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箏是我國一種重要的民族彈撥樂器,其歷史發展悠久,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古箏演奏逐漸形成一種古箏文化,古箏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近現代音樂發展,古箏的演奏技巧也在傳統方法上進行發展和變化,現代古箏演奏技巧在傳統演奏技巧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使古箏逐漸走上了新的演奏之路。
關鍵詞:現代古箏" "演奏" "技巧
中圖分類號:J632.32
古箏的發展十分久遠,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古琴,受到時代發展影響,引起了越來越多音樂愛好者的關注。同時,與其他藝術形式類似,古箏的發展也逐漸趨向現代化,演奏形式與曲目中的文化內涵也有了質的變化。箏曲歷來被人們奉為雅樂,在演奏上有輕重緩急、節奏快慢變化等講究,所彈奏的樂曲也有抑揚頓挫。發展至今,古箏名曲數不勝數,各地箏派也各有特色,作為弦樂器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古箏音色豐富多變,它的音域范圍非常廣闊,彈奏時的技巧也多種多樣。正如不同樂器有不同的演奏方法和風格,經過不斷創新和突破性發展,古箏演奏技巧已經發展到新的層次,在現代古箏音樂作品中可以看到各種流派、樂曲名稱都有一些相似或者相同之處:它們都是以小調和大聲部為核心部分而發展起來的,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又具有一定難度的體系;但同時它又不只是簡單地把聲音作為裝飾,而是在其內在表現力方面有不同層次、功能各異的變化。
一、傳統古箏曲目與現代古箏曲目的區別
(一)創作風格對比
古箏自秦朝流傳至今,有著悠久歷史。傳統的古箏曲目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創作的曲目,或是在標題上有某某箏派、某某古調之類的字樣,還有一些曲目創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但是一般意義上也被默認為傳統曲目。大部分的傳統古箏曲目以景色描寫和講故事抒情為主,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于《高山流水》,描繪的就是巍峨高山與潺潺流水的場景,樂曲背后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也流傳至今;或《漁舟唱晚》,悠揚的琴聲響起,給人以如沐春風、悠然自得的心情,更被中央電視臺選取片段用作天氣預報的背景音樂沿用至今;還有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姜女淚》,講述了民間流傳的孟姜女千里尋夫的感人愛情故事,展現了主人公不屈不撓、頑強堅韌的形象,除此之外,人們熟知的還有《漢宮秋月》《廣陵散》《將軍淚》等。現代古箏曲目統一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創作的曲目,比如比較知名的有趙曼琴先生改編的獨奏曲《井岡山上太陽紅》,富有江西民間音樂風格的變奏曲形象,生動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被列為古箏高級考試曲目之一;還有像《戰臺風》也是知名的現代曲目,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王昌元于1965年在上海港碼頭看到碼頭工人與臺風搏擊時創作的曲目,展現了工人的大無畏精神和壓倒一切的英雄氣概;還有就是古箏協奏曲,以《臨安遺恨》為例,箏曲展現了抗金名將岳飛遇害的歷史故事,借古箏深沉柔和的音色表達了真摯情感。
(二)演奏技法對比
傳統古箏曲目的演奏技法與現代古箏曲目的演奏技法有很大區別,最明顯的特征是更為復雜了。傳統箏曲講究“韻”,遵循宮、商、角、徽、羽的音階來定音,也就是常說的五音。演奏技巧都是“右手彈奏,左手按揉”為基礎,主要運用的手指是拇指、食指和中指,右手主要是以托、劈、勾、剔、抹、挑、撮等為主要技法,左手則是以吟、顫、揉、按、推、滑、點、泛等為主要技法,演奏者以大指為軸心,在五音八度之內運用勾搭技法等進行演奏,右手取音、左手潤飾的特點較為明顯。而現代古箏演奏技巧則是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發展,廣泛吸收了其他樂器技法,從五七音階到特殊音階的排列,豐富了音律表現形式,彈奏時也不僅僅局限于右手,而是運用雙手的十個手指,豐富了無名指和小指作用,強調了指法的功能與獨立性,左手也不是僅僅承擔潤飾作用,而是有了自己的旋律線,也和其他樂器進行充分融合,創作出了許多協奏曲,使得古箏樂曲更具現代感,且為了凸顯時代特色和現代古箏曲目特點,也在調性和調式上做出改變。
(三)現代古箏曲目對傳統古箏曲目的繼承與發展
現代古箏曲目的演奏技法無論怎樣發展創新,根本上還是從傳統箏曲的演奏技法上進行變化的。例如《戰臺風》中描繪碼頭工人與臺風搏斗時,需要表現出緊張、激烈的情景,就用了中指在低八度掃琴弦演奏大指的第一個音,運用了掃搖技法,展現了臺風過境時的激烈。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創新曲目和創新技法,包括拍擊琴盒和琴弦、刮琴碼左側琴弦的技法等。
二、現代古箏演奏技巧發展
隨著文化的傳播和古箏教育普及,古箏這一古老的樂器逐漸向復雜化和多聲化發展,同時也包含對傳統演奏技巧的優化改良。同傳統的古箏技法不同,傳統古箏分派系,例如山東箏的樸實優美、河南箏的高亢粗獷、福建箏善于運用連勾法、浙江箏善于運用搖指法等,現代古箏演奏技巧則沒有那么明顯的地域特征,順應了當代多元文化,呈現出具有時代化的特征,從演奏規范到基本姿勢手型等都有相應發展。因為過去的古箏演奏都是拜師學藝的方式往下傳承,傳統的口傳心授導致在坐姿和技巧上多少有些差別,難以規范化,在現代發展中,專業人員投入精力去鉆研古箏演奏和教學,也在一些細節上給出規范,例如在姿勢上就有許多演奏家和教育家進行論述,李玲編著的《古箏演奏基本教程》,周茜編著的《名家教古箏》等均對古箏演奏時的姿勢、觸弦方式和發音方法做過系統介紹,除此之外對于演奏方法也有詳盡解釋,例如普遍運用的觸弦方法有夾彈法和提彈法,比如初學的時候一般應用夾彈法,即小指或無名指扎樁,其他三指呈45度從斜下方到斜上方,這樣的彈法手部有所依托,音色厚實,音質飽滿,對于初學者比較友好。
(一)演奏技法的發展
傳統古箏演奏技巧相對于現代古箏演奏技巧的一個很大發展就是左手技法的復雜化,強化了演奏過程中的左手作用,也發展了一系列例如雙滑音、微升滑音、雙揉弦、雙泛音的演奏技法。
1.滑音
(1)雙滑音
在傳統古箏演奏技法中,滑音是指左手只按一根琴弦,右手彈撥琴弦,而現代發展出來的雙滑音則打破了這個傳統,可以同時按兩根或多根琴弦,例如在徐曉林的《倚秋》中的前奏部分就出現了四次雙滑音。
(2)微升滑音
現代滑音左手按弦的位置也發生了變化,傳統按弦是在大二度、小二度以及小三度的范圍內,現代滑音已經發展到可以在上下50音分的范圍內進行滑音。例如在譚盾的《南鄉子》中就多次使用微升滑音,彈奏完標記微升滑音的音符之后,將之緩慢升高1/4音,然后還原。
(3)雙揉弦
傳統的揉弦技法是在琴碼左邊的琴弦上揉按,現代古箏演奏技巧將之發展成揉兩根琴弦,例如在徐曉林的《黔中賦》中就應用了雙揉弦。
2.泛音
(1)雙泛音
所謂雙泛音旋律和一般的單泛音旋律不同,是在雙泛音只泛單字音調的基礎上運用了泛雙調技術,從而創造了兩個高八元的音樂效果。如在趙登山的作品《鐵馬吟》中,右手以小撮的指法彈奏雙聲,同時用左手輕觸了兩根弦的泛音處,以雙弦外的聲音模擬出綠綺的聲音,并以干凈的聲音彈奏梵唄,從而突出了最高聲部的泛音效果。
(2)泛音加揉顫
顧名思義,泛音加揉顫就是在泛音的基礎上加上揉顫的演奏技法,例如在譚盾的《南鄉子》中就應用了這個技法。
3.刮奏
刮奏也叫劃奏,可以模擬出清風拂面、江海揚波這樣的效果,有利于加強音樂表現力,傳統的刮奏是右手連托奏出五聲音階,現代的演奏技法則可以刮奏琴碼左側的無固定音高琴弦,或是刮奏前岳山右側琴弦等。
(1)劃無固定音高琴弦
在王昌元的《戰臺風》中首創了這樣的技法,將刮奏從琴碼左側進行創新,左右手同時在琴碼兩側刮奏,對比傳統刮奏,更能凸顯臺風襲擊時風雨交加、狂風怒號的場景,風聲雨聲交加帶給觀眾更緊張激烈的感覺。
(2)雙指刮奏
雙指刮奏分上行和下行,上行用食指和中指同時從低到高刮奏,下行用大指托和食指挑的同時也是從低到高刮奏琴弦,聲音尖銳,伴隨著金屬之音。在徐曉林《劍令》的散序中就應用了雙指刮奏技法。
(3)岳山外刮奏
在鄭德淵的《孔雀東南飛》中,慢板與小快板的銜接處就突出了這種演奏技法,尖銳的音響效果給整個音樂帶來了更為緊張的氣氛,凸顯了音樂主題的悲劇性。
4.微升按音
在微升按音的演奏中,左手按弦升高50音分,對傳統12律體系的按音進行創新,例如在周喆、邵光琛、李玫的《木卡姆散序與舞曲》中就應用了這種技法,運用了新疆維吾爾族中一種名叫十二木卡姆的音律特點,利用古箏音色使音樂富有民族地域特色。
(二)古箏化的演奏技法
現代古箏的演奏技巧并不是憑空臆想的,而是在傳統古箏技法的基礎上進行發展,或融合了其他樂器的特色進行改革。
1.擬聲性技法
古箏的傳統演奏技法都是右手在琴碼右側進行主旋律彈奏,左手則在琴碼左側進行潤飾等操作。而現代古箏的演奏技法則創造性地新增了許多模擬性演奏方法,例如拍音盒、拍琴弦等,用各種創造性技法模擬了木魚、敲鑼、擊鼓等聲音,豐富了音樂表現力。例如在王建民的《幻想曲》中,為了展現西南少數民族節日的歡快場景,就用手掌拍擊琴弦,握拳擊打琴板等方式模擬鑼鼓聲;又如黃曉飛的《哀江頭》中用右手拍擊琴頭面板,左手拍擊低音區琴弦,展現了盛唐時期歌舞升平的場景,表達了世人獨立江頭、對昔日繁華的回憶。除此之外,還有剔弦、點柱、二指輪、多指輪、掃弦等方式,都是對傳統古箏演奏技法進行突破性創新發展,豐富了古箏表現力。
2.西方樂器演奏技法的古箏化
古箏演奏技法的現代化發展也受到了多元文化沖擊,尤其是借鑒了許多西方樂器演奏技法,最大限度地開發左手彈奏技巧。
(1)右手演奏技法
現代的古箏演奏技法將右手的五個手指都強化表現在演奏中,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快速指序彈法。快速指序彈法由趙曼琴首創,所作的《古箏快速指序技法概論》一書中就有一些敘述,將多指運用于快板段落中,不再以三根主要手指為核心演奏技巧,而是將演奏任務進行分攤,對演奏家來說,不論是手指基本功,或是彈奏技巧,都是巨大的挑戰,把古箏彈奏和鋼琴彈奏進行融合創造,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形成了右手彈奏技巧中非常重要的技巧之一。
(2)左手演奏技法
傳統古箏演奏技法中左手作用主要是潤飾旋律,而隨著現代古箏改進發展,左手的作用逐漸突出,與右手一樣進行樂曲演奏,對于古箏音樂表現力有著突出加強作用,也創造了很多現代技法。
其一,和弦。和弦是由大撮小撮發展而來,表現力更為飽滿,演奏時用大指、食指和中指同時向中心交匯方向撥三根琴弦。例如在王建民的《狂想曲》中就用在了音樂高潮部分,又如楊潔明、李婉芬的《長安八景》中用和弦將音樂推向高潮。
其二,分解和弦。分解和弦也是源于鋼琴的演奏技法,用連貫性演奏分解和弦,用來表現河水飛雪等流動紛飛景象。例如張燕的《瀏陽河》中就用雙手的分解和弦表現了瀏陽河川流不息的河水,演奏時要突出音樂旋律的流暢自然,左手表現力要注意突出右手聲部,做到協調統一。
其三,琶音。在張燕的《東海漁歌》中,為了展現海浪翻涌的場景,運用了七個音的長琶音,連貫自然的長琶音對于左手演奏技巧提出了很高要求,要突出海浪的特點就要做到音色平均、快速連續。在何占豪的《姐妹歌》中,第二次出現音樂主題的時候則要表達山寨姐妹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流水般的下行琶音流動浪漫。
其四,左手充當旋律聲部。在鄭德淵的《孔雀東南飛》、張燕的《東海漁歌》等箏曲中,出現了左手承當旋律聲部,右手做伴奏聲部的技法,創新性地將左右手功能進行調換,凸顯了雙手合力的力度層次,也準確表達了句法走向。
(3)雙手演奏技法
其一,復調演奏技法。現代古箏演奏技巧中發展出復調演奏法,例如在鄭源德的《孔雀東南飛》慢板中采用了復調演奏法,要求演奏者把雙聲部樂曲表達清晰,而左手則不單純是伴奏形式,而是要以多聲部復調的音樂表現技法突出樂曲主旨,對演奏者的雙手控制提出高度要求,而看似平淡單純的歌曲旋律卻要求演奏者的雙手同時掌控,精準表現歌曲的起伏張弛。
其二,快速演奏固定音型。固定音型的演奏也是由西方樂器演變而來的技法,如徐曉林的《建昌月》中以敘述的作曲手法,表現了恬淡安寧的建昌夜晚明月當空的美景,在演奏過程中,左手演奏旋律聲部,右手演奏固定音型,六個音為一組,左右手輪流演奏旋律聲部和固定音型的伴奏聲部,要求演奏者既要兼顧兩個聲部的和諧轉換,又要靈巧有彈性地彈奏伴奏聲部。
(三)新技法的創造
現代古箏演奏技巧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發展中弘揚了傳統古箏技法精髓,融合了多元文化,大膽創造了新技法。
1.點指
點指也叫點彈,是指雙手快速交替的彈奏方法,融合了揚琴演奏方式,手指的快速彈弦幅度極小,要求在手腕放松的前提下,發揮指關節獨立作用,具體技法包括食指點彈、小撮點彈、大撮點彈、掃弦點彈、和弦點彈等。
(1)食指點彈
顧名思義,食指點彈就是指用雙手的食指交替快速彈撥琴弦,以王天一的《延邊舞曲》為例,其就運用了點彈技巧,表現了延邊人民載歌載舞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左右手的點彈力度一致、音色統一。
(2)小撮點彈
小撮點彈是指用小撮技法快速交替彈奏琴弦,以劉天一的《紡織忙》為例,就是在快板段落以小撮點彈的方式形象描繪織女紡織時忙碌場景。
(3)大撮點彈
與小撮點彈類似,要用雙手以大撮的指法快速交替彈撥琴弦,以王建民的《狂想曲》為例,就是在高潮段落使用大撮點彈,將樂曲激烈情感推向頂峰。
(4)掃弦點指
掃弦點指是指在食指點指的基礎上,將第一個單音擴展為中指掃弦,掃弦時中指連勾數弦。例如在《戰臺風》中,為了展現碼頭工人與臺風搏擊的場景,就運用了快速且強力的掃弦點指,充分展現了當時場景的激烈。
(5)和弦點指
和弦點指是指左右手快速交替演奏和弦,在趙玉齋《慶豐年》中的前奏部分,為了模擬出豐收時喜悅場景,就用雙手和弦點指展現了當時歡快慶祝的音樂氛圍,音色飽滿明亮,給觀眾心理上強烈震撼。
2.搖指
搖指是古箏的重要演奏技巧,演奏時甲片快速撥彈同一根琴弦,音樂效果密集激烈,主要可以分為扎樁大指搖、扎樁食指搖、懸腕大指搖、懸腕食指搖、扶腕大指搖、扶腕食指搖,演奏要點各不相同,演奏難度和表現力也有區別。除此之外,還有掃搖、扣搖、多指搖、多弦搖、雙手搖等搖弦技法,這里不再詳盡贅述。
三、現代古箏演奏技巧發展趨勢
古箏的演奏技巧在兩千年的不斷變化中逐漸發展,隨著人們創新和多元文化的融合,發生了一系列演變。遙想當年的五弦古琴,到如今的21弦古箏,形制的變化代表的也是音樂水平演變和歷史長河洗禮。音樂沒有國界,隨著近代鋼琴、提琴等樂器演奏技法融合,古箏演奏逐漸趨向復雜化和創新化,對于演奏者的要求也逐漸提高,而且為了使古箏藝術走出國門,且向世界傳播,也有一些演奏者將流行曲目和中華民族傳統曲目進行融合,加入古箏音樂元素進行演奏,在國外也引起了一定的轟動,對于古箏文化的多元化潮流化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同時縱觀中華民族歷史文明進程,音樂審美也受到了儒學和道家影響,主張中庸含蓄,與西方音樂的宣泄情感、形象鮮明有很大不同,這一點在現代古箏曲目的融合發展中得以體現,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古箏曲目演奏技巧將會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一方面注重對于傳統技巧的回歸,繼續主張中國古典韻律之美,另一方面則主張多元文化融合,涵蓋多樂器協奏或者流行音樂演奏。近年來隨著現代古箏的發展和觀眾審美回歸,在古箏演奏技法上呈現出多元化包容態勢,一方面是陽春白雪的傳統古箏曲目,另一方面是現代流行曲的融入,也展現了演奏技巧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物極必反的規律。
四、結語
本文通過以《現代古箏演奏技巧簡析》為題,簡要論述了現代古箏演奏技法的變化與發展,從20世紀60年代的初創,到20世紀80—90年代的繁榮,再到如今的創新,古箏演奏技巧隨著人們審美和文化融合不斷創新,在形式上給了聽眾更震撼和更豐富的體驗。古箏音樂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因此可以預見未來的一定時期內也會繼續向復雜化方向發展,出現更多好音樂。
參考文獻:
[1]李悅.簡析現代古箏協奏曲《行者》的音樂特征及演奏技法[J].黃河之聲,2021(23):98-100.
[2]肖湘鈺.箏樂作品《行者》中的意象意境詮釋與表達[J].當代音樂,2022(10):34-36.
[3]周曉琴.以“自然”為審美意象的傳統箏曲及其審美追求[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14年
[4]孔梅.南派箏曲《出水蓮》的演奏技法及審美意象[J].濟寧學院學報,2022(03):104-108.
[5]張儷瓊.閩南潮箏曲《出水蓮》的地緣背景及演奏流變:以張學海,饒寧新,林毛根三個演奏版本為例[J].民俗曲藝,2016(194):53-112.
[6]萬婷,周國文.同源異變箏曲研究——以福建箏曲《蓮花浮記》與客家箏曲《出水蓮》為例[J].歌海,2019(06):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