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的銅鼓文化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在東蘭縣銅鼓文化保護與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當今社會的文化保護方針與需求,提出創新性與建設性并存的對策,以此推動東蘭銅鼓文化的永續性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銅鼓文化;保護傳承;東蘭縣
中圖分類號:G1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22-0014-03
一、研究背景
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都高度重視。2021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2022年發布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也明確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必須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早在200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就出臺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明確指出,“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實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確保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在得到及時搶救和有效保護前提下,通過合理的開發利用得到繼承和持續發展。”[1]2022年,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廣西非遺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確立了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主要目標。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是國家級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因此,加強對廣西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至關重要,可以對保護和開發東蘭銅鼓文化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文獻綜述
銅鼓是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及東南亞地區眾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學界有“北鼎南鼓”之說。當前國內有關東蘭銅鼓的研究一般是從廣西東蘭銅鼓文化要素出發,研究的主要內容聚焦在文化地位、文化功能和文化保護方面。
(一)文化地位研究
關于文化地位的研究,大部分學者主要從銅鼓的歷史淵源、歷史價值和文化流傳等方面進行研究。
黃瑛(2019)在《廣西銅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研究》中提出銅鼓文化具有重要的地位[2]。一是銅鼓在廣西的普及面極廣,河池和百色兩市境內的銅鼓傳世最多,藏量眾多、種類豐富。二是銅鼓的歷史價值在于銅鼓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一定程度上,廣西銅鼓就是壯族族群記憶的一種載體。三是銅鼓文化流傳甚廣,東蘭、巴馬、鳳山、南丹、大化、都安、田林、隆林、西林、那坡等縣的壯族、瑤族、苗族、彝族等民族逢年過節、婚喪喜慶還在使用銅鼓。陳春妙(2019)在《東蘭銅鼓文化的保護傳承現狀及創新發展研究》中也提出了此觀點。
(二)廣西河池市東蘭銅鼓的文化功能主要集中于特色文化符號和產業資源
吳德群(2019)在《功能創新與結構“移植”:壯族銅鼓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研究》中探討了壯族銅鼓文化的功能。他認為銅鼓文化的功能創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銅鼓已成為廣西各民族特色文化的代表,成為廣西多民族共享的特色文化符號;二是銅鼓文化已成為重要的產業資源,在地方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3]。
(三)東蘭銅鼓文化保護的主要形式有數字化、活化、進化和符號化
在數字化方面,萬輔彬等學者提出了應對政策,認為各級政府及研究部門應該組織人員,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攝影、錄像、錄音等多種方式,將銅鼓文化的各種社會文化功能、銅鼓鑄造工藝等一一記錄下來,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把它完好地保存下來,并使其網絡化,以方便銅鼓文化的傳承。在活化方面,他認為銅鼓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的首要任務是恢復并保護銅鼓文化的文化生態,利用多種形式將銅鼓文化激活,使之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夠繼續傳承與發展[4]。在進化方面,要將保護傳統與推陳出新結合起來,賦予銅鼓文化新的生命力。在符號化方面,銅鼓以其獨特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已經成為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及東南亞一些地區的文化符號。
三、東蘭縣銅鼓文化保護和開發現狀
(一)東蘭縣銅鼓文化保護現狀
1.東蘭銅鼓建檔編號情況
東蘭非遺項目的建檔工作主要由東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東蘭非遺項目的建檔工作要從三個方面完善。第一,在分類整理各大類型銅鼓方面主要以類型、文字、圖片為主,按照銅鼓八大類型整理各種紋飾的銅鼓。第二,為進一步對銅鼓實施質的保護,當地文化遺產保護部門以標識代碼對銅鼓進行編號。第三,銅鼓制作過程繁雜,對尚未實施編號的銅鼓,東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在一步一步地進行完善。
2.“數字化+東蘭銅鼓文化保護”平臺情況
當前,東蘭縣的非遺項目共享平臺主要有東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和東蘭縣政府網,兩大平臺關于東蘭非遺項目記錄情況顯示,東蘭縣各種非遺項目收錄主要采取文字、圖片和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從兩大網站的對比來看,在銅鼓文化介紹方面,東蘭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比東蘭縣政府網的素材更加豐富,它在東蘭縣政府網僅有的文字和圖片介紹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類型的銅鼓增加了多段視頻;在傳承人的介紹方面,東蘭縣政府網的介紹雖不全面,但對銅鼓文化的習俗做了簡要的介紹,而東蘭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針對傳承人的內容卻沒有介紹。
(二)東蘭縣銅鼓文化開發現狀
1.數字化開發情況
目前東蘭縣人民政府以及各單位提出和實施的項目基本囊括了銅鼓習俗和銅鼓文化的相關內容,已經達到保護和傳承的目的。政府和各級單位通過采取一對多、口傳心授等方式對銅鼓的文化和習俗進行系統化保護。但是,在數字化開發過程中,銅鼓的歌謠、舞蹈、樂譜(鼓點)仍然沒有得到全面系統的整理,作為銅鼓文化物質載體的銅鼓,又因為鑄造工藝繁雜、鑄造技術不能普遍推廣而沒有新的銅鼓及時補充,以至現存傳世數量越來越少;而作為銅鼓背后深厚的銅鼓習俗與文化,則也面臨著傳承的問題。
2.宣傳情況
當前,東蘭銅鼓文化的宣傳主要依托新媒體的方式進行。在官方層面,東蘭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及東蘭縣政府官網會定期對東蘭銅鼓習俗和文化的相關活動在各大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比如,2022年7月7日—8日,由河池市二輕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主辦、東蘭縣人民政府承辦的河池市銅鼓鑄造工藝提質發展研討會方案在政府官網切實公開,目的是保護、傳承好全市傳統銅鼓制作工藝,促進傳統銅鼓制作工藝事業繁榮與發展。
四、東蘭縣銅鼓文化在保護和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古老銅鼓沒有落實編號
據有關記載,目前東蘭縣范圍內落實編號的古老銅鼓有612面,占世界銅鼓數量的1/4。據筆者調研了解,在河池市東蘭縣、南丹縣一帶仍有多面還未進行編號登記的銅鼓流傳在民間,其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銅鼓收藏者個人因素。收藏者擔心一旦對銅鼓進行編號,就會損害其個人利益,使收藏者只有收藏權和使用權,沒有交易權。二是政府和各級單位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在對古老銅鼓進行編號時,相關政策沒有宣傳到位,導致一些邊遠地區收藏者毫不知情,進而導致部分古老銅鼓沒有落實編號。
(二)“數字化+東蘭銅鼓文化保護”平臺建設需進一步改善
“數字化”是指將平常生活中的文字、圖像、視頻、音頻等轉化成計算機語言,以另一種方式重新進入人們生活的過程。現代社會逐漸進步,科學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如今中國傳統文化逐漸以網絡為載體進行傳承[5]。東蘭縣在銅鼓文化保護方面還未形成“數字化+銅鼓文化保護”的專項平臺,導致銅鼓文化在宣傳和古老銅鼓的數字化保存上存在欠缺。
(三)傳承環境變遷使傳承受限,學習制作銅鼓以及學會敲鼓的人數減少
隨著社會的變遷,東蘭縣銅鼓曾歷經“大煉鋼鐵”及“文化大革命”兩個歷史時期的嚴峻考驗。大煉鋼鐵時期,人們紛紛響應號召,拿出珍藏多年的銅鼓進行熔化煉鐵。“文化大革命”時期,持有銅鼓的人就被認為反動派。所謂一面銅鼓一個聲音,一面銅鼓一個故事,這兩個時期給銅鼓文明帶來了不可磨滅的災難,使得銅鼓文化相關文化面臨失傳的風險,直到2000年左右銅鼓才重新步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來。
受到現代藝術審美觀念及歷史事件的影響,年輕人對銅鼓的了解甚少,會敲銅鼓以及能上臺表演的人數屈指可數,在一些年輕人眼中,非遺是靜止的、枯燥的、死板的。
(四)銅鼓制作工藝繁雜,制作工藝面臨失傳,古老銅鼓難以修復
一面新的銅鼓制作需要經過多道程序,工藝復雜且所需時間長,一面稍微大的銅鼓則需要10—15天的時間,制作的時間和成本高。據相關史實資料表明,歷經了變遷之后,古老的制作工藝及制作原料的使用比例已經失傳,古老銅鼓一旦損壞,依據現有技術難以使其修復。東蘭縣現有的制作銅鼓技術多數是私人祖傳,一些技術傳內不傳外,導致制作工藝在傳承與改進過程中受到限制。
(五)行政支持和資金扶持不到位,使得銅鼓文化的開發面臨瓶頸
據調查資料顯示,東蘭縣2022年全縣一般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計劃235 162萬元,一般公共財政預算總支出安排235 162萬元,而全縣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預算支出僅僅為2 262萬元。由于東蘭縣財政資金在文化保護及開發方面的投入較少,再加上近幾年疫情的影響,導致私人修建的銅鼓收藏館及銅鼓制造廠的經營面臨困境。
五、東蘭縣銅鼓文化保護與開發對策
保護和開發銅鼓文化,需要在社會物質生產實踐及精神交往實踐基礎上建構理論遵循,健全保護傳承體系,提高保護傳承水平,加大傳播普及力度和完善非遺保護發展的保障措施,深入挖掘人類社會有關銅鼓的共同資源。因此,在開發和保護過程中應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保護搶救與開發利用的關系。
(一)基于銅鼓文化構建數字化收藏館
數字收藏館的建設有利于解決傳統博物館空間展示問題,讓藏品不再受空間的限制,有著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能力。通過“數字化”,將銅鼓及其文化的外觀形象、民族意義和文化底蘊等信息都轉化為現今社會人們所熟悉的圖像、視頻、音頻等媒體信息,以另一種形式步入現代化生活中。充分利用VR技術,將所要展示的銅鼓藏品無死角地展示出來,分解每面銅鼓內部的圖案及結構進行展示。
數字收藏館的建立有利于解決流傳于民間的古老銅鼓的統一展覽局限,以數字化保存現有銅鼓的特征,堅持給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真實性和完整性,防止古老銅鼓在損壞后沒有完整的記載資料,而修復技術達到要求時沒有參考資料進行合理復原。
(二)健全銅鼓保護發展的保障措施及保護傳承體系
堅持以政府為指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理長遠的規劃,分布實施,點面結合,講究實效的保護工作原則。有關部門應加大對古老銅鼓的普查、對流失銅鼓的追蹤力度,對還未進行編號管理的古老銅鼓進行編號管理。堅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堅持給予銅鼓文化遺產保護以真實性和整體性,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對銅鼓文化遺產的誤解、歪曲和濫用,在科學認定的基礎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銅鼓文化遺產在全社會得到認可、重視和弘揚、保護。
(三)堅持銅鼓與旅游融合發展,正確把握保護和利用的關系
堅持文旅融合,以維護文化多樣性為前提,強化文化旅游對銅鼓文化保護的有力促進作用。文化旅游與銅鼓文化保護應該相得益彰,不得以單純的旅游開發和利用取代銅鼓文化保護[6]。相得益彰的表現在于不能把銅鼓非遺變成單純的旅游表演,非遺的本質是旅游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維護非遺的生活本質是以文化多樣性作為文旅融合前提的根本內涵。強化銅鼓文化氛圍、跟上“銅鼓之鄉”品牌名稱,促進銅鼓文化氛圍,跟上旅游發展要求。
六、結束語
銅鼓文化具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銅鼓文化面臨眾多挑戰。因此,健全銅鼓保護發展的保障措施及保護傳承體系勢在必行,將數字化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上,能有效推動銅鼓文化活化傳承。
參考文獻:
[1]"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J].歌海,2005(4):65-66.
[2]" "黃瑛.廣西銅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7(47):84-87.
[3]" "吳德群.功能創新與結構“移植”:壯族銅鼓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9(5):154-160.
[4]" "萬輔彬,韋丹芳.銅鼓文化保護理念與基本措施芻議[J].廣西社會科學,2013(9):45-49.
[5]" "李娜.數字化技術手段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以佛教造像藝術為例[J].智富時代,2017(11):187.
[6]" "黃高原.強化非遺保護 成果普惠共享[N].中國旅游報,2022-01-18(2).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