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的形成離不開蕭友梅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的精心耕耘。從目前學界大量的研究和討論來看,蕭友梅用歐洲的音樂教育模式創辦中國音樂教育的主張受到了不恰當評價,同時民國時期相關文獻資料的梳理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這導致學界對蕭友梅的研究長期處于中斷狀態。因此,需要以時代思潮全局變化趨勢為視角,重新審視蕭友梅音樂思想的先進性,挖掘和探索蕭友梅音樂思想中的生態意蘊,這不僅能夠全面把握蕭友梅音樂思想的豐富內涵,而且對我國當前的音樂生態教育建設具有巨大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蕭友梅" 生態文明" 音樂思想
中圖分類號:J0-05
一、生態文明與音樂思想的關系
“生態文明”是指人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及其相聯系的人與人、人與社會等一切積極進步成果的總和。換言之,生態文明思想形成與發展的進程是逐層深入的,它是進步思想在歷史進程中的總和,具有時間性與階段性特征。音樂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所以通過音樂產生的思想和觀念也必然是一個歷史過程,它會呈現出時間性和階段性的特征。
一個人的音樂生涯即其本人在音樂領域中的實踐經歷,研究一個人音樂思想的生態意蘊,即總結其在音樂實踐中對音樂的獨特認知和研究、對教育的獨特理解,以及其思想對后期音樂實踐活動的教育意義與參考作用。
二、蕭友梅音樂思想的淵源及文化背景
蕭友梅(1884—1940)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特殊的時代,當時有許多有識之士努力突破了傳統模式,開始學習西方的教育思想。西方的科學技術、政治學說和文化教育在這一時期逐漸被中國社會各階層所了解,而蕭友梅正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音樂教育家。可見,他的音樂思想作為社會發展和時代推動下的“文化自覺”,凝結著融合、接納、排斥的嬗變過程,在當時的音樂實踐中起著導向作用。而音樂思想中的生態意蘊是潛隱的、散落的,如果事無巨細地排布、敘述所有的影響因素,研究就會顯得雜亂無章、毫無重點,容易喪失理論的力量。因此,筆者選擇以自然、社會、精神三個方面為明線,以蕭友梅的生命歷程為暗線,對其音樂思想中的生態意蘊進行源頭與過程性梳理。
(一)地緣條件,思想啟蒙,音樂思想自然層面的生態走向
蕭友梅生于廣東香山,這里是近現代中國商貿經濟的生長地,較早接觸了西方思想與文化。明代鄧遷曾有過這樣的評述:“香山內周邑井,外接島夷。四顧汪洋迥千里,而孤聞者闊焉。其士民錯居阻險,思奢儉之中,勤耕織之務,能知其所為己?!雹倏梢哉f,香山獨特的地緣條件成了一種具有生態情趣和人文情懷特性的文化樣態,這為蕭友梅理解中西不同文化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蕭友梅自小就開始隨其父學習古文和書法,至于有哪些古文是跟隨父親學習的,現已無從考證。但就“他的父親蕭煜增,是清末秀才,以教家館為業”②這一點而言,蕭友梅的學習內容與“經史子集”密不可分,這些經典作品中均呈現出了詩樂相融合的文體特色。學者劉桂珍在《論中華“詩樂”傳統》③一文中指出,古人不僅在政治教化上認同音樂的功能,而且在生命個體的明道修身上,也十分認同音樂的重要意義。同時,詩歌的本質是通過音樂性的語言來塑造一種情境,詩歌的音節和韻動都與生命個體有著密切聯系。由此,蕭友梅浸潤到歷代文人雅士的精神生活中,啟發了自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領悟了音樂衍生發展與自然生態之間的聯系。
(二)中西兼學,革命思潮,形成了音樂思想社會層面的生態走向
“就本質而言,人類不是一種固有存在的抽象體,實際上,人類是所有社會關系的綜合體?!雹苓@種關系既表現在人與人之間,也包括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所以,在研究蕭友梅音樂思想社會層面的生態走向時要從多個角度去分析。
1900年蕭友梅入澳門著名的“灌根草堂”,隨后赴廣州入時敏學堂學習。時敏學堂作為首家仿西方學校而又符合中國實情的新式學堂,除了極其注重國文、英文和日文之外,還非常重視歌唱方面??梢哉f,少年時代的求學經歷讓蕭友梅擁有了深厚的舊學底蘊,同時也讓他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思想,這為其今后的出國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對西洋音樂的興趣始于在澳門居住期間所見到的鄰居家的風琴,他在自己的履歷中寫道:“從小時候起,我就很喜歡讀書。在澳門生活了十年,常常聽到鄰近的葡萄牙人演奏音樂,羨慕不置,然未能有機會學習也。”抱著對音樂由衷的熱愛,在1904年到1909年間,蕭友梅在東京音樂學校分別學習了鋼琴和唱歌。同時,同在日本留學的曾志忞、李叔同等人的樂歌作品與音樂著述極大地啟發了蕭友梅關于音樂理論的相關思考。1907年春,蕭友梅在中國留學生刊物《學報》上發表的《音樂概說》一文是他最早的音樂文論。從他的文字著述中不難看出,蕭友梅學習了日本音樂理論模式,又對建構充滿中國文化意味和民族特色的音樂理論抱有期待,其擁有高出于時人的理論視野。1912年蕭友梅在德國學習期間所學的科目比較多,包含了音樂學、教育學、音樂美學、人類學等眾多學科,這無疑對他回國從事音樂教育、形成自己的音樂思想,起到了奠基式、啟發式的作用。
蕭友梅從德國回國之后,在北京和上海從事音樂教育事業,在這一過程中,他獲得了蔡元培的直接幫助以及精神上的指導。不管是蔡元培還是蕭友梅,他們都把美育當作普通教育、國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也都從心理學的觀點出發,論證了美育對健全人格的養成作用。通過中西兼學的求學經歷,蕭友梅對中國音樂教育進行了冷靜思考,并提出了比較成熟的見解和認識。隨著傳統教育體系的終結,以及蔡元培所倡導的“五育方針”的提出,近現代音樂教育的價值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換。美育在本質上雖然是一種素養教育,卻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輿論的關注和熱議,而強調“美育”的社會價值,對蕭友梅音樂理念的普及和成熟無形中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筆者認為,孫中山的生態理念對蕭友梅的音樂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蕭友梅有關植樹節的歌曲截至目前最少有3首:第一首與第二首分別收錄于蕭友梅1922年10月出版的《今樂初集》和《新學制唱歌教科書》第二冊;第三首是發表于1935年《我們的教育·徐匯師范校刊》第9卷第1期的《上海的植樹式》。需要提及的是,學界根據最新史料推斷“蕭友梅創作《上海的植樹式》的時間在1928年3月12日之前的二三月份”⑤,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蕭友梅是中國現代音樂史上最早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曲家。
(三)立足國情,吸納西學,形成了音樂思想精神層面的生態走向
黑格爾在其著作中對音樂家曾有過這樣的論斷:“(面對音樂)聽眾總是迫切地想要找到理解樂曲發展脈絡的精神支點,從而填充那些看起來沒有任何意義的音樂運動。他們希望從中找到更清晰的熟悉印象,以便在心底產生共鳴。”從精神層面的生態走向來看,是從“人”的立場出發,通過主觀意識中生成的反省的人的社會實踐而形成的精神境界??梢哉f,蕭友梅音樂思想精神層面生態走向的形成以及他對社會現狀的洞察,源于他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個人體驗,他通過自我審視和深思將其充分體現了出來。
三、蕭友梅音樂思想實踐層面的生態意蘊
(一)蕭友梅的美育觀對義務教育音樂生態課堂的啟示
“站在學生立場上、注意音樂教師在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主導作用、美化學生心靈、寓德育于音樂教育之中、提高學生的音樂技能”,這是蕭友梅美育觀在音樂實踐中的具體呈現。1932年,蕭友梅在為周淑安的《兒童歌曲集》所寫的序文中指出:“初小學科書所選用的教材范圍十分狹窄,并且其中的表述方式并非每個兒童都能理解。這也與專門的教學輔助材料不同,專門講義中可以使用高深詞藻。因此,我認為這本《兒童歌曲集》的價值比大學教學講義高出十倍,因為它是由一位精通兒童心理的音樂專家編寫而來。我希望那些使用這本書的教員們不要低估它的價值?!睆脑摱卧捴锌梢钥闯?,蕭友梅對音樂教學內容發展的基本視角和立場是學生(兒童)。他從學生的思維定式出發,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從學生的心理、學生的語言以及學生所能接受的教材范圍等方面,肯定了《兒童歌曲集》的價值。作為中國近代第一所高等音樂學府的創辦者,蕭友梅注意到音樂教師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明確樹立了“以教授音樂理論及技術、養成音樂專門人才及中小學音樂師資為宗旨”的辦學目標。此外,他提出了“通過利用音樂的感化力量,美化學校生活,培養學生的德行素養(特別注重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并明確將音樂功課作為第一學科目標,學習音樂技能作為第二目標,同時以唱歌來激發學生參與抗戰的熱情作為附帶目標?!边@是蕭友梅長期重視中小學美育教育的體現,他把審美氛圍和育人環境結合起來,注重德育,用音樂美化學生心靈,與當今《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版)》提出的教學要求如出一轍。
反觀當下,生態課堂必須具備生態規律,富含生態理念。所以,在進行義務教育生態音樂教學時,教師和學生應該成為平等的個體存在。第一,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興趣和原有的學習知識基礎出發,自然而然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然后再引入新的課程。同時,教師除了自身要深層次地把握教材內容外,還要尋找拓展點,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陶冶德性、美化心靈、激發想象、創造活力;第二,教師要與學生一起合作共進式掌握音樂知識與技能,調動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第三,要留有生生討論、師生交流的空間,感悟音樂學習與音樂實踐所帶來的價值;第四,請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二)蕭友梅的育人觀對高校音樂生態教育的啟示
開啟現代音樂浪潮的國立音樂院(后改為上海國立音樂專修學院)的建立,實為中國現代高等音樂教育奠定基石和推陳出新的先行者,無疑可以將其看作是中國高校音樂教育體系的發軔之所、鞏固之地、開拓之場。專門音樂院校的出現具有非常典型的歷史意義,高等藝術教育的領跑者們也以各自的藝術教育理念,引領著學校的基本取向以及隨后形成的格局和面貌,歷史也證明了它的前瞻性與正確性。
盡管蕭友梅本人并未提出高等生態音樂教育的建設與發展問題,但從他十三年的高校教育生涯來看,育人理念是一種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高校音樂生態教育實踐樣態。他在辦學理念、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特色,這些都賦予了現代音樂教育以豐富的內容基礎。他重視學校的師資力量,不惜重金聘請查哈羅夫、佘浦磋夫等眾多外國音樂家來校任教。同時廣泛聘請國內人才,他先后聘請易韋齋、龍榆生到國立音專開設中國詞學(文學、詩歌)課程,努力從專業技術和文學素養等方面對音樂人才進行培養,并聘請了青主、陳洪、黃自、應尚能等一批中國留學者和音樂家來校任教。在這樣的背景下,蕭友梅打破了傳統音樂課程與學生之間的架構,革新了入學方式和教學模式,搭建了一個以能力培養為基礎的學習平臺,打造了當時中國最高音樂學府的學習目標,從而構建了一個更加充滿活力的教育和學習環境。
首先,對于高校音樂生態教學來說,每一位學生都是平等且有價值的。蕭友梅在培養音樂人才的過程中,區分了個體差異,做到了因材施教。蕭淑嫻曾為此感慨地寫道:“二叔的教學方法具有較強的靈活性,會結合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例如演奏某種樂器的成績比較突出的學生,就專門往演奏的方向培養。對于沒有專長的學生,就努力讓他們成為老師,所以也融合了專業培養的模式。他鼓勵學生能多學一種民間樂器,前提在鋼琴學習成績合格的情況下?!睆钠渌嚓P的例子當中也能發現蕭友梅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式,比如1928年7月,蕭友梅在主持國立音樂院招生考試時,發現張曙嗓音天賦非常好,隨即提議其將聲樂作為主科,將器樂、作曲作為副科,張曙接受了蕭友梅的建議,并在學習期間巧妙地將昆曲傳統音樂素材與西方作曲技法相結合,創作出了中國第一部大型歌劇《王昭君》的全部樂曲,成了中國最早涉獵西方音樂表演藝術的音樂家。
其次,“音樂屬于一種世界性的語言,當我們聽見從未學過的外國語言時,肯定會請專業人士來進行翻譯。不過要是演奏國外的音樂時,即使不用翻譯也能懂得曲子的含義。因此,音樂屬于世界性的,它能讓不同區域的人類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痹谶@里,蕭友梅一語道破了人與音樂的緊密聯系。他通過音樂藝文社、星期朗誦會、音樂會等多種形式,擴大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重建了人與人之間自然的根本聯系,構建出了充滿活力的課外音樂課堂。
再次,高校音樂生態教學應注重音樂與姊妹學科的銜接,推廣“一體化培養、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打造富有生命力的音樂課堂。龍榆生在教學中以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為前提,在幫助學生揣摩中國歌曲之文的體式、修辭及抒情方法后⑥,啟發學生在音樂知識體系中融入自己所接受的文學知識,從而使學生逐步具備了創作和選擇歌曲的能力。當然,作為課堂的領導者,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知識、提高修養、擴充教材內容。1922年至1925年,蕭友梅作曲的三種教材類歌集均與易韋齋合作完成。其中,《新學制歌唱教材》是我國第一部完全由作曲家和詞作家合作編寫、跨學科性突出、具有國際視野的歌唱教材。
最后,高校音樂期刊應與音樂學科建設共融發展。1927年至1939年,國立音樂院—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先后出版了《樂藝》《音樂雜志》《音樂院院刊》—《國立音樂??茖W校校刊》—《音》《音樂月刊》和《林鐘》五種刊物。這些刊物既刊載了音樂領域的研究,又重視歌曲文學的創作,無形中,歌曲之文與音樂之聲自然融合,為社會傳播了新的歌唱理念,提供了新的音樂素材,從而實現了良性生態教育循環。由此可見,蕭友梅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質疑、探究、獨立分析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音樂創作潛能,加強了音樂課堂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促使音樂課堂邁向了成熟開放的方向。
四、結語
蕭友梅音樂思想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除了與我國傳統文化思想有很大的關系以外,也離不開西方科學思想的啟迪,更離不開中國現代現實社會實踐的洗禮和熏陶。他不僅在思想上對生態環境問題有自己的深刻認識,而且以實際行動身體力行,創作出了啟迪人心的音樂作品。他陸續推出的音樂教育法規、條例,奠定了現代學制的基礎,構建了現代高校的基本框架。因此,從生態文明與音樂思想的關系來看,對蕭友梅音樂生涯中所彰顯的內在特質、方法原則、實踐路徑等方面進行探索與梳理,可以幫助當下達到生態音樂教學的最終目的,營造“共生”的音樂文化。
參考文獻:
[1]陳聆群,洛秦.蕭友梅全集·第一卷·文論專著卷[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163,402,221-213.
[2]陳聆群,齊毓怡等.蕭友梅全集·第二卷·文論專著卷[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159,171,217,415,462.
[3]胡波.孫中山與植樹節[DB/OL].京環之聲,2011-04-24.
[4]劉興暉.蕭友梅歌曲文學的教育實踐及其啟示[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2(02):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