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對黎錦暉20世紀20—30年代的兒童音樂創作進行研究,具體圍繞其創作的兒童歌舞表演曲和兒童歌舞劇開展案例研究,探尋黎錦暉兒童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特點,以及對我國兒童音樂發展產生的特殊價值。同時,還以《努力》《可憐的秋香》《小小畫家》三部黎錦暉的代表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對黎錦暉兒童音樂作品的特點與價值進行闡述,通過對相關歷史文獻和音樂作品的分析與解讀,揭示黎錦暉兒童音樂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黎錦暉"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 兒童歌舞表演曲" 兒童歌舞劇" 創作特點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3)17-0171-06
20世紀20—30年代是中國兒童音樂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背景中的政治、社會和教育變化都為兒童音樂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和條件。在此時代背景之下,我國涌現出諸多優秀的音樂家與音樂工作者,正是他們的不斷努力與積極探索,為后來的兒童音樂教育奠定了基礎。而這些音樂家對兒童音樂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思考,又進一步推動我國兒童音樂文化的發展。可以說,20世紀20—30年代正是我國兒童音樂起步階段,我國兒童音樂正是在對諸多現實社會問題的思考與對問題解決方法的探索中不斷成長和發展的,正因如此,這一時期的兒童音樂作品呈現出與其他歷史時期截然不同的音樂風格。黎錦暉是一位杰出的音樂家,其20世紀20—30年代兒童音樂創作便是這一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一、20世紀20—30年代兒童音樂發展的時代背景
20世紀20—30年代是中國兒童音樂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音樂教育開啟新征程的新起點。這一時期兒童音樂的發展與社會、教育和文化變革有著密切聯系。
20世紀20年代初,我國大力發展新式教育,教育成為國家發展的核心之一,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我國許多知識分子開始關注兒童教育領域,并提出“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們認為兒童是國家和社會的未來,應注重培養兒童的個性、才華和審美情趣。因此,充分利用兒童音樂發展教育成為外界廣泛關注的一大熱點。隨著國內外兒童音樂教育理念相互交流與融合,許多外國音樂教育家和藝術家來到中國,通過展覽和培訓來推廣現代音樂教育理念,為中國兒童音樂的創作與教育起到示范作用,促使中國音樂教育家開始對兒童音樂教育和音樂創作展開深入研究。隨后中國便開始重視兒童音樂教育發展,學校、俱樂部、音樂學院等機構也都紛紛開設兒童音樂班和合唱團,并引進西方兒童音樂教材和教學方法,為后來的中國兒童音樂發展作出貢獻。
20世紀20—30年代在社會和文化變革的背景下,兒童音樂教育開始引起人們重視,兒童音樂作品的創作和演出活動也逐漸增多。這期間,中國出現了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兒童音樂教育家和作曲家,黎錦暉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們為兒童創作了一系列音樂作品,包括兒童歌曲、兒童合唱曲等。這些作品以簡潔明快、節奏鮮明、易于吸引兒童的特點而受到了廣泛歡迎,促進了中國兒童音樂的蓬勃發展。同時,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家和作曲家也致力于發展兒童音樂教育,通過引入現代觀念和借鑒西方經驗,推動了中國兒童音樂的現代化發展。但在發展階段中許多音樂學者面臨著諸多難題,例如在引進西方音樂思想的情況下如何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或者要想推動中國的音樂發展,如何走出一條屬于自己本國特色的、新的道路,創作適合中國兒童所能接受的音樂?這樣的問題大同小異,初衷無非是如何將中國的兒童音樂做得更好,促進中國兒童的成長發展。
二、黎錦暉及其兒童音樂作品創作分析
(一)黎錦暉創作歷程概述
黎錦暉是一位杰出的音樂家,他的人生經歷與創作歷程展現了他對民間藝術的熱愛,以及對教育的深切關注,這與他從小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他出生于湖南湘潭的書香門第,幼時便展露出卓越的藝術才華。由于其從小參與各種傳統文化活動,如:祭孔樂舞等,因此對民間藝術形式頗有興趣,通過向民間藝人請教學習,積累了豐富的民間藝術素材,為他日后在音樂作品上的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20世紀初的上海是我國與西方世界接觸的重要窗口,這也使得這一時期的上海音樂文化受到了西方藝術思想的深刻影響,多種多樣的西方音樂文化與藝術思想的傳入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本土音樂文化,給本土音樂文化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在這一時期,黎錦暉對西方藝術思想的傳入持自己的堅決態度,主張“越是民族的,越是國際的”。他在積極吸收西方藝術思想的同時,也保證自己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將二者巧妙結合起來,創作了大批優秀的兒童音樂作品,這也是黎錦暉能夠在當今音樂界獨樹一幟的原因。
黎錦暉深受蔡元培先生教育理念的影響,尤其是美學教育,他認識到兒童啟蒙教育的重要性,決定以自己擅長的歌舞形式來推動美育,為此他編排的兒童歌舞劇在校園中廣泛傳播,通過歌舞形式教學,推廣普通話教育,讓學習變得更具趣味性。同時,舞蹈動作可以讓孩子們從單純的歌詞記憶中解脫出來,通過形體表演感受美感,并教會學生行為規范,培養學生正直善良、團結友愛的價值觀。黎錦暉深知兒童歌舞劇美學特征的研究對創作兒童音樂有著巨大作用,在了解它所產生的歷史背景的同時,音樂創作活動的創作理念和審美觀念必然也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在黎錦暉的整個音樂生涯中,他都始終堅持自己的藝術目標,將音樂創作與兒童教育結合在一起,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背景和社會思潮,創作出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兒童音樂作品,這些兒童音樂作品在藝術與教育領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因此,對黎錦暉兒童音樂創作歷程的研究,正是對其人及其作品歷史價值的肯定。
(二)黎錦暉兒童音樂作品創作特點分析
1.內容簡潔明了
簡潔明了、朗朗上口是黎錦暉兒童音樂作品最為突出的特點。該特點主要體現在他的歌詞創作方式上,他習慣運用通俗易懂且生動活潑的白話文,使之與普通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語言更為貼近。黎錦暉的語言既不像傳統文言文那樣詰屈聱牙,也不同于當時一些完全西化的文學語言,而是采用大量新鮮的口語,使其作品更加生動活潑。他創作的歌詞簡單易懂,重復的句子也比較容易記憶,運用孩子容易理解和歌唱的方式表達天真和樂趣。通過這種方式,黎錦暉創造了許多朗朗上口的兒童歌曲,如《麻雀與小孩》和《小羊救母》,除了將語言口語化,注重將歌曲的旋律和音調進行模擬刻畫,他還發明了音樂句子的創作方法,使語言聲調與兒童歌曲音調相協調,使歌曲唱起來朗朗上口。同時,他注意到不同人物身份和情感表達需要模擬不同的語氣,為此對語氣的變化同樣進行了準確刻畫,并通過音調的提升和降低呈現出不同的情緒。
總而言之,黎錦暉的兒童音樂作品在通俗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他通過使用大量白話文歌詞,結合旋律和語氣的表達方式,創作出生動有趣且容易被人們接受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深受廣大兒童的喜愛。
2.選題契合兒童
黎錦暉的兒童音樂作品貼近兒童生活,富于兒童情趣,這主要體現在他將常見的花、草、鳥、貓、狗、羊、蝴蝶,以及風、雨、閃電、太陽等自然現象帶入劇中,并將其擬人化。這些角色與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事物屬性密切相關,也符合兒童思維特點。作品則通過擬人化的藝術手法,將劇中的世界與孩子們心目中的世界完全融合在一起,使兒童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他以歌舞的形式將自然動植物融入故事情節,講述植物生長過程的童話故事。這種形式既符合兒童愛唱愛動的特點,又具有較高的欣賞性和感染力。他深入了解兒童的身心特點,迎合兒童好奇愛動、喜歡跳躍、歡呼和奔跑的生理需求。在他的作品中,舞蹈是兒童自由揮動手臂奔跑的表現形式,在藝術美的引導下盡情釋放兒童的天性。
黎錦暉也注重深入兒童的內心世界,揣摩他們的情感變化,通過歌舞劇與兒童進行溝通。他通過擬人化的藝術手法,將小動物塑造成與人一樣的角色,以此表達深刻的主題。例如,在《麻雀與小孩》中,通過擬人化處理,表達了老麻雀焦慮、恐慌和悲傷等情感,引起孩子們的同情和共鳴,激發了他們的同理心。黎錦暉創作的兒童歌舞劇充滿活躍歡快的氣氛,展現了一個朝氣蓬勃的兒童世界。使用擬人化的藝術手法,他使劇中的人物更加親切,氣氛更加活潑,符合兒童心態,使他們更容易接受劇情。這些親切生動的藝術形象使黎錦暉的兒童音樂作品具有觀賞性和感染力,成為一種激發兒童好奇心和情趣的方式。擬人化藝術手法在其兒童劇創作中廣泛使用并且深入推廣。這種方式使劇中角色更加親切,讓孩子們更容易產生興趣和好奇心。黎錦暉的兒童音樂作品多以童話色彩為主,使用擬人化的方式創作,在運用擬人手法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這樣的創作方式使得黎錦暉的作品在兒童的心目中展現出一個奇幻而有趣的世界。
3.歌、舞、戲劇表演三位一體
黎錦暉將歌、舞、戲劇表演融合為一體,這種綜合形式在當時具有典型意義。他最初創作兒童歌曲是為了推廣國語,輔助新文化運動。在深入了解兒童生活的過程中,他發現兒童對類似曲藝的表演和唱歌非常感興趣。因此,在創作歌曲的基礎上,他進一步創作了歌舞表演曲,以滿足少年兒童的需求。這些作品包含歌曲、舞蹈和游戲等多種形式,無需過多道具和服飾,內容生動,形式活潑多樣,深得兒童的喜愛,且容易被他們接受。其兒童音樂作品采用多種形式,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其中,如多人對唱、生活化的舞蹈等。再加上他十分注重歌詞的口語化,讓歌曲更貼近日常生活,使學生愛唱,并在舞臺上表演自如,成為孩子們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的娛樂游戲。同時在他的創作中還大量運用土風舞、芭蕾和現代舞等藝術形式,他將土風舞的熱烈、輕快和奔放的舞步融入作品中,非常契合兒童喜歡跳躍和奔跑的天性。芭蕾舞姿的舒展和輕盈與童話世界中的人物和情節相結合,讓孩子們感受仙境和飛翔的動態。現代舞注重個性和自我表達,有利于培養孩子們的創造力。
4.形式詼諧幽默
黎錦暉以歌舞劇的形式向孩子們傳達人文主義、互幫互助、真摯友誼等價值觀,主題鮮明、積極向上。他的作品集中于勞動創造幸福、善良和愛戰勝邪惡的思想上,巧妙地將思想內涵融入生動的藝術形象和情節中,使作品變得生活化和藝術化,在諷刺和批判舊教育的同時避免了說教的僵化。不僅語言生動、形象,富于理趣、情趣,而且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兒童的注意力,這就是其兒童音樂創作的成功之處。不難發現,在他的作品中尤為注重以藝術的形式將深刻的思想內涵寓于生動的劇情中。他運用幽默、諷刺、感人的手法,通過角色之間的對話、行為和細節刻畫,清晰展現出舊教育的陳腐守舊,以及人性的矛盾。例如,在《小小畫家》中,三位私塾先生通過歌唱和唱和的方式表達對舊教育的鞭撻,而不是直接說教。這樣的處理方式使作品更加生動有趣,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對舊教育的反思和思考。他的作品不僅注重藝術性,還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他以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切入點,通過劇情和角色表演,將科學知識巧妙融入作品中,讓孩子們在觀賞歌舞劇的同時學到相關科學知識。
綜合來說,黎錦暉的兒童音樂作品具有寓莊于諧、寓教于樂的特點。他通過藝術形象和劇情向孩子們傳達人道主義精神、相互幫助、友誼、勞動創造幸福、善良和愛心等價值觀念,并巧妙融入科學知識的傳授。他的作品通過幽默、諷刺和感人的方式激發觀眾思考和反思,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性。
(三)黎錦暉兒童音樂作品創作思想分析
黎錦暉兒童音樂創作理念主要體現在扎根于人道主義的“愛的教育”上。他的創作宗旨是以表現好人好事為主,以“愛”和“美”為創作基礎。他注重通過音樂舞蹈形式,向孩子們傳遞真、善、美的教育。黎錦暉對兒童歌舞劇的創作沒有傳統和資料可供借鑒,因此他花費了大量精力觀察孩子們的行為活動。他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水平和成長情況,并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地進行編創。正是這種深入觀察和準確把握兒童心理的創作方式,讓他的兒童音樂作品深受孩子們喜愛,并得到廣泛傳播,流傳至今。
黎錦暉的創作理念強調在兒童音樂作品中注入愛的教育。通過感人的故事和優美的舞蹈演繹,以及注重觀察兒童心理發展狀況,他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簡單、直接的美育環境。他的作品從多個方面向孩子們傳遞真、善、美的教育,讓他們在音樂舞蹈中體驗到美的力量,從而受到啟發和教育。這使得其作品至今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黎錦暉作為中國兒童音樂的先驅之一,聲名鵲起,其創作的兒童音樂作品深受兒童喜愛,注重兒童心理發展特點與成長環境的結合,通過歌舞向兒童傳達人道主義價值觀和美好的情感。他的作品兼具藝術性和教育性,對中國兒童音樂教育產生了積極影響。
三、黎錦暉兒童歌舞表演曲作品分析——以《努力》《可憐的秋香》為例
在對黎錦暉兒童歌舞表演曲作品進行分析之前,本文首先對黎錦暉兒童歌舞表演曲作品的特點與表演形式進行分析,在分析中發現,黎錦暉兒童歌舞表演曲作品與傳統作品不同,其具有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一種是以《努力》為代表作品的集體性歌舞表演曲,即所有參與歌舞表演的表演者都需要演唱和舞蹈;另一種則是以《可憐的秋香》為代表作品的分離式歌舞表演曲,即舞蹈者不演唱,演唱者不跳舞。這兩種不同的表演形式使得其作品呈現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基于此,本文以這兩部代表作品為研究對象,對黎錦暉兒童歌舞表演曲作品進行深入分析。
《努力》是黎錦暉兒童歌舞表演曲中一首極具代表性的作品。這首歌曲以教導兒童積極向上為主題,鼓勵他們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努力奮斗。
首先,整首歌曲簡潔明了,歌曲旋律線條柔和,節奏輕快,有一種積極向上且向上跳躍的感覺。這樣的音樂風格有助于激發兒童的興趣和熱情,讓他們更容易接受并參與到表演中。
其次,這首歌的歌詞鼓勵孩子們在困難面前堅持下去。主要強調努力克服困難、追求進步的重要性。通過這些內容,歌曲向孩子們傳遞了積極的價值觀,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斗志。
最后,除了音樂和歌詞,黎錦暉還通過舞蹈和舞臺表演的手段增強了歌曲的感染力。舞蹈動作的設計強調了努力和奮斗,使觀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歌曲所傳達的意義。
總體來說,黎錦暉的《努力》是一首旋律歡快、歌詞鼓勵兒童努力奮斗的歌曲。通過這首歌曲,黎錦暉希望激發兒童自信心,培養他們的積極進取精神,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追求進步和成功。
《可憐的秋香》同樣是一首極具深刻意義的兒童歌舞表演歌曲。該歌曲采用了三層敘事結構,前兩層以敘事為主,通過暖和的太陽、美麗的月亮和燦爛的星光三大自然景觀與秋香不同人生階段呈現對應關系,揭示秋香的成長經歷和孤獨的命運。這種敘事手法自然簡單,符合兒童的心理接受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三個層次是帶有情感色彩的主題句,通過旁觀者的視角來表達對秋香命運的同情和悲嘆。
整首歌曲曲調更為接近我國當時的傳統民間小調,這也與黎錦暉當時傳承傳統音樂文化有很大關系。歌曲雖說分為三段,但都為重復旋律。樂句通過規整的布局形成基本的層次劃分,帶有“講故事”的創作手法更加吸引兒童演唱及表演。不難發現,歌曲中運用了許多波音、下行線條,這就是根據平常的口語化進行創作的,歌曲中不斷重復“可憐的秋香”,正是突出了歌曲所表達的宗旨,音樂情感也在樂段重復及發展中不斷加深。此外,歌曲的表演方式獨具一格,獨唱者在舞臺一側充滿表情地演唱三段歌詞,同時,歌詞中的人物如秋香、金姐、銀姐、爸爸、媽媽等通過角色扮演在舞臺上表演,配合適宜的表情、舞姿和形體造型,使整個表演更生動,且藝術化。這種只唱不演、只演不唱在當時是一種十分先進的表演形式,表演分工非常明確,更容易集中兒童的專注力。
總體來說,《可憐的秋香》通過淺顯的情節陳述塑造鮮活的形象,歌曲風格親切、平易,寓意深刻的道理,且通過音樂結構與歌詞緊密呼應,以及獨特的表演方式,使整個作品更具藝術性和感染力。這些特點使得《可憐的秋香》成為一首優秀的兒童音樂表演曲目,引起觀眾對秋香命運的思考和共鳴。
四、黎錦暉兒童歌舞劇作品分析——以《小小畫家》為例
《小小畫家》是黎錦暉創作的一部兒童歌舞劇作品,從內容的思想性和音樂技法的專業性來看,可以說是其最高成就的兒童作品之一。
這部作品在戲劇性方面進行了深入挖掘,比起《麻雀與小孩》,它更具戲劇性和藝術性。黎錦暉在創作過程中提到:“我覺得根據這個鬧劇的輪廓編個小歌劇來進行旁敲側擊,避免正面沖突,比較有效,而且可以順利地演出,于是就寫了《小小畫家》。”這說明黎錦暉通過《小小畫家》試圖旁敲側擊地抨擊封建教育制度,主張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倡導兒童個性解放和培養抗爭精神。這正好反映了“五四”時期的新觀念——“反抗封建專制,爭取民主自由”。此外,《小小畫家》成功運用喜劇因素,是黎錦暉兒童歌舞劇作品中的典范。前奏曲中的樂思發展與整部歌舞劇的基調相符,為劇情環境營造了相應的氛圍。盡管在結構和組織上相對簡單,但其構思與西方歌劇中的序曲有相似之處。黎錦暉在作品中展現了獨立的創作風格,避免簡單地移植曲調,同時吸收多種民歌,并結合西洋作曲技法,提升了作品的創作水平。
綜合來看,兒童歌舞劇以濃郁的民族特色滿足了廣大群眾的審美需求,正是這一特點使得《小小畫家》在問世后迅速在全社會普及。黎錦暉通過這部作品展示了他在思想性和專業性方面的最高成就,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文化氛圍和藝術發展狀況。
結合對兒童歌舞劇《小小畫家》的分析,本文認為,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擬聲詞的加入幫助音樂更加貼近生活,易于兒童理解。例如《小小畫家》中有假扮小狗“汪汪”的叫聲,這便是為了迎合兒童單純、樸實的心理特點,以及較為淺顯的接受能力,還采用了簡單的旋律和規整的節奏。此外,兒童歌舞劇的演唱主體和表演者多為兒童,兒童被視為傳播這一藝術形式的主要媒介。
其次,多樣化的音樂形式。考慮到兒童的生理特點,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采用多種表現形式,包括聲樂、舞蹈和舞臺表演。通過對兒童表演技能進行訓練,這些多樣的表現形式充分滿足了兒童的好奇心和活躍性。
最后,趣味性十足的音樂表現內容。黎錦暉在兒童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也體現在他的兒童歌舞劇中。這些作品往往取材于孩子們喜愛的童話、神話或寓言,充滿樂趣。他巧妙地將通俗易懂的故事融入其中,同時通過情節教育提高孩子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好的音樂作品能夠促使兒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
這些特點使得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作品在藝術上更貼合兒童這種受眾群體需求,引導兒童進入音樂與舞蹈的世界,并在趣味和教育之間找到平衡點,更好地為創作優秀的兒童音樂作品提供支撐。
五、結語
綜上所述,無論是20世紀20—30年代,還是今天,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及兒童歌舞表演曲作品都在社會上發揮著積極作用,對我國兒童音樂的創作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對黎錦暉兒童音樂作品歷史價值與藝術素養進行分析,不僅是對黎錦暉個人歷史功績的確認,而且是對我國兒童音樂發展歷史的研究,只有明了我國兒童音樂發展歷史,才能傳承和發揚優秀的中華民族音樂基因,為未來的兒童音樂發展與教育提供具體的方向參考。客觀來說,黎錦暉兒童音樂作品的創作手法、表現形式,以及其中蘊含的兒童音樂教育理念都具有極高的創新意義,對我國兒童音樂領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基于此,本文認為黎錦暉的兒童音樂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具有較高的教育意義,黎錦暉的兒童音樂作品一方面可以作為優秀音樂作品用于兒童音樂教育領域,另一方面黎錦暉的音樂教育思想以及其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的發展理念對于當下兒童音樂的創作與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黎遂.民國風華:我的父親黎錦暉[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1.
[2]張永久.民國三大文妖:張競生劉海粟黎錦暉[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
[3]平心.舞蹈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張贊.黎錦暉音樂教育貢獻與思想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5]譚群.永恒的魅力——黎錦暉筆下的童話世界[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