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舞蹈藝術頻頻“出圈”,其以踔厲奮發之態向前發展與進步,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新時期。本文主要針對新時期舞蹈何以“出圈”這一問題,將群舞作品《唐宮夜宴》和舞劇《只此青綠》這兩部曾登上春晚并引起強烈反響的現象級作品,放置于當下的“國潮熱”“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新興科技發展”的時代浪潮中加以探究,總結出了舞蹈作品的“出圈”要點,即“根植人民,觸發共情”“追根溯源,喚醒記憶”“科技賦能,沉浸體驗”以及“裂變傳播,煥然新生”。
關鍵詞:“出圈”" 《只此青綠》" 《唐宮夜宴》
中圖分類號:J7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6-0045-04
一、何為“出圈”
自舞蹈《唐宮夜宴》登上2021年河南衛視春晚并引起觀眾強烈反響后,學術界出現了扎堆的評論性文章,其中“出圈”這一新詞多次出現于與其相關的舞蹈評論文章之中。一年以后在2022年央視春晚中出現的舞劇《只此青綠》再續“出圈”前緣,成為所謂的“爆款”,“出圈”舞蹈作品持續成了探討的焦點。
何為“圈子”?圈子在中國社會中一直有著較為重要的地位。“圈子”即“集體的范圍或生活的范圍”,是以情感、利益、興趣等維系的具有特定關系模式的人群聚合。那么,何為“出圈”?在古代它曾是科舉考試的用語,指縣試及府試公布的錄取名單。在20世紀90年代學界也曾提出“出圈越界”,即“社會科學走出‘學術圈’,跨越‘社科界’……回歸社會、回歸生活、回歸人民”,這一思想肯定了“出圈”的重要性。“出圈”一詞的具體概念,在多數文章中并沒有嚴格的界定,大多數所提及的出圈似乎就是跳出原有的、固定的小群體的一種表達。
總而言之,當今舞蹈的“出圈”實際上是舞蹈的一種回歸,是跳出和超越原有的由熱衷于舞蹈的人所構成的舞蹈小圈,而走向更為廣闊的由人民大眾構成的大圈,舞蹈由普遍認知上帶有“曲高和寡”色彩的小眾藝術形式慢慢貼合大眾、獲得了更多的社會認同,成了普羅大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二、何以“出圈”
近年來,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理念的交融下興起了“國潮熱”浪潮,“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傳統文化”等系列詞頻頻出現于大眾視野。此外,“互聯網+”場域下的藝術與技術激烈碰撞,兩者深度融合的態勢也已初見端倪。舞蹈這一長期被視為具有“精英主義”色彩的小眾藝術形式,打破了其在大眾心中“陽春白雪”般的存在地位,頻頻“出圈”而走進了大眾生活,不斷以踔厲奮發之態向前發展,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期。王一川教授曾指出:“舞蹈藝術已經不折不扣地成為當前最具社會影響力和最受觀眾關注的藝術門類之一”①,面對如此迅猛的“出圈”熱潮人們不禁發問,舞蹈何以在眾多藝術門類中拔得頭籌?舞蹈以何突破層層桎梏和重圍?舞蹈何以“出圈”?下面本文將結合新時期的熱點,以《只此青綠》《唐宮夜宴》為基礎,從舞蹈的內核、舞蹈的立意、舞蹈的畫面呈現、舞蹈的傳播四個方面,具體探究舞蹈作品何以“出圈”這一問題。
(一)根植人民進而觸發共情
“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文藝創作所堅持的出發點、落腳點和宗旨。自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提出的“新文藝是為最廣大的人民大眾服務的”這一觀點開始,文藝界對文藝“人民性”的探討便經久不息。時至今日,黨的報告中也多次強調文藝的“人民性”,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彼囆g之根在于人民,離開人民藝術就會失去根基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文藝作品無論在何時何地創作、以何樣態呈現都不能脫離“人民”這一根本。而人民延伸的存在就是日常生活本身,根植于人民也就要根植于人民的生活,藝術之源在于生活,離開生活就會失去滋養,成為無根的浮萍、無靈魂的軀殼,新時代頻頻“出圈”的舞蹈作品最為突出的特點也就是“人民性”。
春晚作品《唐宮夜宴》一方面從舞蹈語言、舞蹈道具、舞美刻畫上準確拿捏了唐代“以肥為美”的少女真實形態,將靜態的唐俑文物復活成了活潑可愛的樂舞少女。另一方面,其根植于“人民性”的深刻內涵,以“人”為原點,將傳統與現代深度鏈接與融合,以趣味化方式進行了人物動作的設計和姿態處理,用現代化的視角創作出了現代人民所喜聞樂見的藝術樣態。女樂官們受宮中傳召去赴宴,途中時而搞怪搗蛋、時而嬉戲玩鬧、時而摸魚打盹,古靈精怪的眼神令人忍俊不禁。在正式赴宴時,女樂官們一反之前的搞怪可愛,而呈現出了嚴肅認真之態,她們瞬間“變臉”,盡顯大唐大氣從容的風范。舞者將帶有現代生活印記的狀態表現了出來,呈現出了現代人民的“上班圖鑒”,使觀眾得以將表演與上班真實體驗相聯系,深入情境,由此產生共鳴、共情和移情。而舞劇《只此青綠》無論是在創作目的、過程、方法還是敘事邏輯、舞臺呈現中也都貫徹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該舞劇鮮活地刻畫了篆刻、絲織、磨石、制筆、制墨等方面的能工巧匠的形象,這種對多個工藝人的刻畫,有向人民群眾致敬之意,表現并歌頌了質樸淳厚的勞動之美,實現了“人民山水”的價值取向,貫穿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一主旨理念。此外,還通過個性化的舞蹈編排完成了王希孟、展卷人、篆刻人、織卷人、磨石人、制筆人和制墨人的角色塑造,運用各具特色的表演凸顯了每個角色的獨特價值,從而將不同的觀眾引向了各自所對應的角色,完成了與觀眾的情感和心理連接,讓觀眾從中看到自我,觀照自我,并在舞蹈之中產生共情與共鳴。
“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或在藝術上有一定的成就、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作品,就被認為具有某種程度的人民性。”在當下舞蹈藝術多元發展之時,“出圈”舞蹈作品緊緊抓住了“人民性”,并將“人民性”發展成為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的突破點?!俺鋈Α蔽璧缸髌贩e極與現代生活產生聯系且善于抓住動人心弦的瞬間,它深入到了人民內心深處而挖掘到了人民性的“精神圖譜”,營造出了生活化情境、表現出了現代化特征、呈現出了情感親和力,與觀眾建立了穩固聯系。觀眾由此產生了情感共情和心理共鳴,因而奠定了特定而又具體的情感基調。
(二)追根溯源以至喚醒靈魂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悠久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更是中華民族之根。近年來,“國潮熱”浪潮下,“文化自信”“文化強國建設”“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等與文化相關的詞頻頻出現于大眾視野。大眾在物質生活達到滿足之時,對文化的訴求也越來越高,第十三屆“荷花獎”的發展研討會上,馮雙白提出:“創作要回到傳統文化中去,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種在心里’”。在藝術之中如何彰顯傳統文化達到時代共振、如何達到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和諧共生、如何將傳統文化實現現代化轉化成了文藝作品的核心問題之一。而“出圈”舞蹈作品牢牢把握住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文藝命脈,通過追根溯源、連接古今和多元融合的方式實現了觀眾對于文化的確認,調動起了觀眾內心深處的民族自豪之感,充分彰顯了文化自信這一時代主題。
舞蹈《唐宮夜宴》追溯了盛唐文化,服裝上的“紅綠黃”的唐三彩式配色;體態上的“雍容豐腴”;妝容上的“斜紅”;道具中運用的蕭、笛、琵琶、箜篌等傳統樂器;博物館、山嶺、水邊、皇宮的場域構建都運用了大眾所熟知的唐文化元素。他們是盛唐文化的表征符號,各方面的深層次融合將大唐盛世之景展于眼前,指向了中華文明優秀的歷史文化積淀,給觀眾帶來了一場盛唐奇妙游。它追溯到唐代,卻并未使用晦澀難懂的舞蹈語言,而是貼合大眾的需求而降低了觀看門檻,通過舞蹈語言和舞美的符號表意以及創新性歷史故事的融合,構筑著富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場景,成功喚醒了觀眾沉睡已久的靈魂。就像陳雷所說的,這是“華夏文明現代表達”,使觀眾產生了強烈的文化認同感。而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將文化追溯至宋代,實現了傳統與當代的聯通共洽。該舞劇整體呈現了“以器立象”的宋代美學意蘊,并展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境界,由此喚醒了大眾對宋代的模糊記憶。其一,《只此青綠》通過舞者的肢體動作、情形神態、畫面構圖、敘事結構完成了由“象”到“器”的轉化,同時傳達了由“器”到“象”的過程。其“器”尤其體現于“青綠”角色的塑造。他們眉眼鋒利、發髻高聳、身著青綠色拖地長裙,將東方女性的古典之美,精神氣質的高雅、清冷和空寂之感一展眼前。編導還創造性地提煉出“望月”“垂絲”“險峰”等一系列“器”的造型,進行了“象”的表現。其二,《只此青綠》以人擬畫,以舞繪圖,展現出《千里江山圖》之中的山川河流的自然景觀,給人以無限開闊之感,凸顯了“氣韻生動”和“天人合一”的內在精神共鳴。此外,多個手工藝人的塑造使得人與物的關系,器與道的關系直觀地得到了呈現,營造了物我合一的美學意境,實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境界?!疤烊撕弦弧敝辰纭ⅰ耙云髁⑾蟆敝馓N雖是虛,卻以賦予生命力的、具體實在的形象展現在觀眾眼前,喚醒了大眾與此相關的文化記憶?!拔幕洃浭敲總€社會和每個時代所獨有的重新使用的文本、圖像和禮儀,它是集體共同擁有的關于過去的知識。”舞劇《只此青綠》和舞蹈《唐宮夜宴》就是通過采用古代文化的通俗化和大眾化表達的方式,喚醒了大眾模糊的文化記憶和沉睡已久的靈魂,激起了觀眾對傳統文化的廣泛認同。
“出圈”舞蹈追溯傳統,滿足了大眾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心理預期,在創作內容上去粗取精,選擇了具有優秀價值觀的傳統文化,將傳統人物和情節進行了新的整合,在創作形式上貼近大眾的認知和理解,成功喚醒了觀眾沉睡已久的靈魂,提升了觀眾的文化自信。
(三)科技賦能實現沉浸體驗
當今,我們正處于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技術飛速發展之時,5G、VR、AR、XR等高新技術不斷推動著廣大文藝工作者進行創作創新,各門類藝術發展進入到嶄新發展階段?!熬分浴驮谟谄渌枷刖睢⑺囆g精湛、制作精良。”優秀的文藝作品需要思想性、藝術性、技術性的三者統一。隨著人民生活的不斷富足,人們對于文藝作品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而新興技術的出現恰巧為舞蹈藝術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撐。技術加持后的舞蹈場景畫面逐步“逼真”,賦予了觀眾獨特而又新鮮的視覺體驗,觀眾以近乎真實的參與而體會到舞蹈之美、舞蹈之善、舞蹈之真?!俺鋈Α蔽璧缸髌防卫伟盐樟恕凹夹g”這一支撐,在圖像時代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和富有創造力的表現形式擺脫了舞蹈藝術在觀眾心中刻板而固有的形象,給予了觀眾近乎真實的沉浸式感官體驗,創造了一場身臨其境的視覺盛宴。
舞蹈《唐宮夜宴》以唐文化為基礎,以先進的5G+AR技術實現了舞蹈與新技術手段的完美融合,現實舞臺和虛擬場景有機結合實現了意象畫面的建構,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參與感。其一,該作品通過VR全息影像、AR等技術再現了樂舞俑、賈湖骨笛、蓮鶴方壺、《千里江山圖》《搗練圖》《簪花仕女圖》等蘊藏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寶級文物與傳世畫作,觀眾仿佛親自走進了博物館,展開了一場虛實結合的“博物館之旅”。其二,通過三維、摳像等新興數字技術將傳統舞臺升級為多維度的、立體的舞臺,運用新技術進行舞者走位和動作的捕捉和摳圖處理,將女樂官們的動作與四個場域巧妙融合,起到移步換景之感。由此以舞者的身體語言符號給觀眾帶來了更為生動鮮活的沉浸式體驗?!?1世紀的問題是形象的問題”,如今人們處于圖像時代,而舞蹈這門通過視聽感官而傳情達意的藝術門類,將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和話語內涵都轉化為了一種“身體圖像”。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則通過圓形旋轉舞臺的設計、AI以及多媒體裝置技術等現代技術手段的加持,將江山畫卷以舞蹈的形式搬上了舞臺,舞與景深度融合而呈現出了“人在畫中游,畫在景中走”的身體圖像。此外,剛柔相濟的身體動作、多重轉臺與空中的多重旋轉裝置,營造了靜穆的詩化美感,形成了一個連綿不斷的視覺空間和場域。卷軸緩緩打開,畫面不斷更迭,仿若打開了時光隧道進入了宋代,產生了豐富的時空流轉變化的意境。觀眾沉浸其中,仿若成了展卷人,走進了畫作的世界,見證了這一幅傳世畫作的誕生。
在科學技術廣泛參與藝術創作的今天,“出圈”舞蹈作品巧妙地用技術之所長延展舞蹈之所短,一改傳統舞蹈在舞臺上的呈現方式,實現了舞蹈與新技術手段的補充融合。將中華上千年積淀的文化一點點地變成觀眾摸得著、看得見的藝術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沉浸感的創造,賦予了觀眾生動而鮮活的視覺體驗。
(四)裂變傳播而后煥然新生
隨著現代技術向前發展,人類文明不斷取得了新進展,而藝術也不再是一種精英主義所擁有的神秘且束之高閣的與大眾有著遙遠距離的存在,藝術與生活和大眾的交融逐漸密切。藝術在當今日益大眾化,且被大眾所廣泛創作(生產)和觀賞(消費)。藝術不斷走進大眾,走進生活,形成了“藝術的泛化”現象,而網絡作為新媒體也使得“參與式文化”得到了普遍構建?!爱斀癫粩喟l展的媒介技術使普通公民也能參與到媒介內容的存檔、評論、挪用、轉換和再傳播中來?!薄俺鋈Α蔽璧缸髌穭t通過融媒體傳播平臺的多方助力,充分貫徹“藝術泛化”和“參與式文化”這兩大主流路線,讓觀眾不僅成了作品的接收者和欣賞者,更成了二次傳播的主體和創作的主體。觀眾通過多平臺對舞蹈作品進行討論甚至是翻跳,這都加速了舞蹈作品的裂變傳播,使得舞蹈作品逐步走向更為廣泛的圈子、被更多人熟知,從而達到了最終的“出圈”。
舞蹈《唐宮夜宴》與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利用新媒體時代的融媒體平臺進行傳播有先見之明,其引發了觀眾的傳播、熱議,廣受好評。《唐宮夜宴》在播出之時便體現出了傳統媒體適應新媒體的原則,實現了新媒體的小屏與傳統媒體的大屏的聯通共洽。在節目播出以前,其通過互聯網廣泛傳播,給春晚直播引流;在節目播出之后,抖音、快手、微博、B站等平臺都被“河南衛視春晚”“唐宮夜宴”“唐小妹”等話題所包圍,大量觀眾自發性點贊、轉發、評論。作品成功借助融媒體得到了高密度、高頻次播出和全域傳播。《唐宮夜宴》的相關內容通過不同的社交媒體高頻出現于觀眾視野,一方面多平臺交叉傳播實現了傳統文化社群的同頻共振,提高了觀眾對舞蹈的認知,并起到了普及性的傳播效用,另一方面也廣泛傳播了傳統文化,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使觀眾萌發了想要去當地一探究竟的想法。無獨有偶,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也在融媒體平臺實現了廣泛傳播,廣大觀眾對其熱烈追捧,使其實現了裂變式傳播?!吨淮饲嗑G》的“青綠”片段在播出之后,被廣大觀眾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經數據統計,2022年春晚一經播出以后,至2月1日0時,微博話題“只此青綠”閱讀次數超過1.1億。觀眾通過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的碎片化、快節奏的小屏傳播擴大了《只此青綠》的受眾范圍。人民網的官方抖音賬號乘熱而上,聯合主角孟慶旸拍攝抖音視頻,截取青綠們的90度控腰動作創建“青綠腰挑戰”“青綠腰”等話題放入挑戰榜中,女主孟慶旸拍攝中提出的“你見過青綠腰嗎?”這一反問句增強了觀眾的記憶點,并引發了觀眾的參與感和好奇心,使得觀眾自發性在多平臺轉發并積極參與到了對“青綠腰”的模仿和翻拍活動之中。此外,《唐宮夜宴》和《只此青綠》都引發了“文本盜獵”形式的文創作品的出現。觀眾不僅僅是欣賞者、傳播者和二次表演的主體,更成了新產品的創造者,從側面強化了觀眾對舞蹈的記憶與印象。觀眾通過網絡技術將《唐宮夜宴》中富態可愛的唐小妹和《只此青綠》中清雅脫俗的青綠作為文化符號進行了表情包、古風擺臺、手工包等一系列IP延伸的文創產品設計,這些作品實質上與舞蹈內容在本質上并無太多關聯,卻實現了舞蹈作品本身的裂變式的多樣態傳播。
“出圈”舞蹈作品運用了互聯網傳播模式,一改以往傳統的傳播渠道,整合利用了現代社會出現的新媒體作為傳播媒介,搭建起多元傳播平臺,實現了矩陣傳播方法和模式。這些作品緊抓住受眾心理并聚合受眾群體,使受眾進行了自發性傳播,逐步挖掘出了潛在觀眾。此外,觀眾主動抓取特定舞蹈人物符號對舞蹈作品進行了二次加工,實施創新式文創產品的設計,從側面促進了舞蹈作品受眾的擴散,強化了舞蹈藝術的傳播,最終使得舞蹈作品被更多人熟知而快速“出圈”。
三、結語
舞蹈《唐宮夜宴》和舞劇《只此青綠》這兩部現象級舞蹈作品在時代浪潮中勇立潮頭,作為“出圈”舞蹈作品,他們在貼合新時代的浪潮中實現了觀眾對舞蹈的共情與共鳴,達到了對大眾模糊記憶的喚醒和對傳統文化的確認,確保了新興科技下觀眾的沉浸式新體驗,完成了融媒體的裂變傳播。這是一個文化自信與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廣大舞蹈工作者應當從新時期有代表性的“出圈”舞蹈作品中汲取經驗,立足“人民性”,把握觀眾的思想情感,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中汲取能量,取技術之所長、補舞蹈之所短,并創新傳播形式與載體,將舞蹈藝術塑造成大眾看得到、摸得著、廣泛參與、熱烈討論的樣態,讓舞蹈藝術在未來的道路上擁有無限可能。
參考文獻:
[1]莫衡等主編.當代漢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2]彭蘭.網絡的圈子化:關系、文化、技術維度下的類聚與群分[J].編輯之友,2019(11):5-12.
[3]楊學為主編.中國考試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4]林挺,林山森編著.現代漢語同形詞辨析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26.
[5]出“圈”越“界” 曲高和眾[J].世紀論評,1998(01).
[6]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漢英對照[M].上海外國語學院,注釋.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26-28.
[7]習近平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DB/OL].新華社,2022-10-16.
[8]顧平.對“以人民為中心”文藝觀的新思考[J].藝術探索,2022(03):54-59.
[9]段寶林,祁連休主編.民間文學詞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436-437.
[10][德]楊·阿斯曼,托尼奧·赫爾舍.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M].法蘭克出版社,1998:16.
[1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