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由琵琶藝術家劉德海先生創新改編而成的琵琶經典樂曲《陳隋》,是研究民族音樂和琵琶演奏的經典曲目,其原曲具有悠久的歷史并廣為流傳。本文主要對該作品的藝術特征進行簡要分析,同時探討在演奏這首作品時需要注意的相關要點。
關鍵詞:《陳隋》" 琵琶樂曲" 演奏要點
中圖分類號:J632.33
琵琶作為我國傳統彈撥樂器之一,以其豐富的表現力、獨特的演奏效果而深受文人志士的青睞,被人們稱為我國的“彈撥樂器之王”。它既能表達歡快悠揚的音調,又能抒發雄偉壯麗的氣概,人們常常將傳統琵琶演奏作品分為武曲和文曲兩種主要的類別。《陳隋》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一首欣賞價值和研究價值都很高的琵琶傳統文曲,其也是琵琶教學和表演的樣板式經典作品。它反映的是陳朝、隋朝宮女在宮廷鶯歌燕舞中強顏歡笑、隱忍悲怨的情景。而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經過琵琶大師劉德海先生改編創新的《陳隋》,他將現代音樂元素融入了《陳隋》中,使這首曲子成了鑒賞音樂、研習民樂、學習琵琶演奏的著名曲目。筆者通過研究和實踐認為,要演奏好這一經典作品,要從這首樂曲的內涵、音樂韻味、演奏技巧三個方面進行全方位解讀和思考,事實上演奏好這一琵琶文曲作品對于其他琵琶文曲的演奏都會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陳隋》產生的時代背景和內涵
音樂是通過有組織、有邏輯的樂音表現社會生活及人的思想情感的藝術,其能夠抒發情感、打動聽眾的心弦。對《陳隋》這一經典琵琶文曲進行研究,需要了解樂曲所產生的時代背景和其所表現的對象或事物的具體情形,理解音樂力圖表達的思想、目的和情緒,只有理解這些內容,才能更好地演奏出樂曲的效果和魅力。
《陳隋》這首琵琶傳統文曲表現的是古代陳朝、隋朝末代皇帝的昏庸無能,在他們的統治下,百姓被殘酷奴役和壓迫,生活困苦,流離失所的狀況時常發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古代文人通過創作出《陳隋》這一琵琶傳統文曲的方式,來批判了當時兩位皇帝的種種惡行,述說了人們哀怨苦悶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陳隋》有很多版本,且不同的版本在演奏時曲譜也會有所不同。本文研究的是著名琵琶演奏大師及琵琶教育家劉德海根據曹安和演奏譜進行改編的版本。劉德海先生的改編在作品的表達上更加精煉,在原曲基礎上用抒情的旋律來展現了古代宮廷女子的細膩情感變化,樂曲中能感受到樂曲在歌舞升平的環境里所顯露出的淡淡哀怨之聲,作品有一種古代宮廷女子自言自語般的述說氛圍。
二、新編琵琶曲《陳隋》簡要音樂結構分析
琵琶獨奏曲《陳隋》的創作使用的是我國民樂傳統的多段體結構形式,全曲由引子、一、二、三、四和尾聲構成,主要調性為五聲羽調式,典型的小調色彩,表現出了淡淡哀怨之愁,中間有部分臨時的調式調性的變化。其中引子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句為1~9小節,第二樂句為10~19小節。在低沉的引子述說完后,音區移高進去第一段。第一段由25小節構成,可以分成3個句子,第一句前7小節,停留在5上,第二句第一段的8~13小節,停在主音6上,后面的12小節為第三句,也是結束在主音6上。第二段由49小節構成,可以簡要分為4個句子,前10小節為第一句,停在5上,第二段的11~22小節為第二句,也是停在5上,第二段的23~30小節為第三句,最后部分為第四句,結束于主調主音上。整個第二段相對前面進行了更大篇幅的發展,音樂起伏跌宕,時而激動時而哀怨,充分表現出了歌舞升平之中的哀怨之情。第三段由44個小節構成,和第二段保持平衡之勢,同時也是第二段的延續,可以將其分為三個大的部分,前10小節為第一部分,停留在5上;第三段的第11~25小節為第二部分,也是停留在5上,最后的19小節為第三部分,結束于1上,向宮調進行犯調,和第二段形成調性色彩的對比。第四段共由22個小節構成,和第二段形成平衡之勢,可以分成兩個大樂句,第一句為前9小節,結束在羽調主音上,后面部分為第二句。尾聲部分也是由兩個句子構成的,和引子對應,前8小節為第一句,后面部分為第二句,以引子的素材呼應在羽調上完滿結束全曲。
三、新編琵琶曲《陳隋》的藝術特征
音樂的特色或特點是指音樂所體現的時代特征、民族特色、情感特點、表現形式、風格韻味。陳隋時期特別是隋唐時期是樂舞盛行的時代,音樂悠揚動聽、優美舒緩,舞蹈飄逸柔美、華麗多姿,這時,音樂表演是統治者及達官貴族宣揚自己、慶典招待、娛樂休閑的方式,其后來在民間社會也開始流行,這是我國音樂藝術發展的輝煌時期。《陳隋》琵琶曲體現了這一時期的音樂特點,表達了宮女哀怨的心情。
(一)音樂作品創作素材集中統一
琵琶曲《陳隋》的音樂素材精煉、集中統一。作品的每個段落結構層次清晰,全曲主要采用的是多段體變奏發展的方式,調性上以羽調式為主,第三部分運用到同宮系統的犯調處理,轉移到宮調式形成了一個明亮色彩的對比。劉德海先生新編的這首琵琶曲《陳隋》具有典型的傳統文曲特點,其旋律優美抒情、簡潔感人,飽含生動的情感和思想。此曲在刻畫人物的形態舉動、內心情緒上細膩入微,優美動人的音樂把濃郁的古風美感和哀婉的心境融為一體,在欣賞中聆聽者可以感受到音樂的美感,樂曲所敘述的故事也能夠被深深印入腦海,使得此曲久傳不衰。
(二)節奏處理彰顯古典宮廷舞蹈特色
我國古典宮廷舞蹈源遠流長,多姿多彩,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時期,這些舞蹈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變化,也成了我國舞蹈文化的典型和代表,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古典宮廷舞蹈具有鮮明的特色,其擁有嚴謹的程式化動作,與傳統的民間舞蹈風格大相徑庭。古典宮廷舞蹈彰顯的是優雅、高貴、傲慢的氣質,舞者在舞動時需舞姿優美、形神兼備,優雅的動作中要帶著一絲拘謹,彰顯出獨特的舞蹈藝術魅力。
琵琶曲《陳隋》從作品的標題字面來看,描寫的是陳朝和隋朝的內容,屬于宮廷音樂范疇。宮廷音樂和宮廷歌舞相伴而生,所以在創作這首琵琶曲《陳隋》時,運用和借鑒宮廷舞蹈的節奏型是必不可少的。從樂譜的很多節奏處理來看,八分附點、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三十二等節奏的多次運用能使聆聽者明顯感受到樂曲所呈現的宮廷女子舞蹈的畫面。
(三)琵琶獨特技法得以合理運用
在指法方面,曲作者運用了復合指法,這種指法的運用能增加旋律的豐富性,進而體現出一種多聲部思維。在演奏時左右手會承擔不同的任務,各自獨立演奏相對獨立的聲部,這一指法安排突破了常規指法的應用,讓樂曲煥發出了新的活力,音樂形象也因此得到了較好表達。另外作品中還運用了一些獨特的演奏技法,如“撞鐘”式的手法,其能夠模仿撞擊鐘的聲效。“滑音”演奏技法在二、三段中均有使用,這種技法演奏出來的聲音像在模仿古琴,音樂中展現出了抒情化的古典美感,而音樂中古典舞者的形象也得以盡顯。左手的揉推滑弦十分講究,其能把樂聲表現得優柔纏綿、細語委婉,讓人仿佛看到翩翩舞動的場景,聽見從內心里流出的吟唱。
(四)全曲音樂呈現出強烈敘事感
整首樂曲反映了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奢侈荒淫,表現了他們對民眾疾苦愁怨的無視和對宮女的殘忍壓迫,特別是,樂曲描寫了宮女被強迫納入宮廷、任人差遣、忍怨強歡、凄苦哀傷的境況和情感。此外,樂曲也展示了古代音樂舞蹈的華麗、宮廷音樂的優美動聽。在演奏此曲時,務必要注意傾注真摯的情感,深刻領會音樂的內涵和韻味,既充分彈出音樂的優美,又要表現出宮女的哀愁、凄涼和怨憤心境,進而使樂曲體現出打動人心的悠揚、柔美和悲愁的美感。要結合不同音樂場景中的景物,使觀眾產生音樂想象,進而觸景生情。整首曲子表面上似乎寫的是帝王達官在宮中行樂、飲酒、聽歌、觀舞,實質上主要道出了宮女們的凄慘境遇,表現了她們的悲苦與哀愁,體現出創作者對飽受欺凌的屈辱的宮女們的憐憫。
這首新編的琵琶曲《陳隋》是一首典型的敘事性很強的曲目,從欣賞和演奏樂曲的過程中能夠明顯感覺到,樂曲音樂緩緩奏起,眼前仿佛看見宮女翩翩起舞的場景。隨著樂曲進一步發展,宮女伴隨木魚般清脆的節奏,步履輕盈,款款而來,輕歌曼舞在宮廷、宴會之中,面對帝王、官員強顏歡笑,卻又難以遮掩她們從神情中流露出的哀怨凄涼。時強時弱的鼓樂、忽急忽緩的旋律,在表現歌舞宮廷周圍戒備森嚴的軍卒護衛、體現帝王威嚴的同時,也體現了宮女身陷宮中無助無望的惆悵。
四、琵琶曲《陳隋》所反映的現實內容
(一)曲中對古代婦女的地位進行了顯現
男尊女卑、夫唱婦隨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丑陋頑疾,但是其卻名正言順地成了殘酷壓迫、奴役婦女的清規戒律,甚至在《詩經》《禮記》《論語》中,也都清楚地寫著許多對婦女苛刻壓榨的條律。由此,大部分古代婦女一生都會受到慘不忍睹的摧殘折磨,她們的命運被封建統治者和男人所掌握,被欺凌、被壓迫、被奴役,全無自由。實際上,歷史上許多宮女都在思想上、精神上具有激烈反抗的意識,卻大多都苦苦掙扎,沒有出路,這種情況下曾還出現過宮女忍無可忍而刺殺皇帝的事件。琵琶曲《陳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樂曲表現了古代婦女的悲慘遭遇,呈現了在歌舞升平的場面中所透露出的淡淡哀怨之聲。
(二)音樂場景中感受陳朝隋朝歌舞盛行
南北朝時期的陳朝與隋朝的皇帝,特別是末代的陳后主、隋煬帝,都是史上最為荒淫無度的帝王之一,他們奢靡腐化、揮金如土、大造宮殿,大肆強擄宮女,時時沉迷在歌舞升平、花天酒地之中。在這種奢侈糜爛之風的影響下,朝廷的達官顯貴也效仿于此,家宴樂舞盛行,到處鶯歌燕舞,因此歌舞音樂也被不斷翻新,規模越來越大。宮女成了供帝王尋歡作樂的奴役工具,許多宮女被強迫入宮而失去了自由。琵琶曲《陳隋》的創作揭露了封建帝王的黑暗無恥,其音樂內容成熟,表達完整清晰,能從中隱約感受到創作者的不滿情緒。
(三)音樂內容傳達歷代宮女悲涼境遇
古代封建社會宮女制度使許多女子被迫入宮,民間挑選、諸侯納貢、戰爭擄掠,民間百姓甚至官員貴族都人人自危。宮女在宮中沒有自由,長期被皇帝和王公貴族呼來喚去,過著被奴役欺凌的慘不忍睹的生活。很多宮女一生都只能在孤獨悲嘆中度過,一生命運凄慘。“詔又取良家及小將吏女五千人入宮選之,母子號哭于宮中,聲聞于外”是《資治通鑒》中對宮廷挑選宮女的凄慘場面的記載。新編琵琶曲《陳隋》的創作素材源自《漢宮秋月》,其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用新時代的方式去表達了當時的景象,作品雖然淡化了宮廷的壓迫情節,但觀眾還是能感受到曲中的悲涼之情。
五、新編琵琶曲《陳隋》在演奏中的注意要點
(一)發揮音色特點,準確傳遞情感
新編琵琶曲《陳隋》的音色是表現這個作品的重要特征,除了文曲一般的悠揚柔美之外,作品更主要是要呈現出古代音樂古香優雅、流暢厚重的韻味和氣勢,演奏者需要在指法運用上體會力度、節奏的把握和左右手之間的協調自然,產生強烈而動人的情感,從而恰當采用相應指法,如推弦、顫音、泛音、滑音、敲擊聲等。
比如:引子中以飽滿的音色,回響共鳴,聲音繚繞,余味無窮。
又如:第一節中所呈現出的樂聲婉轉、悠揚,明快的節奏,好似一群宮女正在翩翩起舞,令人神往。
再如:結尾使用和弦滾出猶如疾步、飄動、回環的舞步,音色悠揚,強弱分明,讓人心潮起伏。
(二)嫻熟技法運用,提升音樂感染力
這首文曲能夠經久傳承,除了旋律優美外,演奏手法也是其難能可貴之處。有許多藝術家對全曲指法進行了研究,該曲的音樂效果十分講究,經過劉德海先生改編后,樂曲變得更具有敘事感,旋律也更加流暢。劉德海先生創造性地運用了一些新的手法,演奏者在欣賞和教學訓練時,需要仔細琢磨其中的韻味,這樣才能更好地反映出樂曲深刻的內涵和富有變幻的情感。比如:作品中加入模仿木魚節奏的技法,凸顯了曲子新意。清脆的木魚節拍是采用了“摘”的指法,其能夠勾起聆聽者豐富的想象,不僅節奏明快,而且還給樂曲增添了不少思緒。這種效果的創新指法是此樂曲突出的亮點,也使得音樂的感染力得到了明顯增強。
另外,作品在左手技法處理上運用了多種修飾琴聲的手法,更好地美化了音樂效果。通過左手指尖或指腹把琴弦推出拉回、上下左右揉弦、指腹短瞬間觸弦等手法,使琴聲高低回環、余音綿長多變,把推、拉、揉、打等技巧綜合運用,使琴聲時而鏗鏘激昂、時而如泣如訴、時而縹緲空靈,令人陶醉神往。這些手法在“引子”“尾音”音樂中呈現得較為明顯,“引子”最后一小節和“尾聲”最后一小節就運用了這樣的技法。結尾樂音多在較低音域,樂聲厚重、共鳴回蕩,最后以八度音差的響亮泛音收尾,讓人們的心情和思緒久久難以平靜。
新編琵琶曲《陳隋》中還借鑒了三弦、古琴等其他樂曲的發音特點,通過琵琶這一樂器模仿其他樂器的聲音效果,更加充分地發揮了琵琶的豐富表現力。樂曲演奏指法技巧創新很突出,琵琶奏出了好幾種民族器樂的聲音,在體現舞蹈音樂的地方還有地方戲曲音樂風格,其中劉德海創新地把彈泛音的位置“彈1/2”的彈法運用在了引子高把位上,產生的特色和效果尤其明顯。比如引子第二句就運用了這種方式,體現出古琴的神韻,悠揚渾厚、綿長飄逸;還有在第三段X弦上,彈奏速度稍快,顯出了空靈致遠的韻味。第三段的第一句后面部分對三弦聲效進行了模仿,三弦是民族器樂中渲染熱鬧高昂氣氛的樂器,琵琶在這里奏出三弦彈撥的韻味,更準確地表達出了樂曲的內涵和情感,使音樂旋律變得更為多彩。
(三)音樂銜接照應,首尾遙相呼應
《陳隋》之所以能久演不衰,成為琵琶音樂的經典之作,就在于它旋律、結構精煉簡潔,手法精巧,節奏舒暢柔美。對全曲演奏情況進行分析,該曲在演奏時看似難度不大,實則音樂意味深長,非經精細琢磨,難以將優美與哀怨的情感準確地演繹出來。全曲六個部分之間緊湊自然地相連,環環相扣。在演奏時要充分體現段落層次,銜接之處要清晰交代。如:《引子》末尾的小節、開頭第一段第一小節就相互呼應;第一段結尾處與第二段開頭一小節對應協調,樂曲流暢自然,娓娓道來。這些地方的旋律相互連接、自如優美,充分體現了樂曲各個部分的關聯性。尤其是結尾的兩段,刻意安排為密切呼應的旋律,更是讓整首樂曲渾然一體、余音繚繞,給人帶來無盡的回味。引子和尾聲更是遙相呼應,起到了總結點題之效,并完滿收束。
六、結語
劉德海先生新編的琵琶曲《陳隋》音樂特點鮮明,作品表達內容明確,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演奏的過程中,要讓他們轉變認為該曲簡單易學的思想,把演奏出作品深刻內涵作為教學目標。這首節奏舒緩、旋律優美的樂曲,并不比節奏快、曲目長、指法繁多的樂曲更容易把握,其需要將古代宮女的情感和當時的樂舞特點恰當地表現出來。因此,除了熟練掌握演奏技巧,演奏者必須認真領會其豐富內涵,注重情感和韻味的體現,還要多看、多聽劉德海等專家演奏的錄影(錄音)資料,取其精華,加深對樂曲美感的理解,從而更好地達到演奏效果。
參考文獻:
[1]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6.
[2]鄭琳,陳群.試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女性音樂歌舞的盛行[J].江西社會科學,2005(06):142-146.
[3]趙玉艷.隋朝音樂史初探[D].合肥:安徽大學,2009年.
[4]楊珺.論琵琶曲《陳隋》的演奏分析[J].大眾文藝(理論),2009(07):60-61.
[5]莊永平.琵琶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6]侯江霞.琵琶曲陳隋的創作分析與藝術處理[J].藝術科技,2015(09):140.
[7]朱明.論琵琶曲《陳隋》中左手吟揉演奏技法的藝術表現美[D].開封:河南大學,2014年.
[8]唐彥春.琵琶曲《陳隋》與《漢宮秋月》之比較研究[J].衡水學院學報,2009(03):69-61.