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莫扎特的音樂風格在他創作的鋼琴奏鳴曲體裁中有極大的體現,有活力的、純潔的、歡快的氛圍是莫扎特創作奏鳴曲的代名詞。莫扎特的音樂風格與他創作時的經歷、年齡息息相關。對比同時期的作曲家,莫扎特極早地展現了他創作的驚人天賦,也使得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成為古典主義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正是莫扎特鋼琴奏鳴曲具有獨特的音樂風格,所以在演奏中如何將這種音樂風格進行還原,成為當今演奏者的一大難點。本文以莫扎特鋼琴奏鳴曲K.284第一樂章為例,通過分析該作品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演奏技巧等,對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音樂風格與演奏技巧進行剖析。
關鍵詞:莫扎特奏鳴曲 "K.284 "音樂風格
中圖分類號:J6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6-0057-04
一、莫扎特生平簡介及其鋼琴奏鳴曲作品簡析
作為一名演奏者,要想全面了解一首作品,需要從創作者本身的人生經歷和作品的創作背景、時代背景出發,因此在分析莫扎特鋼琴奏鳴曲K.284第一樂章前,需要針對莫扎特的生平與他創作的鋼琴奏鳴曲進行剖析,以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莫扎特創作。
(一)莫扎特的生平簡介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作曲家、鋼琴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莫扎特在音樂方面的創作幾乎包含了所有領域,同時莫扎特的創作也極大地推動了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發展,他對維也納的音樂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他與同期的作曲家海頓等人的作品標志著古典主義音樂的高峰。莫扎特于音樂上的造詣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父親,也正是他的父親給予了他最早的音樂啟蒙教育,3歲起他就在音樂方面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可以說莫扎特從出生起就飽經父親的音樂熏陶。
莫扎特是公認的、罕見于世的音樂神童,從1762年起,莫扎特的父親帶領著他與他的姐姐開啟了遍布歐洲大陸的演出,所經歷之處都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大家都對這個小天才贊賞有加。在1772年,這種長達十年的旅行演出畫上句號,莫扎特選擇回到薩爾茨堡,并成為宮廷樂隊中的一員,后因大主教管束嚴厲,莫扎特對此產生極大的不滿,在1781年,莫扎特果斷地結束雇傭關系,只身前往維也納定居,開啟了自由音樂家道路。
莫扎特在短暫的35年里,憑借著對音樂的熱愛創作出600余首不同體裁、不同形式的作品,并且對于多種藝術體裁進行了豐富和發展,創作出具有個人特征的音樂作品。即便是生活與創作的道路多么艱難,他創作的作品始終將他心底里的純真與樂觀態度展現出來,給人以積極的力量,這些作品對于音樂人來說,不僅僅是音樂學習之路上的材料與參考,更是最為珍貴的財富。
(二)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概括
莫扎特是一位音樂天才。他創作的所有音樂作品中,鋼琴奏鳴曲在器樂作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相比于貝多芬來講,莫扎特創作的鋼琴奏鳴曲雖在戲劇性上有所欠缺,但卻是運用當時新發展的奏鳴曲式創作的最精致、優美的音樂。莫扎特運用自身的音樂才能,進一步將奏鳴曲創作推向頂端。
莫扎特的一生中共創作了19首鋼琴奏鳴曲,所創作的鋼琴奏鳴曲彰顯了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風格,從作品的旋律性來說,非常優美動人;樂句更傾向于方整性的結構,調性、和聲為基礎,并且采用明確的終止式,奏鳴曲式也得到了廣泛應用;隨著18世紀中葉以后教會音樂的淡出,通奏低音逐漸廢除,主調音樂風格走向成熟;在音樂創作方面,作品的理性因素增強,多采用無標題、純音樂的形式創作。除了上述關于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音樂特征以外,他鋼琴奏鳴曲的創作歷程可以用三個時期來劃分,其作品本身與當時的社會背景都息息相關。
1.早期奏鳴曲
該時期莫扎特一共創作了六首作品(K.279-K.284),這六首作品有“家鄉奏鳴曲”之稱,莫扎特在早期創作的奏鳴曲都是非常有活力的,并且多數是由三個樂章構成,作品的風格與他創作年齡和父親對他的影響有著非常大的關系,其中K.279這首作品極具探索性、實踐性以及創新性,因為莫扎特在這部作品中首次運用了奏鳴曲體裁,從作品中能感覺到一些巴洛克音樂風格,作品中的裝飾音運用,能感覺到是對海頓創作的鋼琴奏鳴曲的繼承,但即便有這些因素,莫扎特也將自己音樂創作的個性融入其中,使得旋律性增強,更多體現了積極、樂觀精神。
2.中期奏鳴曲
中期奏鳴曲一共包含七首奏鳴曲,創作地點位于曼海姆和巴黎。談起莫扎特,就不得不說莫扎特最重要的創作領域是歌劇,他在歌劇創作領域有非常多的作品,也正是這個原因,為莫扎特創作鋼琴奏鳴曲帶來靈感與啟發,進而使莫扎特的音樂從語言與情緒的表達方面更為激動、強烈,創新性與戲劇性得以進一步提升。例如K.310這首作品,作品中低聲部出現了主題元素,從而表現出帶有悲劇的情緒色彩。這一時期奏鳴曲采用的曲式結構也非常多樣化,例如K.331這首作品,變奏曲為第一樂章、帶有三聲中部的小步舞曲為第二樂章、采用了回旋曲式原則為第三樂章,從音樂材料上講,從第一至第三樂章,整個作品的關聯性深有體現,這種鋼琴奏鳴曲在莫扎特的創作中也是罕見的。談起中期奏鳴曲,最讓人意想不到的作品當屬K.333,這首作品篇幅上有了明顯變化,作品篇幅較早期奏鳴曲相較更為龐大,此外,該作品中的大段華彩在最后一個樂章再現部之前出現,極富有戲劇性、創新性,在音樂上給聽眾制造了意想不到的音樂效果,充分體現了莫扎特對于音樂的審美獨特性和個性,這種創作方法,使得中期莫扎特創作的鋼琴奏鳴曲又有了嶄新的音樂語言。
3.晚期奏鳴曲
晚期奏鳴曲一共包含了五首奏鳴曲,這五首奏鳴曲都是莫扎特在維也納時所創作的,這時的莫扎特由于自己人生豐富的經歷,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有了很大感觸,從而自己的思想與內心情感也豐富起來,這也意味著莫扎特的創作風格開始轉變,更多注重于自己內心的情感獨白。最具有代表性的晚期奏鳴曲是K.570,這首作品創作于他生命的最后兩年,同時這也是莫扎特最困難時期所創作的作品,這時的莫扎特疾病纏身、借錢度日、生活苦不堪言,但即便是這樣的生活狀態,依然能從這首K.570作品中感受到莫扎特心底里那一絲純真與平靜。此外,莫扎特在晚期創作的作品K.475帶有少許的浪漫主義音樂風格,呈示部中的兩個主題從情感上與力度上都形成了鮮明對比,給聽眾帶來兩個不同的音樂形象,同時給予了展開部更為寬廣的發展空間。
二、莫扎特鋼琴奏鳴曲演奏技巧
想要了解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演奏技巧,演奏者要從外到內、由淺至深地剖析整首作品,無論演奏哪一首作品,都應當從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的親身經歷入手,然后再去了解整首作品的風格以及演奏時應注意的問題。音樂風格僅僅是一個概括性的稱謂,精確到每一位作曲家的時候,每位作曲家的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那么這種風格也就會作為作曲家思想感情在音樂中的體現,是當今眾多演奏者需要呈現給聽眾的音樂反映,這種音樂反映需要將對音樂的理解與演奏時的技巧相結合,從而還原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音樂風格。
(一)演奏中“選譜”“讀譜”的重要性
音樂是人們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的特殊方式,演奏者則為敘述者,樂譜則是演奏者所講述故事內容的重要依據。選譜看似是一項簡單、淺顯的工作,但是對于專業的演奏者來說,選譜的過程相當重要。只有科學正確選譜讀譜,才能夠幫助演奏者捕獲信息,賦予音樂作品更深的內涵與意義。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曲譜在市面中有很多版本,那么在選擇的時候要盡量選擇原版曲譜,原版曲譜具有比較強的科學正規性,能夠幫助演奏者更好地去演奏一首作品。
正確的讀譜是保證鋼琴順利演奏的基礎。樂譜作為音樂信息的載體,它包含了眾多的音樂演奏信息,能夠指導演奏者開展演奏。同時,深入理解樂譜,有利于幫助演奏者把握作品的深層內涵。認真分析每一篇譜子,深入挖掘其中的信息與規律,這對于理解作曲家原意和展開良好的二次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在彈奏作品之前,讀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關注譜面上有沒有小標題與注釋,可以根據小標題和注釋等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其次,讀譜不僅僅是把音符認出,還要認真研究不同演奏方式的音符和譜面上標注的所有表情記號,表情記號能夠幫助演奏者更快速地了解作者創作時的初衷,將整個作品都盡可能讀透。讀譜的關鍵更在于養成一個好的讀譜習慣,就比如說在接觸到一篇新的文章,默讀時的大腦內部是有聲音的,這種習慣要運用到讀譜中,通過對譜面信息的解讀,大概了解作品面貌。
(二)演奏中“觸鍵”的重要性
如果僅僅從音符的復雜程度來說,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是較為簡單的,但恰恰是面對這種簡潔的音符,如何演奏出悅耳的旋律具有非常大的難度;所以在演奏莫扎特鋼琴奏鳴曲時,需要對觸鍵的力度有更好的把控。針對不同的樂句,其表現的內容與情感的強烈程度是不同的,演奏者需要根據自身對于曲子內容的理解,靈活控制指尖觸鍵的速度、力度,以及觸鍵的角度。例如在演奏時,如若指尖的力量過重或者觸鍵速度過快,會導致整首作品演奏出來非常生硬、不靈動,缺少了莫扎特鋼琴奏鳴曲有活力的特點;相反,指尖的力量過輕或者是觸鍵速度過慢則會導致作品的音樂性、流動性不足;對此,演奏莫扎特鋼琴奏鳴曲中的快板樂章時要充分調動手指的積極性,要掌握輕快、顆粒性、敏捷的特點,著重、反復練習指尖力量。演奏慢板樂章時更要單獨練習每個樂句,要探究自己演奏時手指觸鍵的不同深度所產生的不同音色,并且要保證觸鍵力度的均勻性,從而保證樂曲的旋律性得以最好的展現。
(三)旋律“歌唱性”的重要性
莫扎特創作的鋼琴奏鳴曲最大的特性就是旋律線條流暢和音樂內容豐富,他擅長運用主調和聲織體作為主導位置來表達自己純真的、豐富的內心情感,如何將莫扎特簡單小巧的音符演奏出極具歌唱性的作品是演奏者要認真探究的;要想讓自己演奏的莫扎特鋼琴奏鳴曲有歌唱性,最重要的就是尊重莫扎特創作時所寫的每一個大連線、小連線、表情記號,以及力度記號等。在演奏時不能僅僅只是把譜面內容彈下來,更要研究每一個樂句是如何走向、如何呼吸的,這就猶如人在說話一樣,人在說話的時候是會有一定節奏性的,通常是說完一句話才會有小呼吸,不可能是斷斷續續的,也不可能是每說一個字就要呼吸一次,將這個例子運用到演奏上,就是大家所談到的音樂線條感;演奏者要充分運用自己的耳朵和嘴巴,耳朵要聽自己彈出來的是不是好聽,是不是符合莫扎特所表達的情感;嘴巴要唱,唱在鋼琴演奏中是非常重要的,有時怎么也彈不出一個好聽的樂句或者一個樂段時,用嘴巴唱一遍能賦予一個全新的音樂感覺。
(四)踏板“方式”的重要性
對于莫扎特創作的鋼琴奏鳴曲,在當今社會中,對于用與不用踏板的爭議非常之大,這種爭議的原因如下,在當時的年代,鋼琴的音色與現如今的鋼琴音色截然不同,那時的鋼琴呈現的音色是清脆的,而且非常干凈透亮,對于現在來說,想要利用鋼琴如此清澈透亮的音色去詮釋作品,則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借助踏板的作用。如今在演奏莫扎特鋼琴奏鳴曲時,踏板的運用對于作品的呈現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演奏者必須學會正確科學地運用踏板,尤其是對于踏板時力度力量的把控。例如在演奏中,要特別控制踩踏板時的力量,要特別注意踏板的使用對于音色的影響,如果踏板踩得深,會導致聲音非常混亂,造成聲部重疊,這對一首作品的整體效果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此外,踏板何時運用也是有規律的,盡可能避免在快速跑動段落加入大量的踏板,也盡可能避免在不協和音列、音程與和弦中加入踏板,因為在這些時候,踏板的加入不但不會起到優化聲音效果的作用,反而會對樂曲的音效和整體呈現造成一定的干擾??傮w來說,無論用還是不用踏板,演奏者都要時刻保持清醒。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應當是干凈的、純潔的、活潑的,要利用踏板更好地烘托情感,使音樂情緒提高,使樂句線條感與歌唱性增強,這是莫扎特鋼琴奏鳴曲中使用踏板的真正目的。
三、莫扎特鋼琴奏鳴曲K.284第一樂章解析
(一)創作背景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K.284創作于1774—1775年間,是屬于莫扎特早期鋼琴奏鳴曲中的其中一首;當時的莫扎特在宮廷擔任樂師,這首作品是為男爵鄧尼茨而創作,所以這首作品從當今的哪個版本的譜子中都可看到《Durnitz》的標題,作品整體表現了歡快氛圍,音樂節奏較快,很遺憾的是這位男爵并未向莫扎特支付酬勞。
(二)曲式結構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K.284》第一樂章是典型的奏鳴曲式,D大調,4/4拍,快板,由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構成。
呈示部,主部主題1~8小節,連接部9~21小節,副部主題I22~37小節,副部主題II38~50小節,結束部51小節。
展開部,第一階段52~59小節,第二階段60~71小節。
再現部,主部主題72~79小節,連接部80~92小節,副部主題I93~109小節,副部主題II110~126小節,結束部127小節。
(三)曲式分析與演奏釋要
呈示部:由主部、連接部、副部、結束部構成。
主部:主題由琶音的主和弦開始,休息一拍后向下六度大跳,后級進下行并反復一次進行到主音,構成主題的核心動機。主部由兩個樂句構成,整個主部旋律輕快活潑,夾雜著戲劇性的沖突,第一個樂句(1~4小節)旋律動靜結合,最后出現了八度旋律的同時進行,在演奏時,這里要注意跳音的方式,輕巧、活潑,指尖的力量要集中,要有顆粒性。第二個樂句(5~8小節)以開始的六音組為模進動機,力度由p-f-p-f,依次向上三度模進兩次,這里演奏時要把強弱對比展現到極致,此外著重突出高聲部的高音,層次感要明顯。模進了兩次后接入大量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動,起到了連接作用,演奏時,十六分音符力度要均勻,并提高手指的積極性。如譜例1:
譜例1:
連接部:連接部由一部分新材料構成,低聲部主音持續,同樣運用了模進手法,這里演奏時應當注意高聲部旋律的歌唱性和音樂線條,以及每個句尾音的觸鍵要深,可少加入一些踏板烘托情感。緊接著進入模糊調性階段,旋律移到了低聲部,由八度音程構成,高聲部則是大量的分解和弦,這里演奏時低聲部的八度要飽滿結實,充滿肯定性。從第17小節開始,連續主持續音大量出現,為副部做好了調性前的主準備。如譜例2:
譜例2:
副部:副部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調性轉到了主調的屬方向調,一階段旋律中彌漫著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想將其肢解,但副部主題旋律線條仍流暢自然地呈現出來,旋律的骨架節奏為前八后十六一直延續到一階段的結束。二階段雖仍是以大量分解和弦為主,但主旋律在高低聲部反復橫跳,先是級進上行,緊接著迂回下行。整個副部的演奏方式要有急有緩,觸鍵的位置要著重把握。
結束部:回顧了主部戲謔的節奏性格,最后接入兩拍柱式和弦形成反差。
展開部:由兩個階段構成,調性游離在A大調之上,承接副部調性,這里調性頻繁游離,因此并不用分析其和聲功能。I階段旋律先出現在低聲部,緊接著高聲部旋律與之相互呼應,旋律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音群中稍縱即逝。II階段旋律都在高聲部上,以兩小節為單位向下二度模進兩次,類似三連音的分解和弦與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高低聲部交錯進行,之后又將三連音音程擴大,同時低聲部結合三度音程疊置的旋律,末尾大量十六分音符形成過渡。演奏者在演奏展開部的時候,要合理控制好左右手的配合與銜接,特別是一階段中的跳音,顆粒性更為重要。
再現部:為呈示部的變化重復,調性回歸主調D大調之上形成調性再現,副部材料有所擴充,旋律和聲基本保持不變。
四、結語
曾有人評價,“莫扎特即音樂”,莫扎特具有驚人的音樂天賦和創作才華,莫扎特創作的音樂作品充滿著個人特色和獨特的音樂魅力,莫扎特一生所創作的音樂作品具有豐富的體裁,每首音樂都值得演奏者去學習和借鑒。莫扎特這位音樂天才,用他的一生帶給人們大量的優秀作品,同時他的創作也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了高峰。演奏者在演奏莫扎特的音樂作品時,無論是哪一種體裁,都應當把握住作品的整體音樂風格,并且理解不同音樂作品的內容與情感,在此基礎上運用恰當的演奏技巧,將不同作品中獨特的韻味和音樂感呈現出來。
參考文獻:
[1]彭鵬.鋼琴奏鳴曲、協奏曲與變奏曲概述[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999(04):28-30.
[2]于莉莉.莫扎特鋼琴奏鳴曲解析[J].當代音樂,2015(01):67-69.
[3]周桐羽.談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風格和演奏技巧[J].藝術評鑒,2021(10):74-76.
[4]王惠娟.探究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風格與演奏技巧教學[J].中國民族博覽,2021(20):173-175.
[5]李永.貝多芬《黎明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音樂分析及其演奏[J].歌海,2008(05):68-69.
[6]周思靚.中國鋼琴奏鳴曲演奏的民族化[J].黃河之聲,2022(17).
[7]郭穎茜.論優美和崇高在貝多芬音樂中的表現——以鋼琴奏鳴曲《田園》第一樂章為例[J].當代音樂,2022(0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